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写作调研文章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谢亦森(第2/3页)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92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0分钟

第三,在遣词造句上注意把握分寸,防止把话说得太直露、太刺人。文章毕竟是文章,不可能像平常说话那么随便,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特别是揭露问题的真话,更应注意这一点。有的作者在这方面勇气有余,策略不足,以为讲得越直露、越尖刻就越好、越过瘾,越能引起决策层和全社会的重视,其实是不妥的。比如反映某些干部作风不实、不热心为群众办事:"终日吃喝玩乐,嫖赌逍遥,只知榨取老百姓的血汗钱,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反映某企业陷入困境,企业负责人束手无策:"这些人只知等、靠、耍,不知动脑筋,困难面前拿不出一点办法,要这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庸才何用?"类似这样的问题,即使真有那么严重,表达时也要注意斟酌,不要用辱骂的词句,不能污辱人格,何况问题未必真有那么严重呢?另外,要注意限制词的适当使用。如揭露某些不良现象,如果是属于局部性的问题或部分人的问题,就需用"一些地方"、"少数单位"、"有的"、"有些人"这样一些词句来"限制"一下,以免读者误以为是全局性的问题,严重得不得了了,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了。即使是带有全局性、普遍性的问题,也还会有严重与不严重、过程性与非过程性之分,所以也常用"程度不同地"、"有时候"等等加以限制。

第四,要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用途、不同读者都来选择说真话的不问题材。如果是用于内部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教训的,或用于向上级反映情况、提供重要决策依据的,内容可以相对"内部"一些,而且要把话说够、说透。如果是用于报刊发表的,或用于呼吁全社会引起重视的,虽然也应是真话,但题材上要把握好,哪些内容可以公开,哪些内容不宜公开或暂时不能公开,不能不加区别地一股脑儿亮出去。如果不注意把握好"度",虽然你说的全是真话,也难免产生负面影响,给工作带来不利。

总之,写调研文章要说真话,要有说真话的勇气,还要有说真话的智慧。真正能把真话说好、说准并且能产生积极作用的,只能是智者,而不是莽夫。

三、重视"点子"式调研文章的写作

所谓"点子"式,指的是那种一事一议,一策一议的精短文章。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尤其是日理万机的领导者)没有时间去啃那些大块头文章。"点子"式文章则简洁明快,不拘形式,省时又省力,符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尤其对于基层领导和部门领导来说,他们所要决策的事项相对要微观一些,具体一些。而"点子"式文章所提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容易被领导决策所采纳,所以,"点子"式文章倍受青睐。

写好"点子"式文章应把握好它的三个特点:一是题目所选的角度很小,仅就某一件具体事情进行调查分析,指向性很明显,针对性较强;二是在进行理性思考时,不讲过多的大道理,不注重思辨色彩,仅就这件事情如何解决提出具体的、实在的意见或建议;三是行文干净利落,篇幅不长,言简意赅,甚至还不太注重结构是否严谨、遣词造句是否符合规范,只求把意思讲明白就行。举个例子来看,有篇调研文章的题目叫做《清理违章占道经营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矛盾急需解决》,开篇就说:"最近调查发现,城管部门为落实创建卫生城市的要求,对所有占道经营的个体户进行了清理。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个体户意见纷纷,因为他们当中不少是下岗职工和无其他经济来源的居民,这样一来,生意没得做了,日子过不下去了"文章接下去列举了一些具体事例,同时反映了城管部门的意见和理由,然后分析说:"不清理占道经营不行,创建卫生城的目标难以达到;但是不解决这些人的饭碗问题也不行,他们生活无着落,令人于心不忍,同时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所以,建议政府分管领导尽快召集城管、工商、建设部门负责人进行研究,专门划出一块地段,让他们集中起来,继续经营。"文章到此就结束了,全文不到2000字。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前丽所说的三个特点。

四、明确写好"大块头"调研文章的要求

前文我们提到要重视"点子"式文章的写作,但"点子"式文章也并不是一好百好,它的弱点是不宜用于研究重大的或较复杂的问题。在这方面,带宏观性、战略性、综合性的大型调研题材就要由"大块头"的调研文章来承担。起草"大块头"文章的难度相对要大一些,有几个问题尤须注意防止。

一是结构上防"肿"。肿即臃肿,指的是架子拉得过宽过大,层次安排太多,从而把文章拉得太长。这种文章由于选题本来就大,稍不注意就会收势不住,洋洋洒洒地写下去,最后"肿"得不可收拾,"长"得令人厌倦。所以凡起草这类文章,首先在观念上就要打破"题目大必然篇幅长"的习惯看法,一开始就从结构上严格把关,尽可能设计得紧一些、短一些。比如《关于我市"十五"期间财源建设的构想》这篇文章,作者是这样结构的:第一部分是"现状",分析实行分税制以来的财政收支和财政收入结构的现状,指出财政收支结构不合理、财政平衡难度加大等几个问题,让读者认清加强财源建设的紧迫性;第二部分是"构想",提出要从培植工业支柱产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植个体私营大户、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等方面着力培植财源支柱;第三部分是"措施",重点是扶优扶强、优化环境、加强宏观调控,为壮大财源提供政策、资金、市场秩序等方面的保证。这篇文章仅4000余字,短而充实,简而明了,如果不是结构紧凑,就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

二是内容上防"散"。散即松散,不集中,不凝炼。调研文章对内容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既要符合主题需要,只要尽可能节省文字,每一个段落、每一层意思甚至每一个具体事例、每一句话都要抠得很紧,可写可不写的坚决不写。比如一篇题为《审时度势,加速发展》的文章,题目本身的涵盖面就非常之广,作者的本意是探讨一个县的发展问题,设计了"审时度势抓机遇"、"解放思想明思路"、"扬长避短破难题"这样三个层次,这本来也是可以的。但在内容安排上就太大手大脚了,光是"审时度势"这个部分就写了将近万字,从经济全球化到国内、省内经济形势,从加入WTO到西部大开发,没完没了地"审"呀"度"的,简直变成一篇势分析报告了,还能说是调研文章吗?本来分析形势也是需要的,但不能像国务院发言人那样海阔天空地分析,而要站在你这个县的角度来分析,比如加入WTO将会给你这个县带来哪些机遇,哪些挑战,应采取什么对策,这就显得实在了。与本县发展关系不大的形势不需要你来"审"和"度",顶多一笔带过就行。

三是议论上防"虚"。虚即空泛,浮浅,不切实际,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其主要表现有:满纸大话,空成效,洞无物;照抄照搬,人云亦云:坐而论道,不着边际;玩弄概念,故作高深:指手画脚,官气十足。比如有篇文章在列举党的建设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后,接着议论道:"由上可见,党风不正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党风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是关系到能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问题。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样的议论从内容上说当然很对,但这些话人家早就说过多少遍了,这个道理谁都明白,还用得着你来说吗?即使你说得再多、再正确,也无助于提高文章质量,相反还会成为累赘。另外,如果文章是直接服务于领导决策的,提决策建议就要特别注意防"虚",虚就不能被重视、被采纳。这是因为,凡大题材的调研文章,它所提的决策建议本来就相对宏观一些,比如党的建设如何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要走什么样的路子,如果决策建议停留于一般化,提的都是领导或其他人都想得到的东西,那还有何用呢?举个例子:你这篇文章是探讨发展思路的,如果你提的建议仅仅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抓好企业改革、进一步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等等,领导就不一定感兴趣,因为这些工作他本来就很重视,甚至比你考虑得更深、更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提建议,比如"打破传统的工作方法,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实用性就出来了,领导也许会眼睛一亮:对呀,这个建议可以考虑!即使后来没有付诸决策,至少引起了领导重视,而且,只要该建议真正可行,这次不采纳,下次还可能被采纳。

五、避免"做"文章

文章本来就是做出来的,不过这里所说的"做",是做作的"做",是矫揉造作的"做"。意思是说,这种文章看上去就让人觉得不自然,好像作者写这篇文形章的目的不是为了反映情况、解决问题,而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很认真、很刻意地把它做成一篇"好"文空章。这样说可能抽象了点,我们来看几种具体表现:

在结构方面,不管选题大小和内容多少,都要按惯用的结构方法大肆铺排,人为地把短文章拉成了长文章。比如某县通过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其经验可通过调研文章予以总结推广。这篇文章的结构本来很简单,第一部分介绍做法和第二部分概括几条经验和启示就可以了,但作者可能嫌这样结构还不够规范、大气,后面又挂拖斗似的加上一个部分"思考与建议",其实又没有多少话要说了,说来说去与第二部分的内容差不多,无非后写,而没有必要专门拉出一个部分。在说理方面,不管是否需要,都像写论说文那样从论点到论据再到论证,分析得很严密、很透彻,看起来雄辩有力、逻辑性很强,但有时候纯属多余,反而使文章显得沉闷、老气。比如有篇文章谈到"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怎样说明这个道理呢?本来,作为调研文章,主要应依据调查得来的事实进行分析论证,把道理讲清就行了,但作者似乎还嫌这些事实不够用,又大段大段地将历史上的"无为而治"和西方发达国家搞市场经济的某些成功做法搬过来作证,论据的确很充分,论证也的确很严密,但作为调研文章,是否有这个必要呢?

在建言献策方面,不管是否对路,是否有充分的材料依据,都在题目上戴上"对策"、"思考"、"战略构想"之类的漂亮的大帽子。当然,如果文章的确够分量、决策建议的确够水平,戴这样的帽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但有些文章,如"点子"式文章,仅就某一件具体事情"叙"和"议",戴这样的帽子就不太合适。比如某篇文章反映部分中学生辍学打工的问题,呼吁学校、家长、主管部门予以重视和解决,难道非要冠之以《关于制止中学生辍学打工的对策思考》吗?有的作者在构思文章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内在的东西,而是外在的东西,不是决策建议的分量与质量,而是形式上的表现,如对策之一、对策之二、对策之三等等,好像有满肚子的对策用不完,细细一看却不过如此。其实,只要内在的质量过硬,冠什么名称并不是太重要,只要得体、贴切就行。在标题制作方面,不管自然不自然、准确不准确,一味追求工整、漂亮,结果反而显得活气不足,雕琢的痕迹太重。读者看一篇调研文章好不好,首先是看题目,其次是看标题,标题好就能吸引读者看下去,所以标题制作的确要认真对待,但如果以为只要工整、漂亮就能吸引读者,那就错了。比如这样一组标题:"增进共识,形成加快发展的大合力;搞好宣传,强化加快发展的引导力;突出重点,凝聚加快发展的突破力;加强领导,提供加快发展的保障力。"这里边的几个"力"明显是拼凑起来的,且不说你是在刻意"傲"标题,连意思也讲不太通了。还有一些文章的标题老喜欢搞"关系",什么正确处理深与浅的关系、偏与全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重与轻的关系,没有那么多关系也耍凑到那么多关系;有的喜欢摘"工程,,,解放思想是"洗脑工程",山地开发是"绿色工程",一篇文章中就有六七个工程,够不上"工程"的也硬把它说成是工程。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搞一些整齐的句子,问题是,整齐要以自然流畅为前提,如果为了整齐而"整齐",那就太没意思,还不如直说的好。其实很多好标题并不"整齐",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把话说到了点子上,读者还更喜欢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