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牢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把握好四个着力点
树牢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必须把握好四个着力点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8周年,4月15日是第七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是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重要的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国家安全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国家安全领域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开创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树牢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从制度上强化党对公共安全事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我国一切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实践证明,党在危机中的有效政治动员,能够迅速调配各种应急力量和资源,避免各自为政、相互推诿等问题。当下,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安全职责,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从制度上落实党的安全领导职责。各级党委主动承担起公共安全领导责任,指导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在法律法规层面,明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在应急预案中的角色地位,以及在公共安全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另一方面,要强化党对公共安全工作领导的科学性。面对突发性危机,党中央通过发挥政治领导优势,充分了解危机信息,加强统筹谋划,科学判断形势,作出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党中央的指挥调度做到坚决服从,确保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从体制机制出发提高国家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国家应急管理能力,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也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路径。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是保障公共安全的"防护网",必须牢牢把握。一方面,要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体制。2018年3月,中央组建应急管理部,整合应急管理职能,为理顺应急管理体制提供了推动力。要真正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实现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部门协同、流程优化及标准统一。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做好突发事件预警预防。要重点创新信息管理机制,确保信息获取、报送、使用的高效性、准确性;要健全应急联动机制,综合运用多元主体的力量,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多元社会主体共同行动、协同合作的联动机制;要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网络舆情应对的动态循环机制,促进政府与网民之间的对话,提升网络舆情管理能力。
通过激发人民主体性提升社会自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因此,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就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性入手,提升社会自治水平,竭力打造公共安全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一方面,要加强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建设,落实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理念,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力量,在政府、社会以及人民群众三者关系的良性互动中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国家安全新局面。另一方面,要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公共安全治理。公共安全治理是保障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坚持群众路线,拓宽公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渠道,提升公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性,加快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总之,每个社会成员都真正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主体,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形成国家安全的良好局面,为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实现国家的总体安全。
通过全球公共安全合作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当发生严重的全球性危机时,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独自应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都要走团结合作之路,都应坚持多边主义。当前,各国携手加强全球公共安全合作,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凝聚应对全球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强大合力,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深化国际合作,建立全球公共安全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预防和化解重大危机事件等方面的交流。要尊重各国国情,包容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构建安全共同体,冷静把握大局,共同应对危机事件。另一方面,要摒弃排他性安全观,拒绝将世界变为相互角力的竞技场,不断加强全球安全合作,促进国际社会共存共赢,建立适应全球化,公道正义、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求同存异的全新安全格局。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公共安全治理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后疫情时代中国抵御重大风险、应对公共危机、构建安全体系、推进全球安全治理具有重要价值。身处"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我们更需要树牢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保障国家安全、民族复兴、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