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以人民为中心专题合集31篇(党课、心得体会、研讨发言参考)(第7/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210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4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根本的就是要在深刻学习领会讲话精神中深切感悟并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鲜明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光荣,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拼搏。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一百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就是"人民的勤务员"不忘初心使命、接力为人民服务的过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是要在治国理政理念上彰显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就要求我们在治国理政理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发展、创新的主体;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切实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二是要在治国理政举措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已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理念上,而且要转化为施政的具体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三是要在治国理政评价上突出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群众诉求、接受群众监督,让人民评价党和政府的工作,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汇聚起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伟力。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至上思想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原则探析

葛数金

(2021年8月1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①这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原则的群众史观基础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在同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对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神圣家族》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原点,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等人的英雄史观,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人民群众应该是利益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唯心史观,将现实的人及其生产活动作为历史的起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②这从人的现实性和实际需要出发,阐明了历史的主体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民群众,这将"有实践力量"的人民群众作为能动的历史主体,指出历史就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是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和发展的过程,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展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现实手段和途径。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①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和外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人民群众"实际上是指无产阶级及其联合起来的其他劳动者,其活动过程就是历史的形成过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为追求自身权利和利益而进行的阶级斗争或社会变革,也表现为通过追求自己利益的活动推动历史发

展。列宁在指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重视城市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人民群众在俄国革命和改造社会中的历史作用。

(三)人民群众是利益的主体

马克思认为以往的历史之所以是"不成功的",主要归因于"在革命的原则中并没有体现他们的现实利益,并没有体现他们自己的革命原则。"②人民群众只有在利益获得真正满足时才会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因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③因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尊重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保障了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的实现。群众史观将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作为历史发展的基础,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创造者,这为消灭私有制和实现共产主义找到了物质力量,同时也要求社会发展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原则的现实体现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依靠人民群众找到了救亡图存之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并长期执政,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这是因为自觉坚持和发展了群众史观,汲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资产阶级政党民权思想的积极因素,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根本宗旨。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持"共同富裕",江泽民提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进一步提出"以人为本",到党的十八大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④至此,"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了新时代的基本价值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原则的现实体现。

(一)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合法执政的基础。共产党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这是立党之本、执政之本。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

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上任伊始就掷地有声地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坚持人民立场,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依靠人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其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就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保证人民群众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和社会经济利益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实际拥有者。改革开放后,逐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及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这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其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文化权益关乎人的发展权利和自由程度,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明确了我国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保证人民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费者和享受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通过文化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人民群众,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其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发展总布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并进行战略谋划,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典型标志,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关乎民族的未来。生态危机从表面看是自然环境的恶化,其在社会层面的深层影响却直接威胁着人民的生产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既对当代人负责、又对子孙后代负责的体现,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

(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就是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是人民群众自觉参加和实现自身利益的事业,没有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没有千百万群众的主动创造,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来实现,需要通过一定制度来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其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②还明确规定我国公民年满十八周岁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之外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制度保证,同时全面动员全体人民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大团结。

其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和优势。政协制度把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紧密团结起来,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上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凝聚共识,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保障,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协调各方利益、反映社情民意、处理各种矛盾的机制。

其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考虑了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结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发展了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此间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这既保证了国家的团结统一和领土完整,又实现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

(三)体现人民共同意志

体现人民共同意志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民的

共同意志为出发点,忠实代表人民的意志。人民的意志集中体现在宪法中,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就是为了全面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同时,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通过广泛民主和集中的统一体现人民意志。

其一,党的领导制度体现人民共同意志。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除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实现了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领导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要在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体现人民共同意志。

其二,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党的主张、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机构的设置等,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宪法是国家法治体系的基础,也是公民的基本生活规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合宪性审查就是为了让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的宪法落到实处。

其三,民主集中制体现人民共同意志。我国宪法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①民主集中制就是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在人民意志的基础上形成统一意志,集中地处理事务,实现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制度的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一方面实现了广泛的民主,另一方面形成统一的意志,集中力量办难事和大事,实行有效的社会动员和高效运转,克服分权制衡导致的权力分散和效率低下,以制度化的方式体现了人民共同意志,优化了民主和效率的关系。

(四)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人民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保障,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

导制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其一,法治体系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进而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将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作为法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指出:"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②通过法治体系维护人民合法权益首先要完善立法,以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良法保障善治,还要引导人民自觉遵守法治、捍卫法治,同时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保证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其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新中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如何避免历史上政权更替、人亡政息的周期律时十分肯定地指出:我们找到了跳出这一周期律的有效办法,这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党内监督、政府监督、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民主监督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对权力运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能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

其三,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人民军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保障。人民军队在党的指引下前进,能确保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扬军队优良传统、提高战斗能力,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上得去、打得赢,为社会主义保驾护航,为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提供坚强保障。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对于捍卫社会主义、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制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其能够为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主人和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人类历史发展普遍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一般规律,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经过近百年艰难曲折的探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和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以

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吸引力和发展力的根本原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这个原则,必须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为人民执政是执政党合法性的基础,靠人民执政是执政党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其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的根本原则和发展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党是领导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克服了艰难险阻,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和挑战,推进了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需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使中华儿女同心戮力,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能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和激发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依法治国保证了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治理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根本目标,人民是依法治理国家的主体;依法治国是治理方略,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法制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要将三者统一的原则落实到制度的发展完善和治国理政的实践中。

其二,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我们党有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要弘扬这一优良传统,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巩固执政。首先,要继续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激发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内生动力。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接一个胜利的根本保障。要通过继续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定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根本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并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其次,

要进一步构建完善多渠道分层次全覆盖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党员、干部是治国理政的具体执行者,要通过制度保障党员、干部真正践行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如推广机关干部基层实践锻炼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和领导干部信访接访制度等,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提升群众工作的本领。最后,要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互联网时代,网络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民意成了现实生活中民意的补充。党员、干部必须具备做好网络群众工作的基本素质,将互联网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平台,理性对待网络民意,及时公开信息,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虚心接受网络民智,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将互联网群众工作转化为执政的优势。通过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准确把握群众诉求,依靠群众、引领群众,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实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其三,健全广泛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群团工作体系将党的组织网络延伸至社会之中,是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群团组织要增强政治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起到政治上引领群众的作用。其次,群团组织要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提高社会号召力和影响力,在社会治理和社会问题解决上能挥积极作用,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后,要推动群团组织积极开展群众工作,鼓励群团组织深入基层,更好地发挥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功能,同时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群众推进工作。群团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群团组织依然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基础和依托,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国家行政机关是执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说明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利,政府的组织、政府的机构、政府的人员、政府的决策以及政府的行为,都应当贯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原则,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其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国家行政机关执政的基本遵循。首先,要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整合组织结构,

完善国家行政体制,实现行政机构设置科学合理,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其次,行政机关制定政策要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重视调查研究,善于听取群众意见,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和纠偏,保证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和维护人民的权益。最后,行政部门要创新行政方式,提高服务能力,通过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统筹利用行政管理资源,努力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其二,坚持对人民负责。政府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事务,对人民负责是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首先,要以宪政为基础,科学、规范地确定政府和公务员职能、职责和义务,做到有章可循。其次,政府公职人员要真正树立民主责任意识,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将职、责、权结合起来,落实到工作中去,对人民群众的要求及时做出恰当的回应,使行政行为切实对人民负责。最后,可以通过行政问责制等制度规范、端正公职人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态度,强化他们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责任,提高他们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质量。

其三,坚持受人民监督。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通过人民群众的多维监督,才能确保权力的人民性。首先,要建立健全人民群众监督与国家监督机制相结合的制度体系,畅通监督渠道,提升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与效率。其次,政府部门要增强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落实政务公开,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舆论的监督。最后,政府部门要大力推进民主行政,创造条件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评价权和监督权,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公开行政促进公平原则,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福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