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数字化专题材料26篇,含方案意见、调研报告、发言、总结汇报、经验交流等(第9/1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583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53分钟

立了区块链产业组织、发布了主权区块链实施技术规范、推出

了一批区块链应用场景。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可谓亮点多多,在电商销售金额增速、消费金额增速、物流效率提速等方面都名列全国前列。在发展大数据的过程中,敏锐的认识到区块链潜在的巨大价值,立足于大数据发展之基,为区块链发展顶层谋划设计--《区块链发展和应用白皮书》,奋力攀登区块链这座"金山"。市组建专职推进区块链相关工作的"专班"。在区块链领域作了大量探索。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市区块链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推动着区块链产业的发展。随着市区块链产业发展,社会各界对其关注度越来越高。

二、发展区块链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谋划发展顶层设计

发布《区块链发展和应用白皮书》。对区块链发展作了整体上的规划,确立区块链发展的目标,结合市各区县发展特点及优势,提出打造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核心区;设立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区,区块链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智慧物流以及两化融合、军民融合的应用区,区块链在跨境结算和离岸金融领域的应用区以及区块链为导向在航空物流、运行保障等综合服务业为指向的综合试验区;建立区块链在智慧城市,医药健康、生态保护、食品安全、创业就业等领域应用的多个应用中心。整体构建出"一核、四区、多中心"的空间布局,各区错位发展,相互协同,全面带动市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

白皮书提出市发展区块链的总体思路:立足于国家大数据

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围绕数字经济、互联网治理和大数据发展中的价值实现,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出发,开展区块链应用探索,建立主权区块链在政用、民用、商用三大领域中的场景应用,分阶段拓展、推广区块链应用领域,实现主权区块链与国家数字货币体系对接;培育和发展主权区块链系统应用的应用层、合约层、激励层、共识层、数据层和网络层进而推进区块链应用试验,积累区块链应用经验,进一步探索发展区块链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建设区块链发展和应用特区,从而形成区块链创新应用全产业链、全治理链和全服务链,逐步形成区块链技术创新生态体系。

白皮书的发布,为市发展区块链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发展道路,为区块链发展指明方向。

(二)组建区块链发展专职机构、建立区块链产业创新基

为了贯彻落实市有关区块链发展规划,市召开专题会议,

在会上成立了区块链发展和应用推进工作指挥部,由副市长任

指挥长,从大数据委、科技局、工信委、金融办等十余个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专职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区块链发展和应用工作。这是我国政府部门中,首个为促进区块链发展设立的专职机构。指挥部的工作职责包含为区块链发展提供政策、技术、服务、人才、资金等支持;跟踪全球区块链技术演进路线、产

业发展路线和企业成长动态,研究提出区块链产业发展扶持政

策建议;培育与发展区块链企业、促进区块链行业交流;组织开展区块链相关标准研制工作;组织推进区块链创新中心、数字社会区块链实验室筹建工作;组织搭建区块链创新基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协调建立区块链技术发展和应用孵化器、人才培养和培训中心;重点突破政府数据共享开发和精准扶贫等区块链应用场景;研究制定区块链发展目标并推动相关工作落实等几大方面的工作内容,指挥部的成立,从组织保障了市区块链健康发展。

在省主要领导的支持下,成立区块链产业创新基金。基金主要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用于支持区块链及相关企业发展,加快推进区块链发展和应用工作。现已筹集资金6.51亿元,其中30.721%由政府出资,69.279%募集于社会资本,这是我国目前资金规模最大的区块链产业基金。基金的前期投资重点是区块链、大数据相关新金融、新消费、人工智能、文化创意、健康医疗、互联网+科创型企业等领域中相对安全稳定的项目及优质公司。除了重点投资区域内科技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内区块链、大数据的孵化型相关企业以外,也兼顾了对全国乃至海外范围内优质项目的投资。

(三)搭建区块链创新基地,打造企业聚集地

秉持开放合作、共享创新的工作理念,立足"政府智库、行业平台"的定位,创建总面积2万平方米的区块链创新发展

基地。搭建区块链创新基地,旨在通过基地聚集区块链相关企

业,整合资源推动区块链在技术实践、标准研制、人才培育、企业孵化、产业打造等方面的发展。

基地建成后将打造出集区块链"政、产、学、研、金、介、用"为一体的融合创新平台;成为集技术研发、标准研制、测试认证、人才培养、创业孵化等为一体的区块链发展新型创新载

体。

在打造创新基地的同时,积极发展培育区块链企业,多次

组织工作小组,前往北京、上海等地的区块链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开展政企交流,推动促成企业和双方达成共识,引导区块链企业到"安家"。

(四)成立区块链学院,培育区块链人才

整合校、企、社、政多方资源,多方联动,成立区块链应用技术学院。学院按照"产教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区块链硕士研究生等高端技术人才;适时推动中外合作人才培养项目;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办"企业大学",建设区块链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区块链系统架构师、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实用性区块链技术人才的培养。区块链应用技术学院首期区块链人才培训结束,培训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培训,使受邀参加培训的机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对区块链基础技术及应用场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统一了学员对区块链的思想认知,有利于更好发挥各自在市区块链行业企

业发展的中的引领、带头作用,落实市区块链规划。在未来,

区块链应用技术学院将会承担更多的人才建设任务,为市区块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着手区块链应用标准研制

区块链发展指挥部公开对外征集区块链应用标准工作组成员单位,开展区块链应用标准体系建设相关工作。区块链应用标准工作成立后,将会根据区块链应用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区块链政用、民用和商用等领域的标准需求,推动区块链应用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制定区块链应用相关的地方标准;结合区块链应用相关的地方标准研制情况,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制;为区块链相关标准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六)组建域内区块链技术与应用产业联盟

在省委省政府的牵头下,由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优易合创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发起,30余家区块链领域企业共同参与成立了区块链技术与应用产业联盟。联盟按照"坚持主权原则、探索规则创新、培育应用场景、推动产业发展"的发展要求,将构建区块链在政用、民用、商用多场景交织的应用模式,旨在促进区块链相关主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区块链共享共建,形成优势互补,有效推进区块链产业发展,切实解决企业相关问题。打造区块链研究与应用产业生态。

三、对我省发展区块链产业的几点启示

我省高起点谋划加快优势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主动顺

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形势,

应深入挖潜我省信息消费能力,以区块链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数字"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支撑。XX省与我省资源禀赋相近,在发展和推进区块链产业助推数字经济方面的经验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结合实际,对我省如何发展区块链产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规划引导,谋而后动

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超前制定特色鲜明的全省区块链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导向、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及时间表和路线图,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错位发展。严格规划执行,严格准入门槛,避免出现低技术、低水平重复建设及产能过剩等问题,分阶段、突出重点、持之以恒地培育区块链产业。

(二)坚持高大并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省的优势和资本。发展区块链产业,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既思近忧又谋远虑,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大总量与抢占高端并举,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实施招大引强选优战略,制定投资项目评价体系,全力招引区块链产业大项目,瞄准世界、国内、行业先进企业,着力引进关联度大的龙头型项目、带动力强的基地型项目、投资强度大、税收贡献额大、单位面积产出率高的项目。走高端发展之路,大力引进区域总部、研发机构、营销中心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

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三)打造人才特区

探索建立人才发展的特别导向、特别政策、特别机制、特别环境,打造具有我省特色的人才特区。争抢高端人才,以产业为引导、项目为支撑,面向海内外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项目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健全高端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绿色通道长效机制,营造人才引领产业的良好环境。

(四)立足创新驱动

把技术创新作为前提基础,坚持内源式和外源式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支持各功能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实行定向挂钩,引进大院名校来我省建立高端技术产学研联盟及产业化基地;坚持市场化导向,构建企业主导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体制机制,引导企业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并完善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制度;依托各类园区,建设一批机制灵活、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形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五)科技嫁接资本

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共同推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和创业投资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实现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良性互动。政府出台政策、引进机构,设立区块链产业引导政府发展基金(公司),打造

股权、债权、中介等科技金融集聚平台。

(六)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培育和引进区块链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统计、评估和考核体系,实现政企互动、省市县联动、部门合力,促进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向区块链产业快速汇集,有序推进产业的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在市场准入、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税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优先办理区块链产业项目的核准、备案、土地、环保等相关手续,建立有利于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市场秩序。强化政府服务,树立"政府服务就是产出"、"减少干预就是服务"的理念,对列入规划的新兴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提供"一站式"服务,用硬措施打造软环境。

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发言1

论坛 发言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据的广泛积累和深度应用,数据已经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已经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而且将成为越来越主流的经济形态。

站在人类工业革命历程来看,我们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两个特征非常突出: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深度融合带来的数字化革命;以能源结构调整为代表的绿色革命。推动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以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将成为创新发展的方向。发展数字经济最关键的动力是创新,创新也是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包括4层含义: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引发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区块链、碳汇经济、金融科技等带来的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多约束条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决策模式;站在第四次产业革命高度的新思维模式、新发展理念。在数字产业的创新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具有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思维模式和新发展理念。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关键是人,如何更好地培养满足数字经

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社会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能够推动数字科学与数字技术突破、进步的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样也需要推动技术与商业模式融合并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杰出企业家和管理者。在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杰出的科技人才和杰出的管理人才将共同成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在发展数字经济中既要重视数字科学和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数字管理和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大学应更加具有前瞻性,培养更多满足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发言2

论坛 发言

数字正在成为激活发展新动能、推动转型升级的新要素。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关键数字技术创新是牵引,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是腾飞的双翼。

产业数字化不仅是时代发展与动能转换的需要,还缘于人口结构与就业观念的变化促使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双碳"战略也将推动高耗能行业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精确调控。得益于制度优势、文化传统与市场空间,我国已诞生出一批数字化代表性企业。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是国家"十四五"期间发展数字经济的重中之重。

面对千差万别的行业和需求,如何针对行业特点提供定制化、可运营的解决方案,是产业数字化的关键。作为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新华三立足"数字大脑",推出"平台+创新+运营"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在杭州、苏州、上海、武汉等地,打造了智慧园区、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水利、智慧矿山等一系列行业实践,探索出了传统行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模式。同时,新华三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深化与政产学研各界伙伴的合作,通过技术培训、产教融合等方

式,不遗余力地推进产业数字化进程,培养兼具前瞻视野和创

新理念的高端数字化人才超过3万人次。未来,新华三将继续携手产业合作伙伴共同前行,为数字经济发展筑云、融数、赋

智。

得益于始终将创新作为立身之本,我们以持续的研发投入,

不断探索芯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数字技术的迭代和革新,为建设数字中国和发展数字经济提供全方位的助力。连续1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浙江省前列、连续8年荣列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首。

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发言3

论坛 发言

省委、省政府把数字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持续推进。

2020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0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占全省GDP比重达45.7%,数字经济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跃升,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主引擎。

数字经济产业不断壮大。全省物联网、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迅猛,目前有7家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5家企业入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百强。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产和产业转型中,5G、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传统产业数字化不断深化。深入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推广应用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目前,全省已培育形成国家级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列入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5个,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的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开发稳步推进。省公共数据资源统一开放平台已开放23个领域、7亿条数据。为更好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推出金融服务云平台,汇聚17个部门近4400项涉

企数据,帮助1.5万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金额突破580亿元。

我们将深入推进新时代数字经济建设,高起点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实施数字经济重点项目推进行动,重点推进区块链主干网建设。实施优质数字企业培育行动,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领域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行动,大力发展新兴服务,培育新型信息消费。实施数据资源创新应用行动,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开发和创新应用。

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发言4

论坛 发言

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努力推进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

系统谋划,整体推进。2014年率先提出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重点的信息经济,2017年提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2020年深入实施以新技术、新制造、新基建、新业态、新治理为重要特征的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同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0218亿元,总量规模位居全国第四位。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联动,打造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组织实施人工智能、5G、集成电路、软件等产业提升行动,数字产业规模和能级不断提升。全力推进之江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实施数字经济千亿投资工程,入选全国电子信息和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分别为16家、19家,均在全国位居第二位。

构建新智造体系,打造全国产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区,推进产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聚焦"415"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实施"三农"工作"369"行动,全省创建数字农业工厂163个。

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模式和理念的创新。全

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浙里办"注册用户达到5500万。全省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超过了80%。全面推行信用+执法监管,掌上执法率达到了90.6%。

突出数字化改革引领,打造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赋能,为经济治理提供数字化手段,构建良好的平台经济生态圈。

深化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率先开展5G基站建设一键式集成改革,截至去年年底建成交付5G基站6.26万个,累计建成各类数据中心193个,加快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实践。

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发言5

论坛 发言

全球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数字化转型热潮,突显数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强大韧性,助力转型加速。涵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的数字经济体系框架日益清晰。信息通信技术持续创新释放数字化转型巨大潜能,呈现面向工程应用的深度优化、技术体系结构的整体变革和理论性基础创新等多个方向,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新周期,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巨大变革。

加快数字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握规律,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通过人、机、物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途径。平台经济从消费性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加速拓展,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并打通行业机理与智能科学,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载体。我国5G+工业互联网已初步展现变革性赋能意义,在检测监测、远程控制、自动操作等场景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案例,为进一步产业变革奠定了基础。全球贸易迈向数字贸易时代,我国数字贸易快速发展,数字服务贸易规模位居

世界前列,是抢抓国际发展新优势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关键领域。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是数字化转型关键,要加速从数据资源化的初级阶段向数据资产化和资本化方向发展。

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推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应用,探索形成面向重点行业的实施架构和实践路径。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带动工业软件、控制系统、智能装备等传统短板创新突破。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与商业创新,培育全球竞争力平台体系。持续筑牢数字安全保障,着力打造按需安全、智能安全、主动安全、安全一体化的数字生态。

数字经济进展情况汇报1

汇报

按照会议要求,现将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展情况

(一)主动作为,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布局。一是高站位谋划"十四五"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扣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建设要求,专门编制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培育千亿级数字产业集群,打造数字经济高地为目标,构建"一廊双核三基地六集群"的数字经济发展布局,创建"五区两中心",做大做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第三极"。二是高质量发展数字核心产业。聚焦数字经济"两图两库",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双百计划",大力抓好存量优化和增量招引。依托产业集聚区等主平台及县域平台,实施精准招商、定点招商,今年以来招引落地一批超亿元数字经济项目35个、新开工32个,带动1-11月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4%。依托软件产业园、数字经济大厦、城市数字科创园等一批项目落地,助推软件信息服务业发展,成功入选2020年首版次软件产品3项,入选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3个。三

是高效率推动新基建建设。把握入选全国首批5G商用城市的机

遇,乘势而上抢抓新基建风口,与五大国有通信企业合作布局"新基建"项目132亿元,新建5G基站5551个,累计建成7551个,实现主城区、县城城区、部分工业强镇5G全覆盖。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建设,已建成5G+智能制造、机械工业互联网等一批典型场景应用试点。

(二)数字赋能,加快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围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构建以电气、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为主和N个特色产业的"5+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全省产业集群数字化推进大会成

功召开。今年新认定3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和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分别居全省第2、第3;新增培育1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4,全市列入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增至22个。二是实施"万企上云"计划。举办全市企业高质量上云推进会和2020移动云"云领"合作交流论坛,组织开展省市级上云标杆企业申报认定工作,推动企业由"上云"向"用云"转变,今年以来新增上云企业12096家,新增4家省级第四批上云标杆企业。三是推进"千企智能化改造"。将智能化改造补助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

(最高可达30%),新增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1278个,技改投资增长28.4%,高出全省27.1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增速排名全省第1。新增低压电器未来工厂1家,申报省级数字化车间、

智能工厂29家,新增省级以上首台套装备17项,省级企业技

术中心12家。四是夯实基础产业。加速打造时尚智造设计中心,推进两个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共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1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

174家。

(三)数据改革,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一是加快数据共享开放。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全面对接省"数据高铁",完善市级公共数据平台,打通全市188个系统,归集共享14.7亿条数据,日均数据调用量超过2000万次,实现了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优服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动本地特色数据向社会开放,进一步释放公共数据价值,现已分批次将文化教育、交通运输、信用信息等领域的2.4亿条数据向社会开放。二是加快城市大脑建设。以"1158+X"为基本框架制定城市大脑建设方案,正式上线"城市大脑"1.0版,建设经济运行、社会治理、智慧公安、城市智管、交通畅行、医疗健康等10大板块,实现772个重点指标打通接入,68个应用场景迭代集成初步具备实时感知、远程调度和应急指挥功能。三是凸显数字化应用成效。推出惠企政策"直通车"、为侨服务"全球通"、"个人数据宝"等一批标杆性项目,依托城市大脑,持续迭代数字化应用,"个人数据宝""应急一张图"等12个应用场景入选省"观星台",数量全省第一。组织参加省级数据开放创新应用比赛,获奖项

目5个,综合成绩全省最佳,其中基于影像云的肺癌早筛、城

市树林公共服务平台等优秀案例正积极落地转化。

(四)搭建平台,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动力。一是通过合作融入发展。围绕经济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顺利推进合作十大项目,成功举办2020年"市长杯"中国工业设计大赛数字设计专项赛暨数字经济产业合作推进会,搭建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成功签约总额超50亿元的10个数字经济项目。二是通过举办省级大会提升层次。以举办全省产业集群数字化推进大会、全省电气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现场会暨物联网产业发展推进会等省级活动为契机,成立市产业集群数字赋能创新联盟,成功签约一批数字经济项目。三是通过组织企业家系列培训开拓视野。今年以来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级数字经济"五新"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峰对接会、数字经济动能迭变能力提升班等系列活动,完成数字经济领域技能培训1.3万人次,有效增强企业推进数字转型的内生动力。

(五)优化服务,全力打造一流数字生态。一是巩固拓展发展政策。全面推进落实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赶超发展、培育发展等规划方案,率全省之先出台实施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

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认定等政策文件,成效明显。今年以来,数字经济工作获得省领导批示肯定5次以上。二是精准推进人才招引。以人才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动态更新

《产业人才需求目录》《重点产业人才开发指引》,鼓励引导

高校开展"订单式办班""嵌入式培育"活动。助推包装联合

会与研究院携手签订"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推动3项包装领域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坚持落实人才招引"510计划",依托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载体,引进数字经济等领军型人才产业化项目136个、高层次人才503位,进一步完善数字产业发展"人才链"。三是持续加大服务力度。推进各类数字经济扶持政策提前兑现,截至目前已兑现市本级奖励金额2.39亿元。依托"两万"服务,主动对接重点数字经济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市场不稳、土地紧缺、人才难招等重点难点问题。今年以来,已帮助企业解决难题1200个,问题化解率达99.5%,有效保障企业轻装上阵、健康发展。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