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政绩观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讲话
县委书记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政绩观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的谆谆嘱托,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接受群众评判,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到基层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把为民造福作为检验基层治理现代化成效的试金石,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这里,我讲几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以党建引领为根本点,建强基层治理组织体系,肩负起为民造福的使命担当。党的XX大报告指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这对坚持和加强以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各地基层治理扎实开展,呈现良好局面,但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建强基层治理现代化组织体系,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一是强化党的领导,系统谋划统筹抓。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必须体现到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体现到基层的制度设计、总体布局、协调统筹各个环节之中。县域作为基层治理一线,要发挥县委统揽全局、牵头抓总的作用,着力优化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探索组建区域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形成职能部门、属地镇(街)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确保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二是坚持率先垂范,上下齐心联动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县委书记作为区域基层治理第一责任人,更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笃行,带头调查研究、谋划部署、会办督办基层治理重点难点工作。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压实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政治责任和履职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完善组织链条,横纵一体合力抓。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完善"抓管带"机制,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小区、组)-党员中心户(楼栋长)"四级组织链条,推动网格党组织应建尽建,将党建和政法综治、民政、城管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积极引导红色物业、新就业群体、社会组织等参与网格管理和服务,推动形成以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对多元主体进行统筹整合的"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模式。
以群众需求为着力点,夯实基层治理能力建设,锤炼为民造福的实干本领。党的XX大报告指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当前,基层治理一线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基层政府部门存在不同程度的职责交叉重叠、管理方式简单粗放等问题,让治理效果打了折扣,也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亟须推动人财物和权责利等要素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要着眼改革创新,提升基层政权治理能力。一直以来,基层治理存在一定程度的权责匹配科学性、精细化不足问题,影响了治理效果。为此,要持续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赋予其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通过制定权责清单、赋权事项指导清单和行政执法清单等方式,将赋予乡镇(街道)的综合管理权与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下放到位,明确乡镇(街道)对区直部门"吹哨"调度权和相应的考核评价权,让其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轴心"。要着重凝心聚力,提升基层"三治融合"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明确了要探索在党组织领导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方式载体,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法治素养,探索推行以社区为主导、社会组织为枢纽、社区工作者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机制,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要重视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等"软方法"的有机联动,问需于民、靶向施治,以心育人、以情化人,从源头上预防和根治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着力破解难题,提升基层智慧治理能力。疫情防控中,健康码核验、人脸测温等多重功能的"电子哨兵"大大缓解了检测防控压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注重提升信息集成和智慧治理水平,统筹推进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让信息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一线,确保大事不出乡镇(街道)、难事不出村(社区)、小事不出网格(小区、组)。同时要注重整合现有党建、综合治理、数字城管等资源,推进基层治理"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等一体化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建设,数据资源按需共享,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以保障激励为支撑点,完善基层治理考评机制,确保为民造福常态长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基层治理现代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各级党员干部久久为功。在现实工作中,基层治理突发事件多、临聘人员多、专职人手少,检查问责多、正向激励少,治理一线人员的疲态时有显现,亟待建立健全基层治理干部队伍保障、激励鼓励制度,引导党员干部"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争创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基层治理专业化队伍建设。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中,广大社区工作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人手不够、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要加强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社区工作者选聘力度,鼓励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到社区任职,引导他们参加职业资格考试,通过履职培训、案例教学、实战实训等方式,着力提高他们开展党建工作、应急管理、平安建设、服务群众等工作的能力。加强"传帮带",让他们尽快成长为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健全基层治理精细化考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基层治理成效如何,要由广大人民群众评判。把人民满意作为治理成效检验标准,就要健全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导向的考核评价制度,规范权责事项,提高群众评议结果所占权重,通过民主测评、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得群众的真实评价,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水平提升。要完善基层治理多元化激励机制。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离不开基层一线干部的持续发力,健全队伍激励机制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我们通过探索开展"十佳社区工作者""楼栋长之星"等评选,大力选树基层治理典型,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并作为各级"两优一先"和劳模人选。加大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力度,探索村(社区)"两委"干部退后保障机制,真正让基层治理一线人员干有所获、干无所忧。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
上一篇:在机关党支部集体学习研讨会上讲话
下一篇:在工会换届代表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