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心得体会汇编488篇 (第57/240页)
重任在肩思奋进,不待扬鞭自奋蹄。广大年轻干部要直面时代际遇,立足本职岗位,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精神聆听使命召唤,面对机遇敢于去抢、面对责任敢于去扛、面对挑战敢于去闯,在深入基层实践和为民服务奉献中,在投入火热一线的实际工作中,以孜孜不倦的"学习"姿态、一往无前的"奉献"姿态、奋楫争先的"实干"姿态争当时代"赶考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用好"加减乘除"推进振兴中喜迎"二十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基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即将在丰收的金秋中喜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深远,巧用"加减乘除"推动乡村实现振兴,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
用好"加法",加强"资源禀赋"的把握运用,筑牢发展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要全心全力的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从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换,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奋斗终身的初心使命。党员干部要巧用"加法",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向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原则,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积极吸收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基层,真正把基层干部和农村劳动力变成振兴乡村的主力军,抢抓机遇政策,推动农村更多惠民举措落实落地,推出更多的民生工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农民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好"减法",减少"砌墙栽树"的形式浪费,解决疑难问题。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是关键。乡村振兴不是"盖盖房子刷刷墙",农村发展更不是"整洁村子种种树"。党员干部要巧用"减法",一方面减少力求政绩的形式浪费,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杜绝搞"雷声大雨点小,名声大实惠小"的面子工程。要推动产业规模化,抓好资源整合,瞄准市场需求"导航灯",把上级批准资金项目和基层拥有的资源用好用足,统筹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减少乡村振兴路上的负面阻力,对于不切实际、群众举报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对于攫取群众利益的村霸、路霸、黑商家等黑恶势力进行依法打击,同时对党员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坚决清理,防止"蚁贪"的出现,维护党的光辉形象。
用好"乘法",乘上"产业发展"的高速列车,做到优质高效。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乘上产业发展的高速列车,筑牢乡村振兴发展根基。党员干部要巧用"乘法",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找准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挖掘特色优势,突出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夯实乡村振兴的底色。要探索"点上示范、片上提升、面上推进、线上开发"的产业发展模式,健全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抱团发展,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不断延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做到互推互进,放大乘数效应。
用好"除法",除去"陈规陋俗"的顽瘴痼疾,提升治理能力。乡村振兴不能坐享其成,是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党员干部要巧用"除法",围绕乡风文明,大力弘扬家庭美德,持续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强化婚丧嫁娶等民间风俗引导,坚持"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加强道德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发挥。要大力应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解决乡村发展稳定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逐渐形成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乡贤道德感召力量,引导群众讲道德、守道德,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依托村规民约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良好状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第四卷"中深刻感悟新时代的变与不变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的历史性时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正式出版发行。从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中共一大,到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中共十九大,再到如今万众期待的二十大,党员干部们已然立于时代之潮头,正欲奋进新时代。若欲发时代之先声、行时代之壮举、创时代之伟业,则需细细感悟"第四卷"中的变与不变,踔厉奋发、赓续前行,以奋进之姿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从"1921"到"2022",历史节点在变,信仰之坚定稳如磐石。从1921年到2022年,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第四卷"第一章更是开门见山地点明我们需要"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是全体党员干部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当常补精神之钙、常固信仰之根,在学习和实践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把信仰时刻挂在口头、行于足下、铭刻在心,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从"4亿"到"14亿",人口基数在变,为民之初心丝毫未改。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时,我国约有4亿多人口,截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已有超过14亿人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奋进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党员干部当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做到"时时放心不下",以脚步走入人民地头、以耐心打动人民眉头、以真情深入人民心头。民之所忧所盼,我必念之行之,党员干部当聚焦人民"急难愁盼",向远处、向真处、向实处为民奋斗,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要用好群众路线这个法宝,坚持到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聚集力量、共同解决人民的难题。
从"50多"到"9671.2万",力量在变,个人之奋斗赓续接力。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范围内仅有50多名党员。根据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671.2万名,团队的整体力量显著增强。但我们党之所以强大,除了整体的发展之外,也在于我们是一个个奋斗的个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党员干部当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入新时代的奋斗中,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增强自身能力的同时,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中去,与祖国同步伐、与人民同命运。要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激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困难面前不畏缩、挫折面前不气馁,砥砺奋进在新的"赶考路"上,在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