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10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6篇(第43/5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5685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23分钟

"而今更笃凌云志"在加快发展上走在前,"从无到有"融合砥砺让科技之光绽放鲜亮新色彩。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考察调研期间,在九江市了解了石化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等情况。中国是全球第3家拥有整套芳烃生产专利技术的国家,通过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性技术攻关,不断提升科技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能力。正是一代代科研人员攻坚克难、接续奋斗的执着与砥砺,对核心技术不懈的突破与超越,才冲破国外垄断,打破技术壁垒,突破芳烃技术,不仅解决了制衣原料问题,还有效解决"粮棉争地"的矛盾。如今走上街头,各种服装五颜六色,各种款式眼花缭乱,人民生活绚丽多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技创新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才能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瓷都"景德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聚焦技术创新的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上下更大功夫,面向未来需求出新品,努力构建先进制造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直升机企业。唯有夜以继日、艰苦创业,唯有自主研发、"无中生有",用勇立潮头、锐意创新的志向和气魄,才能不断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增色添彩"。幸福生活不会唾手可得,是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奋斗出来的,必将靠接续奋斗变得更美好、更夺目。

"青山长在境长新"在推动崛起上勇争先,"生态优先"整合发展先让绿色低碳成为文明新风尚。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中高度重视的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简单的凑合,也不是胡乱的捏合,而是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探索出协同推进发展的新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考察时,重点了解了当地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等情况,滚滚长江东逝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赓续着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通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必将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湖光秋月两相和"在推进发展上善作为,"和谐共生"协合融通让神州大地擘画绚丽新征途。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调研,了解了景德镇陶瓷文化保护传承、企业技术创新等情况,在九江考察石化企业,除了指引产业发展方向,还有一个重要考量,企业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主体和重要力量。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接续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完善生态构建和场景应用,以数字平台建设促进数实融合,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这既是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对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保护与民生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积极探索和科学认识,更是充分应对新发展阶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之举和应有之义。"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那些永不磨灭的"长征数字"

2023年10月22日是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纪念日。87年的时光,我们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贫穷走向富强,我们能闯过这一路的大风大浪,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力量,而长征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再看看那些在长征路上光芒闪耀的"数字",细细品悟这不凡的历程、这伟大的精神。

25000里是信念贯彻到底的征程。长征历时两年,在这七百多个日夜中,每一天都没有安逸,都是危机四伏、险象丛生。面对强大的敌人,面对艰苦的环境,没有坚定如磐的信念、钢铁一般的意志是无法坚持下来的。参与长征的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正是一支铁的队伍,由千万颗铁的红心组成,他们身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坚定不移地相信革命必然胜利,正是靠着万众一心,决心跟党走,永做革命人,他们才能走过这漫漫征程,才为中国共产党保存了有生力量,为革命胜利留下了火种。今天的我们,同样有着新的长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目标又何止两万五千里。新时代党员干部要自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紧扣时代主题,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将个人的发展和新时代的成长路紧密联合起来,在新时代的长征发挥好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积极去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党的创新理论,在主题教育熏陶下提高党性,真正锤炼出过硬的理想信念。在理想信念"指明灯"的指引下,看清新时代长征路上"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形势,不断为伟大理想见诸行动、做出成绩。

600余次战役战斗是永远斗争到底的证明。长征路上,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牺牲的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但是敌人的炮火不能让红军屈服,也不能让共产党人言弃。革命战士们的内心中有着和一切敌人斗争到底的顽强意志,他们站着就是藐视一切牛鬼蛇神的巍峨高山,他们冲锋就是无惧一切敌人的猛虎,他们坚守就是稳如泰山的铜墙铁壁,他们靠着斗争赢得了生机,也靠斗争赢得了未来。新的长征路上不乏大风大浪甚至是狂风骤雨,党员干部们要想取得先机、闯过难关、赢得胜利,同样要继承和发扬斗争精神。首先就是要摆正自身位置,不去做爱惜羽毛的"绅士"、遇难就躲的"懦夫",正确认识到依靠斗争才能让险象环生出现峰回路转,实现披荆斩棘、斩关夺隘;真正将斗争的意识牢记心头、将斗争的基因刻入骨髓。在面对难关时,要让"让我来""我先上"成为口头禅,让"向前闯""奋发干"成为迎难克难的主旋律,在斗争中不断磨砺志气、骨气、底气,真正做到在初始节点"站得出",关键节点"挺得住",最后阶段"熬得起",依靠伟大斗争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9天9夜的摆渡是党民患难与共的真情。"不要怕,我们是工农红军,是专门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不乱打土豪,不乱拿群众一点东西。"靠着这些和善的话语、为民的真情以及严明的纪律、文明的举止,红军走了一路也得到了人民一路的支持。在中央红军主力抢渡金沙江时,多名彝、傣、汉族船工为了让红军度过艰险,9天9夜不停地摆渡,终于让红军未丢一人一马,安全渡过金沙江。这段历史生动地向我们说明,只有正确对待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才能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的有序发展。作为党员干部,要牢记长征路上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用好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一无往不胜的法宝。在工作中始终摆正好为民姿态,多"身入"基层、"心入"群众,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人民需求、听取人民意见、记录人民心声,做群众问题的"百晓生";更要有躬身实干的为民意识,带着一颗为民真心,切实去把人民的问题解决完善,为民的政策落实彻底,用行动阐释"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筑牢与人民之间的鱼水之情。

18座大山、24条大河是艰苦奋斗的印记。长征之路其中艰苦,非常人所能忍受。面对空气稀薄的雪山、泥泞吃人的草地、干旱贫瘠的高原、险象环生的大河,每三百米就有一名战士倒下,但是红军们最终靠着"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艰苦奋斗精神,克服了饥饿、战胜了疲乏,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成功会师。如今的生活条件好了,但绝不代表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过时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到工作最艰苦最难打开局面的地方去,依旧是每名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党员干部要自觉挑起"天降大任",在艰难困苦的"必修课"中摒弃骄娇二气、了解基层百态、拧干知识水分;在自讨苦吃的"常修课"中砥砺为民初心、做好调查研究、习得实干硬功。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真正做好党交代的任务,做出利民的实事,成长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栋梁之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员干部在新的长征路上,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立志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让干部教育培训"提鲜增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要打破"大水漫灌"式的常规方式,细化培训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质效,让干部教育培训"提鲜增味"。

以组织需求为导向,锚定思想"第一关",让培训过程"入味"。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干部教育培训因党而生、为党而存、兴党而强,政治性是其第一属性。组织需求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需求,必须突出政治历练,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各方面。要将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导向,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在真学中促"深化"、在真信中促"消化"、在真用中促"转化",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强基固本。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树立专业"风向标",让培训内容"对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干部要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培养专业精神,努力成为本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专业化"不是唾手可得、一蹴而就的,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和培育专业精神。要聚焦服务大局、改革所急、发展所需、民心所向、基层所盼,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立足本地特色,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因材施教",分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将理论学习与业务知识学习相结合。要"量体裁衣"设置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专业性及针对性,提升理论知识向工作实践转化的效率,不断提升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

以干部需求为导向,探寻锻炼"最优解",让菜品丰富"有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干部教育培训的关键在于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培养造就堪当重任、能经风雨,知识复合、能力复合等多方面于一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注重以学促干、以干促学、学干结合,把课堂搬到基层实践一线,创新利用观摩式、体验式、情景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投身到服务群众最前沿、经济发展主战场、乡村振兴第一线,啃一啃"硬骨头",挑一挑"重担子",蹚一蹚"深水区",补课充电,提能砺为,让干部在实践锻炼中练就干事创业的"铁肩膀"、攻坚克难的"硬脊梁"、履职尽责的"铁脚板",教育引导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行动自觉。

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在这次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形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创新国际传播方式、拓宽交流互鉴渠道,更加积极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出一个开放、包容、自信的新时代中国。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亮出中华文化凝心聚力的"金名片"。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源泉与精神纽带。放眼世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海纳百川,是绵延数千年之久的主要文化之一,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各族人民团结互助、锐意进取的本源动力。立足当下,中华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新时代新征程,在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若想始终行稳致远,就必须一以贯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始终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话语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不断展现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强大文化力量、思想力量、精神力量,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创新国际传播方式,展现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大度量"。从古至今,中华文化就犹如一条水源充沛、支流浩瀚的长河,在不断的发展、汇聚、流淌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现如今,随着5G、VR、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各国人民的信息接收方式逐渐向新媒体转移,文化传播途径已然从口耳相传的"点对点"转向网络传播的"点对面",且影响力也大幅度增长。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大幅度变化的背景下,创新国际传播方式,利用各种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大势所趋。要督促主流媒体适应国际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发展变化,不断拓宽传播渠道、创新内容形式、提高传播效果,以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各种丰富多彩、生动可感的优秀文化作品深入人心。要密切关注新技术、新手段的迭代发展,加快采集、制作、传播、互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不断利用新兴技术,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精准传播、广泛传播。

拓宽交流互鉴渠道,弘扬中华文化引领时代的"新风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文化既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属于世界人民的。可以看到,如今正有无数的"文化名片"走向世界,无论是高举和平合作发展旗帜,推动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还是在世界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拓宽历史文化交流渠道,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现代儒家书苑--"孔子学院",抑或是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科技创新交织,展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体育盛会--"杭州亚运",我们的文化名片如雷贯耳,走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新时代的中华文化繁花似锦,新时代的我们必须继承发扬。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中可塑造、可加工、可创新的优秀宝藏,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合作,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通过文化活动、学术研讨、赴外教学等多种形式,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