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调研报告合集32篇(第5/6页)
深入贯彻"两山论"全力打好"生态牌"
广西西林着力打造"山水一体"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2021年4月16日)
广西西林县地处桂、滇、黔三省(区)接合部,素有"鸡鸣三省"的美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拥有林地面积27.14万公顷,森林面积22.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7.34%,生态资源是最大的资本,绿色发展是最大的底色。近年来,西林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重要要求,依托生态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布局,将"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2018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探索出一条山区县域生态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念好"山字经",打造高质量发展"金银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林县98%的面积为土山。近年来,全县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山区特色产业,聚焦产业培育,创新实施特色产业"4510工程"。
促进生态产业集聚发展。为加快农村特色生态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西林着力完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机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推进产业规模化、规范化。一是实施惠农政策,通过出台《西林县扶贫产业奖励补助试行办法》,创新推出"沙糖桔贷""沙糖桔流通贷"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实现产业规模化。二是加强示范带动作用,创建"三园两区",建设一批示范带动力强、设施标准高、管理技术成熟的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进产业规范化。目前,全县以沙糖桔为主的柑橘类水果种植面积约20.3万亩,已建成农业核心示范区和柑桔标准园53个;茶叶种植面积9.38万亩,其中6.2万亩获得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油茶种植面积12.52万亩、以铁皮石斛为主的林下经济8.3万亩、杉木134.39万亩、生姜1.8万亩。全县"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8.22%,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基地(园)、户户有产业支撑的目标,形成山上油茶林、山腰水果带、山下产业园的发展格局。
打造生态产业特色品牌。积极培育、扶持多个集基地种植、仓储冷藏、分
选包装、销售运输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构建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力。每年举办一次沙糖桔、茶叶、油茶、姜晶等产业文化展示活动,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推介西林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西林已成功打造"中国沙糖桔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有机农业(茶业)示范基地"等多张名片,拥有西林沙糖桔、西林麻鸭、西林姜晶、西林火姜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广西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最多的县。
奋力打通致富交通网。西林山高坡陡、沟深谷狭,交通条件滞后。近年来,西林着力畅通内外交通网络,加快建设田林至西林至罗平高速公路,全力打通"西合"高速通道;建设西林至隆林等二级路,打通南向和北向两条进出通道,畅通内外交通"大动脉";建设西林至八大河等二级路,力争形成县城至乡(镇)"2小时交通圈"。集中力量攻坚通村屯道路,在百色市率先实现20户以上自然屯通水泥硬化路目标,全面改善村屯交通"微循环"。随着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打破了发展桎梏,拓宽了"生态山货"销售市场。
做好"水文章",注入生态发展"水动力"
在经历2018年万峰湖整治的"阵痛"之后,为让万峰湖水资源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西林制定一系列专门扶持政策,统筹推进库区生态修复与渔民增收,持续推动库区复绿增绿,实现生态资产储值增值。
加大政策扶持让渔民变农民。支持鼓励渔民转产上岸,把湖水引到山上、田间、地头,发展柑橘、经济林木、生态畜牧、特色粮油等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相继出台《网箱养殖户种植沙糖桔产业和油茶产业等补助办法》等扶持政策,给予发展沙糖桔或油茶产业的农户每亩700-1000元补助资金和每年每亩800元粮食补助,连续扶持三年,参与产业转型的群众每户最高能拿到产业转型补助资金1.7万元。全县"弃渔上岸"农户户均拥有10亩以上特色产业,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引导有创业就业意愿的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建立万峰湖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生态保护区资金补偿标准,积极探索"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创新实施"人放天养"模式,先后完成鱼苗投放190万尾,既充分保障水生生物多样性,又加快修复生态渔业资源。万峰湖西林段水质达Ⅲ类标准。上岸渔民成为"两山"理念的重要践行者和受益者。
用好园区平台,描绘绿色发展"新蓝图"
西林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新型工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领域共
同发力,加大招商引资推介力度,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强化企业服务,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土地、政策等优势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入驻,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聚焦工业园区,打造广西"西合"生态产业示范园。重点依托工业园区,引进一批林产品、农产品等生态加工业,拉长生态产业链,促进"四大特色产业"(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提质升级。初步建成广西西林-云南广南生态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加强与深圳罗湖区及云贵地区对接,探索"飞地经济"模式,着力打造跨省区"产业合作示范园"。园区主要发展林木产品深加工、农业特色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目前,已有山东省高源木业有限公司、广西西林康卓大数据有限公司等企业进驻园区开展施工建设。
聚焦物流园区,打造广西县级大数据中心标杆。西林年平均气温19.1℃,年相对湿度71.6%,优越的气候环境,十分适宜计算机工作。西林牵手中国联通、华为等500强企业建成广西第一个县级商用大数据中心,并列入广西"鲲鹏产业""五张网信息""中国-东盟信息港"等重点项目库。目前,已安装机柜182个,可托管机位2200个,成功引进深圳、广州等地企业入驻。大数据中心一期仅机柜租赁等基础业务,年收入可达800万元。
聚焦生态旅游,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区。以水为媒促库区变景区,积极探索万峰湖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新模式。引导周边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修建环湖路、产业路,结合湖泊"大景区"和庭院"小景区",打造集观光、休闲、垂钓、康养为一体的湖湾型生态旅游区;以驮娘江百里水果带为依托,将小果园、小茶园打造成为小游园、小乐园,发展赏花、品果、农事体验等庭院经济;吸引北京、深圳、重庆等地房车游客,打造广西首个志游房车森林公园高端品牌,健全房车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服务,把"冷资源"变成"热景点"。2019年接待游客137.19万人次,同比增长28.49%,旅游消费13.3亿元,同比增长31.68%。2020年接待游客107.24万人次,旅游消费10.53亿元。
"山水一体"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西林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立足实际,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方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探索出一条具有西林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西林的经验启示我们,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必须结合
本地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将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才能探索出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科学发展道路。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大力改善民生。对欠发达、欠开发的西林来说,加快经济发展,帮助群众致富是第一位的,西林在生态建设中,始终把维护、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生态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生态环境、致富产业入手,使群众实实在在看到生态发展的成果,增强了幸福感。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构建"生态+"复合型新业态。西林无论是推动生态产业化还是产业生态化,无论是"让渔民变农民"还是"促库区变景区",都是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地生态经济发展要求,形成多样化生态产业,切实将"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依托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牵引。西林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抓手,引进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示范园及标杆项目,不断形成新兴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探索出一条山区特色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的道路。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夯实连接"两山"的基础支撑条件。西林是典型山区,交通不便,但全县牢牢抓住自治区实施"五网"建设战略机遇,突破交通瓶颈;出台扶持政策,给予"弃渔上岸"农户资金补助,促进其产业转型,拓宽上岸渔民增收致富门路;建成广西第一个县级商用大数据中心。这些均为西林"生态山货"走出去,人气、财气引进来打下良好基础。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形成品牌引领效应。品牌就是竞争力,就是影响力。作为典型的山区经济,西林聚焦特色产业,打造"中国沙糖桔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多张名片和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态山货"从"小水果"变成"大产业"。
县级融媒体现状调研报告
以敦化市融媒体中心为例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黄仁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新媒体行业日渐火热,传统媒体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发展愈发困难。在这种环境下,一种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新兴媒体孕育而生,融媒体利用传媒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对获取到的资源进行整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传播给公众,大大提高了媒体行业的传播效率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敦化市融媒体中心在此号召下,全面推进该地区的融媒体中心建设。
一、调研背景介绍
(一)县级广播电视台面临挑战
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我国广播电视系统中最基层的部分,主要目的在于民生交流,成为和基层群众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然而,县级广播电视台在自身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其在资金上受到限制,人才上也相对缺乏,其覆盖面也仅是县和周边地区,技术上也存在相对落后的问题。尤其是近年网络电视、智能手机的兴起,人们可以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快速了解更多的新闻资讯,电视不再成为人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县级广播电视台在此冲击下收视率一度下降。敦化广播电视台在这种挑战下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二)敦化市融媒体中心背景介绍
敦化广播电视台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筹备,在经历一年的筹备工作后,1989年终于自办电视台。建台初期工作人员较少,工作设备更是简陋,只有一台单管摄像机和一台编辑机,编辑节目时要靠摄像机的背包机配合编辑机来完成,节目编辑完成后还要将录像带送到南山微波站。1990年6月,敦化电视台正式成立,1990年末敦化广播电台和敦化电视台两台合一,正式成立敦化广播电视台。敦化广播电视台当时在节目内容上除了新闻资讯,还成立了专题节目版块,甚至还拍摄了多部电视连续剧,曾经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2003年,敦化广播电视台实现了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是延边州唯一一家全天24小时播出的县级电台,拥有AM1269千赫和FM95.5兆赫两个发射频率,信号覆盖敦化市及周边部分县市。目前,敦化广播电视台正式更名为敦化市融媒体中心,除新闻
栏目外,还拥有了19个自办栏目,一个朝鲜语栏目,近年来还陆续成立了敦化新闻网、视听敦化APP等多种传播渠道。
(三)敦化市融媒体中心现状
敦化市融媒体中心成立于2019年年末,目前有工作人员122人,男性工作人员68人,女性工作人员54人,其中,本市广播电视台在编工作人员中负责新媒体业务的人员有10人。敦化市融媒体中心可实现移动采编、舆情监测、社会服务、多端分发、素材共享、电子政务的功能,中心不仅对其工作人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还建立了选题会制度,通过统一调度的方式组织新闻报道团队,对党政动态、新闻资讯、社会民生、便民服务、文化娱乐等其它发面进行多平台新闻报道发布。在敦化市融媒体中心现有的宣传方式中,微信公众号的成效最客观,但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二、调查思路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思路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敦化市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当前融媒体中心的基本情况。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以及对当地居民访谈的形式,对敦化市融媒体现状做出研判,总结了当下敦化市融媒体所取得的成就,梳理出了敦化市融媒体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
1.文献综述法。通过阅读大量融媒体相关论文,了解融媒体的相关资料,为本次调查报告的调查分析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深度访谈法。通过对敦化市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相关媒体从业人员的主观感受,通过对用户体验的调查,从侧面了解融媒体带来的成效及融媒体仍存在的缺陷。
三、敦化市融媒体中心的优势
在本次调查中,多平台运营是敦化市融媒体中心最突出的优势。目前,敦化市融媒体可以通过多平台实现实时调度、移动采编、舆情监督、社会服务、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等功能。敦化市融媒体于2019年12月13日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融媒体中心已经形成了全媒体融合传播矩阵。目前,敦化市媒体传播以"敦化视界"APP为主,敦化电视台、敦化人民广播电台、敦化新闻网以及微信公众号、抖音号、QQ群等平台为辅。敦化市融媒体中心借助互联网平台,把一次采集的信息,通过多个平台进行发布,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整合和高效利
用,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拓宽了当地居民获取咨询的渠道,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便利。
在"敦化视界"APP中,用户可以在首页了解党政新闻、时事热点、本地资讯等。在视听页面,敦化市融媒体中心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喜好,把页面分为视听频道和视听精品两大版块。用户可以在视听频道下直接观看敦化频道的实时转播或收听敦化人民广播电台。除此,该APP的广播电台页面还展示了近三天的电台节目表,让用户不再错过精彩内容。在视听精品版块,融媒体中心根据目标人群提供了多样的视听节目,并对部分节目进行实时更新。对于学生用户,可以收看网课视频、少儿类节目以及安全教育宣传片;对于年轻用户,可以收看户外运动、创业之门栏目;对于老年用户,可以观看广场舞教学、健康指南等栏目;对于非敦化市民的用户而言,可以通过敦化往事、书香敦化等栏目了解敦化市的历史。在爆料页面,用户文化可以提供新闻线索、了解路况、咨询疑难杂事,这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又一渠道。在发现页面,用户可以通过图集了解敦化市的美丽景色,还可以通过民间艺术版块了解敦化市所具有的满族文化、剪纸艺术等民俗风情,不仅促进了敦化文化的传播,还增强了当地人的本土自豪感。
敦化市融媒体中心现以"敦化新闻"、微信公众号为主,通过图文、视频、语音等形式,以更多元的形式提供给当地居民更便的服务。该微信公众号能够实时发布政务信息、市民实用信息、应急信息,并且将敦化市本地网站进行资源整合,方便居民访问敦化市各类信息网。当地居民可通过微矩阵菜单直接跳转到敦化市民生热线页面,方便市民一键咨询求助。对于社保卡、市场摊位、养老保险等民生问题可以根据已经回复过的问题直接查看解决方案。除此之外,民生热线能够及时解决敦化市市民和下属乡镇居民"遇事不知找谁"的"老大难"问题。还通过文明实践页面,直接了解时事政治,学习新时代下的方针政策,了解敦化市的先进模范事迹和志愿服务工作。在其便民信息菜单下,居民可以快捷了解当地近15天的天气情况,还可以了解敦化市周边景区的气候情况。此外,万家小程跳转到的敦化万家兴隆网,可提供顺风车、求职招聘、房屋租售、生意转让、汽车交易、微商交流、线上消费等功能。其"万家兴隆"菜单更是将本地所有招聘信息进行整合,帮助居民解决工作难题。
四、敦化市融媒体中心现存问题
敦化市融媒体中心成立至今,虽然在平台建设上显现出突出优势,然而相
对其它县级融媒体而言发展速度相对较缓。在实现广播、电视、新媒体、自媒体、商业媒体等多种媒体融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宣传力度不够
敦化市融媒体中心成立至今,部分平台知名度较低,未达到其应有的播放量。尤其是在市周边乡村地区,多数居民仍然只接触传统媒体的宣传方式,由此可见,敦化市融媒体中心还未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官方抖音平台粉丝量仅几百人,即便是宣传国际冬泳节也仅有少量的点赞数。除此之外,在调查访问过程中还发现,"敦化视界"APP下载量相对较低,这说明敦化融媒体中心还未将该APP的优势宣传出去。
(二)技术水平有限
在融媒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引入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而敦化市融媒体中心仍然是以传统媒体工作人员为主,这会导致整体队伍的创新性较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从而使得媒体融合速度相对较缓,在建设过程中易导致媒体融合积极性不足。媒体融合不仅是借助新媒体平台把传统媒体资讯整合传播,还应该在接受新媒体的同时,学会如何最大效果的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以其抖音平台为例,除了动画宣传片,涉及场景拍摄的画面过于普通,其发布内容也不够吸引人眼球。除此之外,"敦化视界"APP功能虽然较多,但是部分功能却并未实现,这为该软件带来了相对的局限性。
五、敦化市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对策
面对以上问题,敦化市融媒体中心应该根据暴露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及时对工作重心、人才队伍等做出调整,提升自身融媒体建设发展速度,争取扩大其覆盖面,推动其实现智能化、一体化,促进新闻要素融合、报道资源共享、媒介互联互通,构建现代传播业务体系。
(一)加大宣传力度
在当前情况下,应该充分利用各平台优势。可以利用用户量较多的平台对其它融媒体渠道进行推广,促使各平台知名度全面提升,为提高整个融媒体平台用户量和传播实力打好基础。例如,利用该市微信公众号宣传抖音或"敦化视界"APP平台,带动低用户平台访问量及下载量,实现资源多平台分享,提高目标人员覆盖量,推动信息多渠道传播。
(二)促进推送内容多元化发展
目前融媒体宣传内容除党政方针、民生话题、时事热点外,乡村趣事、娱乐风采的内容相对较少。应扩大内容范畴,促进平台内容朝多元化发展,传播小城趣事,让百姓在了解新闻资讯外,看到小城里的新鲜事、高兴事,为百姓带来愉悦感,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提高融媒体接受程度。
(三)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
在融媒体建设过程中,新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引进高技术型人才可以更好地完成资源整合。复合型人才不仅可以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还能为融媒体带来新的技术支持,使信息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高效传播,满足媒体融合市场"一专多能"的需求。目前敦化市融媒体人才队伍中传统媒体工作人员相对较多,这使得融媒体中心人员内部结构失衡,故应当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提高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福利待遇,大力引进新一代媒体人才,为融媒体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整个人才队伍的朝气与活力,推进融媒体从业队伍朝年轻化方向发展。
六、结语
敦化市融媒体中心作为县级融媒体,正处于探索阶段。在今后的融媒体发展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夯实党的意识形态,传播基层文化。以长远的角度来看,对融媒体中心的技术做出提升,推进发布内容多元化,人才队伍不断优化,从而提升自身的融媒体发展水平。打造一个关注民生、体会民情、服务于群众、具有本地特色的融媒体。
新时代老干部工作"三化"建设路径探索
以黔西南州为例
州委老干部局课题调研组
(2021年4月21日)
在2019年8月全国地市老干部局长培训班上,中组部老干部局局长许宏彬对新时代老干部工作进行了定位,明确新时代老干部工作"以一化带两化促三性"的总体思路,即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通过信息化建设带动精准化、规范化建设(以下简称"三化"),使现代信息技术及其成果不断渗透和物化到老干部工作的思想政治建设、党组织建设、正能量活动、服务管理等环节中,推动老干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突出针对性、增强有效性。如何在老干部数量、结构、需求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运用科学方法,推进"三化"建设,为新时代老干工作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是当前老干部工作中一项重要的课题。为此,黔西南州就新时代老干工作信息化、精准化、规范化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一、推进"三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及现实意义
加强老干工作"三化"建设,是中组部老干部局的顶层设计。
(一)推进"三化"建设是顺应信息时代的客观需求。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信息时代的新要求,积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老干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进提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老干工作的深度融合,有利于老干工作在继承传统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创新工作的手段和方式,确保老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二)"三化"建设是推进工作转型的迫切需求。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做好新时代老干部服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要求。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老干部队伍正处于"骤增聚减"的人员结构性变化过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利益诉求、养老服务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决定了老干部的需求将越来越个性化,再单纯沿袭过去那套工作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老干部的需求,必须跳出惯性思维,运用信息化工作新思维,丰富服务管理手段,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提升。
(三)"三化"建设是满足多元需求的现实要求。精准服务是认真做好老干工作的主要方向,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抓手。在老干部服务工作中引入精准化理念,进一步适应服务需求,切实为老干部提供更加精细、更具个性的服务,才能把党中央对老干部的关心爱护落到实处。从当前的老干部队伍现状来看,离休干部整体进入"双高期",且人数逐年递减;退休干部人数却逐年增加,且思想观念活跃,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强,需求更加多元化。
(四)"三化"建设是提升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新时代老干部工作有新要求、新目标,老干部有新需求。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是十分繁琐的服务性工作,而信息化管理则可以使管理人员从日常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一方面能全面准确掌握老同志相关信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能快捷准确地实现各种信息的统计分析,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老干工作信息化、精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州老干工作者(含兼职)不足100人,要联系和服务2.5万老干部,传统手段远远不够,就必须将传统手段与信息化手段的优势相结合。
二、基本情况和实践探索
(一)基本情况。
1.老干部情况。截至2020年12月,全州老干部总人数为24718人。其中,离休干部115人,退休干部24603人,厅级老干部87人,占总人数的0.35%;县级老干部953人,占总人数的3.85%;乡科级及以下老干部23678人,占总人数的95.8%。全州有党员老干部12105人,占老干部总数的48.97%,全州建有老干部党支部227个。州直单位共有老干部3232人;厅级老干部83人、县级老干部688人、乡科级及以下2461人。
2.机构情况。州委老干局由州委组织部管理,属州委工作部门,正县级机构;局属老干部活动中心为副县级事业单位。州直单位机改前设立20个离退休干部工作科,机改后,除州政府办公室等11个单位单设离退休干部工作科外,其余单位均在办公室或人事科明确职责。县(市)级老干部门(含老干部活动中心)并入组织部,加挂老干部局牌子。
3.老干部工作者情况。机改前,全州有专职老干部工作者146人,平均每人需服务161名老干部。机改后,目前全州老干工作者在编97人(含工勤11人)。
(二)实践探索。
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着力打造"四库四平台"的"智慧老干云"数据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自觉践行精准化、规范化理念,切实推动全州老干工作高质量发展。
第一,创建"四大"网络平台,探索"智慧老干"路径。创建中共黔西南州委老干部局网站、创办《黔西南老干部工作手机报》、开通《黔西南老干之家》微信公众号、积极推广应用"数字黔老"服务管理平台,逐步形成"一网一微一报一平台"的新时代老干工作大数据的新路子。"一网":即中共黔西南州委老干部局网站,现已进入省局一站式管理。"一微":即《黔西南老干之家》微信公众号,每周编发3期。"一报":即《黔西南老干部工作手机报》,每月编发2期。"一平台":即积极推进"数字黔老"服务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截至目前,全州共开通"数字黔老"服务管理平台1116个,老干部数据录入25248人,老干部党员数据录入11291人,老干工作者、关工委工作者(含兼职)信息录入1121人,完成率100%;全州企事业单位老干部录入数据11803人,老干部党支部信息录入141个,已基本完成数据录入工作。全州老同志App下载使用目标数量为7574人,实际下载使用数量为4721人,完成率62.3%;老干部工作者App下载使用目标数量为1116人,实际数量为1120人,完成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