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数字化专题材料26篇,含方案意见、调研报告、发言、总结汇报、经验交流等(第7/1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583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53分钟

8.优化对公业务流程。以推动对公高频事项全程网办、机关内部高频事务"最多跑一次""最多报一次"为目标,优化流程,分解工作要求、目标任务,通过内部办公系统办理认领。

(三)完善四级服务体系,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加强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扩大政务服务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路,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和满意度。

9.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对行政审批涉及的中介服

务事项集中开展清理规范;对保留的中介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推动启用中介服务平台,完善平台管理相关制度、规定,规范平台运行流程和规则,引导各类主体在平台选择中介服务机构。

10.整合政务服务热线。以一个号码服务企业和群众为目标,推动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优化;实现便民热线与"好差评"系统对接。

11.完善各级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以《全省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考评指标细则》为依据,完善大厅建设、强化大厅管理、提升政务服务一站式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各级政务服务办事大厅标准化建设。

12.推进乡镇(街道)一体化平台全覆盖。以在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为目标,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一体化平台的使用,完成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流程复用,提升网上可办率。

13.拓展村(社区)自助终端功能。以方便基层和群众办事为目标,扩充完善自助终端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便利度。

(四)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在全面拓展数据整合领域、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数据应用方法路径,深度挖掘数据价值。

14.全面推行电子文件应用。以"电子印章+数字认证证书"

为技术手段,在行政审批、公文流转、业务协同等重点方向全

面推行电子文件、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的应用,建立健全电子印章管理、使用机制,过度期间电子文件、电子证照、电子档案与纸质材料同步发放、使用,年底前彻底清理非必要纸质材料的产生。

15.推进政务服务全过程数据化。建立政务服务运行中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绩效分析等一系列数据模型,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政务服务全过程数据采集,快速发现各服务环节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问题,对我市政务服务运行管理、优化提升提供决策支持。

16.加速推进数据共享应用。以数据共享为主要手段,实现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打造无证明审批服务,完善智能秒批、批量核验、数据分析等模式,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秒批率达到35%,数据调用总量累计超过3000万次。

17.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统筹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管理平台,整合各部门疫情防控相关数据资源,构建防疫数据动态采集、实时共享、深度加工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共享机制,有效支撑全市疫情防控工作。

18.打造数字政府建设工具箱。依托数字产业研究院积极扩大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根据各领域需求,研发各应用场景的"数据包"和"服务包",将产业研究院打造成我市数字政府建设"工具箱"。

19.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发展。依托数字产业研究院,积极引

进培育在大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分析、应用、可视化和安全等领域的大数据企业入驻园区,扩大政企合作。

20.探索数据产品交易模式。深度挖掘数据资源潜能,推动数据与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数据产品交易和数据应用市场化运营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按照"全市一盘棋"原则,构建职责明确、统筹推进的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格局。各县(市)区要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制定工作推进方案,细化目标与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部门要明确专门科室、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本部门、本行业信息化规划、协调和实施,同步推进业务发展与数字转型。积极探索完善"局+中心+平台+研究院"架构,形成统筹有力、协调有力、支撑有力、推进有力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机制保障

研究出台数据开放共享、数据安全、数据保护、数据脱敏使用等法规制度,规范数据合理使用。研究制定电子文件、电子证照、电子文档合法合规应用、电子印章安全管理等相关制度规范。推动各部门转变观念,从管理和服务对象角度出发,创新工作模式、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建立完善与信息化条件下创新管理和提升服务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

(三)强化监督保障

将数字政府建设列入重点考核内容,对各部门政务大数据共享平台应用中申请接口情况和使用数据频次,数据资源目录清单制定情况等定期通报,发挥考核督查导向作用,保障政府数字转型有序推进。对工作措施组织不严、落实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通报批评,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问责。

(四)强化安全保障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一致性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日常预防、监测、预警、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安全规划、安全建设、安全测评、安全审计、容灾备份等保障,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完善数据安全防范措施,加强身份认证、数据保护和责任认定,提升数据采集、生产、加工、共享、开放、服务、交易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治理能力,引导各部门数据全生命周期部署在可监控的安全环境中。

关于加快特色园区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调研报告

作为产业经济的重要载体,以及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园区是城市产业的基础单元,是重要的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地。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园区的数字化转型将带来新的价值,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推动业务重塑和转型,打造一个良性的数字化生态系统。

当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的总体规模达35.84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36.2%。伴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必将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成为新增长极。

一、特色园区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容

特色园区作为"五型经济"发展和新技术、新产业培育的主要阵地,通过对行业的深度调整,催生新业态,重塑创新链,重构产业链,其数字化转型对全社会具有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从特色园区数字化转型的条件看,一是凸显功能特色。特

色园区是全新的变革以及探索,更加突出功能性和特色优势,从技术、产品等的创新向组织、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叠加演进,从企业自主创新向社会协同创新、大众创新转变,注重做精、做深、做优。二是体现集约高效。特色园区更加倾向于企业的功能性集群。依托龙头核心企业形成功能集群和产业战略聚合,能够更好地实现集约高效发展,从依托供应链组织转向依托平台信息组织,从产品竞争、技术竞争、产业链竞争升级为生态圈竞争。三是融合数据要素。数字化技术孕育了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消费者驱动等新的生产模式,既能推动传统产业产品的智能化,还可能跨界产生新的"物种"。

从特色园区数字化转型的内容看,一是数字赋能基础设施。

加快布局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基于5G(数据收集和传输)、人工智能(智能算法实现智能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企业间的信息整合与共享)、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存储和处理)等,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满足园区企业对网络信息服务质量和容量的要求。二是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建立产业大脑及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产业招商、资源环保、企业画像、综合物业、项目管理与经济监测等综合管理数字化,实现政策发布与申报、政务代理、企业云SaaS服

务、电子商务、区域物流、智能会展、科技资源共享与成果转

化等生产性服务数字化,以及园区员工生活服务、团建活动组织、在线教育、医疗预约、餐饮服务、交通出行等生活性服务数字化。三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包含厂内数字化和厂间数字化,厂内数字化即建造智能工厂或无人工厂,厂间数字化即产业链或供应链数字化。通过推动特色行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生产方式数字化改造,推动关键工序和生产环节应用工业机器人、自动检测设备、智能物流装备等,发展智能制造、共享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楼宇型制造等新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建设在线设计、用户体验、众创定制等平台。

二、推进特色园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围绕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新型智慧城市、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和计算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布局,总体水平一直保持国内领先。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强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将作为5G网络首发城市,截至2020年7月底,已累计建设5G室外基站超2.5万个、5G室内小站超3.1万个,实现了中心城区和郊区重点区域室外的5G网络连续覆盖。培育了15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10万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二)数据中心和计算平台规模较大

目前,互联网数据中心已建机架数超过12万个,利用率、服务规模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市大数据平台累计已汇集全市200多个单位340亿条数据,数据规模总体在国内领先。全国首家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正式启用,第一批近百类、超过51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每日产生数据超过3400万条。

(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能级较高

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有14个,大设施的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领先全国。在光子领域,设施全面建设,是建国以来单体投资额最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在生命科学、海洋、能源等领域,先后启动蛋白质设施、转化医学设施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三、国内其他省市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启示

(一)园区数字化生态赋能制造业新发展

2019年10月入选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者。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到7020亿,其中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

2429.6亿元。全省超千亿元企业1家,超200亿元企业13家,超百亿元企业25家,16家企业入选2020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数量居全国第2位,新增数字经济领域境内外上市企业

18家,总数达129家。2020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429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超1500亿元,新培育集聚

头部直播电商平台20家,头部多频道网络服务(MCN)机构40家,

首个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启用,联合国大数据全球平台中国区域中心落户。在数字经济发展中,以高能级创新平台为建设重点,着力打造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了"城市群-科创大走廊-科技新城-特色小镇"的新型创新空间。

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杭州高新区为核心,围绕网络基础产业、互联网、物联网三大重点领域,强化自主创新,打造产业链,培育创新企业群,形成了关键控制芯片研发设计,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物联网系统集成,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应用服务的产业链体系。二是推动数字经济特色小镇建设。作为特色小镇发源地,着力推进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物联网小镇、信息港小镇、地理信息小镇等一批数字经济特色小镇建设,加快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集聚。

(二)聚焦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拥有产业集群或专业镇超过400个,数字经济正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据中国信通院广州分院的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2019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9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45.3%,其中,2019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8万亿,较上年增幅达18.8%。聚焦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同时,数字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数据价值化步伐加快,数字经济吸纳就业数

量持续攀升。

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市场化方式确定产业集群试点。由深耕垂直行业领域的第三方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牵头会同行业设备商、本地产业链变革型企业组建产业联合体,深入调研产业集群,确定集群试点的垂直行业领域范围和起步区域。起步区域原则上应为产业聚集的专业镇、工业园区或县区,且起步区域数量原则上为1个。或者由省内的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商牵头,通过市场化机制筛选优秀服务商组建产业联合体,开展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二是完善数字化转型机制。成立产业联合体后制定的实施方案需要提出针对性的产业升级路径,明确重点任务、实施目标、时间计划、投资预算、保障措施等。每个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要对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组,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区、专业镇(工业园区)与产业联合体单位的工作组机制,对接各级各类产业政策和保障措施等。

(三)对我市特色园区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充分发挥高端制造业的集聚效应,推动特色园区产业集群内企业广泛运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升级,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打造特色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通过标杆企业现身说法、场景式体验等方式,推动集群内广大企业"上云上平台"实施数字化升级,促进集群整体数字化转型。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建立"一体化、一盘棋、一张网"的特色园区产

业集聚大数据云平台,通过产业云图和产业链图谱等,更加有

效助力特色园区精准招商,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延链、构建新型供应链体系的重要路径。

关于加快数字化应用推动民宿发展的有关建

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依靠自身依山傍水的优越地理条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企业、组织和个人参与民宿经营服务,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民宿产业集群。据统计目前民宿总量达到

1156家,占全市"半壁江山"。其中精品民宿103家,获评省银宿级以上的民宿31家,全县17个镇乡134个村都有民宿经营户,民宿成为我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一、我县当前民宿数字化应用存在的主要优势和不足

(一)主要优势。一是提升民宿业对住宿的管理水平,云储存和管理客户的消费数据,方便经营者管理,提高民宿管理效率。。二是拓宽宣传渠道,如订单来了数字化系统可接入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渠道,加强民宿在线上的宣传力度,吸引目标消费者,降低营销成本。

(二)不足之处。一是民宿主面临着民宿数据管理技术落后、营销渠道狭窄、宣传手段比较单一等问题。二是数字化平台也存在着数据利用率较低、缺乏文化内涵、创新程度低等因素阻碍数字化民宿发展的情况。三是缺乏扶持政策,民宿数字

化应用普及率低。

二、我县当前民宿数字化应用现状

在疫情的冲击下,大量的民宿在危机中艰难求生,但消费群体的需求逐渐转换为周边游、亲子游以及5G技术的应用又使得在数字化民宿这场挑战中蕴藏着无穷的机遇。民宿数字化转型从技术、思维、服务、渠道等多方面给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当前现状我们认为主要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系统效率不高,操作不便。未能将各个订房交易平台

的民宿预订订单自动收集导入,需要民宿的管理者手动导入订单。

二是民宿主使用意识不强。订单来了所产生的数据没有很

好地应用在民宿经营中,民宿主并未根据数据掌握用户的需求导向以便改善经营,确定营销方向,挖掘民宿目标对象。

三是数字化平台功能单一,缺乏创新。民宿数字化只停留在餐饮和住宿未能将民宿周边的旅游资源融合进民宿日常经营中。

三、关于推动民宿数字化发展的建议

后疫情时期,我县民宿数字化发展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主动求新求变,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销售渠道,不断挖掘潜能,更好打造我县民宿的新增长点。

(一)搭建平台,助力民宿行业蓬勃发展。民宿管理数字

化建设,是我县旅游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我县民宿数量多

达千余家,但接入平台管理软件的民宿占比不到10%。政府应积极推进平台管理软件进民宿。一是通过第三方技术支撑,并结合科学有效的行业监管行政措施,释放数据价值,以数据驱动全域旅游,促使我县民宿科学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培训,定期开展民宿数字化改革行业交流会,为广大民宿主交流数字化应用经验心得搭建平台。三是推动海洋渔文化与民宿数字化有机融合,打造海洋渔文化主题民宿。

(二)增强意识,提升平台软件管理效能。一是要聚焦数

字治理、决策分析、公共服务等方面需求,围绕数据"回流、共享、开放、应用、创新",从业务、服务、决策、监管等视角出发,充分发挥平台软件效能。二是全面挖掘数据资源、提升数据质量,掌握、分析、应用民宿的安全系数、住房率等各项数据,以"数"为自身营销、行业监管赋能,实现"信息化民宿"向"智慧化民宿"转变,促使我县民宿发展更加繁荣。

(三)开拓创新,加快数字化赋能脚步。一是简化平台操

作程序。提供既能及时储存客户多业态、多维度的消费数据,又通俗易懂具专业化的报表,方便民宿主进行数据分析,清晰民宿生意脉络。二是搜集民宿主和消费者反馈意见,倒逼软件系统升级。三是促进平台功能多样化。提升民宿主对住宿、餐饮、农副旅游产品等管理水平,为民宿营销管理全面赋能。

关于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数字经济是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壮大数字经济主体,提升产业发展能级,7-9月,由市政协副主席林月和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走访座谈、实地调查、民意恳谈等形式,对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特征

数字经济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又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专用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及其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数字内容及其服务业等7大类23个中类,前三个归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后四个归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产业数字化,具体分为融合型数字经济、效率型数字经济、新生型数字经济和福利型数字经济等四类。融合型数字经济的代表业态有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

(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2020

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152亿元,占GDP比重12.6%,占比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规上数字经济制造业企业

335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27.7%;实现工业增加值77.13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6.0%,占比高于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单位数和增加值总量分别占温州市的60.0%和51.0%。

(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行业集中明显

根据《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分类目录》,我市数字经济制造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通用仪器仪表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等5个中类行业,属于传统的主导行业,行业集中明显。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共有335家规上数字经济制造业企业,其中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118家,占35.2%;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87家,占26.0%;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业52家,占15.5%;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业31家,占9.3%;电子器件制造业23家,占6.9%。

(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研发产出较好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创新投入与成效好于规上工业。

2020年年,全市规上数字经济制造业研发费用5.5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8%,占比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产值69.67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46.6%,高于规上工业6.8个百分点。产品的更新带来效益的增加,年实现

营业利润9.05亿元,同比增长10.2%,增幅高出规上工业平均

水平4.7个百分点。

(四)制造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速

通过"技改新八条"、传统技改和两化融合项目合并备案等举措,加大对智能化技改的扶持力度。同时,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县域经济特点,着力培育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启动了市数字化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已有35家企业提交申报材料并已完成系统初步审查。

二、我市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产业层次不高,能级不强

1.主要产品供给体系仍处于中低端。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中在低压电器、电线电缆、电子元器件等基础配套类行业,产品结构多处于中低端,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以低压电器为例,大体上分为四代,施耐德、西门子、ABB三大国际巨头已开发出具有网络化、可通信等功能的第四代产品,我市企业却仍以生产二代产品为主,具有智能化功能的第三代产品占比较低,第四代产品更少。正泰、德力西虽然在规模上可以与施耐德、西门子、ABB三大品牌相当,但产品仍主要在中低端市场,利润率低于中高端市场。在智能电网产业方面,我市近年来在信号和数据采集、传输、控制、嵌入式技术开发、软件开发等技术的应用积累不够,从事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企业较少,与国内同样从中压设备崛起后进入配电自动化设备领域的上海

思源电气、石家庄科林电气、江苏大烨智能、南京大全等企业

对比,还有不少差距。

2.新兴制造业集聚不足外迁严重。2020年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7.2亿元,仅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608.3亿元的2.8%,集成电路、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硬件等行业发展缓慢。同时,数字新兴产业的外迁现象也非常突出。如上市公司金卡智能早将经营主体搬迁到杭州,万控、曼德瑞等优质企业搬迁到了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还有一些企业虽在我市有生产基地,也因各种原因依托外地工厂生产智能化产品,如浙江力夫自控技术公司在生产传统的压力开关等产品,而在杭州设立的关联企业则生产更为高端的电子传感器类产

品。

3.配套产业链本地化标准化不够。我市智能重合闸、变频

器、伺服驱动器等智能电器产品的关键零部件、软件绝大部分来源于外地或者进口,存在严重"卡脖子"现象,整机厂商利润微薄。2020年,我市在产业链供应链断链断供风险点的排摸中,梳理出了40家企业共140条可能存在断链断供的风险点,主要涉及国外进口的高端单片机芯片、晶振、电源芯片、铝电解电容、存储器、光耦和新材料。如正泰仪器仪表生产智能电能表、燃气表所需的晶振、贴片电容需要从日本、美国等地进口。一些非电气行业类如半导体、传感器、柔性线路板等企业缺乏配套企业支撑,所有环节、元器件都是由本公司生产或外

地供应商提供,生产成本较高。此外,我市电器配套企业没有

技术标准以及产品数据库,生产的零部件标准化程度不高,同一家企业同一个型号产品都会出现尺寸不一情况,容易导致自动化设备卡机,达不到智能制造精度要求。

4.核心产业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基本以传统的电影院和快递服务为主。2020年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服务业企业仅13家,实现营业收入3.25亿元,营业收入仅占温州的1.8%,同比增长2.3%,低于温州5.1个百分点。2020年年虽增加到14家,实现营业收入3.98亿元,但是营业收入最大的还是一家总部回归企业,目前仅开票,还未对本地数字经济服务业产生带动效应。在建的云谷大数据中心、京东云区域中心等项目投入运营后,虽然可以带动数字经济服务业发展,但是全市至今没有一家真正具有工业软件研发能力、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的本土企业,无法有效支撑我市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基础支撑条件缺乏,创新要素供给不足

1.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要素不足,创新基础不牢。我市企业"人才难引、引进难留"现象仍然突出,科技人才总体数量较少,特别是智能电器、智能电网等企业所需的从事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电主站软件、芯片、载波模块、线路板等方面的研发人才尤其紧缺,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作为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市虽以"科创飞地"等形

式积极融入长三角,但是仍然处于创新的"困难高地",承接

"溢出效应"并不强,至今还没有建立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市企业研发机构层级低,省级认定机构仅占17%,一半以上为市级认定机构。

2.区域创新氛围不浓,创新生态有待改善。我市企业专利以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发明专利占专利总数的比率低。截至2020年末,全市累计发明专利4341件,仅占专利总数的7.1%。同时,我市区域内的技术研发共享资源机制不完善,技术专利在区域产业链内传导不够流畅,集群效应发挥不明显。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被本地企业模仿快,很多企业因此也不得不将新产品的研发放在外地,额外的增加了企业成本。当遭遇专利侵权时,又碰到维权时间长、维权费用高、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大大挫伤企业投入研发创新的积极性。还有企业认为,我市知识产权侵权司法赔偿额度低于温州中院,导致其选择在温州起诉。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