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巡视巡察工作材料合集23篇(含调研报告、理论研讨、总结综述等)(第8/1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839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62分钟

坚持突出重点,加强选人用人和日常管理监督,着力推动用人环境清朗、政治生态清明。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

用,把严的要求贯穿领导管理的全过程,以从严管理监督保障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落实,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一是加强选人用人全过程监督,聚力专项整治除痼疾。突出对选人用人质量和导向的监督,建立选育管用全过程、全链条监督体系,持之以恒抓好选人用人风气监督,严肃查处和纠正选人用人违规违纪行为。聚焦阶段性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并巩固拓展整治成果,坚持常态化治理,形成长效化机制。二是结合巡视开展选人用人专项检查,聚焦优势互补增实效。建立选人用人检查与巡视深度融合机制,坚持"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反馈、同步落实",借力巡视利剑作用,更好发挥选人用人"风向标"功能。三是推进日常管理监督全覆盖,紧盯"关键少数"抓重点。强化监督重在防范的理念,及时发现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抓紧抓实"关键少数",带动对"绝大多数"的监督,结合财政内部控制工作,盯紧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部门、关键岗位、高风险领域,强化流程管控,着力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

坚持问题导向,抓好巡视整改,推动巡视监督、整改、治理有机贯通。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重点巡视什么、纠正什么,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解决问题、落实整改成效、完善治理体系。一是激发内生动力,落实巡视整改主体责任。坚持巡视反馈即是整改开始,严肃反馈巡视意见和问题清单,要求被巡视党组织提高思想认识,细化制定整改工作方案,确保对账对表、任务明确。压实被巡视党组织主体责任,督促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整改第一责任人职责,对巡视整改直接部署、直接参与、直接督办,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部门整改落实工作。二是增强外部推力,凝聚巡视整改监督合力。建立有序衔接的全流程整改监督链条,巡视机构充分发挥统筹督促作用,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担负起整改日常监督责任。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反映强烈的问题,对干部职工关心关注、反映较多的问题,盯紧盯实,多措并举督促整改到位。对巡视发现问题突出的单位,成立由部党组成员任组长、相关司局共同参加的整改督促指导小组进行全程监督,推动整改取得扎实成效。组织开展巡视整改督查、巡视整改"回头看",全面评估整改效果。三是用好巡视成果,发挥"闭环"效应。精准处置问题线索,分类移交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对巡视发现的问题、了解的"活情况"、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提供有关单位参考,对共性和突出问题进行通报,督促完善制度,推动标本

兼治。把巡视整改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综合考核、领导干部评价使用的重要依据,对整改不到位、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抓住典型严肃问责。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统筹协调,推动巡视和干部监督贯通融合。坚持以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为着力点,不断强化系统观念和协同理念,从人员机构管理、制度框架设计、运行机制完善等方面,统筹推进巡视和干部监督工作。一是深化巡视和组织人事工作融合。推动巡视和组织人事机构职能理顺整合、人员编制一体管理,既发挥组织人事部门在知人识人、选人派人方面的优势,又发挥巡视岗位教育、培训、锻炼干部的"熔炉"作用。根据干部工作经历、能力素质、特长专业,把一些领导干部放到巡视组组长、副组长岗位历练,进一步考察其是否敢于担当、善于斗争,能否秉持公心、坚持原则。把表现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放在巡视一线接受锻炼和考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二是充分发挥巡视综合监督平台的统筹整合作用。研究制定贯彻落实

《关于加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意见》具体措施,部党组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做好会商研判、线索处置、整改监督等工作,加强巡前、巡中、巡后的协同配合。巡前加强问题情况沟通,共享各类监督信息;巡中实现力量手段互补,结合巡视开展选人用人、内控内审专项检查;巡后共同推动整改落实,做好问题线索移交,强化巡视成果运用。三是建立巡视和干部监督工作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纪检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组织人事监督、审计监督、内控监督协同配合。健全日常信息月度沟通、重点问题季度通报、全面情况年度总结、紧急要情口头告知的综合沟通机制,形成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政策举措共同研究、专项工作协同配合、资源力量联动配置的协作模式。

三、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制度机制,进一步提升巡视和干部监督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财政部党组要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之以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继续统筹做好巡视和干部监督工作,为切实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提供坚强有力的监督保障。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一是在深化理论学习中强化思想武装、坚定政治方向。财政部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热潮,以学习全会精神为重点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引导广大干部从党

的非凡历程中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更加有力有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二是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统领。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任务,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主要内容,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提升政治能力,坚决把对党忠诚体现在落实"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上。三是在心怀"国之大者"中锤炼政治担当、强化政治保障。深入学习贯彻"国之大者"的政治内涵,把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是否全面落实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部署和要求,作为监督重点,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履行好财政职责使命的政治担当,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效。

把握监督规律特点,在全覆盖监督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巡视和干部监督工作以问题为切入点,着力把制约财政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找出来,把群众反映最多、最有意见的问题找出来;以目标为着眼点,强化求解思维,精准有效地推动问题解决,完善管理流程,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制度建设与时俱进;以结果为落脚点,加强监督成果在班子建设、干部选拔、评优评先中的运用。二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找准巡视和干部监督工作的关键点、要害处,以点带面促全局。将巡视和干部监督工作融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中,深入思考、系统谋划,既抓主要矛盾,又抓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重点单位打破巡视次数限制、开展"回头看",针对"关键少数"守住"重要关口"、强化全面监督。三是坚持系统与要素的辩证统一,推动不同监督主体良性耦合。巡视和干部监督点多线长面广,既要明确各类监督力量的职责边界、找准"坐标点",又要夯实贯通协调的工作基础、形成"一盘棋",谋划工作通盘考虑、出台政策相互衔接、力量摆布统筹兼顾,充分发挥监督治理效能。

完善制度机制建设,提升巡视和干部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一是健全完善权威高效、程序严密、配套齐全的巡视制度体系。坚持同题共答、同频共振,进一步完善巡视工作制度和流程,健全巡视成果运用机制,探索建立巡视反馈、共性问题通报、整改促进、整改评估等机制。二是健全完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干部监督制度体系。抓好《财政部关于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意见(试行)》的细化落实,完善政治素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领导

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健全容错纠错和澄清正名机制,促进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三是健全完善同向发力、优势互补、力量叠加的贯通融合机制。充分发挥财会监督职能,推动建立财会监督与巡视、审计等监督协作配合机制,用好已有监督成果。探索建立巡视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日常沟通协调机制,坚持共商共享、协同协作、互助互补,发挥力量整合与系统优势的叠加效应。

巡视场域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科研部 刘诗林

2019年11月,习近平在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考察时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1]39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制度体系本质特征的概括,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实现人民民主丰富实践形式的政治智慧和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区别于形形色色西方式民主的显著标志[2]。党中央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了多维度、多方面、多层级具体而现实的要求,学界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回应。阙天舒等人在国家治理场域中基于新时代中国话语构建的视角提出全过程民主是一种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全过程民主与新型政党制度相互匹配,共同推进协商与法治的良性互动,程序与实效的规则创设和调适与合作的双向构建[3]。孙剑纲在民主立法方面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4]。王平等人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赋予统一战线全新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如以凝聚最广泛的人心体现民主动员功能、以汇聚最真实的民意体现民主表达功能、以集中最全面的民智体现民主决策功能[5]。曲秀玲提出数字协商民主满足利益关系调节的现实需要,契合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理念,提升协商民主的实施效果,数字技术与协商民主的深度契合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展了实践向度[6]。江泽林从"两会制"民主的视角分析人民政协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政治制度的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

[7]。汪仲启以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为个案,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体系及其对基层社会治理重构的作用与意义[8]。

整体而言,学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主立法、民主协商、民主决策[9]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在民主监督方面的探讨不多。本文试图以巡视为切入口,深入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主监督领域的运行。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监督领域的生动实践和集中呈现。实

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巡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痛恨什么、反对什么,就重点巡视什么、纠正什么。"

[10]巡视的权威来自党中央,巡视的力量来自广大干部群众。在巡视场域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一以贯之,人民参与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丰富,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合力越来越强大,使得人民当家作主的监督保障越来越坚强,充分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民主属性,从监督视角彰显了中国政党制度与民主制度的协调匹配与复杂关系。从巡视视域观察和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能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研究,拓展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认知,还有助于进一步审视和完善巡视工作。

1.巡视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重要场域

新时代,党中央对巡视进行了战略性运用、创制性改革、系统性完善。巡视全覆盖对腐败与作风问题形成有效震慑、遏制,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形成有效督促与保障,巡视利剑作用充分彰显,治本功能逐步体现。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视角对巡视进行探讨,一方面能够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巡视的人民属性、民主属性,从而更好地揭示和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人民民主本质;另一方面也能更加充分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主监督领域的历史脉络和运行模式。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

民主作为一种政体形式,涵盖了从古代雅典公民直接民主的政府到现代代议制政府等多种形式,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各国民主植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成长于本国人民的实践探索和智慧创造,有着不同的民主道路和民主形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在本质上要求人民当家作主,在实质上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在实现上要求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具有广泛性、全领域和全过程的特征,是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生活民主的有机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构建了中国式民主的理论话语体系,为世界民主构建与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指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民主实践路径,搭建了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阶梯。

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四个关键词,即"全""过程""人民""民主"。"全"是广度和深度的要求,突出价值取向、行动逻辑、实践过程等方面的整体性、

完全性和彻底性。"过程"是治国理政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时间线性的概念,还包括空间上的全方位、多层级的立体性、多场域的沉浸感;既包括过程民主,也包括结果民主。"人民"是本质属性,体现在人民取向、人民参与、人民评价、人民获得、人民满意、人民作主等多个方面。"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形式,包括民主价值、民主程序、民主制度、民主运行、民主结果等多个维度。诚然,程序是人民民主实现的重要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程序上并不局限于民主选举,还包括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参与、民主评议等多种程序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与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的"过程"相结合,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民主是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本质特征

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民主实践典范,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政治逻辑:其核心是将人民民主的各项具体制度优势加以巩固,实现效能的普遍化;关键是始终将"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统一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中;主要任务包括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凸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两个大局以及生成符合时代需要的民主治理机制[12]。全过程人民民主一定程度上通过文化性构建、规范性建构和体系性建构来形塑人民民主[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制度链条,包括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社会民主、基层民主、公民民主等民主政治的全部要素,涵盖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过程的一切领域,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认为,权力来自人民,需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以确保权力的人民性和为民所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提出,人民群众掌握监督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之一,一定要让人民起来监督国家、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列宁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也特别强调在苏维埃要建立一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网络监督结构形式。可见,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会主义监督制度中有历史的基因。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更是权力的主体,一切政权建设都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要服务于人民群众这个大众群体。1945年,毛泽

东在著名的"窑洞对"中指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途径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17]可见,民主是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本质特征。

巡视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监督领域的集中呈现

民主监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链条和环节。巡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颇具创新、颇为活跃、颇有力度的监督方式。巡视作为党内监督战略性制度安排而提出,一轮一轮压茬推进,不断深化发展,发挥了全面从严治党利剑作用,有效提升了全面从严治党对于"四个全面"战略落实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功能。巡视以其高度权威性、鲜明政治性、相对独立性、机动灵活性、系统全面性等特性为基础支撑,通过资源调度机制、信息集成机制、成果共用机制、协同契合机制等路径,以政治逻辑引领各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了统合功能[18]。从历史进程看,巡视始终伴随着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实践而发展和深化。在价值取向方面,巡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程序环节方面,巡视是自上而下党委监督与自下而上民主监督的有机结合,在不同时期、不同维度、不同层级、不同场景、不同时空均有着丰富、生动、立体的民主呈现。在运行机制方面,巡视不但对接和吸纳民主监督,其自身运行也遵循党内民主的逻辑与原则,是以党内民主促进和发展人民民主,最终形成民主发展合力的典范。总的来看,巡视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重要场域,能深度观察到中国式民主的生成机制、价值取向、实践形态、动力系统和显著优势。

2.巡视历史进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与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基础,在党的百年历史中不断发展完善的渐进过程。对此,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放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时空中审视。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国家政权对于民主的制度供给、制度设计、制度运行大不相同。人民群众对民主也有着不同认识、理解和需求,民主的参与方式和途径不同,民众参与度和获得感也有很大差异。20世纪20年代,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要求和支持下建立了巡视制度,以党的二大"中央特派员"为雏形。巡视制度一经建立,便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土壤高度

适应,与群众政治文化心理匹配,在党的建设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巡视的职能定位与制度设计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而有所调整,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属性一直没变,密切联系群众的民主路线没有变,民主特性一直十分鲜明。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是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政权的重要制度

党的巡视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党的二大党章关于中央特派员的规定,后改称为中央特派巡行员,逐渐发展为巡视制度。当时,党还在发展初期,规模很小、人数不多、组织体系和通信系统尚不完备。中央派出巡视员到各地巡行,将中央的指示传达至各地,亦将各地革命斗争形势和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上报中央,不仅发挥"上传下达"的职能,还承担着组建、匡正和发展党组织的组织建设职能。巡视员出巡时,需组织并主持各地党部会议,审察各地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阶级性质,遇到不符合无产阶级政党标准的予以改组,以净化党组织成分;给工人、农民办讲习所,开夜校,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同时发展思想进步分子入党,以壮大党的组织;将各地觉醒的妇女、青年、儿童组织起来,帮助他们成立妇女会、青年会、儿童团等团体,指导他们配合当地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和革命行动,以培育党的后备力量。总之,巡视员到各地必须与当地党组织、群众组织及普通民众打成一片,与他们积极互动并给予有效的指导。这些都是巡视员到各地巡视时的规定动作,以及撰写巡行日记、向中央汇报巡视情况的重要内容。反之,如果巡视员在各地巡行时,未能积极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帮助解决问题,则被指责为"走马观花式"的巡视,要受到中央批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派遣特派(巡行)员到各地巡视,通过巡视了解民情以解读社会性质、评判革命性质、决定革命策略;通过巡视将民主集中制落地,成功消解党内民主与高度集中之间的张力;在巡视过程中教育群众,向底层民众阐释其政治理念和社会蓝图[16];在巡视中发动群众,从中发现和选拔积极分子入党,发展壮大党组织;在巡视中密切党群关系,将妇女、青年、儿童组织成各类社会团体以巩固党的地位。可见巡视在中国共产党早期规范、整合和厚植党内上下关系、政党与群团关系、政党与社会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与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而巡视则是其中重要的动员方式和纽带机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巡视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既依靠群众又服务群众、既发动群众又从群众中汲取力量的重要领导方式

和党的组织建设路径,对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发动、动员和催生作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巡视保障党中央意图与群众诉求紧密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时,党的全国性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巡视的权限有所削弱,成为"党的领导中的辅助方式"[19]31,行使指导建议、监督检查功能,确保党中央意图在各项工作中得到实现。土地改革时期,党中央通过巡视指导和领导土地改革,有力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的稳定健康发展。整党整风运动时期,巡视职能转为监督检查。1952年3月,巡视制度在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单位率先推行后,在"三反""五反"中得到充分运用。1955年3月,巡视制度推广至党的中央和各级地方组织,并作为重要方式领导各地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四清"运动等。一直到党的八大前,巡视都较为活跃。

这一时期的巡视与各类运动相伴而生,特别注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心声。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派出有威信、有经验的巡视员到各地领导和检查工作,使得党的政策制定、执行与落实与群众诉求结合得更加紧密。比如毛泽东对福建省委1951年通过巡视来纠正镇压反革命运动偏向问题的做法予以肯定,"福建方面最值得重视的经验是发动最广大群众参加镇反工作和派遣工作组下去巡视镇反工作",并指示各省向各分区、县级派出工作组开展巡视,帮助各地纠正偏差、清理积案以正确地开展"镇反"工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巡视为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而恢复发展

改革开放一段时期后,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反对腐败、加强思想教育、紧密依靠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对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决定》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当前特别要注意切实解决群众最为关心而又有条件解决的问题,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关系。"会议决定,"对各级领导干部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监督",并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根据需要向各地、各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授以必要的权力,对有关问题进行督促检查,直接向中央和省、市党委报告情况。这项工作可吸收有经验、有威望的老同志参加"。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央文件中

首次正式提出巡视制度,但当时中央并未马上启动巡视。直到陈希同、王宝森等党内高级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暴露,党中央迫切意识到需要加强党内监督和党的建设。于是,1996年1月十四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决定选派部级干部到地方和部门巡视。同年3月,中央纪委正式派出两批巡视组,时任中央纪委书记尉健行要求,"巡视组带着耳朵去,回来向中央报告"。这一时期党中央还作出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行政监督、信访监督、舆论监督等一系列制度建设的决定。党中央在20世纪90年代初恢复和重启党内巡视制度,寄予了巡视加强联系人民群众、更好对接民主监督、实现自上而下监督与自下而上监督有机结合的功能期许。

后续中央层级的巡视领导规格不断提升,巡视制度持续更新完善,组织建设逐步规范,监督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展,方式方法也有所增加。巡视在前期试点采用查阅会议记录和有关材料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了列席会议、向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人员了解情况、查阅资料、对反映领导干部的重要问题进行初步了解、就有关问题与主要领导同志交换意见等多种方式,大大扩展了巡视了解情况的渠道。1997年,巡视制度被置于党内监督五项制度之首,其意义也提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党中央先后开展了"三讲"教育巡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巡视等多轮巡视,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见效情况,以及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开展监督。这一时期,巡视监督过程中的民主渠道越来越畅通、民主方式越来越丰富、民主特性越来越鲜明。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