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新入职教师培训会上的讲话
校长在新入职教师培训会上的讲话
随着新技术和产业变革迭代发展,高职院校今后会较快地向专本硕博贯通发展,将来一批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依各自的优势,共同向紧缺的新型技术本科类、新型理工大学类发展。不久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工作部署会议上提出:"要搭建'青年教师+青年科学家+企业技术专家'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服务平台,培育'工匠之师'。"这又是新的说法和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新要求,已经拓宽了"双师型教师"这个概念的范畴,和应用型高校老师的要求已没有区别。
所以,青年教师不成长,学校就没有未来,这既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向前走的动力。
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的青年教师应该如何设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成长路径呢?
在高职院校,成长与发展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青年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境界和格局,涵养自己的特性和气质。我认为在高校里,根据不同岗位可以分为管理老师、思政老师和专业老师。无论你们在哪个岗位,都可以争做这个领域的拔尖人才。像我们学校推出了打造"六个一批"人才的计划:一批专业学科带头人、一批教学名师、一批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一批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技能大师、一批党建思政和治校管理人才和一批国际化人才。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成为其中的"一批人才"。
境界与格局
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是一个值得自豪的事情,它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职业,更是一个能自我成长与发展的职业,还是能从一个职业升华到一个事业,乃至升华到一种使命的职业。
高校青年教师应当有三重境界和三种格局。不同的境界会带给你不同的格局。第一重境界是工作当做一种职业,获得收入照顾家庭;第二重境界是把它升华为一种事业,获得成就感;第三重境界是进一步升华为一种使命,获得强烈的奉献感。
三种格局则是指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和台上玩月。清代有个文学家叫张潮,他的诗句经常被人引用。他提到人生有三种境界和格局:第一种:隙中窥月,就是在窗子里面看月亮,看到的东西不多,大多数人都属于第一种,有着自己的局限;第二种:庭中望月,就是走出来在庭院中望月亮,少数人属于第二种,发现走出来视野更广阔,看到的更多;第三种:台上玩月,还有人境界更高,那就是爬到屋顶高台上去看月、去玩月,这是三种不同的境界与格局。
我们学校的老师要向第三种格局努力,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格局。有句话说的好:"格局之上,所见之处,步步皆景。"一个人格局的大小决定了他看事情的角度。格局小时,看到的世界就很小,就会把更多精力用于关注鸡毛蒜皮的小事;格局大了,世界就大了,拥有大格局的人,才会有大视野,活出真正的人生意义。
境界越高,格局越大,做一个高校的老师就会幸福感越充实、获得感越充分,这也是很多教师的亲身体会。
成为好教师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每个年轻教师的梦想。怎样成为好教师,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永恒的课题。
特性与气质
我校有xx年的办学历史,大部分专业面向先进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作为一个工科类高职院校,浙工院教师应有什么样的特性、什么样的气质?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作为工科类院校,我们浙工院教师追求纯粹、专注、匠心的特性。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无论你在管理岗位还是专业技术岗位,一定要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这就需要你追求纯粹,还要专注于你的工作,专注于你的研究方向,并且要有匠心精神。
作为工科类院校,我们浙工院教师追求正气、大气、锐气的气质。正气是一个人灵魂的底色,是一名教师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气质。青年教师还要追求大气,努力让自己的灵魂大气起来。有个著名的政治学者叫帕金森,他的思想在全世界的影响很大。
他提出的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指的是当一个企业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存在的时间越来越长时而产生的"大企业病",其中定律x为鸡毛蒜皮定律:越是鸡毛蒜皮的事情越会让人花费很多时间讨论,越是重大发展的事项,探讨花费的时间却越短。浙工院要跨越发展,就一定要跨越帕金森定律现象。
青年教师追求大气的气质,在成长发展中就不会受帕金森定律现象影响。青年教师更要追求锐气。教育是艰辛的事业,教师要有锐气、要有激情,因为没有激情,就教不好学生、上不好课、完不成管理工作、专业工作。有激情,我们才能在追求目标任务中穿越荆棘,踏平坎坷,向成长与发展迈进。
教师的境界和格局、特性和气质,会引导和塑造学生的境界和格局、特性和气质,会形成学校的境界和格局、特性和气质,会培育学校的文化与精神。青年教师追求了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实现其他目标也就会更能达到。
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如何成长与发展?
有了这些目标,如何去实现它?高校青年教师应如何成长与发展?我有三点体会跟大家分享。
这一点又可以分三个层次,学习-思考-传授。
教师应该把读书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二职业。青年教师如果只把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当成一份稳定的职业,把学习研究"放"下了,那么等于把你的未来也"放"下了。因为高职院校正在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如果你不学习、不研究,怎么跟得上?高等职业教育的变革、发展很快,所以我们的老师既要有中观微观的专业钻研思维,又要有宏观的大发展思维,还有宏观中观微观结合的系统思维。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要把读书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二职业,要读经典名著、读理论文献、读思想文章,在阅读中思考,了解书中的思维、方法、理论,在学习与思考中成长。前些年不少老师跟我提到,一年中都没有看过一篇文献,我说:"作为青年教师,千万不可以,每年都要阅读一定数量的著作、文献、文章,至少一年也得看100篇专业文献吧。"如果你是思政老师和辅导员,除了看专业文献外,还要多看关于思想性的文章、著作。只有这样,你才会成长,你才能有自己的思考。
学习与思考是一个老师对自己投入最低、回报最高的一种投资。所以我过去说过:"一个学校的大发展一定有个标志性的现象,就是干部从单一行政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师从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我们过去认为:作为老师,完成教学、完成课程就可以了,但是不搞应用研究,课程水平能提升吗?当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发展太快,它是一个"流变"的时空,时刻都要去关注它。
过去的经验在不断迅速地褪去,我们要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改变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静下心来重新学习思考、重新梳理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我希望青年教师除了自己专业工作内容以外,关注的空间更大一点,也要去关心宏观的领域,这样你的思维空间会广阔。比如我每看一次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都会得到启发,这对思维的成长一定有益处。
我们需要不断地去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路径,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更强的敏感性去应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乃至产生新的概念、原理、规律等;从而在学科专业工作上去学而致用,产生新的方法、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等,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去学而致用,产生新的方法、理念、模式等,在管理工作上去学而致用,产生新的制度、文化......
在教学生如何学习时,教师也会提升自己,所以称作"教学相长"。如果自身不爱学习研究,怎么去指导学生学习呢?教学生不只是"输送"和"贩卖"知识,我们要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大学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让学生习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学习到学习的方法。我们在大学所学习到的知识可能会大部分忘记、可能会过时无用,但去学习知识的过程是非常重要和让人终生受益的,它可以保证人一生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保证人的一生都可以不断获得新知识。
过去我讲过,第一,老师要当一把燃烧的火种,两千年前苏格拉底就说:教育不是把篮子填满,而是把思维的火把点燃。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思维的转变、思维的发展,一要点燃学生们创新创业创造的激情,二要激发学生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思维。第二,老师应该是一汪喷涌的泉水,给学子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老师要研究真问题,要做真学问,要给学生们培养真本事。第三,老师应该有一颗敬畏的关爱心,大学教育要关爱学生,还得敬畏学生。
青年教师在交流合作中成长与发展。青年教师一定要多交流合作,要走进学生、走进同行、走进学术圈,要走进企业、走进行业、走进社会,了解书外的看法、观点、思想,在交流与合作中思考、感悟、成长,在交流与合作中思考产生新的看法、观点、思想。
青年教师一定要多交流合作,要走进学生、走进同行、走进学术圈,要走进企业、走进行业、走进社会,了解书外的看法、观点、思想,在交流与合作中思考、感悟、成长,在交流与合作中思考产生新的看法、观点、思想。
成长与发展需要知行合一,实学思维,实效标准,学习的最终目的最后一定是学以致用。
我们学校的校训是"知行合一",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王阳明先生正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他倡导的是实学思想。职业教育是实学教育,职业教育的十六字箴言中就有"知行合一",王阳明思想和中国的实学思想在日本近代大学产生过程中、在我国百年前大学的产生过程中,都被作为一个指导办学的人文思想源泉,比如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xx大学等等这些工科大学创办时都以实学教育思想为办学思想。
我们工科类的院校很求实,追求实心、实学、实行--实在的内心、实际的学问、实干的行动,知行合一,实学思维,实效标准。我们坚持"专业学科服务和文化一体化"办学,坚持开展政校行企研及国际合作,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城校融合。我们坚持在人才培养上更求实际、在科学研究上更求实用、在社会服务中更求实效、在文化建设上更求实学。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成长与发展,我阐述了上面的三条:在学习研究中成长与发展,在交流合作中成长与发展,在学而致用中成长与发展;在高校中有你们的成长通道,通过努力一定会加快成长与发展。最后以一句话共勉:为了走得远,大家一起走!
更多资料请联系QQ215425891,网站www.sucai198.com每日更新海量写作素材,避免熬夜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