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徐文秀公开发表文章汇编-171篇(第2/2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2310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78分钟

年轻干部立志一忌不切实际,二忌缺乏定力。应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应"跳起来摘桃子",不能蹦起来根本够不着,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志存高远,又不好高骛远。要立长志,不可以常立志,倘若一会儿踌躇满志、豪情万丈,一会儿又偃旗息鼓、斗志全无,只会落个"白日忽蹉跎"。

二要昂扬不要张扬

昂扬向上、朝气蓬勃是年轻人的特质。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年轻干部更是精神焕发的一个群体,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才能有干事创业的良好状态和风貌。"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昂扬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意志,它"像山洪、像裂帛",能给人以鼓舞、激励和振奋。

但是,有的年轻干部往往把握不好情绪,以致嚣张、傲慢,目空一切、趾高气扬,表现成为表演、表态成为表功、宣传成为宣扬,结果把自己推上了"火焰山",成了"众矢的""出头鸟"。

年轻干部爱表现没事也没错,但如果爱表演爱作秀则是大忌。一方面要昂扬向上,另一方面又得夹着尾巴做人,低调不张扬,谦和没傲气。昂扬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张扬则是夭折毁灭的开始。

三要自信不要自负

青年毛泽东有句名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作为年轻干部,拥有满满的自信,便鼓起了人生航船的风帆,甚至平时说话时底气十足,做事时劲头十足,灿烂的笑容、轻盈的步伐便是自信的表现。不过,年轻干部切忌过于自信。过于自信便是一种自负和盲目。有的人,往往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不能正确对待组织、对待群众、对待自我,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听不进意见,看不起他人,等等。

自信是成功的起步,自负是成功的止步。"自信是英雄的本质,自负是愚人的特征。"年轻干部要想干成功事、做成功人,就得自信但不自负。

四要自我不要自私

崇尚自我、实现自我是年轻人这一群体普遍认同的,应该说,这无可厚非。作为年轻干部,搞一些自我设计,表达自我诉求,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也是理所当然,因为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条件。但是,在注重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年轻干部容易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逐渐滑向自私自利的泥潭。他们中有的自我意识膨胀,整天琢磨着自己的"升降去留",只顾自家一亩三分地,只扫自家门前雪,打着自己的如意小算盘,有时甚至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的地步。在名利面前一马当先、争先恐后,而对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漠不关心、高高挂起,对有可能触及个人利益的事避之唯恐不及,明哲保身,不敢担当、不愿作为,这些都是自私自利的表现。自私的人也许会在一时一事上占到便宜,但失去的是长远发展,而且他们不会有真正的朋友。"为一身谋则愚。"自私是真正的愚蠢,年轻干部一旦自私自利则变得渺小而猥琐,也就飞不起来了。

五要优秀不要优越

人生一世,优于别人,越过他人,乃人之向往,追求卓越也是年轻人的天性,可喜可嘉。可年轻干部优秀不优秀不是自己说出来的,也不是宣传报道写出来的,更不是靠他人吹出来的,而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来的。

出成绩才能出形象,创一流方是真优秀。年轻干部最忌滋长骄傲自满情绪,飘飘然、昏昏然,内心有一种"我最好""我最行"的优越感。有优越感的人往往孤芳自赏,觉得自己"高大上",看高自己、瞧低他人,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结果常常以高傲、固执,甚至蔑视、歧视等不适当方式待人接物。优越感实际上是一种轻浮、无知,优越感强的人,容易脱离群众、失去朋友,久而久之会画地为牢、自我囚禁。

人可以高人一筹,不可以高人一等。

六要能吃苦不要怕吃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成功都是从千辛万苦中走出来的。俗话说:"只要能吃苦,黄土变成金。"天上不会掉馅饼,从来没有也不会有一点苦都不吃,便可以轻轻松松、敲锣打鼓获得成功的。"烂石生好茶。"一个人年轻时多吃些苦,多经历些磨难,人生之路才会更稳健。年轻干部应到基层一线去摸爬滚打,到"吃劲"岗位上去劳筋骨苦心志,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去经风雨见世面。然而,有些年轻干部吃苦可以,却吃不得亏;受累可以,却受不得气。有的人虽然工作上呱呱叫,但只要吃点亏、受点气便嗷嗷叫。这样的人也许干得了一些事,但成不了大器。其实,吃亏是福,受气是历练。人的格局往往是委屈撑大的,人的境界常常是磨难铸就的。不怕吃亏的人终究不会吃亏,不怕受气的人终究会扬眉吐气。

七要严谨不要拘谨

一般人都会觉得,年轻人毛毛糙糙、大大咧咧,粗枝大叶、丢三落四情有可原、在所难免。其实不然。现实中大凡严谨细致的年轻干部,往往会颇受青睐,被高看一眼、厚爱一分、重用一把,成为"香饽饽"。那些"言有物而行有格"的年轻干部,在人们眼里更加踏实可靠、老实可信。可靠、可信的人,才堪当大任,而那些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满足于"差不多"、不管"差多少"的年轻干部,往往会被晾在一边,最终被边缘化。年轻干部就是要从细枝末节处一点一滴做实做稳做好,不轻于易、不疏于细,有"工匠精神""绣花功夫",唯此才能成为可以放心托付的人。当然,提倡严谨不意味着时时处处谨小慎微。这种"拘谨"好比"踩着刀尖走路",没有做人的磊落与洒脱。倘若过于谨小慎微,则缺乏锐气、朝气和生气,少了活力和激情,思想的翅膀会因此折断,创意的火花会因此熄灭。年轻干部可以老成持重,不可以老气横秋。

八要"墩苗"不要去"拔苗"

年轻干部如果想把自己打造成栋梁之才,"墩墩苗"是必经之路。现在不少年轻干部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知识缺经验,不缺想法缺办法。这阅历、经验和办法怎么来?得到实践中去"墩墩苗"。庄稼幼苗长势快,若不多"墩苗"一天就要长一大截。这样过快的长势会使根扎得不深、茎秆长得不壮,大风一吹就倒。所以,"墩苗"就是接地气、养静气、长才气。把基础打牢,才能让后面的路走得更稳更远。但是,现在有些年轻干部往往"下得去"却"待不住",一时"干得好"却很难一直"干得好",常常耐不住寂寞、挡不住诱惑、坐不住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尽快"冒出来"。有的一心渴望被上级部门"看中",有的满心期待一朝考试远走高飞,有的则"下去"纯粹是为了镀金。

好苗子就要多"墩墩苗",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拔苗非但不能助长,夭折却是迟早的事。

九要有书卷气不要有书生气

书卷气与书生气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年轻干部要想融入基层、融入社会、融入群众,书卷气少不得,书生气要不得。

"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书卷气的人,大多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既注重读书,又在乎修身。然而,有些年轻干部却不这样,有的常常混迹于酒肆、茶楼,或泡在牌桌、麻将桌边,身上多了些"豪气"、江湖气,乃至痞气和匪气。书卷气折射出修养、涵养、素养,透视出高雅、文雅、优雅,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品质。我们倡导年轻干部有书卷气,但不赞成他们有书生气。"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只会"处理文件"而不会"处理事件",常生活在真空里而不是生活在现实里,有的甚至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这样的书生成不了大事,也成不了大器,难以大用,更难以重用。

"八缺八不缺"

观察当下一些年轻干部,大致有这么"八缺八不缺",不妨对号入座,抓紧"拾遗补缺":

一、不缺学历缺阅历

眼下的年轻干部学历早已经不是问题,学士、硕士、博士大有人在,比比皆是,高学历也可谓普遍现象,然而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依然不少,他们缺乏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缺乏急难险重事件的不断历练,阅历、经历的缺位,是"致命伤",遇到一些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往往容易心中无数、没招没谱,甚至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有的甚至成了只会处理文件而不善处理事件的"稻草人"。

二、不缺思想缺感情

年轻干部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思路开阔,他们大多受过很好的教育,理论水平较高,有思想、有见地。

"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有思想当然是好事,问题是,不少年轻干部长时间"宅"在高楼大厦,"躲"于深宅大院,或"浮"于文山会海,与基层干部群众渐行渐远,感情越来越淡薄,与群众隔有一堵无形的"离心墙",以致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视群众的冷暖与己无关、袖手旁观。

这种感情的缺损已经越来越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局限了年轻干部说话办事的立场、方法和态度,使得不少年轻干部即使走近群众却走不进群众,面对面却很难心贴心。

三、不缺干劲缺韧劲

年轻干部大都有激情、有干劲,但凡事业心责任感强和有抱负的都想趁年轻多干事、干成事,有火一般的热情和很强的冲劲。

但是,也要看到有些年轻干部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碰到困难、遭受挫折、面对矛盾时,一旦受到委屈、遭遇不公、陷入困境时,则很容易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心理承受力和抗压力显得脆弱,很难始终保持"精神不倒",缺乏一种坚持和坚守,缺乏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气概。

四、不缺知识缺文化

年轻干部知识层次高、知识面广,有的说起新名词、新概念头头是道,但近年来因言惹祸、因行失范的却不在少数,"雷人""雷语"频现,让人大跌眼镜,有的还时不时耍威风、摆阔气,"衙内"气、贵族气很重,原因就在于这些人身上虽不缺知识但缺文化。

知识是学来的,文化是修来的、悟来的,是"骨髓里的东西",它比知识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

年轻干部如果缺少文化修养、文化涵养和文化素养,不能够有学识、有见识、有胆识,那么虽有知识,也走不远、飞不高。

五、不缺想法缺办法

讲思路一套又一套,可谓振振有词,有的不但有想法,而且也有说法,这样的干部不可谓少。但是,这些思路和想法如何既与中央精神对标,又与基层实际对接,更能解决问题、务实管用,则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人有两次素质上的飞跃,一次是把想法变成说法,另一次是把说法变成办法,不少年轻干部还是停留在第一次飞跃上,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还需假以时日。

六、不缺能力缺魅力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年轻干部很能干,也很有魄力,多谋善断,才气高、本事大,但却很难让人亲近,不能使人心服口服、心悦诚服,难以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缺少一点气场。

究其原因是人格魅力不够,换句话说是个人品格、形象作风包括性格有缺损,而人格魅力恰恰是一个人最好的本钱,是拥有底气的重要资本。

可以说,当下年轻干部不缺才气但缺底气,不缺本事但缺本钱,一句话就是不缺能力缺魅力,这不能不说是年轻干部的一种结构性缺陷。

七、不缺活力缺定力

在干部队伍中年轻干部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一个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奋勇争先、动力十足,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然而,他们又往往容易分心走神,内心的坚强和笃定不够,往往容易被干扰、受影响、遭裹挟,自觉或不自觉地会"跟着感觉走",有的还挡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经受不住各种风险、危险的挑战与考验。在涉及个人名利问题上少了"定海神针",在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社会里,显得心浮气躁,缺乏一种从容和淡定,特别是在个人遭受委屈、不公时,缺乏一种忍耐、忍让和忍受,吃不了亏、受不了气等。这都是内心定力不足的表现。

八、不缺情感缺情怀

情感更多是个人化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情绪,情怀则是更高层面的一种自觉性理想抱负和追求。

一些年轻干部个人情感丰富,甚至被"七情六欲"所惑所扰所困,跳不出来走不出去,很重要的原因是少了一些"家国情怀",人生站位不高,思想立意不深,不是民为重、家为轻,事业为重、名利为轻。"家国情怀"的淡化和缺失,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的淡化和缺失,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精神的淡化和缺失。多一些情怀和情操,就会少一些个人的卑琐和私利,多一些高尚和大气。

以上这"八缺八不缺"既是横在一些年轻干部面前的一道道坎,又是竖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道门,跨过去了就跃上了新的台阶,转过身了就进入了新的境界,确可对照补之去之。

人可以低调不可以低声

眼下,低调一说颇为流行。很多人视低调为一种人生哲学、处事圭臬和成功诀窍。低调似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信奉和推崇,"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

低调就是以平和的心态、处下不争的姿态待人接物。"圣者无名,大者无形。"低调是一种谦虚谨慎的风度、从容不迫的气度,是成熟后的一种儒雅、成功时的一种平静。低调的人深刻而不肤浅、内敛而不浮华。

低调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内涵。低调的人内心是平静的,心态是平和的,具有波澜不惊、心静如水的定力;只有修炼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放下身段,不显山不露水。低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门艺术。低调的人懂得何时何地、何种情形下隐忍,具备分析判断、把握分寸的能力。低调既是一种智慧,又是一门学问。在纷纷扰扰中留得一份清醒,懂得留有余地,"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

低调的人好相处、易成事。与之相处,如闻一袭幽兰,暗香扑面,让人心生静怡;与之对视,如赏一幅水墨丹青,韵致悠然,让人心旷神怡;与之交流,如品一杯淡淡香茗,清香萦绕,让人陶然于胸。古往今来,因低调而受益者不乏其人。春秋谋士范蠡助勾践灭吴雪耻后,隐退经商,富甲一方,被后人尊为"商圣";三国时诸葛亮对蜀国居功至伟,但他谨守属臣本分,低调做人、功成不居,让后人敬佩不已;清朝宰相张英克己为官,不让权力任性,书写了"六尺巷"的佳话;老红军甘祖昌,曾被授予少将军衔,因数次负伤身体不好,坚持回乡务农;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始终专心搞研究,面对鲜花和掌声,保持着一份难得的平静,等等。山不自恃高而耸立云端,海不自恃深而容纳百川,地不自恃厚而承载万物。做人当低调,而功成名就者、才华横溢者、位高权重者、春风得意者尤需低调,有时意味着必须丢掉附加在身上的优越感、尊贵感、荣耀感等。只有志存高远而低调行事,才能善结良缘、事业通达。

低调并不是不把事情做好,而是不把做好的事情炫耀出来。低调不等于低声,不意味着无所作为。现在,有的人往往以低调为幌子或托词,不愿、不敢和不善发声,面对各种似是而非、混淆视听的奇谈怪论无以辨别或选择沉默,在大是大非面前扮演"开明绅士",做起了"鸵鸟";有的信奉"出头的椽子必先烂""枪打出头鸟",需要担当的时候选择退缩,唯唯诺诺、支支吾吾;还有的甚至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毫无骨气,让低调变了味、走了形。低声,说到底是不敢担当、缺乏骨气的表现,是人格萎缩、精神萎靡的写照。

低调做人不等于低级做人,更不意味着做低级的人。低调是在"终成其高,必成其大",而低声则是在低级做人和做低级的人。

人可以低调但不可以低声。

让干部评语"鲜活"起来

前一段时间,杭州市在换届中采用为干部撰写小传,作为干部考察情况的一种补充,这一做法受到干部群众的好评。干部小传侧重于干部的成长经历、个性特点,以生动鲜活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干部"素描",这不失为改变干部考察评语"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问题的有益尝试。

干部评语雷同化、表面化和空洞化现象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有的套话虚话连篇,空洞无物;有的张三李四区分不出来,"张冠"换个名也可"李戴";有的沉闷、呆板,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特别是涉及到干部的不足、缺点和问题时,往往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或者轻描淡写、虚晃一枪,经常会出现"有时有些急躁"、"开展工作不够大胆"等不痛不痒、隔靴抓痒的评价,甚至还出现"不够注意身体"、"不太注意团结女同志"这种反话正说、不失恭维调侃式的滑稽点评,成了人们的一种"谈资"和"笑柄"。对此,群众反感、干部不满,上级领导无奈。

干部评语是干部选用的基本依据。评语是一种文字"画像",是在用笔"照相",画得不像没用,画得不清误用。干部评语鲜活,能让干部形象"眉清目秀"、跃然纸上,让组织和干部群众一目了然,更好地做出正确选择和取舍。反过来看,不少干部评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既不好看又不好用,导致对干部看法的失真、失实,造成对干部选用的误用、错用。

让干部评语"鲜活"起来,根本在于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敢说真话。考察评语表面上看是一个话怎么说、材料怎么写的问题,而实质上是能不能实事求是、是不是坚持原则和敢不敢说真话的问题。一些干部评语"千篇一律",说到底还是因为一些人对党的事业发展不够负责,对干部健康成长不够负责,不愿说真话、实话,特别是不敢说干部的缺点和问题,怕得罪人、怕伤和气、怕引火烧身,这是老好人思想作怪的表现,是责任缺失、担当精神缺乏的反映。鲜活莫过于真实。说真话,是最生动的鲜活;说实话,是最深刻的鲜活。要本着对党的事业尽职、对干部本人负责,说真话、道真情,特别是对干部的缺点和问题,不能不痛不痒、避重就轻,更不可一带而过、视而不见,应该直言不讳,有一说一、实话实说。

让干部评语"鲜活"起来,核心在于体现个性化,解决好"千人一面"的问题。人与人因个性而显差异,因差异而具个性。鲜活之要义在于特点鲜明、有个性。评语能不能鲜活,就看能不能发现特点、揭示特点、表述个性。这就要深入了解、善于发现,把功夫下在深入、细致的考察上,多侧面、立体式、全方位地去看干部,历史地、动态地、发展地去看干部,既看一时,更看平时;既看一事小事,更看事事大事。看得准,才能"画得像";看得清,才能"画得好"。

让干部评语"鲜活"起来,还在于体现形式的多样化。干部的评语除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真实、全面反映干部的品质外,也要辅之以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现在大多数评语写法都是一种格式,甚至连每个人的篇幅字数都得相当,似乎这样才免得干部有"想法",讨"说法"。这种机械主义做法让评语索然无味。评语要鲜活起来,得从每个干部的具体实际出发,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干部个性特点因评语鲜活而彰显,评语鲜活使干部形象更加生动。这样的干部评语才既好看又好用。

聊一聊写言论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两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文章到底应该怎么写?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把它看得很难,难于上青天,常常"心中一团火,脑子一团麻,笔下一团糟";也有人把它看得很简单,说写文章无非就是四个字,即"观音菩萨"。所谓"观",就是要有思想观点;所谓"音",就是有音乐般的节奏美,有文采;所谓"菩萨",就是要有菩萨般的心肠,有爱美之心、善良之心、恻隐之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讲:"文章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总之,写文章就是要针对实际,解决问题。好文章,说白了就在于言之有物,说出了人们心里想说的话。以上讲的多半是文章写什么,我具体还是想讲讲文章怎么写?我体会,能不能写好文章关键是八个字,即"兴趣、勤奋、得法、天赋"。虽然说"文无定法、句无定式",但写文章还是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可以遵循和把握的。这里,我主要讲讲怎么个"得法"。

先哲说,文者诗人有三境界,即:说花为花,见月为月,此为一;见花望月,写景抒情,此为二;由花月之态,生发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此为三。我以为,写言论,其境界就在于"此为三"也。正如古人所云,凡文字之所载,不外事、礼、情三者,记事之文谓之史,说理之文谓之子(诸子),言情之文谓之诗。言论是一种说理文,其不外乎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构成。简言之,一篇言论就是要明确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问题的提出、有哪些表现等;"为什么"包括问题的重要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等;"怎么办"包括对策、措施和办法。犹如医生看病,得告诉病人病在哪、不治有多可怕、怎么才能治好,叫望闻问切,开药方。一篇言论可以有很多个自然段,但是内在的层次不能多,否则就层次不清、逻辑不顺、文法不通;重点要突出,可以根据题目需要,有侧重地回答"为什么"或者"怎么办",不要面面俱到。

要写好言论,我个人觉得要"四个讲究",即:

讲究"皮薄馅厚汁多"。皮薄,就是过渡的话少点,穿靴戴帽的话少点,不要拐弯抹角绕弯子。不要说了老半天还不着正题、不入主题,给人"只闻楼梯响,不见主人来"的感觉。皮薄就是要能够"吹糠见米",让人一口咬到馅。毛泽东谈到鲁迅先生有条作文"规则",就是"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馅厚,就是要有思想、有观点、有内容、有干货,要"货真价实"。一篇言论的生命贵在有思想,一篇真正能够吸引人、打动人的言论,不在于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工整的对仗,而在于有独到的见解。没有思想,文章就没有灵魂,就立不住,有言道:文以思想而立,思想因文生辉。古人"宁坐板凳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的训诫,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汁多,就是有味道,这味道就是要有一定的文采,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文笔要好。干货不等于干巴巴,要既好用又好看,让人"吃"得有滋有味。

讲究"虎头豹尾"。开好头、结好尾是写文章特别需要下苦功、费心思的两个重要段落。所谓"虎头豹尾",一是"头要亮"。即开头要吸引人,要抓人,"扣人心弦",让人想读、爱读下去。通常可以采取"树靶子"、"列现象"、"讲问题"的办法,引出话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引子"、"引线"。二是"尾要翘"。做人不可翘尾巴,但做文可以也最好是翘尾巴。翘尾巴就是要有力量、有气势,让文章的结尾扬起来而不是落下去,能够提神来劲,具有感染力和战斗力。

讲究"起承转合"。一篇言论必须讲究怎么"切入"、怎么"破题"、怎么"领起"、怎么"过渡",这些个节点要好好推敲,要出彩。文章可以跳跃,但要避免显得突兀,不能"断气",一定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写言论要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剥,一步一步地深入和推进,要像俄罗斯的套娃一样,层层嵌套。"起承转合"好比一个曲子,有过门、有高潮、有快慢,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讲究"遣词造句"。有人说,写文章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义理、考据和辞章。义理和考据属于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辞章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问题。辞章讲的就是怎么遣词造句。好的辞章在于用词要妥帖,造句要合文法,辞章拙劣的文章,人们读到的只是干瘪的词汇、刻板的句法,食之无味。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毛泽东也说过: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语言。不去"使用一大堆相互没有内部联系的概念","做概念的游戏"。"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随时都善于用简单的、具体的、用群众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来讲话"。遣词造句就是要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字斟句酌,叫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言论用词既要准确、严谨、规范,又要生动、深刻、鲜活,好言论是可以高声朗诵、大声朗读的。

总之,写言论的秘诀在于:想清楚、说明白、写通透。即,下笔前一定要把写什么、怎么写想得清清楚楚,没想明白不动笔,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这第一步功夫没有用够,写起来就会常常写不下去;落笔时一定要不把话含在嘴里,不能"口欲言而嗫嚅,足将进而趔趄",吞吞吐吐,不痛不痒,不要悬在半空中;收笔时不拖泥带水,干净清爽。

写文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正如马克思在给恩格斯写信中所描述的那样:"工作进行的极其快意,因为在经过许多产痛之后,恬静地舐着婴儿,自然感到乐趣。"

莫让利器变钝器

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直是我们党解决自身矛盾和问题,活血化瘀、强身健体的一大利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要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一个时期以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功能在日益弱化和退化,"自我批评谈情况,相互批评谈希望"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一些地方和单位经常是上级对下级顺着、宠着,下级对上级捧着、迎着,同级对同级哄着、抬着,面对明摆着的不良现象也往往是忍着、让着,等等。这种相互逢迎讨好,彼此吹捧抬举的习气令人忧虑。

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利器之所以变得不够锋利,甚至变成了钝器,究其原因是党内一些同志身不正、心不公、风不好的结果,说到底是私心作怪、私利作祟的表现。有一种说法,现在是"批评领导提拔不了,批评同级关系僵了,批评下级选票丢了,批评自己自寻烦恼",还有的自嘲"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失面子"。剖析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难,怕字当头是关键。有的打铁自身不硬,屁股不干净,形象不端正,缺乏底气,怕"台上说人家,台下被人说";有的奉行你好我好大家好,推崇好人主义,讲究明哲保身,怕丢选票、怕伤和气、怕引火烧身;有的甚至结成利益小圈子,投桃报李、江湖义气,大家相互罩着、护着,等等。结果是党内生活庸俗化,同志关系利益化。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