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上的讲话(第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908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7分钟

什么是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探索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中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一是我州工业园区仍处在起步阶段,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实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二是生态工业园区依据生态原理,遵循"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模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实现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能量和资源的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招商引资,改善提升现有传统产业,促进清洁生产技术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园区的集聚经济效益。总之,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可同时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如何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目前,国家尚未制定出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标准体系,从通用的衡量标准来看,主要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化,即园区绿地达到一定的标准,推行绿色生态建筑,把园区建成公园。二是项目建设生态化,在项目引进时,强化绿色招商,严把产业政策关和环评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环保设施与主体设施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在施工方式上,推行绿色施工规范管理。三是生产方式生态化,园区有明确的主导产业,拥有完整的绿色环保产业链,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四是园区运营管理模式生态化,建立持续发展的园区公共服务、园区运营、组织机构、绿色金融等体制机制。

如何推进生态工业发展?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制定出台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以及《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系列政策措施,为我们发展生态工业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围绕发展绿色经济提出了"四型十五类"产业,这"四型十五类"产业形态涵盖面广,符合我省、我州实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这些产业各县市都能对标入座、都对得上号,都能从中找到产业发展方向。要认真研究这些政策措施,结合自身实际,把发展生态工业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强化考核督导,加快建设主导产业明晰、特色产业突出、上下游产业链完备的生态工业园区。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在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上,要更加注重提高州级统筹能力,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重大资源要素配置上充分发挥州级的统筹作用,从整体大局上来做好谋划、调度、协调等各项工作,打破行政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资源向优势地区和重点产业集聚,引导增量、优化存量,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引导各县市充分发挥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推动要素集聚、集约、集群配置,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发展格局。

第三,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提升三产。

为什么要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来提升三产?

首先,要明确第三产业与旅游业二者之间的关联。旅游业是由与旅游者直接发生联系并为之服务,且来源于旅游者的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相对显著比例的行业组成,产业要素主要有"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学、闲、情、奇"等十二要素。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已超过110个,涉及第三产业多个门类,关联度高,波及效应明显,第三产业各行业、各部门为旅游业直接或间接提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智力、管理等服务,构成了对旅游业强大的硬件和软件支撑。可以说,旅游业核心部门的规模大小,影响着第三产业发展规模;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反过来又制约旅游业的发展规模,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各部门共同构成了紧密的关联体系。

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发展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的重要体现,按照衡量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十条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交通状况、社会环境、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商业服务设施、地方形象、城市文化、市民素质)来看,其实际建设内容包括第三产业各行业各部门,甚至涵盖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建设旅游目的地,实质上就是在全力发展第三产业。我们选择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突破口,加快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的重大举措。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实质上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的具体化,对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落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大任务,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走出发展新路子的必然要求。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我州立足资源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切入点,是实现"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要求最有力的工作抓手和最有效的实现路径。

三是抢抓发展新机遇的关键一招。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国际国内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把黔东南放在全省全国大格局中来定位,从大格局中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突出优势,利用好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在国际市场上的较大吸引力,精心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着力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才能赢得发展先机,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

四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客观需要。旅游业涉及面广、带动力大、综合性强、开放度高,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城镇、大数据、大扶贫等融合发展,黔东南产业发展的领域就会拓展得更广,衍生出更多的新业态,培育出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推动发展新跨越的战略选择。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服务业,对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旅游业能有效地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推动全面小康建设步伐更快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如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州委九届七次全会已作出全面安排部署,明确提出了重点任务、工作目标、完成时限。十届州委在这一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工作抓手,召开了全州旅游工作推进大会,研究制定了《旅游经济"井喷"计划(2017-2020)》,强有力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蓝图已经绘就,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干"。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战略导向、问题导向,撸起袖子加油干,科学地干、正确地干、全力地干、大胆地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尽快推进旅游业发展实现六大跨越:

一要着力完善旅游供给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拓宽服务领域、促进产品多元化,努力实现由旅游供给不足向供需基本平衡的跨越。

二要着力优化旅游市场体系,完善提升国内旅游市场,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实现境内外游客由不平衡向协调发展的跨越。

三要着力改善旅游服务体系,塑造优质旅游品牌,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实现由提供基本服务向精细化高品质服务的跨越。

四要着力创新旅游发展动力,改变旅游业对资源开发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依靠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手段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创新,实现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跨越。

五要着力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依靠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

六要着力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突出发挥旅游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进人民福祉、提升社会消费层次的重要作用,实现由观光型旅游向小康型旅游的跨越。

四、着力建设"四个黔东南"

今天的黔东南,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处在重大历史机遇最为集中、各种优势最能有效释放、赶超跨越决战决胜最为有利的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些历史性机遇、时代性机遇和政策性机遇,以建设"四个黔东南"为总抓手,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黔东南新未来。

第一,建设实力黔东南。

当前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地区之间的比拼,已经细化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每年各种科研机构对区域发展实力的排名层出不穷,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从经济、环境、教育、科技、政府行政能力等各个方面,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排位。但从根本上说,决定性因素还是经济实力。

党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兴国之要。我州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程度深,加快发展仍然是全州的第一要务。黔东南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定不移地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全州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实力黔东南,应该在经济实力、产业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提升上下功夫,从而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实力要显著增强。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是黔东南发展成效的体现,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底气所在,也是全州各族群众的热切期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基础,社会事业发展就没有支撑,我们的各项发展战略将会成为空谈。过去五年,黔东南州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州地区生产总值扭转了在全省长期处于滞后的局面。2016年,我州经济总量在全省9个市州排名第6,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排名第7。要增强我州的经济实力,就是要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做到稳中求进,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我们要定下目标,明确奋斗方向,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要在今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并保持13%左右的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等指标保持稳定增长;到"十三五"期末,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测评要力争进入全省前3位,经济实力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走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取得新的跨越。

--产业实力要明显提升。一方面,要加快产业发展。我们谈产业发展就会讲到转型升级,但是没有产业,何来升级?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实力,主要在产业,表现在企业。区域竞争力,落脚点在产业的比较优势上,不管着重点是一产、二产、还是三产,都必须找准战略定位,打造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创造知名品牌,将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变成区域的比较优势,最终转变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前不久,我在全州半年经济工作会上讲,产业发展虽然是我们的短板,但用辩证思维来看,也是我们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大潜力和希望。目前我州一产和三产是相对长板,二产是短板。我们要把长板做长,把短板做强,打造几个在全省、全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培育几个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或者产业集群,创建几个经济效益好知名度高的品牌,推出几条有特色、能留住游客的旅游线路,那么我们的产业实力一定能有质的提升。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短期经济刺激政策固然能把经济增速推高,但只有坚持调结构、促改革,才能真正解决困扰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黔东南的实力不仅要体现在数量上,更要体现在质量上。当然,我们首先要有量的积累,量都没有,何谈调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保证,提质增效也要找好抓手。前面我讲,用打造"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州"来提升一产,用实施工业经济倍增计划和生态园区建设来提升二产,用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来提升三产,这就是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路径和载体,我们在发展质量上的实力,完全可以体现在这"三个提升"上。

--竞争实力要大幅提升。要大幅提升我州的竞争力,必须"软""硬"兼备。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走绿色发展新路、用好用活"两个宝贝"、实现三次产业整体提升,努力推动全州经济、产业、城镇化、民生事业等达到较高的发展层次。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主基调主战略,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国际国内、州外州内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切实抓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联动和产城互动的新型城乡发展体系;充分发挥黔东南的区位优势,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向基本现代化,构建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全力打造施洞-马号等民族文化旅游新引爆点,加快形成全域旅游空间布局,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推进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壮大实体经济,加快龙头产业和龙头企业培育,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围绕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守牢生态屏障,深入开展农村清洁风暴行动,推动绿色家园建设,大力创建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将黔东南的绿色发展道路走出新意、走出特色。

第二,建设活力黔东南。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让黔东南成了一个开放包容、活力迸发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十三五"期间,黔东南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我们既要有爬坡过坎的动力,更要有生机勃发的活力。我们要持续解放思想,依托自治州的特殊性,激活后发优势,坚持大胆试、大力闯、大步走,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添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要用好机遇释放活力。黔东南有哪些重大机遇?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二是省委省政府支持民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带来的政策机遇;三是贵州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带来的改革机遇;四是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交通区位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五是黔东南"两个宝贝"蕴藏的后发机遇。我们一定强化机遇意识,紧紧抓住机遇,用好用足机遇,释放发展活力,将机遇转化成发展的胜势。

--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总书记指出,深化改革是释放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必然要求。改革的力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改革的深度决定着发展的高度,改革的广度决定着发展的维度。今后五年,是中国全面改革的时代,我们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与活力,在改中求变、在变中求新。同时,用后发赶超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倒逼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一要着力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问题,表象上是速度问题,根子上是结构问题。2015年底,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放开市场准入、减轻赋税等改革措施,鼓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增强发展活力。黔东南有自身实际,具有特殊性,但基本面与全国、全省存在一致性。要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围绕服务和壮大实体经济,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用电、物流、税费、制度性交易等五大成本,推进质量品牌创建,打造特色优势产品,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要着力抓好"放管服"改革。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五大经济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其中就提到了一个"活"的问题。活就是活力,就是要通过政府改革,破除制度障碍,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把更多的积极性让给市场行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就我州而言,全面激发发展活力,特别要注重行政体制改革,通过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改革,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效能,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企业、个人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三要着力抓好其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旅游管理、民族文化、生态文明等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的后发优势。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要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财政支农投入和农村金融创新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在统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方面,要深化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养老、司法和社会治理等社会事业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要创业创新增强活力。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梳理新中国60多年的脉络,创新始终是发展的关键词。改革的时代,更需要创新。回顾我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其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从全国经济变化看,"十二五"末期到"十三五"初期,有很多重大的趋势性特征已经出现:经济增长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发展方式开始从过去粗放的"跑马占荒"式向"精耕细作"集约方向转化;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攀升;经济增长动力也由过去的偏重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关键是要实现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并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创新发展;有利于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市场竞争;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适应新消费模式,提高供给与需求契合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兴业之策,也是大中型企业的兴盛之道;不仅社会上的创客投身其中,科研人员更可以大有作为;不仅适合于电商等新业态,也是促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利器。

创新增活要点何在?总体要求是紧扣时代脉搏,按照创新驱动的战略部署,以创业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开辟发展空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是切实把基点放在创新上。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思维创新、制度创新、路径创新等多维度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着力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积极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为社会各个群体、各个方面搞"双创"清障搭台、助力加油。三是强化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支持专业化市场、商贸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联动发展。四是积极发展和应用新技术。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培育未来一段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五是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环境。大力培育和引进创新性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实现其个人价值,发挥其社会价值,推动黔东南州奋力在创新驱动中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

--要扩大开放汇聚活力。30多年来,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城市,从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到全面开放沿边内陆地区,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正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基本理念,提出开放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把坚持开放发展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中央充分考量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作出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要求,"要用好已有的开放平台,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打通对外大通道,加强同东盟的交流合作,深化同泛珠三角、成渝、长株潭等经济区合作,全面提高开放带动能力。"我们要围绕贵州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打造南下开放桥头堡和湘黔桂接边地区开放新高地为目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汇聚发展新活力。

一是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高铁经济带贵州合作试验区和临空经济区,积极主动用好对口帮扶城市和单位优势资源,加强与桂林、柳州、张家界等重点旅游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着力构建南下开放、对海开放新格局。

二是构筑多层次开放平台。加大基础平台配套和资源共享,积极推动凯里海关、综合保税区、无水港建设,创造条件建设国际旅游机场。主动借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贵阳数博会等重大活动,包括最近我们组织参加的《魅力中国城》竞演等活动,发出黔东南好声音。深化与国际性组织合作范围和合作成果,不断提升各类会展活动档次,高水平办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列重大活动。

三是掀起新一轮招商热潮。坚持"四个聚焦、五招五不招"原则(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存量、重点线索,全力招引"带动能力强、投资强度大、环保能达标、发展潜力优、吸纳就业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坚决不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不符合环保要求、没有效益、高能耗低回报的企业),突出产业布局抓好招商项目储备,突出扩大引强提高招商精准度,突出评估监督强化项目落地,突出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贸合作,打造"千军万马"招商引资新格局,开创招大商、大招商的新局面。

第三,建设魅力黔东南。

什么是魅力?魅力就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特色,对一个人来讲,就是充满吸引力,让人看见就喜欢;对一个地方、一个城市来讲,就是有很强的诱惑力,让人到过之后就流连忘返,我想核心指向应该是处处彰显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风物闲美。自然之美是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实现山青、天蓝、水清、地洁,让一个地方山水"颜值"更高;人文之美是人类文化中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实现文化活、风尚好、精神优、形象佳,让一个地方"气质"更佳;风物闲美是魅力展现的载体,以风物特产引领时尚潮流,以闲美展示生活意境,让一个地方令人更加向往。总的来讲,就是要大力发展黔东南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特色风物,让黔东南更有魅力。具体来说,就是要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全面提升人文气质,用先进文化引领时代风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大力发掘和推广特色风物,让自然更加生动,让文化更加鲜活,让生活更加惬意,把黔东南打造成人人共美、天人和美、美美与共、最有魅力的地方。

首先,要守住生态底线,让黔东南更加秀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坚持绿色富州、绿色惠民,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做好"水文章",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要始终秉持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坚守朴素的生态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深入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和环保能力建设五大工程,深入开展"六个一律"环保利剑行动和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行动,牢牢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底线,确保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环境污染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更加安全,使黔东南青山常在、碧水常流、空气常新,让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公共产品。

其次,要提升人文气质,让黔东南更有底蕴。

大力实施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优秀民族文化"走出去",努力扩大黔东南民族文化的国际国内"朋友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用先进文化和模范典型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在全州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构建人与人之间友善礼貌、关心互助、平等互重、宽容理解、真诚守信的社会环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黔东南精神,构筑新时代的黔东南精神高地。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深入开展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加强舆论引导,唱响时代主旋律,凝聚发展正能量,讲好大美黔东南好故事,传播大美黔东南好声音,展示大美黔东南好形象。

再次,要挖掘特色风物,让黔东南更加丰饶。

以民俗文化、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工艺、历史名人、自然物产、特色农业等为重点,深入挖掘工艺美术品、名贵饰品、服饰、文化艺术品、风味特产等具有黔东南标志的特色风物,大力推进特色风物市场开发,培育和建设一批集民俗风物观赏体验、民间小吃品赏以及旅游商品、生活用品、土特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特色风物市场。要强化特色风物市场营销,积极搭建电商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批发定制结合、设立专店等方式,拓宽特色风物销售渠道,助推特色风物走出去,在短期内迅速刮起一股"黔东南风",换来人气和财气。依托苗乡侗寨不紧不慢的舒适节奏和最淳朴的真实感,建设一批体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的绿色小镇,打造一批具有生产效益、生活品质、生态价值的美丽乡村,使其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之地、纵情山水之地、返璞归真之地、追忆乡愁之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