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关于养老的调研报告-13篇(第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98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0分钟

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由于养老服务工作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加大了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与支持力度,但专业化服务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专业化服务供给受到人才瓶颈制约,服务人员少,专业化水平低,多以"50、60"人员居多,相当一部分人员未经系统的专业化培训。由于薪资及待遇原因,专业人才"留不住",获得职业资格的养老护理员更倾向于在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护理服务。

(二)养老投入与收益冲突

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放缓,特别是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经济将会面临下行的严峻考验,各级财政收入增长会明显放缓,这意味着投入养老事业的资金压力会加大,而社会资金的投入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

从调研的情况看,23位养老机构工作从员中有19人认为目前养老机构运营存在的问题是"资金压力大,运营成本高",而69位老年人中有36人认为在农村养老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收入低,生活困难,养老没有保障"。这意味着

农村养老机构经营成本与广大的农村老年人经济承受能力矛盾突出。

(三)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明显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龄老人、失能或部分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的数量增加,加之面临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家庭照料功能弱化的双重挑战,人们对养老公共服务供给充满期待。由于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步晚,缺乏适老化、无障碍设施,特别是护理型床位建设不足,造成农村养老服务供给跟不上实际需求快速增长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同时,民办养老机构多分布在县城周边的农村,所处地段公共交通较为不便,家属探望老人较困难。

四、做好农村养老服务的对策

(一)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受传统观念、养老服务费用以及生活便利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老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因此,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点建设,建立家庭养老床位,推行农村互助养老机制,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保护机制。加强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和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采取合同外包、委托运营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或企业运营和管理,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和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助急等上门服务。

(二)推行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

调研了解到,多数公办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高,入住人数不多。因此,要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前提下,推行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服务改革,重点为辖区内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和计生失独老年人提供低偿托养服务。其余床位向社会开放,探索基本养老服务创新和向社会化开放,培育一批能够承担基本养老服务任务的连锁化、品牌化的市场运营主体。推动机构养老、村级养老、居家养老融合发展。

(三)开辟医养结合特色养老服务

建立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审批绿色通道,支持养老机构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开办老年病院、康复院、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社区老年照料机构内设的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推进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对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医疗服务。提升医保经办服务能力,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问题。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形成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推动解决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护理等所需费用问题。

XX市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是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个关键。为全面掌握当前我市农村养老现状,了解各地在对于更好地赡养老人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如何解决农村老人赡养方面问题和困难,我们前期开展了农村养老问题情况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简述如下: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我们在对全市5个镇街道总体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共对5个村,13个村干部和20个村民开展了问卷调查。20个村民中,普通村民10人,低收入农户10人。其中20-59岁10,60岁以上10人。

二、目前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

目前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是提供活动场所和简单的日常生活服务,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各村都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有免费开放的老年活动室,村辖区内所有老人均可到服务中心观看电视节目,开展棋牌阅读等休闲活动。逢年过节都会举办活动,例如中秋、国庆等都会举办。每月安排老年人专属生日会,给过生日的老年人免费提供蛋糕和礼物。服务中心由第三方日常管理,资金由市、镇街道和村三方承担。

以沈家弄村为例:沈家弄村现在有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助餐点、老年活动室等,并以免费的形式对老年人开放。同时在村范围内开设民情茶室5个,全部对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开放,里面的茶水等物品都由村集体负担。每月为当月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开展庆贺生日活动,逢年过节为困难老年人送上慰问品。平时也开展一些服务村民的公益活动,如为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每月提供一次免费理发服务,日常提供上门送餐服务(自愿参加)为特殊条件(计生特困,高龄低保户,多重残疾老年人)的困难老人提供1元午餐,其余资金由街道补贴。

在对本村提供的养老服务质量满意度的调查中,77%人认为很好,23%的人表示一般。

三、农村养老走向市场化已经起步

以政府为主导,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参与到农村养老事业中,通过社会资金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是为农村养老提供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为农村养老提供服务在我市已经起步。目前,五个镇街道中已有一家民营的住宿制养老院已建成并投入运行,另一家在新建中。

四、农村养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农村老年人绝大多数都受"养儿防老"和"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影响,乡土观念比较浓厚,思想上无法一下子转变,短时间内接受新型养老方式比较困难。有部分老人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喜欢农村生活,宁愿独居也不愿跟随子女去市区居住或者入住养老院。

(二)空巢老人增多,缺乏生活照料。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在城里或企业打工,为了工作和下一代的求学,在市区购房居住不常回家,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增多。他们日常生活缺少沟通交流,从家人、亲友等处获得帮助的比较少,缺乏较周全的生活照料。

(三)农村老人收入相对较低。农村老人收入主要来源为基础养老金,农活收入和子女赡养收入,总体收入有限。因此很多老人舍不得参加村里提供的上门送餐服务。社会创办的住宿制养老院,虽然政府给予了补贴,但还是要根据为住宿对象提供的不同服务,每月收取好几千元的服务费用,导致大部分农村居民难以负担,还是选择居家养老。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养老院入住率不高,规模和服务水平上不去,而老人又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五、完善农村养老的需求方向

在"哪些措施对于更好地赡养老人行之有效"的调查中,有69%的人选择了切实提高困难群体收入水平增强赡养能力;各46%的人选择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老年人的生活消除后顾之忧和加强老年人文化体系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38%的人选择了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多样性等;31%的人选择了健全老年人法规体系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23%的人选择了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提高村民养老意识。

在"您最希望政府在农村养老方面做哪些"的调查中,80%的人选择了提高农村养老金待遇,40%的人选择了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扩大特殊病种保障范围,20%的人选择了提供助餐送餐家政服务日常起居等生活照料服务,各10%的人选择了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等机构建设和帮助落实子女的赡养责任。

在"您希望子女在哪些方面能做得更好一些"的调查中,60%的人希望能经常联系陪着聊聊天,各有10%的人希望多照料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在吃穿用度上能主动帮忙。

六、完善农村养老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老龄政策法规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把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同时要加大农村新型养老方式的宣传,推动农村老人更新养老观念。

(二)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增强赡养能力。围绕高质量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坚持扶贫开发、社会救助并重,落实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产业帮扶等政策,挖掘一批产业帮扶主体,增强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能力。抓好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理赔工作,注重实效性。按照上级要求逐步提高低保标准,提升政策兜底保障水平,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持续增长。

(三)努力构建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体系。以家庭养老、互助养老等农村养老模式为基础,保障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为前提,积极探索为低收入、高龄、失能等农村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新模式。推动构建全面满足农村各种养老需求为目标,以家庭养老为主,互助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农村的养老服务新体系。

(四)加强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一方面要不断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出台土地供给、税费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敬老院改造提升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养老服务水平,让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机构中来得了,留得住,生活得安心、舒心。

XX市农村养老专题调研报告

养老是民生之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6.9%。为深入了解我市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养老需求和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情况,根据省统计局《关于开展农村养老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开展了问卷调查并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样本情况

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的方式,以颍泉区宁老庄镇和闫庙镇为调查对象,调查样本涵盖23个老年人和10个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调查的23个农村老年人样本中,20个样本为宁老庄镇村民,3个样本为敬老院和怡康养老公寓的老年人。其中男性老年人占83%,女性老年人占17%;60-69岁之间的占43%,70-79岁之间的占48%,80岁以上的占9%。

调研的养老机构样本为闻集镇田楼敬老院和怡康养老公寓的工作人员。闻集镇田楼敬老院属于2013年民生工程新建敬老院项目之一,现入住老人26人,工作人员5人;田楼敬老院院内设有办公、住房、厨房、餐厅、会议室、娱乐活动室、洗浴室、卫生室等配套设施齐备,住室设施配备宾馆化,院内其他设施齐全。闻集村怡康养老公寓2021年2月运营,现已入住76人,在着力打造内居环境宾馆化、外部环境公园式养老的同时,重点打造智能化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信息智能库。目前正在积极筹建护理院,把项目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康养结合"。

二、调研结果

1.养老意愿偏向家庭养老。调研显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依然较为传统,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这一现象符合我国家庭养老传统习俗,老人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的更舒适自在一些,同时也方便子女照顾。在居住方式方面,70%的老年人选择自己居住或与老伴居住,17%的老年人选择与子女一起居住,仅有13%的人选择养老机构居住。在养老方式方面,65%的老年人倾向于子女照料的家庭养老,13%的老年人倾向于养老点提供服务的居家养老,仅17%的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养老。在养老选择方面,70%的老年人目前不考虑农村养老服务,23%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认为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高。经实地走访观察,身体健康能够生活自理或者孩子能照顾的老年人基本选择家庭养老,身患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同时子女无暇照顾的老年人大多选择养老机构养老。

2.对生活现状满意度较高。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近些年,国家大力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加大民生投入,这也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调研显示农村老年人大多对生活现状比较满意,30.4%的老年人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满意,56.5%的老年人对目前的生活比较满意。子女在本地工作,子女探望次数较多的老年人生活幸福感更高。56%的老年人满意目前的农村养老服务现状,对农村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比较满意的地方中,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得到满足的占38%,空闲生活得到丰富的占23%,日常起居餐饮及家政服务得到满足的占19%。

3.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农村老年人大部分因为丧失劳动力而导致收入来源较少。调研显示,22%的老年人身体较差,需要他人照顾,或者身体很差,完全需要他人照顾。依靠养老金、低保等政策保障转移性收入为收入来源的占41%,依靠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占29%,靠子女赡养的占27%。83%的老年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35%的老年人因为服务收费价格影响养老方式的选择;所有老年人可以接受的养老服务价格是1000元/月以下。

4.期待更优质的养老服务。虽然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基本能够满足养老需求,但是服务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老年人期待优质的养老服务。调研显示,目前农村的养老机构主要以福利院、敬老院和老年公寓为主,25%的老年人认为养老医疗条件存在不足,23%的认为养老服务项目不全,23%的认为养老服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19%的认为政府对养老服务投入不足。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中基本没有上门照料服务,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提供基本诊疗,健身设备和网络设备等一些设施还不完善。

5.渴望陪伴和精神慰藉。农村老年人大多缺少兴趣爱好,再加上子女无暇陪伴,容易出现精神空虚、渴望陪伴的精神状态,这一现象在独居空巢老人和在养老院养老而子女探望次数较少的老人身上更加凸显。精神上缺乏关爱,极大降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甚至会造成一系列精神问题,诸如焦虑、失落、抑郁、食欲不振等。调查显示,26%的老年人认为农村养老娱乐文化生活少,精神生活匮乏,25%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认为农村养老存在子女外出等家庭照料困难问题。

6.养老机构面临资金压力。公立性质的养老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补贴,面临的资金压力较小;而私立性质的养老机构主要收入来源是入住老人缴纳的资金,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导致面临的资金压力较大。23%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认为养老机构运营资金压力大,运营成本高。

三、存在的问题

1.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匮乏。一方面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文体娱乐设施不健全,或者利用率不高,导致老年人精神生活较为匮乏。另一方面子女陪伴较少,亲情关爱缺失,再加上部分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根本无法开展一些娱乐休闲活动,导致精神孤独空虚。

2.养老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增加一些文体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和相应的医疗设施。另一方面农村养老服务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部分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偏少,知识水平不够,无法提供较为优质的养老服务。

3.政策宣传有待加强。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宣传不足,大部分老年人通过子女或者亲戚来获取农村养老服务信息,甚至还有很多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机构不了解,存在排斥心理。另一方面在孝老爱亲文化宣传方面明显不足,没有形成浓厚的尊老、爱老、敬老氛围。

四、对策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扭转观念。一要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宣传,以村为单位开展养老服务宣讲,整理收集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清单,转变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了解度和接受度。以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契机,利用新闻媒体、报刊、微信公众号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养老服务和认可,从思想上得到改变。二要加大对养老服务政策的宣传,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邀请相关专家深入农村开展政策解读,让国家养老政策福利真正福泽每一位老年人。三要加大对孝老爱亲文化的宣传。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孝善文化浸润人心、凝聚力量,选树一批优秀典型,加快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惩治欺老虐老弃老行为。

2.强化要素支撑,优化服务。一要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文体、健身等设施建设,提高设备设施利用率,切实以设施的大提升换来养老服务质量的大跃升。二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更好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提供多样化、便利化的服务选择。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加大信贷支持,降低养老服务成本。三要强化专业人才队伍支撑。加大对养老服务人才培训,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就业,将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纳入中长期规划,强化卫键、民政、人社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严格按照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标准,加大对现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与拟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促进养老行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3.呼吁多方关爱,慰藉心灵。一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养老服务机构要定期开展下围棋、观影、书法绘画、跳舞等娱乐文化活动,促进老年人的交流。二要形成社会关爱的氛围。呼吁社会各方力量关注关爱农村老年人,对失独、丧失经济来源和重病老年人加大关怀力度,动员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结对帮扶。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经常性开展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让老年人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三要促进家庭氛围和谐。惩治弃老虐老行为,促进形成孝老爱亲家庭氛围,呼吁子女多陪伴老年人,推动落实探亲假。

XX市社区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据20XX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XX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8.6%,远远超过了步入老龄化社会占比10%的标准。老龄化社会状态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养老方式的一种新业态和创新模式。为深入了解当前社区养老服务现状,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推进XX市养老服务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针对本市实际情况,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调研,从养老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样本情况

全市共抽取12个社区,分布在古塔区、凌河区、太和区和高新区。共选取样本158个。

老年人样本共选取120个,男性占比42.5%,女性占比57.5%。从年龄分布看:60-69岁占比45.0%;70-79岁占比45.0%;80岁及80岁以上占比10.0%。从教育程度看:从未上过学3.3%;小学或初中53.3%;高中或者中专21.7%;大专及以上21.7%。

社区工作者样本共选取38个,男性占比13.2%,女性占比86.8%。从年龄分布看:18-25岁占比13.2%;25-40岁占比50.0%;40-60岁占比36.8%。从人员编制看:正式编制人员60.5%;借调人员5.3%;聘用人员28.9%;外包服务人员5.3%。

二、社区养老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生活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有62.5%的老年人身体健康并且可以照顾自己以及家人;有29.2%的老年人身体一般只能照顾自己;有5.8%的老年人身体较差需要家人或其他人适当的照顾;仅有2.5%的老年人身体很差完全需要家人或其他人的照顾。因多数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所以有七成以上老年人认为目前所居住的环境舒适,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不高。

(二)社区养老服务情况。从调查的12个社区来看,全部社区均有社区文体活动和室外健身设施;75.0%的社区有法律咨询服务;41.7%的社区有医疗保健服务;25.0%的社区有饮食服务;16.7%的社区有老年"日托"服务;8.3%的社区有上门照料服务。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既能充实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又能在生活中予以照顾。

(三)老年人需求多元化。调查发现在社区养老服务中,58.3%的老年人最想得到日常生活及家政服务;41.6%的老年人最想得到医疗康复服务;30.6%的老年人最想得到精神文化服务。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社区内多数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机构、卫生所(室)需求较大;部分偏远小区的老年人表示,老年人行动不便,迫切需要在小区内就近建立老年活动室,便于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四)多数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方式评价良好。调查样本中,有60.8%的老年人对所在社区目前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表示满意。其中,有68.5%老年人归属感、幸福感得到提升;21.9%老年人满意于老年食堂、餐饮服务;28.8%老年人满意于养老设施进一步完善;6.8%老年人满意于家政清洁定期服务;6.8%老年人满意于日间照料提供方便。

三、社区养老服务亮点

(一)新建社区有设施齐全的大型养老服务中心。比如桥南社区坐落在XX市新城区--XX高新技术产业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600人,空巢老人占10%左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共三层,内部设施功能完善。中心内设健康理疗室,有沙盘、艾灸仪器、棋牌桌、健身器材和养生器具等设备;依托养老服务平台,汇总老年人信息,逐步推广手环定位功能;配备轮椅等辅助器械,和连接北京专科医院的远程问诊设备,方便老年人咨询就医;还低价售卖、代购老年人必需的日常用品;经常组织开展舞蹈和模特训练等。养老功能设计合理,老年活动空间多元化。可满足休闲娱乐、医疗服务、营养饮食服务等多种需求。

(二)社区活动灵活多样。例如:太和区星河社区常住居民中老年人795人。其中失能、行动不便的老年人39人,均与家庭其他成员同住。社区积极开展关爱老年人的相关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老年人宣传网络电信诈骗的防范案例、新型冠状肺炎的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给予老年人精神疏导和陪伴,满足老人的精神慰藉,鼓励老年人多参加社会活动,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重点关注孤寡老人和失独老人,加强日常生活中的关心和帮助,提供上门核酸检测和新冠疫苗接种服务等。

(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整合服务资源。凌河区松南社区与凌河区内"老爸老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张旭党员志愿者医疗服务队等组织开展合作,针对社区内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对于急病、多病、肢体活动障碍、不便外出就医的居民,社区联合养老服务人员及专业医疗人员上门进行问诊和检查,给予合理化治疗方案,解决老年人的就医难题。

四、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虽然每个社区在养老服务方面各有特色,并积极探索、尝试各种新方式、新办法,但离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一是社区服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调查结果表明,近七成的社区未配备为老年人诊疗的专业医护人员,其他如法律咨询、心理慰藉、健康宣讲、营养调配等具备此类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更是微乎其微。有提供相关服务的社区,也并非专业人员,老年人参与度较低。

二是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了解。当前多数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了解甚少,社区养老观念尚未形成,不会主动关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一系列服务。调查发现,有35.8%的老年人认为所在社区无养老服务机构;有21.6%的老年人不清楚所在社区是否有养老服务机构。

三是养老服务模式尚未完善。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规范和标准化建设不够完善,运营模式也尚未成熟,部分养老服务中心仍在筹建,并没有投入运营;部分老年人食堂也因缺乏人员管理,老年人参与少,在建成一段时间后关闭;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因场地、维护资金、运营管理等原因不能配备或长期闲置。

五、关于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专业素养为核心,采用委托培养、机构合作、技能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开展养老服务人员技能等级鉴定,将职业技能等级与工资收入、服务价格挂钩,保障养老服务人员留得住、干得好。这样既能增加就业岗位,又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

(二)加强宣传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曝光度。社区工作人员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通过上门走访、座谈等方式与老年人沟通交流,全面了解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诉求,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详细讲解,宣传社区养老服务的优秀举措,扩大社区养老服务的影响力,让老年人更透彻地了解社区养老服务,从而更愿意参与其中。

(三)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对我们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充分利用老年人资源,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和建设养老服务产业,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科学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形成多个社区联合体的集团化运作,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XX县农村养老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省《关于开展农村养老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农业处函【2022】9号)通知精神,从XX县抽取21户农村老年人、6个农村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范围涉及8个乡镇,有各个年龄段、各个居住类型(有独自居住的、有与子女居住的、有在养老机构的)的农村老人;有政府的养老机构,也有民办的养老机构。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老年人养老基本情况

(一)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

1.农村老人收入以子女供养为主。从调查问卷和谈话中获知,除自已有工资收入或无子女外,农村老人主要靠子女提供生活费用,再加上政府给予的养老金,还有就是通过依靠务农获得生活费用。

2.农村老人健康状况较好。在访问调查的老人中有81%的老人认为自身健康,能够自理,19%的老人部分或不能自理。

3.农村老人对目前生活满意度较高。从调查问卷中看到,21户农户,非常满意的占比达到38%,比较满意的达到57%,仅1人表示对生活满意度为一般,其身体较差,需要人照顾。

(二)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

1.更多农村老人倾向居家养老。在访问的21户农村老人中,19户老人选择依托家庭养老,2户选择入院养老,其中一户老人没有子女的,必须在敬老院养老。而且从问卷中看到,老人大部分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相当多的老人单独居住,而他们感情与生活上和子女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影响选择养老方式主要以传统观念为主。调研的21户农村老人中有15户明确表示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其中有3户仅受传统观念影响,还有12户表示会受到养老院价格以及便利度等因素影响。从与农村老人交谈中,传统观念影响最大,有子女去养老院养老在农村体现成了子女不孝。对于考虑农村养老服务就不多,21户农村老人中有14户不会考虑,有6户有需求会考虑。

3.了解养老服务信息渠道不多。从17户中有选择考虑养老服务或接受过养老服务的人群中了解到,他们获取的农村养老信息主要为通过村委会或政府宣传介绍,再有通过邻里或亲戚推荐介绍,还有就是子女帮办。

(三)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情况

1.农村养老机构分布相对比较均衡。从调研中看到,有11户5个村有养老服务站点,乡镇仅洪家咀一个乡没有敬老院,但洪家咀因与玉亭镇接壤,特困户老年人在玉亭镇福利院养老。

2.农村养老机构床位数有限。从调研中了解到,乡镇敬老院均为政府(民政部门)兴建管理,床位数一般在20以下,仅个别达到50左右的床位数,主要收养的老人为特困供养户老人,服务也以照料起居饮食为主,辅以简单医疗服务和文体活动。

3.养老机构经费来源以政府补贴为主。从调研中了解到,因敬老院收养的均为特困供养户老人,其经费主要由政府拨付,一般一位特困供养户老人一月约1000元左右生活费,失能老人会增加1200元护理费。

二、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老设施还不完善。根据调研了解,虽然在村建设了许多养老服务点(颐养之家),乡镇有敬老院,民办养老院建设速度也加快推进,目前全县有280余家养老机构,但农村养老设施配备还不完善,像养老服务点仅提供饮食服务,敬老院就增加了一项照料起居和健康护理,文体活动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有文体活动参与的老人也不多;老活动设施及场所也仅有几个敬老院有。

2.医疗服务差距较大。目前养老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仅仅是村卫生室的医生定期为养老机构收养老人开展很简单健康检查,乡镇敬老院、养老服务点的工作人员根本不懂医护知识。如果收养老人生病了就需要机构工作人员送往县城医院治理,受敬老院收养为特困供养老人,基本上不会有出县治疗情况。

3.养老工作专业人员缺乏。当前农村养老工作人员年龄主要为50岁左右妇女,对于青年(40岁以下)都外出务工,不会在家做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而且农村养老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低,普遍为小学水平,以农村养老服务点的更差。这类工作人员即使参加养老业务培训,能不能合格都还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对于失能人员的护理工作,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更高。

4.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无法得到及时回应。通过调研了解,存在许多老人因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无子女照料,无奈独居的老人,这些老人不同程度存在没人陪护、无人慰藉、就医困难等问题。

三、更好保障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力度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由于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房屋95%以上为楼房且装修地面砌地砖,高质量住房保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使得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容易成为摔伤群众。政府需要加快完成特殊困难的高龄、失能、残疾等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

2.推动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失能老年人来说,专业的生活照护是他们的基本需求,养老护理员尤其是受过专业培训的养老护理员紧缺是整个养老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建议人社部门充分发挥部门的作用,利用养老人员职能机构,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的招生培训工作,扩大养老护理员队伍,探索实行"定点招生、定向培养、保障就业"的养老服务人才定向培养模式;民政、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并落实养老服务人才入职补贴、就业补贴、持证奖励、优秀护理员评比等措施,以吸引更多的人员愿意投身到这一行列当中来。同时除了有效的提高这个群体的工资收入之外,更应倡导全社会对养老护理人员职业的尊重,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如护士有护士节,是否可以设定一个护理员节?让全社会更加了解养老护理员的工作,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从事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为养老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深化养老设施改革。如XX县建设有253个颐养之家,为农村老年人解决了基本的就餐问题。但高龄独居老年人缺乏亲人的陪伴与交流,医疗及心理慰籍等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及时回应。由于颐养之家目前功能较为单一且由于经费和疫情防控原因,现均处于停滞状态,建议是否可由社会专业机构对其进行承接,由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发挥颐养之家的功能,对高龄、独居、失能家庭展开服务。

4.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建设,推动"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需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站点,提供专业化的居家上门服务。

5.积极制定及落实相关奖补政策。国家已将养老服务纳入政府重要民生工程和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并要求保障养老服务财政投入。一是落实好省市县的《三年行动计划》及上饶市政府办公室于2022年1月25日下发的《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对民办养老机构接收失能、半失能养老年人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100元标准给予运营补贴,鼓励养老机构投保综合责任保险,属地政府通过补贴保险费的方式给予支持。另外在财税优惠政策,服务场所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方面也要给予支持。

6.引导社会大众转变养老观念,正确认识专业机构养老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失能失智人群也在增加,家庭照护的压力也随之增大,所谓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此部分人群在专业养老机构才能接受优质照护,晚年生活才能得到充分保障,但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是养儿防老,大众对于将老年人送至养老机构接受专业的养老护理服务普遍存在抵触心理,认为是不孝的体现,建议政府通过各种传媒、宣传活动等等方式引导社会大众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

关于XX街道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XX街道人大工委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XX街道养老服务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养老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XX是江南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温泉之乡,地处南京东郊,位于江宁区东北端,辖区面积170平方公里。2022年1月全街道常住户数26032户,常住人口75600余人,60周岁上老人16400余人,其中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2100余人,空巢、独居老人约20人。XX街道老龄化状况呈现出快速化、高龄化、空巢化和失能化特征,且"四化"叠加现象尤为明显,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近年来,XX街道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养老服务发展态势良好,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显著提高,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一)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XX街道积极探索多渠道发展模式,逐步构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个(已通过南京市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级评定),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6个(其中3A级以上12个),形成了以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分设服务站点的养老服务体系,加上延伸至全街道的"N"名养老护理员,老人步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形态。另外,为进一步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开展助餐服务,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了便利。

(二)养老服务模式不断升级。敬老院"公建民营"模式得到推广,实现了"以院养院",提高了床位利用率。原XX敬老院已于20XX年6月完成公建民营交接工作,现由江苏大慈怀养老产业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医养结合"模式不断扩展,在建CCRC项目"温泉康养小镇",建成后可向街道辖区内高龄、失能老人提供老年护理、医疗保健、康复养老、休闲娱乐等专业护理服务。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不断完善,20XX年10月引入全国第二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椿熙堂,街道委托椿熙堂建设的街道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系统",结合区民政局自主研发的"小江家护"养老服务管理系统,充分把政府引导职能、互联网技术、物联网设备、云计算和大数据等资源嵌入综置,推动建设覆盖全街道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于20XX年荣获了民政部、工信部、卫健委三部委颁发的"全国智慧养老示范街镇街道"称号。

(三)养老服务投入不断增加。近年来,XX街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改善老人居住环境。严格按新建住宅项目规定(每百户不少于三十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用房,目前已接收东泉名邸、玉兰公馆两处约230平方米配套用房,拟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点。20XX年以来,街道每年投入50万元对老年困难群体进行适老化改造工程建设,对于运行的各养老机构给予一定数额的机构运营补贴。另外,街道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长寿金,每年发放长寿金约160万元,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生活压力。

二、存在不足和意见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已形成一个重要的养老窗口期。对比老人日益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还存在社会资源整合不够、市场化发展水平不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不足。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抓好养老服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各类媒体平台开辟养老服务专题,广泛宣传国家养老服务政策法规和各级养老服务产品,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养老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切实转变广大群众的传统养老观念,凝聚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等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养老事业。同时,及时修编完善养老服务规划。深入开展调查摸底,掌握养老服务的需求侧和供给侧情况,根据老龄化趋势特点,抓紧修编养老机构建设规划,既要按照护理型、助养型和居养型分类要求,又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中低端和高端梯度配置,合理提前布局,整合资源力量,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加快规划落地。

(二)大力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养老资金投入;尽可能减轻养老服务税费负担;完善养老服务机构设施供地政策,保障用地供给;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和养老服务工作奖惩考核机制。实施政校合作和岗位技能培训计划,在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打造专业化的养老人才队伍。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困难、高龄老人提供护理补贴。努力打通"堵点",消除"痛点",切实推动养老服务工作较快发展。

(三)突出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受传统养老文化影响,绝大部分老年人将选择居家养老。因此,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高度重视老年人生活环境的适老化改造,从老旧小区、特困老年人住房做起,进行安全性、无障碍和整洁性改造;有计划地推进养老示范住宅小区创建。开展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的法定要求,现有小区公共房屋要优先用于居家养老服务,或者周边区域有空闲的公共服务用地,要用于建设居家养老配套设施。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管理指导,使其规范运作,并积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营养配餐、保健理疗、康复调理、文体活动等服务,实行医养融合一体化,让老年人在社区内接受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惠及城乡全体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

关于全县社会养老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扎实推进我县养老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7月上旬至中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部分养老服务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和农村留守老人关爱试点等相关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走访了解、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基本掌握了全县社会养老工作的基本情况,并针对突出问题和我县留守老人关爱试点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

根据20XX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县常住人口15.32万,20XX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为35385人,占总人口的23.09%,65岁以上老人24993人,占总人口的16.31%,老龄人口占比超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属于深度老龄化社会。到2021年,60岁以上老人36917人,占总人口的24.09%,总体呈现出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速快,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的特点,石泉县已经是一个老龄化较严重的县,养老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而且人口老龄问题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成为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社会养老作为民生保障工作的重点来抓,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业及养老产业加快发展,社会养老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养老机制基本健全,老龄事业有序发展。一是建立了养老政策机制。县委、县政府加强对养老工作的领导,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聚焦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完善有关养老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落实相关部门责任,促进了养老服务工作健康发展。二是健全了养老服务体系。立足全县老年群体养老服务需求,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公办养老为主体、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立体式、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三是逐步建设了一批养老服务机构。全县建立了五保供养机构15家,建成社会化养老机构2家,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68个、城镇日间照料中心13个。四是积极发展康养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建成"美丽乡村"饶峰驿站、池河五爱荷塘月色生态园、中坝作坊小镇等生态健康养老项目3个。五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三个五"的石泉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模式已在试点中,有望在全县推广后,以结对关爱形式,为留守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建成留守老人服务中心176个、组建24个社区老年协会,成立合唱团、广场舞队、秧歌队等文艺团体,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基本实现了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养老工作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一是对养老工作不够重视。承担老龄工作主责的老龄办、老干局等部门功能被弱化,相关老龄活动经费被削减,参与老龄工作的兼职部门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仅局限于五保老人供养和高龄老人补助发放等方面,没有深层次统筹推进。二是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虽然我县在农村推进传统文化和新民风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农村仍然存在"不敬老、孝老"的问题,特别是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后,"搬少不搬老"、"见户不见人"等,大量"空巢老人"留守问题比较严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三是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养老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我县的独生子女家庭共计21571户64713人,在全县人口中占比达到了36%,现今这些家庭将相继步入老年行列,面临的养老问题已是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

(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一是养老机构服务功能不健全。目前我县养老机构服务还停留在能满足基本的吃住水平上,缺少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生活等配套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养老的期盼。二是老年服务活动中心不够规范。老年活动服务中心数量严重不足,服务质量偏低,覆盖面不足是我县最突出的问题。现有的老年活动服务中心存在管理不规范,活动开展少,运转不正常等问题。三是社会养老服务缺项。在目前的社会养老工作中,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刚刚起步,仅停留在部分社区建设运营"日间照料中心"上,中高端的养老服务机构还是空白。四是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程度低。我县在这方面工作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多元化参与投入养老事业,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三)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不足。一是社会养老服务队伍服务水平不高,总体素质偏低。我县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偏少,城区两个养老机构只有28名从业人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工作由社区工作人员兼管,无专职服务人员,且养老服务机构人员工资偏低,招人难,矛盾十分突出,无法保证养老工作质量。二是农村养老服务队伍人员缺乏。我县目前开展的农村留守老人"三个五"关爱模式,养老服务队伍人员大多由村组干部兼任,由于村级干部队伍人手不足,专业知识缺乏,迫切需要一批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村社工队伍",夯实"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提高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养老事业经费保障不足。目前县卫健局的老龄办公室、县民政局的"三留守"关爱服务联动中心、县人社局的退休干部管理所、县老干局的"老年大学"开展老龄活动均无工作经费。

?(四)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一是石泉县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81张,超过了上级的要求。但从实际情况看,因有效供给不足及结构的不合理,绝大多数老人选择传统居家养老。城区2个养老公寓提供的300张床位,入住老人162名,空置率46%;全县1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于5027名老人,远超过承载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二是由于社会老龄化加快,我县老年人面临着养有余而医不足的尴尬,"医"和"养"两张皮,医养结合面临着难点与堵点,我县城区迫切需要建设一所中高层次的医养结合机构,破解这一难题、满足群众需要。

三、加快推进我县社会养老工作的建议

老有所养是许多家庭关心的"家事",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挂念的"国之大事",社会养老工作事关发展全局、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提高对社会养老工作的认识,刻不容缓地重视社会养老工作,把社会养老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是我们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求最生动的实践。为此建议:

(一)对标对表,切实把老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贯彻执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老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弘扬"敬老、养老、孝老"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敬老、养老、孝老"的良好氛围。三要健全组织机构,厘清部门职责边界,明确牵头单位,充实工作力量,保障必要经费,扎实推动养老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科学规划,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分类施策。要加强调研,摸清现有全县老年人的状况,针对特困人员、家庭无赡养能力人员、失能半失能人员、一般居家养老人员,分类施策,精准养老,制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后续规划。二要完善养老机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项目,改善服务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养老品质。三要根据全县养老供给需求,完善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各部门资源,利用中医院旧址改建成一所中高层次的医养结合机构,并在城区规划建设一所中高端养老机构。

(三)突出重点,创新做亮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的"石泉品牌"。一要创建农村留守老人"三个五"关爱服务的"石泉模式",加快试点示范,总结经验,全面推开。二要完善"爱心助老员+网格员"结对关爱模式,积极打造"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建立结对帮扶队、生产互助队、生活互助队、关爱服务队、文化活动队"五支"队伍,为不同的留守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三要增强全社会接纳、尊重、帮助留守老人的关爱意识和留守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的自爱意识,在广大农村营造关爱留守老人的良好氛围,使我县农村留守老人关爱工作走在省市前列。

(四)多措并举,大力推动社会化多元养老发展进程。一要抢抓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发展生态产业布局机遇和我县发展全域旅游定位,争取更多的养老项目资金落地石泉,促进康养度假产业发展。二要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人才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训力度,努力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有一定素质的专业队伍,满足广大老年人多层次、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三要大力推动社会化多元养老发展进程,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养老服务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扶持培养一批综合化、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创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品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三宜"新石泉建设做出贡献!

关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调研,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监督和促进老龄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这次专题调研。调研组由张春贤副委员长任组长,何毅亭主任委员任副组长,社会委7位副主任委员参加,先后赴山东、河南、黑龙江、河北等4省开展实地调研,委托11个省(区、市)开展调研,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和有关部门全程参与。调研中,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进行了座谈交流,与全国老龄委11个成员单位进行了书面研讨,力求在全面掌握人口老龄化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提出务实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专题调研有两个特点:一是3种监督方式相结合。在项目安排和工作开展中,与"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专项报告"同步进行,还将联合预算工委开展"养老保险资金预算的专项审查"。二是立法与监督工作相结合。社会委同步牵头起草"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围绕居家适老化改造、信息无障碍建设等重点问题,修改完善法律草案,拟于年底前提请常委会审议。联系审议"养老服务法",召开养老服务立法座谈会,围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等重点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快立法进程。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19XX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XX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十四五"时期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发展快、不平衡等鲜明特征。规模大: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2050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达到峰值4.87亿,占届时全国总人口的34.8%、亚洲老年人口的2/5、全球老年人口的1/4。发展快:由于19XX年至19XX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将导致2022年至2036年老年人口快速增加。预计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不平衡:首先是城乡差异大,农村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的比重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其次是区域差异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有10个省区市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辽宁最高、达到25.72%;有7个省区市老年人口占比不到15%,西藏最低、为8.52%。

从"十四五"时期进入中度老龄化,到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再到2050年左右人口老龄化达峰,这一进程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两个阶段"基本同步,对从全局上、战略上发展老龄事业提出更高要求。

二、新时代老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事业,明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各地全方位推进老龄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更加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有了整体提高和明显深化。

二是法律制度更加健全。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工作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社会保险法》,提供基础法律依据;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制定《"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100多件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31个省(区、市)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制定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基本形成比较系统的法律政策规范。

三是社会保障更加坚实。20XX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达到49个,覆盖近1.5亿人。初步确立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企业(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为补充的多支柱、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扎实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开始实施。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由20XX年的月人均1800多元提高到20XX年的月人均2900多元;城乡居民养老金由20XX年的月人均82元提高到20XX年的月人均179元。壮大社会保障战略储备,20XX年底,全国社保基金规模达到25929.96亿元,累计投资收益17914.33亿元。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高龄、失能等困难老年人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截至20XX年底,特困供养人数470.5万人,实现了应养尽养。

四是养老服务更加完善。加快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实现了从保障特困老年人群体向为全体老年人开展养老服务的转型,从侧重机构养老向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的转型,从补缺型、碎片化、单一化推进向体系化、制度化、多元化、整体化发展的转型。截至20XX年底,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5.7万个、床位813.5万张,床位总数是20XX年的2倍,全国设区市新建居住区达标配建养老服务设施达到61.6%。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登记备案管理,降低了创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和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实现省级全覆盖。截至20XX年底,全国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3184.1万人,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104.7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511.8万人,享受综合补贴的老年人数76.1万人。

五是健康支撑更加有力。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XX年的74.8岁提升至20XX年的78.2岁。扎实推进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在15个省份组织开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20XX年约1.4亿65岁及以上老年人获得一次免费体检等健康管理服务。截至20XX年底,全国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综合性医院529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431个;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的超过9000家,设有老年医学科的超过28%,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达到53.4%;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可以提供最长12周的长期处方服务。推进医养结合,探索形成了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依法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等4种相对成熟的服务模式。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程度减少感染新冠肺炎老年人数量,最大程度保障老年患者的诊疗救治,全力保障老年人的生存权、健康权。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各地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形成了一些特色做法和新鲜经验。例如,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部分市县建立了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全省参保人数达到3434.9万人,居全国第一。京津冀探索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河北养老机构收住近5000名京津老年人,享受京津异地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河南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达到96.9%,社区养老服务场所覆盖率94.4%。黑龙江打造"夏季养老在龙江"品牌,吸引国内外200多万候鸟老人在黑龙江旅居养老。湖北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了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75.7%。江苏全省护理型养老床位达到29.32万张,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63.74%。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无差别免费健康体检制度,为65岁及以上老人开展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这些积极探索和重要成就,为在新阶段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当前老龄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新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老龄工作还存在短板和不足,集中表现在2个方面10个问题。

(一)从近期看,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调研发现,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以及基层工作人员集中提出的、急需在"十四五"时期加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5个。

一是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不够,嵌入式养老机构较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和实际服务能力与老年人需求不匹配。传统的家庭养老占比高,随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享受社区和机构服务的现代居家养老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凸显。江苏提出,社区养老服务支撑能力较弱,一些社区仅能提供简单家政服务,专业化素养不高,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滞后。老旧小区配套用房保障难,养老服务场地严重不足。部分地区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机制未完全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未达标、已建成养老服务设施未登记移交和未有效利用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机构养老存在结构性矛盾。普惠型养老机构床位供不应求,大城市养老床位比较紧张,小城市和农村空置过剩。湖北提出,武汉市公办养老机构及部分优质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在95%以上,"一床难求";黄石、宜昌等中等城市养老床位总体供大于求,床位利用率约70%;县级小城市多数需求不明显,养老床位利用率不足50%。

二是医养康养结合不够紧密

老年人健康水平有待提高。我国老年人平均有8年多的带病生存期,超过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由于老年人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较为薄弱,获取健康知识和服务的渠道不够畅通,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不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处于起步阶段。

居家医养结合面临阻碍。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比较欠缺,医务人员上门服务的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防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和收费标准、医养结合费用医保报销等配套政策尚未明确。家庭医生有签约无服务现象凸显,老年人普遍反映家庭医生服务没有达到预期值、获得感不强。吉林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力量不足,上门服务项目、规范、收费、安全、监管等缺少具体法规政策跟进,制约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发展。

医养结合机构数量不足。养老机构设立和运行的医疗单元成本高,医护人员就职意愿不强,绝大多数养老机构没有能力提供医疗服务。根据医保报销规定,在养老床位上实施的医疗服务不能纳入医保,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难以相互转化。医院等医疗机构因投入高、效益低、政策限制等原因,缺乏开展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医养结合机构,特别是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严重不足。广西现有1000多家养老机构,兼具养老和医疗资质的143家、占比13%,设立医院、医务室、卫生室的75家、占比不到7%,纳入医保定点的养老机构仅24家、占比2.2%。

三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未成熟

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2050年将达到1亿人左右,长期照护需求巨大。"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已经成为不少家庭面临的难题。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处于试点阶段,缺乏统一性的制度保障和法律规范。筹资渠道:长期护理保险多元筹资机制的建立难以一蹴而就,目前主要由单位、个人、医保基金、财政、社会责任共担,较多倚重医保基金直接划转,筹资来自医保统筹基金占比60%左右。过度依赖基本医疗保险,增加了医保基金支出压力。覆盖范围:49个试点城市中有20个试点城市覆盖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29个试点城市只面向城镇职工。从全国看,参保人群仍以职工为主,城乡居民占比30%左右。服务供给: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专业机构和人员较为缺乏,服务供给城乡和区域不均衡,各地享受的服务项目和待遇标准有较大差距,在农村买不到服务的问题相对突出。政策协调:长护险制度与民政部门原有的养老服务补贴、失能护理补贴以及部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缺乏有效统筹,长期护理政策碎片化,资源不集中。北京提出,长护险试点范围窄,样本量小,服务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四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人员缺口大。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各方面人才普遍缺乏,养老服务人员、医养照护人员尤为突出。由于工作时间长、责任大,社会认同低、薪酬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养老服务行业吸引力不足,人员招不来、留不住,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供给,特别是具有医养结合技能的长期护理服务人员十分紧缺。江苏大约有64.2万失能失智老年人、69.7万半失能失智老年人,需要各类养老护理人员33万人,目前只有6万多人。

专业水平低。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专业性和职业性较弱,大部分养老机构只能聘用年龄较大的下岗工人或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作为护理员。从业者多为"4050"人员,有的甚至在60岁以上,本身就是老年人。现有护理人员"半路出家"居多,缺少养老服务技能培训和职业标准,缺少鼓励专业人才从事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机制。青海反映,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强度高地位低、流动高薪酬低、年龄高技能低"三高三低"现象。

五是老龄工作力量相对薄弱

机构改革后,老龄工作主要由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具体工作由卫健、民政、人社、医保等部门分工负责。多个省份提出,机构改革后人员编制没有相应调整,部分市、县两级没有专门的老龄健康工作科室(股室)和专职工作人员。山东提出,跨部门、跨系统的老龄工作机制未完全形成,基层在队伍建设、力量配备方面与工作任务不相适应,一直处于超负荷工作。考虑到老龄化加速发展,工作任务成倍增长,特别是基层部门和城乡社区在应对老龄化中处于重要位置,当前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人员编制等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从长期看,需要持续改进的领域

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也是长期趋势。根据目前可预判的人口老龄化发展情况,部分制度和工作需要在未来一段时期不断加强、不断提升,才能有效应对快速老龄化的现实,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一是社会保障可持续面临挑战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加大。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冲击,经济增速放缓,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稳定运行难度大幅增加。

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迟缓。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发展动力不足,覆盖率有限。从企业年金目前参保情况看,多为央企、国企等国有企业,存在规模小、受益面窄等问题。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尚未广泛普及,吸引力、创新力不足,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支柱作用不明显。河南企业年金参保人数67.57万人,仅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3.69%。

社会保障基金规模有待扩大。当前社保基金筹资渠道较窄,资金来源不够稳定,整体规模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农村老龄工作存在短板

农村老龄化程度普遍高于城市,但老龄工作普遍处于弱势。家庭保障:农村大量青壮年外流,空巢、留守、独居老年人增多,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资金保障:老龄事业经费投入不足,乡镇财政资金和村集体经济财力有限。农村老年人收入低,家庭财富储备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差距大。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较少,急救、大病和疑难病诊疗能力弱,健康服务相对落后。乡村医生薪酬待遇偏低,难以吸引优秀医疗人才。设施保障:养老服务设施欠账较多,已有设施利用率不高。部分乡镇敬老院条件较差,房屋老旧、设备简陋、适老化程度低、改造难度大。广西提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覆盖率不足50%,已经建成的4000多个农村幸福院,由于缺乏后续运营资金支持,没有充分发挥功能。重庆提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养老服务场所选址难,部分乡镇敬老院新建、撤并难度较大,片区型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建设进度较慢。

在城市中存在的机构服务质量不高、医养结合不够、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农村同样存在且更为突出。此外,在我国农村地区外来宗教迅速扩张,参与者大多数是老年人,需要重点关注、加以引导。

三是老年人经济社会参与不足

我国60至69岁低龄老年人约1.48亿,占老年人口的55.83%。低龄、健康老人的经济社会价值未得到有效发挥,老年人的知识、经验、技能等银发资源存在大量闲置。劳动就业:按照目前的退休制度,我国即将迎来最大退休潮,在今后一段时期,预计每年有2000万左右退休人员,每年减少300至500万劳动年龄人口。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方案尚未出台。老年人再就业无法享受工伤保险等待遇,缺乏系统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志愿服务:目前没有建立统一有效的平台和载体,支持老年人通过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安、公益慈善、移风易俗、民事调解、文教卫生、全民健身等工作。老年人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人力开发:当前各类老年大学资源互通不够充分,缺少统一的资源交流对接机制,老年人享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效率受到一定程度限制。老年教育集中在书法、绘画、舞蹈等文化艺术领域,缺乏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培训。

四是银发经济发展不充分

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我国老年用品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产品种类相对匮乏,行业间发展不均衡。康复辅具、护理用品等单价低、利润薄的基础产品较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品研发相对滞后,面向老年人特定需求的适老化、个性化、智能化产品较为欠缺。老年用品质量参差不齐,监管体系和标准体系亟待健全。黑龙江提出,老龄产业科技含量不足,产业链不长不深,产业活力和产品竞争力不强,需要提质增优。

养老服务企业经营困难。养老服务业前期投入大、投资周期长、资本回收慢。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经济效益差,缺乏投资动力。目前,金融机构对养老行业普遍慎贷惜贷,信贷、债券、基金等融资平台缺乏具体有效的优惠措施。品牌化、规模化的养老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内容和运营模式较为传统单一,与文旅、健康、地产等其他关联行业的融合度有待提升。

五是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任重道远

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弱项。公共场所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有大幅改善,但是部分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不科学、不专业、不规范,不利于老年人日常生活。居家适老化改造不够普及,老年人居家生活设施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有待提升。老旧小区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高层住户和低层住户分歧大,前期改造资金筹集难,后期运维费用有争议,致使老年人无法享受政策红利和出行便利。

信息社会造成"数字鸿沟"。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和智能设备高速发展,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就医等刚需,都在数字化、智能化。老年人运用新兴智能技术存在障碍,给生活带来的困难日益凸显。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老年人因没有智能手机、不会操作健康码等原因被拒之门外的情形时有发生。青海提出,全省73.2%的老年人从不上网,62.4%的老年人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老年人权益保障有待加强。老年优待政策落实受户籍制度限制,部分地方的常住无户籍老年人无法享受当地的优待政策。家庭赡养、消费投资等领域,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多见,特别是食品保健品、养老、金融等方面的涉老诈骗问题突出,老年维权工作存在薄弱环节。2022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养老诈骗犯罪767件1863人。

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见建议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要抓住"十四五"时期我国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把各方面责任主体统筹贯通起来,把近期和长期的各项任务统筹贯通起来,集中力量健全老龄工作体系,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