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企业党建文稿-30篇(第17/26页)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建材集团坚持把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制定发展策略的起点,以对标世界一流的尺度检讨自身不足,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增强与问题作斗争的勇气、智慧和本领,聚焦创新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深化改革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把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推动我国材料事业取得更大发展成就。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资央企,中国建材集团始终心系"国之大者",妥善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各项事业,不断统筹好企业内生增长、并购重组和资本运作的发展逻辑,统筹考虑"点、线、面"产业升级路线,统筹考虑维持性、扩张性、战略性投资的搭配比例,统筹考虑新增投资与资产质量、盈利水平的关系,统筹考虑内外部协同联动等,不断提高应对不确定性的承受力和驾驭力,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凝聚强大合力。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以材料创造美好世界。中国建材集团连续四年稳居全球建材企业榜首,未来将坚持胸怀天下,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材料工业优秀成果,更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市场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依托国内大规模的产业优势、一流的技术工艺装备优势和数字化智能化优势,积极稳妥推进海外业务布局,统筹国内外资源,加快融入双循环格局。带头践行"双碳"目标,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牵头打造国家原材料行业首个"双碳"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抓好减碳、降碳、固碳、管碳,全力守护绿色家园、守护城市生态、守护绿水青山、守护居民健康,当好建材行业"双碳"行动的排头兵,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地球贡献更大力量,真正践行"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企业使命。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匠心"智"造精"隧"
前不久,湖北省襄阳市襄江大道鱼梁洲隧道正式通车运行,作为国内整体规模最大的内河沉管隧道项目,两次下穿汉江的沉管隧道全长1011米,由10节沉管组成。
在鱼梁洲隧道建设过程中,中交集团所属中交二航局聚焦技术创新研发,践行生态环保理念,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打造了中国首条全产业链国产化沉管隧道。
技术引领,开启"大国智造"新征程
沉管隧道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陆地上预制箱状混凝土管,然后将混凝土管一节一节地沉放到水底,两节沉管之间使用止水带粘合,拼接连成整体通道。止水带就像保温杯密封圈,利用天然橡胶高弹性和压缩变形的特点,防止沉管漏水,这是沉管隧道实现百年寿命的核心构件。
然而,鱼梁洲隧道通车之前,止水带的生产技术一直被少数国家垄断。时任中交二航局鱼梁洲隧道项目总工程师孙晓伟始终憋着一口气:"止水带一直依赖进口,制造技术和定价权永远不可能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掌握主动权。"为了抢在鱼梁洲隧道管节下沉前,研发出国产止水带,项目部成立了由材料、结构、土木等专业人员组成的7人技术攻坚小组和80余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孙晓伟创新工作室,积极同国内厂家开展合作试验。
止水带压缩量是考察沉管隧道能否实现永久密封的核心数值。受胶料的硫化程度、最小水密封压缩量、100年应力松弛量、管节温度位移、地震位移等多因素影响,其计算方法和经验取值是技术团队攻克的难点。"越是硬骨头,我们越要啃下它。"孙晓伟说。
项目团队夜以继日地开展技术攻关。胶料的硫化程度受温度、能量方法设计和控制混炼工艺等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压缩量的大小,项目团队从试验和建模入手,展开首个攻坚。可是,十几轮试验下来,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大家有些沮丧。"每次试验失败都意味着我们离成功更进了一步。"孙晓伟安慰着疲惫的团队成员。终于,第23轮试验过后,技术团队有了新发现,通过将硫化程度计算和硫化仿真分析相结合,成功实现了国产止水带硫化参数的精准设计。
经过半年的研究试验,国产止水带在湖南株洲进行产品应力松弛、压缩性能和水密封等试验。结果显示,国产止水带的压缩性能和水密性与国外公司产品基本相当,应力松弛试验的平均衰减率为35%,低于国外公司的37.5%。专家组一致认为,沉管隧道应用国产止水带,可满足100年使用要求,但是平均衰减率仍有一定提升空间。专家评审的结果令团队成员士气大振。项目团队乘胜追击,对平均衰减率问题发起攻关。通过多次研讨和试验,成员们对橡胶配制和混炼工艺不断优化提升,进一步提升了止水带抗水、抗撕裂、耐老化等方面的性能。最终试验结果显示,所有性能全部达到国际标准。
止水带的研发是鱼梁洲隧道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项目团队集合优势资源,从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特殊材料、智能建造等多个领域入手,自主研发了全漂浮式高精度整平船,首创无焊接装配式端封门结构,首次采用柔性压载水袋进行管节压载等,实现沉管隧道建设全产业链国产化的目标。
战淤之路,创造沉管安装"襄阳速度"
2021年4月8日,E4管节按照节点工期进行沉放对接施工。上午11点,沉放驳吊放沉管开始下沉,下午3点30分,沉放缆索的拉力值出现下降趋势,定位监测数据显示,管节实际下沉高度并未达到目标标高。
工区经理王金绪看着监控系统上显示的异常数值,神情严肃。"这意味着沉管发出了提前触底的信号,后续对接工作将可能无法进行。"他解释说。
下水探摸沉管接头及底面情况的潜水员发现,在E4管节底面与最终沉放的基床间发现淤泥沉积,平均厚度达10厘米,导致E4管节与拟对接的E5管节对接接头垂直方向错台达10厘米,远超设计及规范允许的对接精度要求。
"沉管基床遭遇异常回淤。"现场总指挥、项目负责人孙晓伟眉头紧蹙,思考再三之后,坚定地下达指令:"提起沉管,清淤后再对接!"
项目团队随即对异常回淤形成原因展开分析。原来,E4管节所在的东汊沉管区域位于唐白河与汉江交叉口处,4月连续阴雨天气,雨势猛增,唐白河水从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在流入东汊沉管河段时,因水域突然扩宽,水流流速急剧减小,造成泥沙在东汊沉管河段淤积,基床局部形成急剧回淤。清淤中,项目团队发现,气举泵的单点式吸泥和抓斗船的粗放式抓泥在吸泥效果和效率上都有改进空间。团队携手技术部门迅速开展科技攻关。半个月后,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回"形清淤平台展现在团队成员面前。"这个由底部钢管作业平台、可移动小车、气举泵三部分组成的平台,可以精准定位与覆盖单节沉管基床范围,并通过移动小车上设置的联排式气举泵,实现纵横双向高效吸泥。"王金绪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