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理论文章:为何有些干部选择了“躺平”?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32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为何有些干部选择了"躺平"?

任红禧

"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混日子的没市场。""要做好斗争准备,坚定斗争意志,练就敢斗争、善斗争的硬功夫、真本事,坚决不做'老好人''圆滑官''太平官'。"春节假期后,全国多地召开了"虎年第一会"。从内容上来看,多地聚焦干部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其中不乏痛批"躺平式干部"的疾言厉色,以鞭策、激励干部铆足干劲,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

"躺平"事小,作风事大。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躺平"现象,备受各地主要领导关注,折射了当下一些干部在工作作风上的松懈。

"躺平式干部"不仅是工作推动不力、带偏工作节奏、破坏工作氛围的直接责任人,还是影响行政效能的群体性障碍,其背后的心态和病因值得关注和探究。

一、奖惩机制不畅,"没动力"

待遇不高、晋升无望、"不干不错",这可能是个别干部选择"躺平"的直接原因。

《半月谈》杂志近期刊发的一篇记者调查指出,职位升迁无盼头、待遇落实有困难是一些干部工作热情消退、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一些基层干部更是在受访时表示,"与其身心俱疲,不如享受生活,升职、加薪、干事都'道阻且长'"。

也有一些干部年近退休,认为自己"船到码头车到站",因心态失衡而选择"一躺到底"。

"辛辛苦苦几十年,到头来还是个股长"一位基层干部在说出这番话时,一脸的怅然与无奈。50多岁的人了,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但如今"一张旧船票哪还能登上提拔的客船","洞察"一切的他早已激情不再。

"28年的股长""20年的科长"基层"天花板现象"比较普遍,使得这部分干部不愿干事。这里既有个人思想懈怠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并且,由于缺少有效的正向激励手段,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机制也加剧了"躺平"现象的出现。

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朱克力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在缺少正向激励的情况下,当某些干部觉得精力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时,便会把"躺平"当作一种相对低边际成本的所谓"理性选择",以期及时"止损",从而降低"沉没成本"。

此外,与激励机制相应的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洗碗效应"则为某些干部"躺平"创造了可能--"不洗碗的就不会打烂碗"。山西省委组织部曾在全省11个市(地)进行了一次干部状态专题调研,样本近两万人。结果显示,一些地方有超过50%的干部表示"不敢作为,内心没有安全感"。也就是说,由于一些地方的问责督导过频过严过泛,导致一些干部萌生了"为了不担事,宁愿不干事"的心态,继而选择"躺平"。

二、干事氛围不佳,"没干劲"

在个别地方或一些单位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干事氛围不佳则是有些干部选择"躺平"的客观原因。

2021年11月4日,光明网刊发评论指出:"在一些单位,上级领导搞'一言堂',或者很喜欢搞'团伙',只跟所谓'自己人'混在一起,紧紧把握话语权,让其他'非亲非故'的干部无奈地成为'边缘人',想做事又处处掣肘,无法施展抱负,最终只好选择'躺平'。"

另外,有的地方或部门,岗位职责不明确,有的领导习惯"鞭打快牛",进而造成"能者"多劳、"庸者"悠闲。"庸者"在遇到困难或者是比较麻烦的工作时动辄大吐苦水,向"能者"推诿工作,或者干脆"一躺了之"。久而久之,"能者"也失去了动力",躺平"也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平心而论,绝大多数干部尤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干部,都是很希望干出一番事业的。但是,有的干部如果所处环境的干事氛围不佳,长期承受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制而又无力改变,最终也就只好选择庸碌无为的"躺平"状态。

此外,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带来的不实之风,也在一点点"榨干"实干者的工作热情。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建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下边"的"躺平"和"上边"的折腾,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本来基层干部的事务就比较琐碎繁杂,又疲于应付各种形式主义的"花活儿",耗时耗力。

《经济日报》也曾刊发评论指出:"部分地方和部门仍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眉毛胡子一把抓,轻重缓急都不分,文件通知发得快,报表总结要得急,指挥得基层干部如陀螺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就超负荷工作的基层干部,还有多少时间、精力和心气去细化落实一项项措施?"

因此,在缺乏实干导向的氛围中,让一些踏实肯干的干部寒了心,热情日渐消磨,倦怠情绪滋生,干劲逐渐消退。

三、主观能动不足,"没担当"

有些干部之所以选择"躺平",固然存在一定的外在原因,但病根还是在自己身上--理想信念缺失、政治定力不足、素质能力欠缺才是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经不起风吹浪打,关键时刻就会私心杂念丛生,甚至临阵脱逃。"

"躺平式干部"看似无欲无求,实则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干部并没有真正厚植人民情怀,没有真正把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而是把个人的晋升、待遇、福利看得太重。《重庆日报》就一针见血批评道:"从某种意义上讲,'躺平式干部'私心太重。"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继承则指出:"一个人如果把价值的聚焦点放在自我的身上,一定会觉得累,想'躺平'。红军长征苦不苦、累不累?为什么红军能完成两万五千里的伟大壮举,答案就两个字:使命。所以,一个人一旦把注意力放在小我的悲欢离合、咀嚼着自己的所谓得失成败时,就容易'躺平'。"

有的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将个人得失放在首位,缺少为民情怀、报国之志、责任担当,所以才会在遇到麻烦时"绕着走"、面对重担时"装样子"。

此外,能力不足是"躺平式干部"不敢担当的另一个自身原因。《中国纪检监察》刊文剖析"躺平式干部"时指出,审视种种"躺平"现象背后,也折射出一些干部个人能力不高、本领不强的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见到工作"两手一摊",碰到问题"两眼一黑",既没有应对新环境、新挑战的能力,也缺少同不良风气斗争的本领,只好选择"一躺了之"。

须知,从来没有"躺"出来的成绩,也没有"躺"出来的发展。深入剖析并把握好"躺平者"的上述心态,方能更好地对症开方、"治病救人"。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