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质量评论解读汇编(162篇)(第22/4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650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51分钟

(三)人民军队以顽强斗争精神和实际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遂行任务,强化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战略功能,展现了良好精神风貌和过硬能力素质,发挥了钢铁长城的重大作用。全军有效应对外部军事挑衅施压,以有力行动震慑"台独"分裂行径,积极稳妥处置周边热点敏感事态,周密组织边境管控和海上维权行动,有效遂行反恐维稳、维和护航等重大任务。通过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巩固发展了我军军事斗争的有利态势,坚决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有力维护了国家战略全局稳定。全军官兵始终牢记初心使命、践行根本宗旨,在抢险救灾、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任务中勇挑重担,以实际行动为党分忧、为国兴利、为民造福。

奋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人民军队需要加快提高全面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能力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支撑我国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客观地要求把军事能力搞得很托底。人民军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安排,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建设,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大力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威慑和实战能力。

(一)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乱。我军历来注重用先进的政治思想和奋斗的革命精神灌注部队,使官兵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保持高度的戒备状态,激发出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当前,我们面临的战争威胁现实存在,亟待树立战争今夜就打的忧患意识,强化敌情就在眼前的警觉,始终保持枕戈待旦的战斗状态。现在,我军的"钢"多了,"气"要更足,越是直面挑战,越要大力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锻造革命军人的精神利刃,始终以"钢"积蓄"气"的力量、用"气"彰显"钢"的威力。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无论遇到什么敌人和困难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二)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军队在本质上只有两种状态,就是打仗和准备打仗。宁可备战千日不用,不可须臾松懈备战。无论在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都要紧紧围绕练兵备战的主责主业,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坚持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紧盯世界军事、科技发展趋向,深入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与时俱进更新战争思维、战争理念,始终保持最新最敏锐的战争头脑。扎实做好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深化战争和作战筹划,坚持战建备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加强联合作战能力建设,优化军事斗争格局和力量布局。坚持以战领训、以训促战,突出抓好联合训练,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全面提高训练水平和打赢能力。

(三)加快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X中X会相继提出,要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明确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科学的军事理论就是战斗力。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创新,准确把握现代战争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构建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的军事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战斗力,要加快改革落地和释能增效,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加强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转型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抓好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推动军事人员能力素质、结构布局、开发管理全面转型升级,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方阵。贯彻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思想,坚持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聚力推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和自立自强,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不断夯实军事能力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四)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当年,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为我军胜利提供了不竭力量。现在,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既能为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又能发挥军事能力的溢出效应,创造"发展红利"。要深入推进军地规划布局一体设计、协同对接,加快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融合发展,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时刻准备打好新时代人民战争,锻造坚不可摧的巩固国防。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夙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理念的时代升华和科学表达。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最为质朴古老的理想之一

中国古代朴素的共同富裕观念源自我国古人对"天地之道"的探求。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中,先民们对天地日月进行思考,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即天地最大的美德是孕育出生命并无私承载和维持生命的延续。他们主张,人类要学习天地日月无私养民的优良品格,效法自然,公平惠及,万类不遗。从《易经》的"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到《礼记》"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从管子"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共同富裕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

先秦思想家认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之本性,"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实现理想的社会状态,需要保障人人有追求富裕的机会。强调下层民众的富足安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因此希望施政者"为政以德""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最终实现社会"大同"。古代思想家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世界,是人们最为美好的追求和向往。百姓生活富足、人民安居乐业的"小康"社会,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共同富裕是我国历代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孔子至卫国,见人口繁庶,即表达出安置百姓应先加以"富之"再施以"教之"的见解。他所期求的富民之策,不仅意在"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还需依势顺导,"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强调"制民之产"的重要性,将"养生丧死无憾"视作王道开端。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清晰地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产业代表人民富裕,是政治稳固、国家安定的基础。荀子明确表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管子》一书集中吸收先秦各学派思想,在《治国》《牧民》诸篇提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表明共同富裕的观点已突破儒家学术范围,上升为整个知识界的思想共识。

在我国古代,共同富裕作为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不仅是经济上的满足,还包括思想文化上的充实。汉代董仲舒、王符曰:"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才是共同富裕,才是古代传统社会真正的"治人"标准,"既富且教"成为我国传统士大夫关于社会治理的一贯理念。几千年来,我国传统士大夫始终强调不与民争利,主张"藏富于民"。这种以保养生民、促进民生、藏富于民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绵延传承几千年,构成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历朝君主和广大民众产生深远影响。《周礼·天官冢宰·小宰》提到"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春秋时期有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主张"养万民""生百物",强调国富需要利及全民,遵循包容、均平原则。官修史书《汉书·食货志》阐述了富民策略的践行路径:"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民有业。"意思是士农工商皆属"量能授事"的庶众,统治者应给予社会各阶层安身立命、寻求富裕之"业"。这种解释使富民之政具备了广泛包容性。当然,封建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把共同富裕作为施政方略,只是把安民富民作为巩固政权、稳定社会、体现"仁德"的治理手段。

共同富裕是几千年来我国广大民众的根本诉求

我国广大民众对共同富裕的企盼和追求贯通古今,在古代社会往往通过反抗暴政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变革。通观历代农民战争,起义者们"等贵贱、均贫富"的意识日渐清晰,并将其作为核心诉求在斗争口号和纲领中提出。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的"苟富贵,无相忘",东汉黄巾起义提出的"致太平",都包含着朴素的平均财富诉求。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相号召,提出"均贫富"口号。南宋钟相、杨幺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均富"基础上加入权利平等要求,宣扬"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明末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公开打出"均田免粮"旗号,将斗争矛头直指土地生产关系及所有制,集中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愿望。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高峰,其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依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原则,否定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及剥削制度,希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把传统农民战争的"均产"需求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向着"无人不饱暖"的共同富裕目标迈进。及至近代,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继续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当作经济领域的行动方针,致力于扫除横亘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面前的体制障碍。

纵观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共同富裕始终是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诉求,但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阶级矛盾的制约,在旧中国无法确立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的理想一直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只有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小康社会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的历史性跨越,开辟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表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才能逐步成为现实。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党的十九届X中X会深入研究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深刻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把"坚持理论创新"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对于全党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决议》还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并重点概括了其中的原创性的理念和思想。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耀我们的前行之路,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深刻把握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奋斗成就辉煌。党的十九届X中X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入研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全面总结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伟大历史功绩,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党的十九届X中X会的重要历史贡献,对于全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决议》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同党的前两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必将激励全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争取更大荣光。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X中X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xx周年光辉历程。xx周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决议》把着力点放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上,对于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产生重大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决议》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重点总结九年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决议》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必将极大鼓舞和激励全党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过去xx周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继续考出好成绩,在新征程上铸就新的时代辉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深刻把握xx学习教育的落脚点

内容提要

学史力行是xx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我们要坚持学史力行,把学习xx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攻坚克难、担当作为、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开拓进取、力行不辍,用苦干实干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学史力行是xx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强调:"全党同志都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xx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攻坚克难、担当作为、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开拓进取、力行不辍,用苦干实干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学史力行必须把握正确方向

学史力行的前提是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性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站在政治的高度,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才能领会更透彻,工作起来才能更有预见性和主动性。"党员干部能否做到学史力行,是由其政治觉悟、党性修养、思想境界决定的。我们党秉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行合一""天道酬勤"等优秀基因,深谙"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我们党以实干起步、以实干兴业、以实干发展,形成了求真务实的独特精神标识和鲜明政治品格,团结带领人民在挫折中毅然奋起、在风雨中坚定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创造了令国人自豪、让世界瞩目的人间奇迹。党员干部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就要懂得"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增强"干"的真心、练就"干"的真功、永葆"干"的真劲,以真抓实干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强化理论指引,遵循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坚定成熟,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正所谓'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理论修养是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特别是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从中悟方向、悟思路、悟格局、悟办法,统筹"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把握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的定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自己的理论素养、政治觉悟、精神境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应岗位需求。

努力见贤思齐,强化标杆引领。毛泽东同志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就是各条战线党员的杰出代表。黄宝妹,新中国纺织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实现"全国人民穿好衣"的梦想,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张桂梅,十几年来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陆元九,几十年如一日,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学技术、凑资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历时36年,带领村民开凿出一条绕三座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让村子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像英雄模范那样坚守,像英雄模范那样奋斗。

学史力行必须确立高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强调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工作质量高低反映着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党性修养、思想作风、精神状态、能力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才能有高质量工作;工作质量高低贯穿于工作全过程,每个环节、每个节点都达到高质量,才能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都要增强质量意识、坚持质量优先,加强质量管理、质量评估、质量考核,以高质量发展把学史力行落到实处。

学史力行要通过确立高标准来体现高质量。干事创业,标准先立。没有高标准,高质量就会落空。古人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标准是衡量优劣的尺度,具有"树标杆"的引领作用、"划底线"的兜底作用。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有大格局才能有大成就,有高标准才能有高质量。标准决定质量,标准考验能力。"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就要做到最好"的理念,从学徒做起,学气焊、电焊、氩弧焊,舍得吃苦、不怕吃亏,终成技能大师,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数百项焊接技术难题。我们要把确立高标准当成习惯,一切工作都往极致处做、往实效处做,每一件事情都追求高质量、好效果,不能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好了、把开会发文本身作为工作目的,而要把问题解决没有、质量提高没有、工作有多大变化作为衡量标准。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