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质量评论解读汇编(162篇)(第23/44页)
学史力行要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融入大局,方显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到"敢为天下先是战胜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需要弘扬的品质";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到"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从"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到"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到"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立场、方向、原则、路径等重大问题,并对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自觉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本职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大局统筹考虑和谋划,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扎扎实实成效。
学史力行必须增强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
学史力行,需要做到思有方、谋有据、落点准,必须有具体抓手和精准举措,不断增强工作谋划和狠抓落实的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
增强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党员干部要善于从整体上、全局上把握问题,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既要"埋头干",也要"抬头看",先布局再落子,注重工作的前瞻性、基础性、协同性、集成性,做好政策统筹、措施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在整体谋划上既服务全局又观照本职,政策制定上既指向明确又注重耦合,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佳整体效果,在普遍联系、整体联动中思考和处理遇到的具体问题。
增强科学性。科学性的应有之义是精准。工作谋划要精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履行政治责任、注重政治效果,一切工作都着眼于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政策举措要精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高标准、严要求和可行性出发,从动机和效果的一致性出发,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注重实效性;推进落实要精准,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聚焦有利于抓基层、打基础、谋长远的问题,明确工作的长短期目标、重点难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相应机制、推进方式,努力做到局部和全局相适应、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尤其要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决策处置能力,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增强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方法,彰显了中华文明优秀品质。党员干部要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把吃透党中央精神、掌握实际情况、学习先进经验结合起来,既善于总结运用长期管用的经验,又善于根据新的形势任务谋划创新之举,涵养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当前,要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坚持高水平开放、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做好民生保障和安全生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做到眼里有问题、脑中有思路、手上有招数、脚下有路子。
学史力行必须树立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责任担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史力行,需要激发进取之心、担当之勇,增强解决问题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做到谋划工作、制定政策、部署任务、健全机制、督促检查都把重心放到解决问题上,多回答怎么办更好、多展示"行动的力量"。真正把解决问题的导向立起来、把规矩严起来,以解决问题的程度检验落实的效果,以解决问题的成效评判干部的素质。
把学史力行体现在工作全流程、全链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实践反复证明一个道理:每个环节、每个流程做得怎么样,事情的结果往往就会怎么样。要坚持"过程论"与"结果论"有机融合。既重结果、重效果,又不忽视过程、流程,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把工作推向前进。要建立台账、全程跟踪、强化落实,运用项目建设的机制和办法,通过建账、理账、对账、交账、算账,充分释放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潜力,促使党员干部一步一个脚印、一件接着一件把工作干好,拼搏奋斗、创造佳绩。
坚持苦干实干、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无论什么时候,该做的事,知重负重、攻坚克难,顶着压力也要干;该负的责,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冒着风险也要担。"实干方能兴邦,实干方能强国,实干方能富民。"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有把解决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毕生事业的志愿者,有80多岁高龄仍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的医学工作者......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苦干实干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做新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实干者,切实做到马上干、抓紧干、干就干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实干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实干中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在实干中为党分忧、为民造福,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深刻把握坚持中国道路的哲学意蕴
核心观点
●坚持中国道路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是经实践一再成功证明了的重大命题。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精准把握党的百年奋斗所总结出的这一宝贵经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知工具。
●在坚持中国道路的实践中,从空间维度把握,其实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时间维度把握,是变和不变的统一;从内涵结构上看,是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
党的十九届X中X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科学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坚持独立自主宣示了我们党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的主张。而独立自主的根本表现,就是要坚持中国道路。《决议》指出:"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坚持中国道路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是经实践一再成功证明了的重大命题。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精准把握党的百年奋斗所总结出的这一宝贵经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知工具。
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存在的绝对性,导致了矛盾分析方法作为认识工具的必要性。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视阈内,"坚持中国道路"是一个包含着深刻辩证关系的重大命题,具有对立统一的矛盾属性。在坚持中国道路的实践中,从空间维度把握,其实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时间维度把握,是变和不变的统一;从内涵结构上看,是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探讨这几种统一,对于认识和坚持中国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中国道路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坚持中国道路首先强调的是特殊性,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只能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进而造就了中国道路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从发生学角度看,反映的是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而确立的道路。中国道路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因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要坚持人民至上,因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成功地解决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坚持特殊性,意味着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即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坚持特殊性,要维护和包容多样性,尊重别人的道路选择,维护别人的发展权益。
坚持中国道路还体现着普遍性。普遍性反映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构建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共性,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体现着普遍性。任何国家所走的发展之路,尽管具有差异性、多样性,但无论其怎样特殊,既然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总存在着共同之处。当前,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因此,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还要树立世界眼光,坚定行走在人类文明的大道上,不断深化开放,继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坚持和追求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积极推进全球伙伴关系建设,主动参与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从而赋予中国发展以一种世界历史意义。
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关系中,容易出现两种错误倾向:如果拘泥于特殊性而忽视了普遍性,就会走上一条不具开放性的自我封闭、夜郎自大的高代价之路;如果拘泥于普遍性而忽视了特殊性,就会走上一条不顾国情的照搬照抄或机械复制之路。这样的走法,只会将我们引向歧途,必须高度警惕。
坚持中国道路是变和不变的统一
坚持中国道路,既有空间维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又有时间维度的变和不变的统一。把握变和不变的统一,对于精准认识中国道路的内涵、特点、要求等同样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改革开放,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勇开新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展现出日益光明的发展前景。"这里,"坚定不移"表达的是坚持,追求的是一种在根本制度、根本原则等方面的不变性;"勇开新路"表达的是创新,追求的是一种变革性。
一方面,坚持中国道路需要在改革创新中进行。由于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不同时期面临着不同的课题、矛盾、任务等,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走的道路在具体的"走法"和道路的"形态"上要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要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或阶段性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如果不依时而变,就不是"自己的路"了,而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另一方面,坚持中国道路还具有不变性,如果说在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目标手段等方面是可以变而且必须变的话,那么,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根本原则、基本路线等方面则是不能变的。如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世界和平、永远不称霸等方面则是不会变的。如果变了,也不是"自己的路"了,而是一条通往歧途的邪路。
在变和不变的关系问题上,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要努力避免,这是只追求变的做法;同样,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也要坚决纠正,这是只看到了不变的表现。无论是只追求变,还是只看到了不变,都具有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在坚持中国道路的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变和不变的关系,该变的要变,不变不行;不变的不能变,变了也不行。变是为了不变,不变是为了更好的变,只有在坚持和创新或变和不变的辩证统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是一条康庄大道。
坚持中国道路是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
在内涵结构上,坚持中国道路是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其中,立场决定着观点和方法,有什么样的立场就会有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观点反映着立场和方法,它对巩固立场、掌握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方法体现着立场、实现着观点,是人的立场和观点转化为实践的必经环节。正是在坚持中国道路的实践基础上,实现着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
首先,走自己的路有个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或者说,这条道路首先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即要解决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往哪里走的问题。这个立场是广大人民的立场,是人民利益的立场。坚持中国道路的立场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中国人民的立场,表现为通过"自己的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是坚持中国道路的根本立场,正是这一立场,才决定了坚持中国道路的方向及其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其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立场,表现为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总之,我们所走的中国道路,是要"维护中国人民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
其次,坚持中国道路体现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它既是一种实践行动,同时还包含着理论观念。坚持中国道路,就得认识这条道路、宣传这条道路,需要回答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以及为什么要走这条路等问题,由此就形成了关于这条道路的一系列观念认识或思想体系。具体而言,坚持中国道路所蕴含的"观点"或"观念"因素,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因素,特别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所实现的一系列伟大理论飞跃。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它提供着关于中国道路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的基本答案。要走好新时代的中国道路,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同时,坚持中国道路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千百万人的"社会性"的事业,这种"社会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多数人的事业,二是多少代人的事业。这样,要把广大民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聚合力,形成走自己的路的最大同心圆或历史合力,并且一代一代地走下去,这同样离不开理论观念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引导。
最后,坚持中国道路,还要解决如何坚持的方法论问题。坚持中国道路蕴含着两种根本大法:发展的方法和斗争的方法。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获得了本体性的地位,因为在发展中蕴含着实现目标、克服问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力量或秘密,而这种力量或秘密可由发展本身是目标和手段的有机统一获得合理解释。一方面,发展具有目标性。它包含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和幸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发展还具有手段性。发展的手段性意味着发展成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大法"。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我们不能把发展唯一化、绝对化。新时代坚持走自己的路,是一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在这个进程中,需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其中,办好发展的事当然离不开发展的做法,当然还要依靠斗争;至于办好安全方面的大事,既要靠发展,更要靠斗争。因为许多安全问题都是通过斗争手段予以解决的。坚持敢于斗争是我们党xx周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决议》指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在发展和斗争的关系中,发展的方法具有支配性,斗争的方法具有辅助性和保障性。只有这两种方法的统一使用,才能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深刻理解百年大党的精神之源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xx周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正是依靠不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建党、兴党、强党的辉煌历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伟大建党精神回答的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性课题。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岁月。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了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奋斗牺牲,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屡屡挫败警示,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奋斗实践中,伟大建党精神逐渐孕育形成,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历史证明,只有建立一个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回答的是怎么建成一个能够完成拯救民族危亡和实现民族复兴使命政党的永恒课题。这就要靠党的建设的成功实践。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党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一系列问题,建设起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确保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接着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我们党确立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坚强核心的目标,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不断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了21世纪。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走向深入。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明确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重大政治原则,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到了全新的境界。
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开端。正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不断推进和成功实践,才使我们党始终有能力有办法秉持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并接续形成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不同历史任务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表现,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品质和鲜明的政治品格。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增强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继续保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定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无论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形势和任务有多大变化,中国共产党不断以伟大建党精神砥砺自新,将其丰富内涵融入血脉,始终保持奋进姿态和奋斗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走好第二个xx周年赶考之路,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作者:张志明,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
深刻理解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xx周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党的十九届X中X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全面回顾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基础上,以更宏阔的视角,从五个方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即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这五个方面的概括,既立足中华大地,又放眼人类未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贯通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xx周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断发展,14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xx周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xx周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xx周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xx周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决议》全面、深刻、系统阐述了党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进步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所作的历史性贡献,深刻揭示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所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今天,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今天,党已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正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走过苦难辉煌的过去,走在日新月异的现在,走向光明宏大的未来,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上一篇: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