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苏北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34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2分钟

苏北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基于连云港市赣榆区的调查

前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特别强调推进城镇化对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小城镇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它在解决欠发达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打破城乡二元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起着战略性的重大作用。笔者通过对连云港赣榆区几个典型镇的实地调研,归纳出小城镇发展现状及特点,然后通过数据对小城镇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颇有启示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小城镇对于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小城镇与区域经济的内涵

关于小城镇的概念,学术界一直在争论中,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我国最早提出"小城镇"概念的是费孝通先生,他在《小城镇大战略》一文中对小城镇的定义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既具有与农村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笔者对小城镇作如下的定义:小城镇是介于城乡之间,既有城市特性,又具有农村特点的社区。它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人口较为集中,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区位条件比较合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较好发展潜力。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区域经济与自然条件、人力资源、经济政策、资源开发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

二、赣榆区小城镇发展现状及特点

赣榆境内山区、平原、沿海各占1/3,本地人常说"赣榆就是缩小了的中国,中国就是放大了的赣榆"。共有15个镇(见图1),由于受区位条件、交通状况、地形差异等条件影响,小城镇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小城镇由于海洋资源丰富,交通条件较好,小城镇发展较快较早;近几年,中部平原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正逐步加快;西部山区小城镇受环境和资源限制发展相对缓慢。

图1:赣榆区小城镇分布图(共15个镇东部沿海、中部平原、西部山区)

(一)小城镇区划格局清晰

赣榆区小城镇结合自身实际,形成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主要有沿海城镇、平原城镇、山区城镇。沿海城镇:靠近海边,渔业资源丰富,交通条件较好,工业发展较快,老百姓生活相对富裕,城镇面貌近几年发生较大变化。平原城镇:以传统农业为主,高效农业不断发展,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生态环境保持较好。山区城镇: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发展高效林果产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自然景观保持较好。

(二)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赣榆区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从2007年的58.40亿元到2012年的202.31亿元,投资幅度有了较大提升,让群众有了更稳定的就业,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便捷的出行。

近几年各镇均大幅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关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步配套,新建的居民集中居住区标准较高。2013年赣榆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3.8亿元,结合"美丽乡村"行动完成了243个村的环境整治工作,15个镇垃圾中转站全覆盖,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变,深受老百姓好评。城头镇2013年投入100万元新建两座日处理60吨的垃圾中转站已投入使用;塔山镇新镇区初具规模,依托小城镇建设的仿古一条街极具特色,打造的湖鲜美食一条街在向社会招标租赁经营。

(三)小城镇的功能不断增强

随着小城镇的建设,老百姓住进新楼房,土地由镇政府"托管",就近工厂打工,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自来水、家用电器、有线电视、液化气等走进寻常百姓家,居民水电不愁,生活更加方便。近5年,农民人均纯收达到接近倍增的程度。2013年赣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万元,居民收入提高的同时现代化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私人汽车拥有量、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近几年均大幅度增长。

名称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私人汽车

(万辆)

移动电话用户

(万户)

互联网用户

(万户)

年度

2007

2014

2007

2014

2007

2014

2007

2013

赣榆

5212

12460

0.85

5.71

26.05

67.60

2.44

14.33

表1:2007-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私人汽车等情况统计表

(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各镇教师和卫生技术人员大致符合当地人口水平,调研涉及的各镇不同程度的将教育、医疗等公务服务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一个抓手和发展重点。集聚区配置学校、医疗机构等社会服务设施为各镇城镇建设基本做法,有条件的地方更是以高质量的学校和医疗机构等来吸引人口集聚,各镇政府部门都将让进城人口的城市化生活方式转变即农民变市民作为城镇化建设工作重点。

各镇均大力发展服务业,三产增加值有明显地区差异但增长情况大致相同,政府均采取措施鼓励服务业发展,给当地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只有让新进居民真正有工作,有工资收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三、赣榆区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分析方法

相关性分析:小城镇的发展不仅与人口的非农化、城市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有关,还取决于区域内GDP水平及人口素质,这些指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选择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人均GDP指数等指标来衡量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指标的选择

1.城镇化程度指标

城镇化程度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用如下式子表达:

,PU其中表示城镇人口数,P表示区域总人口数

2.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也称作"人均GDP",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指标。S1表示赣榆人均生产总值。

人均消费水平,它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活动成果的最终体现,反映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用S2表示赣榆人均消费水平。

财政收入,是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赣榆区人均财政收入即赣榆区年度财政收入除以赣榆区的总人口数,用S3表示。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顾名思义,赣榆区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即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赣榆区总人口的商,用S4表示。

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城镇人均消费水平(元)

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

财政收入

(万元)

人口总数

(万人)

城镇人口

(万人)

2007

113.34

5679

3059

1065641

140219

108.96

47.29

2008

153.89

6767

3538

1385318

190538

109.95

47.7

2009

182.44

7753

4178

1788839

252020

110.8

49.12

2010

223.07

9239

4702

1760573

357853

112.17

49.72

2011

283.07

10249

5686

2063816

523731

114.07

51.57

2012

331.36

11165

6790

2152595

671000

115.58

52.26

2013

376.41

12513

7633

2625126

741285

117.85

53.3

表22007~2013年赣榆经济发展及人口数据

年份

S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S2(人均消费水平)

S3(人均财政收入)

S4(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Y(%)城镇化程度

2007

11336

4369

1286.8

9780.1

43.4

2008

15615

5152.5

1732.9

12599.5

43.38

2009

18718

5965.5

2274.5

16144.7

44.3

2010

23199

6970.5

3190.2

15695.5

44.32

2011

29846

7967.5

4591.3

18092.5

45.2

2012

34996

8977.5

5805.5

18624.2

45.21

2013

39612

10073

6290

22275.1

45.22

表32007~2013年赣榆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化程度数据

注:本文基于《赣榆统计年鉴》选取2007~201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区间。

(三)实证分析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城镇化率有内在联系。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工业化程度的上升,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又带来资本、人口等资源的聚集。随着赣榆区的经济不断发展,城镇人口比重逐渐上升而农村人口比重下降。从2007年至2013年的7年间,城镇人口由2007年的43.43%上升为2013年的45.22%,而乡村人口由2007年的56%下降为2013年的54%,但仍低于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2.57%的水平,所以赣榆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应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2.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的绝对0.3~0.5为低度线性相关;0.5~0.8,为显著线性相关;0.8以上,为高度线性相关。赣榆区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见表4:

Y

Pearson相关性

S1

0.943

S2

0.976

S3

0.944

S4

0.904

表4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表4说明:赣榆城镇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赣榆人均生产总值S1、赣榆人均消费水平S2、赣榆人均财政收入S3、赣榆区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S4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都在0.9以上,为高度线性正相关关系。

(四)区域经济与小城镇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

1.区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经济发展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小城镇建设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赣榆的乡镇企业发展迅猛,500多家乡镇企业生产红火,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乡镇企业所具有的资本技术密集度低,低成本和强区域性等特点使其便于吸纳和安排农村劳动力,"不离土不离乡"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2.小城镇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小城镇形象的改变,增强外部资金的吸引力。小城镇改变昔日农村形象,改善了投资环境,对外地资金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柘汪镇这两年依托港口物流,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吸引了一大批外镇居民来此购地建房定居置业。

二是繁荣了二、三产业。赣榆农村的工业起步较晚、分布散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城镇化的滞后也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失去了平台。小城镇的发展给二、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聚集和发展的空间。工业的聚集又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如:金融业、运输业、物流业、供电业等的发展,第三产业的繁荣又增强了小城镇工业和人口的聚集,形成工业、人口、第三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沙河镇镇区4万多人,绝大多数从事与农业无直接关联的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市民。

三是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以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为主,他们春忙和秋忙两季在家务农,平时就打点零工,发展小城镇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途径,小城镇的产业和工业适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14年新增城镇就业1102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652人。

四、加快小城镇进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速小城镇产业升级,不断做大经济规模

小城镇的繁荣必须依靠独具特色的产业来支撑,没有产业,小城镇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赣榆区小城镇的产业结构主要有工业主导型(青口镇、柘汪镇、海头镇为代表),农业产业化型(厉庄镇、墩尚镇、塔山镇为代表),商贸带动型(沙河镇、赣马镇为代表),综合发展型(班庄镇、金山镇为代表)等几种类型。以工业为主导的小城镇为例:这些小城镇大多为沿海城镇,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有62.5公里的海岸线,以及204国道、沈海高速、日照岚山港、连云港港等交通区位优势,且小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大多都建有省级或市级工业园区,其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其中青口镇拥有江苏省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柘汪镇、海头镇分别建有连云港柘汪临港产业区和海洲湾生物科技园区。依托这四个园区,选准支柱产业,形成特色产业,一业为主,多业互动,合理安排产业布局。

(二)优化小城镇的土地管理政策

从调研中获悉,几乎所有小城镇的管理层都认为土地资源的制约是小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希望"以地生财",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被不断放大,甚至扭曲;另一方面也与小城镇土地管理的不健全,土地使用的粗放有关。因而,小城镇发展必须提高用地效率,用足小城镇存量空间,尽量少占耕地,对城镇发展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必须通过土地复垦、集中建设等手段予以平衡,以便强化土地整治的力度。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土地指标供应体系,允许村庄集中建设后节余的用地指标在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本化运作,拍卖给中心镇用于建设。合理分配土地流转权益,公示建设用地征地方案,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针对小城镇住宅私有化程度高的特点,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引导居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成片改造和综合开发。稳妥推进"迁村并点",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制度,允许农民利用其原有的宅基地指标按一定的折算比例在小城镇中置换一定的城镇住宅用地。

(三)建立多元化建设投融资体制

资金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石也是小城镇发展的血液,只有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推进和建设,真正让进镇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为了突破资金瓶颈,需要将小城镇建设推向市场,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共同投资机制。在将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营的同时,加大开发性、商业性贷款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还需要提高上级财政对小城镇规划建设项目的直接投入力度,建立小城镇建设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合理分配资金,从制度上保证小城镇建设拥有固定的资金来源。

(四)提供丰富的公共产品与服务

小城镇在壮大产业的同时,需要加强道路、供水、环卫、治污、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社保、养老、救济等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创造"宜居宜业"的城镇环境。持续以美丽乡村行动为抓手,强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购买环卫设备,村村配备垃圾转运车,镇镇配备封闭式垃圾转运车,构建"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垃圾处理体系。

将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纳入小城镇政绩考核体系,同时,弱化对经济总量的考核。在赣榆小城镇发展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要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原始风貌,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抓住自己的地域特色,留得住小城镇的乡土气息,打造出小城镇的独特魅力与城镇名片。

(五)引导镇域合作,有效进行资源整合

通过行政区划合并扩大小城镇规模,是从更高层次推进小城镇发展的重大举措。赣榆从1951年建乡工作完成,60多年来,多次撤乡并镇,到今天的15个建制镇,未来还将整合,为大规模小城镇建设提供空间支持,使得小城镇体系更加完整。一是减少行政人员和财政开支,大大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资源相对集中,避免重复建设,对解决小城镇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有重要作用。三是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整合,产生集聚效应。赣榆中西部地区许多生产要素相同,大多是"农"字当家,更加具备合作条件,比如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都可以资源共享。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