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稳住经济大盘、稳定经济运行理论材料17篇(第3/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205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1分钟

标上看,就业岗位看似稳住了,但居民和家庭的收入却实实在在地减少了。加上新增就业人员,仅大学生就超过一千万,在找到工作之前是没有收入的,需要家庭收入来维系。对居民收入实际下滑情况要有准确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不能仅依据统计的就业岗位去看待居民就业与收入状况。因此,当前政策应当聚焦到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居民收入上来,稳住收入稳民生。

现有的思路是:一方面以保市场主体为主,待市场主体经营好转后,间接保居民收入。但企业经营状况好转需要时间,尤其在当前宏观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另一方面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直达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对失业和困难群体进行帮扶。但这种方式也存在帮扶效率和公平的问题,例如,我国目前灵活就业群体已经突破2亿人,现有的低保救济并不能覆盖新产生的困难群体。因此,可考虑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改进帮扶措施,创新方式和技术手段,更高效、精准触达相关人群,加快遏制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收缩。

数字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大趋势,数字政府建设也可顺势而为。例如,个税APP可以考虑扩展成为发放居民低保救济和补贴的平台。现阶段,在个税APP平台上注册的用户数量多于实际缴纳个税的人数,因为有个税六项专项附加扣除。若通过个税APP发放相关补贴,会吸引更多的居民注册。这一方面,有助于更全面了解居民收入状况,防止偷税漏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加高效地为低收入困难家庭发放相关补贴,提高帮扶政策的时效性,同时解决了以往须逐户排查收入情况、救助名单公示等一系列流程带来的低效和社会公平问题。

此外,稳住民生,还有一个发力点是切实缓解市场主体和居民刚性支出的压力。例如,对于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户,除缓还贷款本金利息外,能否有条件豁免部分债务?还有住房按揭贷款,降低贷款利率不仅需要在增量房贷上做文章,满足老百姓改善住房的刚性需求,对于那些因居民收入减少而受到影响的存量房贷能否缓交贷款利息或有条件豁免一部分?相关帮扶政策力度能否更大、覆盖面更宽、实施更快一些?诸如此类,都值得认真考虑。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年初的财政预算安排,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打破财政的"不可能三角"。在这个问题上,国外已有类似实践。在居民收入断流的紧急状态下,相关国家采取了财政货币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在当前,大量居民和家庭收入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类似的政策安排。

整体来看,面对居民就业和收入的严峻形势,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拓宽思路、勇于创新,及时推出新的应急举措,把稳就业和稳收入同时抓住,避免经济风险进一步扩散为社会风险,牢牢稳住社会大局,从而稳住经济大盘。

三、数字经济提升我国未来发展的确定性

数字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也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数字经济代表了一个国家未来安全与否。如果我们未来还停留在原有的工业化的经济形态之中,那恐怕我们就没法在全球数字化的条件下去保障国家安全。

上海证券报:您近期多次提到了数字经济等相关议题,您认为,在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数字经济是否是一个较为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

刘尚希: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看到未来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趋势,数字革命引领人类进入数字文明,应顺应这个趋势发展。

首先,不应割裂看待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数字化,未来的主导经济形态就是数字经济。数字革命将彻底改变经济社会的底层逻辑,也将改变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政府监管和宏观政策实施也会改变原有的逻辑基础。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现在的数字文明,主导的经济形态也从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形态到现在正发展的数字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作为一个概念来讲,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就当下来说的,是当前整个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代表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另一层含义是就未来来说的,不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而是成为主色调,成为经济的普遍形态。

数字化意味着传统经济模式或者旧的经济形态向数字经济靠拢,向新的经济形态转变。通过数字化,让旧经济变成新经济,让传统经济向数字化转型,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

其次,要辩证看待数字经济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安全和发展并非对立关系。数字经济发展中会存在许多新的安全问题,但不发展、发展慢,会造成更大的不安全。我们始终应当把发展摆在第一位,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发展中的安全问题,不能泛泛地将两者关系抽象化、简单化和对立化。

目前,涉及数字经济治理的相关部门有十多个,但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对发展负责,也不可能有这样的一个部门。应该把"通过发展来解决各种问题"作为政府各部门监管的一大原则。只有大家都朝着"促发展"这个方向共同出实招,才能真正为企业和企业家建立稳定的长期预期。我此前提出,必须树立风险整体观,把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局部风险和整体风险统筹嵌入到数字经

济治理当中,不能顾此失彼。构建一个风险整体观,使监管政策真正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数字经济代表一个国家未来保持持续发展的潜力,我国须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经济安全、产业安全,最终保障国家安全。

避免政策的"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如何避免政策的"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首先要避免好心办坏事。政策出台要更谨慎更包容。

上海证券报:经济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对稳定市场预期极为重要。您认为,如何更好地形成政策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避免"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从而构建政策的确定性?刘尚希:中国进入目标多元、政策多元的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发展的整体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不能只有GDP的增长,还须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相互关联、彼此制约的关系。因此,发展的整体性特征衍生出多元目标和多元政策。

当前,我国发展正从以增长目标为主的阶段转向增长目标、民生目标、安全目标等多目标阶段。这意味着政策越来越多元化,不仅包括经济部门制定实施的经济政策、市场监管政策等,还包括教育、科技、卫健、环境等部门出台的非经济类政策和社会政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实现多元目标和政策考核过于指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政策的"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

"合成谬误"是指从各部门来看,每项政策都是对的,都有一定道理,但合起来看,当齐头并进地实施时,可能就错了。政策"分解谬误"是指不该分解的系统性任务被分解了,有的分解到各部门、各地方,有的分解到各个时间段。本以为可以更好地明确责任、变压力为动力,但过多过细的任务分解实际上反而可能会造成整体无序和相互掣肘。

四、如何避免政策的"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

第一,要避免好心办坏事。各个政府部门出台各项政策的动机和出发点毋庸置疑,但有时候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政策实施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各个部门在出台政策,尤其是在出台一些新的监管措施时,一定要考虑到它可能产生的效果,充分估计政策实际效果与制定政策的动机和出发点偏离的可能性。政策的传导机制有时是一个"黑箱",所以相关部门对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要有认识,政策对应解决问题不是"百发百中"。由于经济社会运行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难以充分预见所有可能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须要预留一些模糊地带,特别是创新,更需要"灰色"地带和实行"黑箱"管理。社会耦合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精准耦合,而是一种模糊耦合,应允许存在模糊地带,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宏观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须要为政策留有更多余地和弹性。

同时,对一些政策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要有充分认识。这一原理与药物类似,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先了解自身能否承受药物可能的副作用。总之,制定政策一定要避免"好心办坏事",要有风险思维和不确定性思维。

第二,在各个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和监管措施前,应当进行风险评估。若在风险评估中发现政策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可能存在处置风险的风险,就有可能尽快减少这个政策措施所引发的新的不确定性、新的风险。政策出台时要少一点想当然,多一点不确定性思维,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将政策及其执行可能出现的偏差或引致的风险降至最小。

第三,相关部门之间要做好协调。可以通过风险评估的方法来解决协调的问题。假设不同部门出台不同的政策,在政策出台后,合起来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在政策出台前,先做一些思想实验和模拟评估,在分析评估阶段,与市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而不是关起门来制定政策,这样就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政策的"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相关政策的出台要更加审慎,更加包容,对市场主体来说更加可预期。政府和市场之间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稳定预期,共同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大盘

南方日报评论员

(2022年6月1日)

近段时间,稳经济备受关注,各类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包括6方面33项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广东省委也于近日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强调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千方百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5月30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贯彻落实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梳理形成涵盖财政、货币金融、稳投资促消费、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本民生等6方面131条具体措施从中央到广东,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出台,一方面彰显了稳经济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充足的政策工具稳住经济大盘。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今年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各地区各部门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但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市场主体困难加剧,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经济政策须因时因势而变,宏观政策尤应根据新情况开展相机调控。近期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着眼于保市场主体,进而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稳定市场预期。这些政策有力度且针对性强,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加快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对于各地区各部门来说,眼下要抢抓时间窗口,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担当作为,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大盘。要抓政策落地,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逐条逐项吃透用好中央及省、市出台的激励性政策,全力以赴推动政策措施及早落地见效,尽早对稳住经济和助企

纾困产生更大政策效应。要抓内外需求,抓住重点项目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上的关键作用,抓住关键人群、关键产品、关键场景促进消费,积极努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抓产业链供应链,"一城一策""一链一策""一企一策"解决好重大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等遇到的实际困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做好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工作。要抓企业稳就业,全力落实援企稳岗措施,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对困难群体的民生保障,坚决兜牢兜好民生底线。

广东是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对稳住全国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大盘,是当前全省上下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压实政治责任,坚持政策靠前发力,落实好已出台的激励性政策,并结合实际谋划出台更多立竿见影的措施,帮助企业减负纾困、渡过难关,咬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动摇,集中力量打好打赢二季度经济攻坚仗,确保全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各地市要坚决落实属地责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细化政策安排,坚持政府过紧日子,集中财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花大气力推动一揽子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省各有关部门要转变作风、主动下沉、靠前服务,在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方面,全力帮助各地解决实际问题,全力做好稳增长各项工作,齐心协力稳住经济大盘。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越是面对艰难险阻,就越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切实把二季度经济稳住,努力使下半年发展有好的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经济日报编辑部

(2022年5月26日)

科学判断形势、利用趋势、发挥优势、引领态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对经济发展预期管理至关重要。

今年3月份以来,复杂演变的国际局势和跌宕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叠加,给恢复势头良好的中国经济带来不小冲击,下行压力备受关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形势和经济工作时,立足全局,把握大势,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既蕴含着发展观,也强调了方法论,对我们科学判断形势,全面把握大局,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我们既要科学理性地认清当前经济形势,把握和应对好短期波动的冲击影响,正视和解决好困难压力,还要从较长周期认识中国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大趋势,把握中国经济的潜力、韧性、底气、后劲,从而保持定力、积极应对,沉稳从容地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开放,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千磨万击韧性依旧

外资是个风向标。近年来,尽管受疫情冲击、地缘政治等影响,部分外资企业开始多元化布局,但对华投资步伐并没有放慢。继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后,我国吸引外资继续攀升,今年1-4月实际使用外资4786.1亿元,同比增长20.5%。中国德国商会、中国美国商会的报告显示,超七成的德资企业、超六成的美资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多家知名跨国公司围绕低碳业务加大在华布局。

成熟投资往往寻求长期稳定的回报。中国市场于外资而言,"长期"体现在,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为全球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的意愿也不会变;"稳定"体现在,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外资"加码",是对中国市场潜力和经济前景实打实的"点赞"。透过外资窗口,我们看到了中长期的预期和信心,也要正视眼下的压力和困难。

观形取势,需要将今年1-2月份稳步恢复向好的国民经济运行与3月份以来的情况分开看,否则就可能干扰我们对经济运行真实状况、变化趋势、机遇挑战的判断把握。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工业生产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势良好;服务业保持恢复,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2%,比去年12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63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26亿元,同比增长6.7%,比去年12月份加快5.0个百分点;投资作用突出,固定资产投资50763亿元,同比增长12.2%,比2021年全年加快7.3个百分点;外贸稳定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62044亿元,同比增长13.3%经济恢复向好势头,为一季度开好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3月份以来特别是4月份,部分经济指标转弱,这是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变化,是受外在影响的阶段性波动。但面对新的下行压力、更严峻挑战,我国经济依然显示出强大韧性。

--看保供,基础产业支撑有力。疫情冲击下,我国粮食和能源等基础工业保持增长,为抗击疫情、推动经济恢复提供有力支撑。从农业看,冬小麦苗情继续转好,春播备播进展顺利,进度快于去年同期,夏收陆续开镰,丰收在望。从能源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增长7.2%。这些都有利于保障生产生活正常运转。

--看稳价,基本生活类商品产销持续增长。4月份,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0.1%和0.5%;鲜冷藏肉、速冻食品产量分别增长20.4%和9.3%。这些都有利于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看结构,内需主引擎作用依然凸显。一方面,消费仍在恢复,尽管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但电商、网上零售保持增长。1-4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制造业投资增长12.2%,在全部投资中增长最快。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5%。这些都意味着投资还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看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韧性彰显。4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好于全部工业。1-4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2%,好于全部投资。

数字和事实最有说服力。尽管经受了千磨万击,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坚固。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纽约时报》刊文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中国的发展都是贸易和投资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在各种困难、压力、问题、挑战中不断突破、加速成长、创造奇迹。

回顾党的十八大后的经济形势,外部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内部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累积,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跨越10个春秋,再看中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从近52万亿元到超过11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100美元到超过1.2万美元,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非凡10年,贯穿其中的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好三大攻坚战以稳定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深化改革开放创造条件,又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了发展动能有序转换,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稳字当头,进中取势,成效斐然。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党对发展大势与客观规律的精准把握,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经验的全新总结,彰显了战略定力和勇气智慧。

坚持稳中求进,无论是面对逆全球化的狂风骤雨,还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无论是解决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老问题,还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一要求都是总基调。依照这一方法论,我们保持定力、沉着应对、稳扎稳打,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昂首阔步迈向现代化新征程。"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悠悠吟唱穿越千年风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变成现实。

聚焦当下的经济工作,更需要我们秉持"稳中求进"的要求、掂出"稳字当头"的分量。这个分量在于,当前中国经济压力叠加--稳增长难度增大,稳就业形势严峻,稳物价压力上升。面对多种难题相互交织,发展如同逆水行舟,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在稳经济和助企纾困上发挥更大政策效应。

这个分量还在于,"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

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的发展,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宏观稳定成为稀缺而宝贵的资源。谁能持续稳住经济大盘,谁就能克服疫情影响,稳住民生底线,在新一轮增长中夺得先机。

顾大局,稳字当头;行大道,稳中求进。越是在复杂情况下,越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做强实力远近结合

举大事,必有所资。

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而一些新的不利因素又在增加、演变,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社会上难免出现焦虑情绪。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各种困难、压力和挑战,做到弄清症结、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一定要看到大势大局大面,中国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旋余地广,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硬底盘不会改变。尽管压力困难客观存在,但我们有"稳"的基础和实力,有"进"的动力和空间,更有抵御风险、战胜挑战的坚定信心和强大能力。

--一系列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蕴含巨大商机。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规模效应、空间配置效应、结构效应与社会福利效应不断显现的经济大国。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投资还有很大潜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正加快推进,分解出的2600多个项目有序实施,各地已储备

7.1万个专项债项目,全年水利工程和项目可完成投资约8000亿元这些工程项目有着巨大发展商机。

--超大规模市场释放的巨大消费能力,蕴含无限机遇。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人均GDP超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4亿人、市场主体总数超1.5亿户的经济大国。

受今春疫情多发影响,一些消费被抑制,但需求并未消失。传统消费转型升级、新型消费潜力释放、线上消费强势"补血",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枢纽,市场机遇无限。"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这个大市场勾勒出诱人前景。

这样的大市场,谁都不想错过。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工作正在

顺利推进,参展企业签约面积超展区规划面积的70%,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逾240家,药品、医疗器械、汽车等行业世界排名前10位企业大部分已签约参展。很多境外展商表示,希望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并获得更大发展。

--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蕴含强大的抗压耐冲击的韧性和优势。

今天的中国,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独立完整,是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首位的经济大国。广袤的神州大地,从针头线脑等生活日用品,到航母、飞机等大国重器,都能生产。这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尽管"从大到强"的难题待解,但它夯实了走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在国家发展安全方面的意义更为显著。再者,这些年我们坚定不移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先进制造业稳步迈向中高端,各行业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在应对冲击、缓释压力时往往韧性很强,中国经济有更大的调整空间。

去年以来,一揽子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持续加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一批快速成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基石。与此同时,围绕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新兴产业链布局也在进一步加强。稳定性和竞争力日益增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为守住"稳"的基本盘、创造"进"的新动能提供了重要支撑。

--人才资源大国的势能逐步彰显,为经济主战场竞争提供了坚实支撑。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有14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

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的经济大国。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中央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先后推出一系列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推动了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引进、使用、分配、激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高技能人才擦亮制造大国的智造名片,科技研发人才提升中国创造的价值水平,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积蓄支撑发展的澎湃动力。随着改革的深化、"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的推进,"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可期。

千行万业的汩汩活水汇流成中国经济的浩瀚大海。中国人民勠力同心,不惧任何风浪,拥有战胜一切困难、应对一切挑战的依傍和底气。

强基健体固本培元"稳"不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有底线、有静气、有张力;"进"也不是只管向前、不顾深浅,盲目进击往往欲速不达。"稳"与"进",既需要有章法,也需要实干与担当的支撑。实现今年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必须付出更大更艰苦的努力。对于短期的冲击波动,我们要对症下药、纾困解难;对于中长期的潜力释放,我们要强基健体、固本培元。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