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研报告: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XX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64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分钟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湖南实践的调研报告

省委党校88期厅干班专题教学调研组 

2019年2月3日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进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省委党校88期厅干班采取专家授课、现场教学、基层调研、政策论坛、研讨交流等方式,特别是组织全体学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到岳阳市考察的路线,深入研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湖南的实践,分析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存在的差距短板,对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湖南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当今,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保护好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广泛共识。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同样在生态环境问题上面临着严峻考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着我们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部署了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治理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内涵集中体现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最高准则。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标本兼治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开出了良方。作为生态资源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关注并寄予厚望,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借用毛主席和范仲淹的诗文,展现了湖南的美景,指出湖南生态基础好,名山大川多,水系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念,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真正把生态系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要以长株潭试验区为龙头,抓好以湘江流域为重点的重金属污染治理、以大城市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以畜禽及渔业养殖为重点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完善节能减排体制机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谱写建设美丽中国的湖南新篇章。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视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时,实地考察了岳阳君山华龙码头和城陵矶水文站,察看非法砂石码头取缔、整治复绿和湿地修复情况,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继续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因地制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树牢"四个意识"、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表现。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关键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从中学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悟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定力,践出"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担当,重点是树牢新发展理念和正确政绩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五大关系",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湖南积极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湖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一湖四水"为主战场狠抓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扎实开展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五大专项行动,狠抓中央环保督查问题整改,全面落实河长制,形成生态环保齐抓共管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思想认识得到提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正牢固树立,各级各部门、企业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机遇,努力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之路,全社会关心、参与、贡献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污染治理有力有效。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与治理,加快崩岸治理、渠道清淤和治污设施建设,对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违规采砂全面实现禁采,84处侵占岸线、洲滩砂石码头堆场全面清理,43处长江干流沿线排渍口达标排放,湘江流域环境治理取得重大成功。制度机制建立健全。颁布《湘江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在环境问题责任追究、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等方面出台系列办法措施,抓好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执法督察力度加大。抓住中央生态环保督查的契机,扛起问题整改的政治责任,认真开展省环保巡视巡察工作,妥善处置突发事件,2015年至2017年,全省立案8000多起环境违法案件,案件办结率99.23%,有力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68%,湿地保护率达75.44%,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88.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93.1%,每年均完成减排任务,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逐年提高,推进湖南由绿色大省向生态强省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三、对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找准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差距、短板和弱项

湖南生态文明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盼还存在差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仍然严峻:政治站位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时对湖南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悟得不透,新发展理念和正确政绩观树得不够牢,少数县区级党委、政府及环保等部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重发展轻保护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企业环保守法意识不强,政策了解不够,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农业和人口大省,环境问题较多,重点采矿区、少数湖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全省产业结构偏重,生态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生态工业高新技术创新不足,湘西南、西北地区企业规模小、力量弱、产品科技含量低、单位能耗高,生态旅游业发展不够均衡,存在无序开发,资源整合不够。民生环境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在中央、省环保督察中,群众关于环境问题投诉不少,一些已整治的污染问题被重复投诉,体现出全省生态环境领域存在历史遗留污染多、后续整改任务重和防止污染反弹压力大等问题,给信访维稳带来压力,信访问题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的体制不完善,应变处突能力需加强。环境治理基础仍很薄弱。环境监测网络、问题修复和风险评估机制不全,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城乡环保基础不平衡,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刚刚起步,生活污水普遍直接排放,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大多采取填埋方式,达不到发展需求,企业环保投入不够,有些环保设备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环保体制机制亟待完善。仍然存在职能分散、职权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甚至有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生态环境执法的行为,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缺乏统筹解决机制,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环境管理体制,割裂了生态空间整体性,各地在环保目标、政策标准、执法尺度、利益补偿等方面难以衔接,严重制约生态文明建设。

四、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创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新局面

当前,湖南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要坚持生态惠民、利民、为民理念,强化节约、环保、生态意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强化政治引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绿色保障。坚持深学笃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各项部署,把思想和行动体现到树牢"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上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发展战略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强化责任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扛牢政治责任,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保体系,注重用好巡视巡察利剑,坚持生态环保工作开展到哪里,纪律执行就跟进到哪里,通过严肃问责有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健全各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规划环评,调整优化规划布局,加快形成人口资源分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功能布局与产业布局相统一、城市与乡村发展相衔接的发展格局,严格规划执行,依法查处违反规划行为,推动湖南"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推进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湖南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可持续、更具活力。转变发展方式。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找准绿水青山转变金山银山的关键点,解决好制约长远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不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有效供给,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加快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资源消耗和环保排放标准,推动水泥、煤炭、烟花等领域过剩产能退出和落后产能淘汰,加快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和布局优化,有力有序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转移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变新"、能源结构"变清"、发展质量"变优"。转换增长动能。积极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处理好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支持企业通过技术、产品、管理创新,加快更新落后产能,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改变新兴产业、高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

加强生态治理。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统一,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实现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开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建立重点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蓄积率和湿地保护率,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入开展"一湖三山四水"等主体功能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以"一湖四水"系统联治为重点,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守护一江碧水。以长株潭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为重点,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好蓝天保卫战。以固体废物处置与加工利用为重点,提升专业化处置能力,打好净土保卫战。以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大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稳定风险评估,建立政府、企业生态环境社会风险预防和化解机制,加快实施长株潭大气污染成因分析、洞庭湖总磷污染成因解析、湘江流域土壤污染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态效应等一批重大项目技术攻关课题,防范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风险,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精细化水平。

完善体制机制。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加强宣传教育。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小学校、高校、职业院校教育课程和干部培训计划,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美丽乡村和文明单位(社区)创建以及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活动,强化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和全民生态环保意识,使珍惜资源、保护生态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加快体制改革。健全财政投入和生态补偿机制,调动各方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健全生态环境监管、自然资源资产监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探索推行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环保黑名单等制度,推动生态文明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严格考核问责。建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约束性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为导向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体系,对环保任务完成、依法行政、环境质量、资金投入、公众满意等情况开展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并健全生态文明奖励激励制度,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