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查研究主题评论文章、研讨发言、心得体会-23篇(第9/9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229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5分钟

调查研究最怕没有走进问题

关于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三个防止"的要求,即"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三个防止"都指向一个关键:调查研究必须树立问题意识,要对准问题、走进问题、解决问题。近日,党中央部署了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征程上"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我们拿起党的传家宝,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要推动党中央的重大部署落实落地,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想清楚,为何而调研?调研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一调查研究是一种工作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才是根本目的。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老一辈革命家就始终把调查研究视为"秘籍"。思想上出现了迷茫、现实中碰到了难题、工作上打不开局面,首先想到的就是调查研究。19XX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他还在文中提到,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就要去调查这个问题的现状和历史,调查明白了,问题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19XX年,面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遭遇的一系列困难和挫折,特别是农业生产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下滑,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制定出台了"农业六十条""手工业三十五条""商业四十条"等一系列政策,破解了发展中的难题困惑,农业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XX年X月,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到XX考察复工复产。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记载,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浙江考察时发现并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回京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鲜明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见,每一次调查研究,都应该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而且越是困难时期,越要深入基层、走进问题、寻找答案。今年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异常艰巨、深层次矛盾亟待破解,特别是外部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黑天鹅""灰犀牛""回头浪""拦路虎"时有出现,迫切需要我们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拿起调查研究这个"武器"攻坚突破。二调查研究要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走进问题。《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要重点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期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我们尤其需要增强问题意识、担负破题使命。这个过程中,应处理好五对关系:把握全局和局部。《方案》中提到,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明确了XX个方面的调研内容。在开展调查研究时,既要把局部的问题摸清楚,也要站在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去思考问题、找准定位。比如,当年习近平同志擘画"八八战略"前后,就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他到XX、XX等地调研后,有了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思路;在XX、XX等地调研后,又形成了关于民营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想法,等等。在每个地方调研发现的问题不尽相同,但始终着眼全局,最终形成"八八战略"的整体谋划。兼顾当前和长远。当前是基础,长远是目标。调查研究要增强系统性、前瞻性,既立足当下,沉到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着眼长远,有针对性地部署牵引未来的重大规划、重大改革,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比如,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考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否在世纪末达到XXX美元,邓小平同志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他既去了陕西、四川等内陆地区,也到了江浙沪等沿海地区。在此基础上,他不断调整设想,最终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设计了清晰切实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穿透宏观与微观。调查研究最微观的对象就是个体,但穿透微观个体,又能折射出社会全貌。调查研究不能忽视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和"关键小事"。比如,纪录片《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局处长走流程》中,某地人社部门一位领导干部,对外卖小哥工作进行了体验式调研。一天外卖送下来,累瘫的他感叹:"这个钱太不好挣了。"后来的一年里,该部门牵头为户外劳动者建起XXX多个务工人员之家,真正帮助了务工群体。分清主要和次要。在调查研究中,难免会发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来自不同思想理念、行为方式、利益诉求的矛盾。调研正是一个在矛盾中抽丝剥茧、理清思路,在多目标平衡中找到最优解的过程。比如,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就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产生冲突时,加强利弊分析研判,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最终找到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解题思路。联系特殊和普遍。有的问题是点上的,有的问题是面上的,调查研究既要注意分层分类,兼顾到个体、少数的特殊性,防止简单"一刀切";也要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归纳总结出普遍性问题,找到普遍性规律。比如,19XX年X月,毛主席在赣粤闽三省交界的XX县城,开展了为期XX余天的社会调查,最终形成X万多字的《XX》。通过调查,毛主席对寻乌乃至整个赣南农村有了深刻认知,后来将其转化为党的农村土地政策。三在笔者看来,这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凸显浙江特色。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四种方式,是走进问题的关键,应大力提倡:其一,小切口的大调研。一项好调研往往能从小切口中找到大课题,用小杠杆撬动大成效。多方面平均用力、"撒胡椒面"式的调研无法触及问题本质,也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当下,浙江正在深入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特别是三个"一号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调研中弄清楚产业能级、创新模式、数字赋能等方面的难点在哪里,贸易投资、政府服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环境还缺什么,"地瓜经济"提能升级、自贸区平台能级提升、保障外贸畅通等方面还存在哪些堵点等等,以小见大、举一反三,才能推动系统性跃升。其二,沉下去的深调研。焦裕禄有句名言:"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调查研究既要身入,也要心入,不能心猿意马、蜻蜓点水。尤其是时间要保证,不能跟这个结合、与那个一起,把调查搞成了"指导"、把研究搞成了"活动"。比如,要鼓励开展蹲点调研、驻村调研,老老实实地在基层住上几天,田间地头走一走,背街小巷看一看,社情民意听一听,通过细微观察作出真实判断,进而"解剖麻雀",而不是"被安排",去走那些精品路线,去看那些个案"盆景",还给基层增加负担。其三,前瞻性的新调研。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调查研究,既要对当下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也要增强对未来的预见性、洞见力,率先提出解决方案、找准对策打法。浙江在很多领域走在前列,也意味着会遇到其他地方没有遇到过的难题。特别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道全新考题,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因此也是调查研究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之一。只有以调研开局,敢于说新话、走新路,才能在时代的追问中抢占先机、掌握主动。其四,制度化的常调研。调查研究不能"一阵风",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在全社会刮起好学能文的学风、求真务实的作风、清新朴实的文风,形成制度、增强自觉。尤其要建立调研工作的闭环,对于一项重大决策,事前是否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调研;对于重点工作项目的执行情况,是否建立了跟踪式调研、督查式调研;对于解决那些长期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是否建立了清单化的调研推进机制,等等,真正打开从调查研究到解决问题的转化通道。走进问题,才能走进群众的心坎里。因为通过对问题的一次次逼近,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好办法也就不远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