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写作调研文章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谢亦森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92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0分钟

写作调研文章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谢亦森

一、克服有"调"无"研"的现象

有"调"无"研"是指文章只罗列了情况和现象,而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行分析提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文章有调有研,但"研"得不准、不深、不透,等于无"研"。

这里就涉及到"研"的方法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结合调研实践,我谈谈具体操作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抓住事物的本质。对事物本质的把握看似玄妙,其实也并不玄妙:在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时,眼光不要局限于观察表象,不要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罗列,而要刨根究底,把表象包含着的"内核"找出来。比如某县有关部门对企业的"三乱"行为屡禁不止,群众反映强烈,领导派你去摘个调查。调查中你发现:"三乱"的确严重,表现五花八门,但在形成文章时,是不是把这些现象及带来的后果罗列一下就可以了呢?当然不可以。你还得分析探讨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在里边作怪。这时你可能会发现:这种作怪的东西原来是部门利益驱动,为了部门利益而不顾大局利益、不顾企业死活,这就是这一现象的本质所在了。这是一层意思,即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还有一层意思是,不能被假象所迷惑。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和颠倒,它比表象更带有欺骗性;制造假象,目的就在于掩盖事物的本质,转移别人的注意力,从而更顺当、更堂而皇之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仍以上面这个例子来分析:你在查究"三乱"根源时,有些部门可能压根儿不承认政执法,或者虽然没有上级文件,但纯粹是出于加强管理、提供有偿服务,而绝不是有意加重企业负担。这样昕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简直不应批评而应给予表扬了,但你必须深入分析一下:某项收费虽然有上级文件,但该文件有没有过时?明令规定的收费项目,存不存在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的行为?所谓的"有偿服务",企业是不是自愿接受?这样一深入下去,"马脚"就豁出来了。而如果片面听信某些企业的解糖,那就是被假象所惑、所骗,继而得出相反的结论,变成"三乱"有理了。

(二)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就事物的性质、特点、走向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定量分析则是通过典型数据来摆事实、讲道理,是用数量关系揭示事物的根本特征。这两种分析方法缺一不可,只有定性分析而没有定最分析,就会显得抽象而空泛;反之,只有定量分析而没有定性分析,就会显得繁琐而枯燥。举例来说:某调研小组就"我县群众生活离小康有多远"这个题目进行调研.其中必然涉及大量数据,包括人均GDP占有最、住房面积、恩格尔系数、受教育程度等,但光有这一大堆数据还不行。如果不是经常跟数字打交道的人,看上去未必能得出清晰的印象,甚至会觉得眼花缭乱、莫名所以。因此要在定量分析的同时,运用阐释、归纳、对比等方法进行定性分析,比如规定的小康目标是什么标准、我们的差距有多大、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距以及怎样缩小差距等等,这样,人们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说明,把两种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增强说服力,才能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层面上说明问题。当然,也有一些调研活动无须涉及过多量的分析,主要靠摆事实并进行定性分析就可说明问题,那又另当别论了。

(三)辩证、全面、准确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也就是说,分析材料要力戒片面性,防止因一叶而障目,既要看到正的一面,又要看到反的一面,既要看到相矛盾的一面,又要看到相统一的一面,既要看到主流的一面,又要看到非主流的一面,这样,才能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点,对于以总结新鲜经验、探讨有争议的问题、把握形势和谋划对策为目的的调研活动尤为重要。比如某次调查中发现,某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组织农户通过与客商签订购销合同来确定种什么和种多少,由此减少了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同时还带动了规模种植,这当然是一项值得总结和推广的好做法、好经验了。但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基层干部认为,有了"订单农业"就可以甩手不管了,农业生产没问题了;有的客商不认真履行合同,产品畅销就来调货,产品滞销就不来调货,导致农户利益受损;有的农户不懂技术偏又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结果钱没赚到反而亏大本。面对这种情况,作者在总结、肯定发展"订单农业"这一新鲜经验的同时,运用辩证、全面分析的方法,尖锐地指出了几个问题:"订单农业"不等于自发农业,还需基层干部适时加以组织引导;"订单农业"不等于效益农业,还要让农民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订单农业"不等于保险农业,还要教育农民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这样一来,读者既能从典型身上学到经验、受到启发,又能提前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制订科学、周密的政策措施,使"订单农业"既快又好地发展起来,那么这篇调研文章就真的是"功不可没"了。设想一下,作者如果不是全面地分析问题,而是只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不指出存在的问题,不提出应对的办法,撇开文章的质量不说,更要紧的是,它将给读者产生怎样的误导呢?

总起来说,"研究"就是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分析材料,就是正确地认识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研究"的质量如何,决定着整个调研活动的成败,当然也决定着调研文章的优劣。所以"研究"这道工序,一定要把工夫下足,把问题摘深搞透。当然,"研究"有时也会延伸到写作程序,但那多半只是调整、深化、规范等技术处理上的问题了。

二、一定要说真话

调研文章是用于反映情况、指导实践的,所以当然要说真话。所谓"真",真就真在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成绩、问题、经验、教训等等,是怎样就怎样,既不缩小也不夸大,既不捏造也不掩饰;真就真在实事求是地分析材料,不惟书惟上,不空洞议论,不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而要瞄准现实需求,想实招,谋实策,务实事。很明显,如果不说真话说假话,对于社会,将产生某种误导,使人们看不清事物真相、分不清是非界限;对于领导层,将传送错误的决策信号,导教决策失误,给工作带来损失;对于自己,则是丧失良知,丧失起码的职业道德。给秘书工作者的形象抹黑。

不过,坦率地讲,其实大家都知道调研文章要说真话,关键是想不想说、敢不敢说和善不善于说的问题,如果不想说、不敢说、不善于说,当然就没有真话的立足之地了。

不想说真话,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调研活动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办公室里昕汇报,材料堆里找典型,然后匆促成篇,就算变了差。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领导同志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或者为了维护本地区、本部门的所谓"声誉",专挑好的说,成绩一大摞,经验一大堆,启示一大串,对存在的问题却略过不提,或者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不敢说真话,关键是"怕",一怕得罪当事人。二怕抹杀"大好形势",让"上面"不高兴。

不善于说真话,那就是方法上的问题了。表现之一:看问题不全面,只看正面,不看反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时还容易被某些怕暴露问题的调查对象牵着鼻子走,被人家糊弄了还蒙在鼓里,这样当然摸不到实情、听不到真话了。表现之二:看问题不深刻,缺乏洞察力、穿透力和鉴别真伪、判断是非的能力。容易被表象、假象所迷惑,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有时还以伪为真,以非为是。表现之三:不善于分析、提炼材料,明明掌握了实情、昕到了真话,但上升不到理性的高度,提不出可行的、管用的意见和建议,把好端端的材料白白浪费了。表现之四:缺乏主见,左右摇摆,明明有真情可报、有实话可说,一旦旁人提出异议,就不敢坚持了,赶快把"棱角"磨掉。

调研文章说真话也有个方法上的问题。就像平常批评人一样,用这种方法说,人家接受得了,而且心服口服;用那种方法说,人家可能接受不了,甚至火冒三丈。那么,说真话有哪些方法需要掌握呢?

第一,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情况,防止主观片面性。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很多时候,"好"与"不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把任何一方面绝对化都是不妥的。比如,调查发现,某技术监督部门对个体私营企业检查较多、罚款较多,从一方面看,这是不对的,是不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该部门可能的确是出于严格执法、打击假冒伪劣、维护消费者利益而这样做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肯定该部门的正确动机而仅仅指责其不当的做法,尽管是真话,对方也接受不了;反过来,先肯定,后批评,即使是以批评为主,即使对方不高兴,他也无话可说了。

第二,分清主流与非主流、主导方面与非主导方面,防止以单纯的讲真话追求轰动效应。一般来说,凡揭露问题、针泛时弊的调研文章都有较强的可读性,这本身并没有值得非议的地方,但在写作时要注意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事物要看主流方面和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不能只看非主流和非主导方面,不能热衷于猎奇和揭短、满足部分读者寻求剌激的心理,不能只求一时的痛快淋漓,更不能以偏概全。比如,谈起干部腐败问题,人人都切齿痛恨,人人都喜欢看揭露腐败的文章,但是,你说我们国家所有的官员都腐败,那肯定不符合事实。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多数官员其实也是痛恨腐败的,是撞意廉洁自律的;即使是有这样那样不廉洁行为的干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也不是出于本愿,而是受"人情风""关系网"的影响,加上自己约束不严,检点不够,以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真正无视党纪国法,蓄意以权谋私的只是极少数。你以为这是在为腐败现象开脱吗?不是。在少数地方和单位,有些本来正常的现象却被视为不正常,本来不正常的现象却被视为正常,廉洁被视为清高、迂腐,不廉洁却被视为通世故、会做人。比如,有人送你几条烟、几瓶酒,如果你拒绝的话,人家并不认为你有多么廉洁、多么高尚,而只会认为你不近人情、不懂世故,甚至认为你不相信他,严重的还会倒过来对你有意见;而你如果欣然"笑纳"的话,人家就高兴,认为你通人情、好接近,于是百般讨好你、巴结你。我们有不少干部正是在这种世俗力量的驱使下不知不觉地触犯了党纪国法的。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真话就会令人信服,而不至于让读者把官场看得一团漆黑,也更能找到遏制腐败的办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