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政府经济部门领导、经济专家2022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215篇(第241/28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794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932分钟

(六)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创造充足市场空间,建设完善服务平台,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以产业园区为抓手,建立精干高效、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机制,赋予产业园区相应的管理职能、管理权限。对入驻产业园区的项目在建设用地、费用减免等方面要根据实际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个案而论的"客户政策"和"项目政策",突出精准招商和实体招商,完善项目推进和跟踪服务机制。大力发展金融、咨询、评估、税收等生产性服务配套,进一步吸引企业、留住企业。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不断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七)优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建立人均生产总值、主导产业增加值、税收增长率等多角度的综合评价考核制度。按照省上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特色及发展模式分类考核,对处于重点开发区的县区,围绕推动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成效进行考核;对处于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区,围绕农业优先发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成效进行考核;对处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区,围绕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加快绿色循环发展成效进行考核。

基于共同富裕目标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机制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0年出台的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的奋斗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都在缩小;进入21世纪以来,脱贫攻坚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又进一步提升了这种差距缩小的速度。如今,"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性目标已经达成,并且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也必须看到收入差距仍然明显。而未来中长期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金融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广文,向其求解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差距特征,以及金融服务如何持续支持城乡差距缩小、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

关注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结构性特征

《金融时报》记者:我国目前的城乡收入、消费差距呈现出哪些特征?

何广文:国家统计局定期会对《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情况进行公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在近年来的变化。首先从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看,相较于8年前(2013年)城乡之间2.81倍的差距,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已降低至2.56∶1。可以看到,收入不平等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不过,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的绝对差距仍然比较显著。

均值背后的结构性特征同样值得关注,也是解答如何缩小差距的关键。按来源划分,城乡居民收入可分为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四类。对于如今的农村居民而言,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外出务工的劳务收入;经营收入主要是产业发展收入,如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休闲农业等,有些农户家庭还存在诸如工业、商业等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收入;财产性收入包括农村居民私有资金以储蓄、信贷、入股和对外投资、财产租赁、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方式取得的利息、股金、红利、租金,还可能包括从集体得到的集体公共财产的财产性收入和土地征用补偿等;转移性收入则是参与二次分配的收入,包括在外人口寄回和带回或赠送的收入、惠农补贴、保险赔款、救济金、救灾款、五保户的供给、奖励收入等,部分与国家的支农政策等有关。这四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一般相对稳定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如果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能够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且在收入构成中占比较高,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是有利的。

从公开数据看,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结构较稳定,工资性和财产净收入加总占比也在七成以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确实代替经营净收入成为占比最高的部分,但仍有明显的上涨空间,同时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较低,财产净收入占比不到3%。从支出结构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左右,储蓄能力有限不利于财产性收入的实现和增长。

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机会和收入水平

《金融时报》记者:面对这样的收入和消费结构,现阶段应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何广文:要推动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不是拉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而是让低收入群体有增加收入的机会,提升其收入水平。对应四类收入,增加乡村居民收入的主要路径有增加就业创业、促进产业振兴、完善乡村产权制度以及完善乡村支持政策四个方面。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都占据重要位置,因此两者也应共同推进。增加就业机会是要在强化乡村居民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扩大乡村居民本地和外地就业途径,同时通过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020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倍差达3.78,差异较大,那么增加就业就成为缩小收入差距的必然选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外出务工人数有所下降,要尽快消除疫情影响,稳定乡村居民就业;还应强化务工人员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以缓解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目的在于提高经营性收入,对此应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稳定提供基础和保障。

由于我国农村家庭收入支出中消费占比仍较高,因此,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应从促进乡村要素市场改革、完善乡村产权制度角度入手。鉴于中国城乡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人均拥有更多的资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增加乡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路径在于通过改革唤醒乡村大量"沉睡"资源,这是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潜力所在。针对不同资产,改革方式又有所不同,其着力点分别在于,增加乡村居民房屋的可抵押价值,完善城乡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进一步加快完善以乡村宅基地、承包地、山地、林地等为重点的乡村各项土地产权制度、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特别是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流转制度;不断提升金融素养也是必要的,以期培育起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投资意识,提高金融投资收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