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质量评论解读汇编(162篇)(第18/4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650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51分钟

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可以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产生重大推动和引领作用。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到聚焦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从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到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实走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连续四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沿江沿海到内陆沿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在全球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面前,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掷地有声的坚定承诺,更是念兹在兹的务实行动。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们一定能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独特的生成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内蕴着特有的生成逻辑。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要将其置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方位中认识,置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在历史演变中审视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伟大建党精神就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萌生,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中孕育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救亡运动失败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只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领导才能取得胜利。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内蕴着先进思想的真理性和先进阶级的独特秉性。一直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经过与改良主义的交锋,与封建复古主义的斗争,以及在对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多种思潮的批判中,多次粉碎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的进攻,切身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也坚定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决心,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进一步创造了思想条件,"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精神基因由此生发,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主线,贯穿并指导百年奋斗历程。同时,我国工人阶级的数量和觉悟程度都有显著的发展和提高,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明确指出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在中国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和深厚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组织前提。而工人阶级自身严密的组织性、严肃的纪律性、坚决的革命性等形塑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政治品格,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辛亥革命后,一部分人不甘心革命失败却又无良方可用,出现了悲观甚至绝望的倾向,而不甘心革命失败还继续坚持斗争,并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先进分子,则坚信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迟早当求一雪",反对悲观绝望、消沉萎靡的思想,号召"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当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扶持下阴谋复辟帝制时,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指出,"今犹有敢播专制之余烬,起君主之篝火者",当"一律认为国家之叛逆、国民之公敌,而诛其人,火其书,殄灭其丑类"。不难看出,怀揣初心和勇担使命的责任意识已在中国先进分子心中悄悄萌芽。十月革命的胜利,加速了中国一些先进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在中国逐渐形成的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和特殊国情的共识中,五四运动直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基础上,我国工人运动愈发高涨,连续的工人罢工、工人集会,人数与日俱增,共同声讨帝国主义的掠夺行为和抗议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这使得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群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状态及其力量的重要性。1920年,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通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创办工人刊物、举办工人补习学校、成立工会组织等方式,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并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工人阶级就不能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自发的工人运动就不能形成自觉的共产主义运动。同样,如果马克思主义没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成为没有实践载体的空洞抽象物,丧失生命力。而其结合的本质就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照耀前行之路,并将其植根于中华大地,观照中国的特殊国情,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分析解决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等基本问题,唤醒更多的劳苦大众,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奋起抗争。

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提出"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顺应时代潮流,蓄势待发、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以崭新姿态,始终胸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勇敢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此,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中国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水深火热、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靠的主心骨,中国无产阶级有了坚固的战斗堡垒,中国革命事业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伴随党的诞生所形成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航标和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具有巨大的实践力量。在新征程上,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要求我们通过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现实问题,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

(作者:刘杰,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题: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X中X会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届X中X会回望百年奋斗、展望新的征程,向9500多万名党员发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的进军号令。

风雨百年,沧桑巨变,不变的是共产党人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XX周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代代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奋斗不息,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用事实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的政党、是具有强大领导力执政力的政党、是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的政党、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政党。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使命光荣而艰巨,更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复兴伟业,进一步回答好"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答卷。

回答好这个根本问题,必须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新征程上,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党就能不断汇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伟力,带领人民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回答好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坚持自我革命,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百年奋斗深刻启示,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党只有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才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新征程上,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才能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回答好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新征程上,必须把握正确前进方向和历史发展大势,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更加光明的前景。

牢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XX周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对建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在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创性、源头性、先进性和人民性。牢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质,有助于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深刻理解我们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更加明晰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精神支撑。

独特的时代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在近代以来中国迫切需要新思想、新组织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时代性。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在中国呼唤新思想引领救亡运动、呼唤新组织凝聚革命力量的时代背景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先进分子所青睐。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伟大建党精神,也在这种时代大潮和世界大势中孕育而生。

鲜明的开创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在创建中国共产党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开创性。1921年7月,中国的少数先进分子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因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搜查,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922年7月又召开党的二大,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制定了第一个党章。这一艰难的过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进行的苦苦求索,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解放事业而付出的巨大牺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的无畏前行。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反映了党的创建的历史过程,具有开天辟地的创造性特征。

深厚的源头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开篇,具有深厚的源头性。树高千尺必有根,河流万里必有源。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征程上形成的一系列精神的源头、源泉。在XX周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这个精神谱系中,无论是革命年代形成的,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无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还是新时代形成的,这些伟大精神无不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在党的精神谱系中,伟大建党精神贯穿始终,并与精神谱系中的其他伟大精神紧密相关。

持续的先进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政党的精神家园,具有持续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拥有科学理论指导,有着远大理想、严密组织、严明纪律,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敢于自我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的理论。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能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主动,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伟大建党精神恰恰就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精神表达和文化呈现。正是由于我们党是具有持续先进性的政党,才孕育出伟大建党精神,才有能力深刻改变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鲜明的人民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深厚人民情怀的集中呈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党生存发展、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因此,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种大公无私的人民性,源自于党的性质、宗旨,源自于党的初心、使命。在伟大建党精神中,坚守理想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践行初心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不负人民就是要兑现自己的承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丰富党的精神谱系,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理解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和目标任务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

"共同富裕"中,"富裕"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体现着物质丰富、精神富足和生活宽裕程度;"共同"体现的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既是一个经济发展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概念,同时涉及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比如,从经济层面看,主要表现为较高的收入和财富水平,还涉及收入分配状况,反映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程度。实现共同富裕要通过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劳动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社会层面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其重要表现。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要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从日常生活层面看,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富足,在居住方式、消费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形成良好的生活理念和习惯。

实现共同富裕,是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推进共同富裕,既要千方百计做大做好"蛋糕",也要公平合理分好"蛋糕";既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全面把握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部分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等原则,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周密部署,坚持系统思维,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正确处理总体安排与阶段性部署的关系、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兼顾需要与可能,确保阶段性目标的可及性,适时调整政策目标和重点,分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其中,"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是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有定量的约束性指标,对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实现上述目标,就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和实施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等等。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那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了实现这些愿景,需要在许多方面持续努力。例如,以各项重大战略引领我国跻身于创新型国家前列;分项规划并实施相关行动计划,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劳动者素质、完善政策体系,多措并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等等。

到本世纪中叶,在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基础上,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基本实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到那时,我国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理论创新是党百年芳华的思想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XX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勇于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芳华的思想源泉。

理论创新源于党的初心和理论自觉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源于高度的理论自觉,而这一理论自觉又源于对建党初心和使命的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先进分子经过反复比较,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内生动力。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中国亟待完成的两大历史重任。为了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苦苦摸索前行,探讨了各种各样的救国方案,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主义,但皆被证明行不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伟大理论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引领着中国先进分子开辟新航向。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理论创新的目的是解决中国具体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从一开始就不是将它当作书斋中的学理对待,而是作为观察和改变国家前途命运的工具。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是建党之始就具有的鲜明特色和优点。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既不能完全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也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对此,我们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有过深刻的教训。历史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革命不可能取得胜利;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样会把革命引向歧途。

正是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深对理论创新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他郑重向全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一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遵循这样的思想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始终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围绕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领导人民开天辟地、改天换地。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