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高校毕业典礼致辞汇编(20篇)(第5/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66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9分钟

二是彰显新担当,要把开拓创新的责任扛在肩上。未来的道路可能会有风云激荡,当前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两者相互交织叠加,科技竞争、贸易保护、贫富分化、防疫合作等领域的全球性挑战更加凸显。惟有直面挑战,方能迎来机遇。新时代的同济青年,要让行动自觉和责任自觉成为人生追求的境界,以舍我其谁的魄力,把智慧、勇气和力量转化为责任与担当;要善于从历史的长河中参悟世界的"变"与"不变",把开拓创新的责任扛在肩上,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在执着坚守、脚踏实地中培育创新的思维和能力,直面旧模式下无法解决的难题,处变不惊、勇于担当。

同济人,始终与祖国的科教事业心手相牵。近日,方守恩书记连线"最美奋斗者"、1939年入校、95岁入党的百岁校友李桓英教授,她数十年如一日投入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让千千万万的麻风病人重获新生,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阮仪三教授等几代同济师生接续奋斗,保护住了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朱兴一教授注重党建、学术双带头,获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追求卓越学生奖"获得者、外国语学院硕士毕业生文东,把最深情的目光投向家乡,毅然回到贵州省黔西南州工作;"扬帆奖"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骆红春、人文学院硕士毕业生苑扬、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唐婧等两百余名毕业生成为选调生,近三年,学校有4000余名毕业生选择赴基层就业,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的先进典型......无论投身哪个领域,心中有责任、行动就会有担当,同济人要在科教发展的前沿孕育创新的动力。

三是矢志新奋斗,要把自强不息的精神注入血脉。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一切的成绩和辉煌都源于奋斗,所有的梦想和目标都依托于奋斗。"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希望大家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勇于担当、矢志奋斗,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把自强不息的精神注入血脉,在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奋斗历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济人,始终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勇立潮头。回望历史,一代又一代的同济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彰显着永远奋斗的伟大精神。在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及隧道等技术最难的节点,孙钧院士领衔的同济团队迎难而上,"啃最硬的骨头,解最大的难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开花结果,郑时龄院士、章明教授等团队贡献智慧,使"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打造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即将毕业的你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短短长长、熬过无数个夜,将无数"不可能"变为"可能"。志远车队队长、汽车学院本科毕业生沈翔翔带领车队先后4次斩获全国冠军;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硕士毕业生贺易诚,曾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实习,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来自德国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毕业生王思满在读期间发表高质量期刊论文6篇,多次荣获中德两国奖学金,将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宋雪玲,跟随导师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刊物《自然·催化》(Nature?Catalysis);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毕业生李延鹤聚焦基因编辑及动物胚胎发育生物学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学术论文......无论何时何地,奋斗有我、强国有我!同济人要让"永远奋斗"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不灭情怀。同学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希望你们的奋斗步伐更加坚定、更加铿锵、更加豪迈,让奋斗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基石,矢志奋斗、接续奋斗、永远奋斗,传承弘扬"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同济文化,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期盼大家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早日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成为支撑国家和民族的"擎天柱",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同学们,母校是大家永远的家,母校会永远牵挂大家、支持大家、祝福大家!衷心祝愿大家毕业快乐、鹏程万里、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不与美好和善良为敌

--北大光华院长刘俏2021年毕业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亲友、各位同事、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共同见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21届一千二百名本科、创业创新方向双学位、学术硕士、金融硕士、商业分析硕士(BA)、MPAcc、审计硕士、博士、以及MBA和EMBA项目的毕业生们圆满完成学业,开启人生新篇章。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光华管理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对圆满完成学业的各位毕业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还有在现场或是在线上见证这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家人们、朋友们,正是你们长年累月的支持,毕业同学才能走到今天。感谢你们!

各位同学,在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下一段旅程时,我借用诗人Emily?Berry的一段诗,献给大家最诚挚的祝福,她是这么写的,"未来是晴是雨,我们不得而知,但它是好的,是最好的,虽然它没有名字"--?如果激励大家前行的是以更积极的方式去影响世界的渴望,那你们的未来一定是最好的。祝福大家!

向大家表达祝福之余,我代表学院老师们也给大家一些叮嘱。过去两天,我一直在想这次和大家说些什么,我也一直在努力地找自己三十年前毕业时的感受--未知的生活奔涌而至,带着兴奋和些许不安,目不转睛望着远方,焦急地等待着生活的捶打......留下来的记忆总是美好的,那是一个有诗、有远方,白衣飘飘的年代。然而,有选择的记忆构成了与当下的反差,这很自然就导向今年最流行的用语--"躺平"。坦白讲,我并不是特别理解今天人们在各种情景下频频使用的"躺平"这两个字具体是什么含义,世界和生命的多样性并不能囊括在一个单一维度的解释。记得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Chomsky)曾有过一个著名观点,"语言是自由创造的产物;我们对任何字词的解释和运用都伴随着一个自由创造的过程。"既然"躺平"源于使用它的人的自由创造,它的真实含义是由它的使用者来决定的,那么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我是怎么理解"躺平"的。我给大家讲三个故事。

2021年6月,芝加哥大学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追授光华2012届校友范轶然博士学位。轶然在他博士学习的最后阶段,因一起枪击案罹难。轶然热爱经济学研究,对学术坚定热忱,但他的学术道路却坎坷波折。为了能够在他心目中的经济学研究圣殿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经历了五年漫长等待。这五年间,轶然饱受挫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为了能够更接近他的学术梦想,他辗转万里,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是轶然寂寂无闻、默然隐忍的五年,用今年流行语表述,这是轶然默默"躺平"的五年。我们可以想象这期间他经历了多少次暗夜痛哭,又多少次感受到那种"口嚼玻璃,站在悬崖边"的无边绝望--我把这种为理想而坚守的付出称为生而为人的"高贵的付出"(noble?efforts)。

轶然热爱生活,他喜欢哲学,向往艺术。哲学教会他批判性地思考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见解和冠之以"经典"的理论,激励他提出重要的问题;对艺术的追求让他坚信世界上总有些美好的东西值得人们去奋斗,从而平静地接受生活对他的捶打。用轶然的同学的话讲:"他总是对生活有一种忧虑的底色,却永远在做着最积极的事情去推动最微小的改变。"对学术的热忱投入,对哲学和艺术的热爱使轶然成为一个才华横溢、充满潜力的经济学研究者。轶然多次表示希望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北大光华教书,在滋养过他的未名湖畔反哺更多热爱学术、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这个想法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实现--就在两天前,轶然31岁生日之际,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光华管理学院以及范轶然父母、同窗挚友的多方共识和积极推动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轶然校友奖学基金"正式设立,用于奖励和资助光华管理学院有志于攻读文、史、哲、艺术以及社会学双学位的同学,鼓励他们坚持理想,追求热爱......

这是一个带有忧伤底色的明亮故事。在长达五年的"躺平"岁月里,轶然以坚守回应理想,以热爱回应磨难,坚信总有云开雾散,看见远方一望无际的绿色大地和美丽的日出的时候。在这里,"躺平"不是自我放弃,自艾自怜?(lie?flat),而是咬牙坚持(hang?in?there)。

1993年,一个年轻的金融学硕士生开始学习做学术,基于非常有限的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他异想天开觉得中国正蓬勃兴起的不动产投资可以利用mutual?fund这种方式进行融资和运营,他写下平生第一篇论文《共同基金和不动产证券化探索》,热切地期待着中国公募REITs市场的喷薄而出。然后,然后他就"躺平"了--要一直等到2021年6月21日才看到中国第一批9只以基础设施为底层资产的公募REITs的正式挂牌上市,这距离1993年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八年......

这绝对不是一个坚守二十八载,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励志故事。那个年龄段的年轻人胆子大,敢发毒誓、许"白首愿",但他并不能完全理解时间流逝的冷酷与决绝,虽然心心念念REITs是个好东西,但于他确实是"躺平"了。随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这个曾经的年轻人辗转了大半个地球,在学界和业界兜兜转转,没有为中国公募REITs的发展再做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事情--看起来这更像是一个有关天真的理想主义、冒险精神和年轻人无知无畏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有一个反转,大约二十四年后,听到命定的呼唤,一群来路各异的人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这个已经不再年轻的人也有幸参与其中,他们开始了新的一轮公募REITs在中国落地的尝试......然后,然后这一次公募REITs最终以基础设施REITs的形式成功推出。

这个曾经的年轻人就是我,而这群来路不同的人包括光华思想力REITs课题组的众多老师,像大家熟悉的张峥教授,还有监管部门和业界的诸多同仁。给大家讲这个略带一点"凡尔赛体"的故事,目的绝不是在完成事功之后自我吹嘘,虽然奇迹发生时,我们在现场。我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从这段经历中得到的启示:不要轻易怠慢自己年轻时的美好的想法。一个人在自己生命有限的时间里,应该努力去做几件你日后会记得、会觉得骄傲的事情。美好的事情很少会立即发生,注定会经历跌宕反复和长时间的等待;选择"躺平",其实是蓄能,是等待一次更强大的力量的聚集,从而有机会完成那最后一击。

在这里,"躺平"不是放弃,而是一种选择,选择以一种更为耐心的方式,等待春天的第一阵风发出信号,从平躺中站起。我把它叫做"stay?put"。

在北京大学的统计学或是行为经济学课堂上,大家很可能听教授讲过这样一个经典实验--挑战谁能猜对博雅塔的高度。在博雅塔边找100个游客,请他们独立给出他们对博雅塔高度的估测,求出这100个数值的平均值,它将非常接近博雅塔的真实高度--37米。事实上,对于类似这样的"猜测挑战",每个独立个体对正确答案都有一个模糊的想法,他们肯定会估高或者估得太低,但当样本量足够大时,不同个体之间的误差彼此抵消,人们思维中的共同之处发挥作用,从而使得平均值接近真实答案。统计学家把这叫做"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limit?theorem),行为科学家把这叫做"群体智慧"。在这里,足够大的样本量,彼此独立的估测,包括判断的多样性,是"?群体智慧"产生不可缺少的条件。然而,这个实验里有一个bug,如果实验时有人故意带乱节奏并去干扰影响其他人的判断,大声喊出18米,那么不管样本量有多大,其平均值都可能大大偏离37米这个真实答案。行为经济学家会告诉你这叫"锚定效应"(anchoring?effect)或是"框架效应"(framing?effect)--那个乱带节奏的"坏蛋"给了每个人一个错误"锚定"的初始值,改变了他们的前置判断(prior?belief),在这个框框的诱导下,"智慧的群体"就变成了"乌合之众"、"等待收割的韭菜"。

这个故事和"躺平"有什么关系?2021届的毕业生们,你们在北大接受过的优质教育注定会带给你优越的经济条件、丰富而充分的选择机会,甚至与你才华品德并不一定完全匹配的社会影响力,我从不怀疑你们将前程远大;我想借这个故事提醒大家,当有一天你面临不可抗拒的巨大诱惑,产生了利用你所具备的优渥条件去"带乱节奏、切割韭菜、背后递刀"等这样的念头时,一定提醒自己"不是每个人都有过像你一样的优渥机会",请一定记得调低你的风险偏好,这时候你应该选择"躺平"--?躺平在为人的善良与良知里,躺平在常识以及那些穿越旧时烟雨、岁月山河的规律中。

经济学家Robert?Gordon认为能源、通讯和出行方式定义了文明的形态--例如,化石能源的使用、无线通讯和现代交通工具定义了工业文明。运用他的逻辑进一步分析,随着非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将会诞生。这个过程中,新的行业会崛起,崭新的思想会出现,而所有现有的行业都可以通过"碳中和"和"数字化"再来一次.....

2021届的毕业生们,你们无疑正站在一个新型文明的开端。从这里出发,你将如何在一个激荡人心的大时代安置你自己?我一直喜欢的作家、诗人博尔赫斯有一段文字,一直以来对我影响至深,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时间是构成我的物质。时间是一条载我飞逝的河流,而我就是这条河流;?它是一头毁灭我的老虎,而我就是这老虎;?它是一团吞噬我的火焰,而我就是这火焰。"?2021届的毕业生们,时间是构成你们的物质--你消磨时间和岁月的方式,你选择"躺平"的姿势,最终将决定未来的你。而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请记住博尔赫斯说过的另一句话:"一个人可以是另外一些人的敌人,可以是另外一些人某些时刻的敌人,但不能与一国为敌,不能与萤火虫、文字、花园、流水和日落为敌。"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不与美好和善良为敌。

再次祝贺大家!毕业快乐!

什么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2021年6月24日?)

何?帆

各位老师、各位毕业生: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参加今天的典礼,并受邀致辞。所谓"毕业",就是结束学业。用句"蹭热搜"的话,还包括散伙之后那些想你的漫漫长"夜"。当然,更加残酷的现实是,毕业可能就得面临艰难择业、艰苦创业,甚至痛苦失业、重新就业。换句话说,毕业就像母校一次盛大的烟花齐射,在璀璨烟火中,大家欢喜着奔向不确定的未来,迎接不确定的安排。

我不是政法校友,也非杰出人士,在诸位同学毕业的大日子里,很难给出通向成功道路的建议,只能结合个人经历,讲三个小故事,就如何迎接未来的不确定,谈一些粗浅看法。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承诺。

22年前,我本科毕业,正逢武汉市公安局从应届生招人,由于考研成绩还没出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考了。面试之前,我猜想,肯定会有人问报考警察的动机。那时有部香港电影叫《五亿探长雷洛传》,男主角由刘德华饰演。片头有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考官问雷洛:"为什么当警察?",后者答:"为了吃饭。"同学开玩笑说,反正你要去读研,不如也回答"为了吃饭"。然后一拍两散。

面试当天,果然有人问了那个问题,我当场认怂,选择了四平八稳的答案:"为了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主考官是位老警察,他笑了笑,说:"这个答案的份量,你能体会到么?"我点头说"能"。老警察意味深长地说:"不,你不能。等你穿上制服,就不会随便作出这样的承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