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调研之风、调研经验文章-32篇(第25/28页)
"这次调研报告,可以用地方和部门的汇报材料吗?"小张开门见山地问。处长微微一笑:"地方和部门的材料,往往反映工作成绩多、提出问题少,
哪怕提出问题,也多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分析,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往往是向上级要钱、要政策。这些内容领导基本了解。如果照搬他们的汇报材料,调研报告就成了表扬地方和部门工作,对领导决策参考的作用也不大。这次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反映问题,辅助领导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而不是为地方和部门歌功颂德。"
小张有点失望:"调研报告,真的一点也不能用地方和部门的汇报内容吗?"处长的眼神里透过一丝鼓励:"也不完全是。调研报告举例时,可以用。
比如,哪个地方或部门的创新做法比较好,可以在报告中反映。不少调研报告都有此特点--总结成绩或者反映问题,先讲本地整体情况,然后列举辖区内某个地方的创新实践或突出问题。点面结合,才具有说服力。"
二、确定用的材料如何筛选?
"一篇调研报告,如何确定用哪些材料呢?"小张面露难色。
"调研报告所用材料是为内容和主题服务的,只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经过深思熟虑,才能确定需要哪些材料。我们前期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包括政策文件、相关部门提供的背景材料,以及从权威网站下载的论文等,能够大致了解调研对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注意,不能为这些材料所困,应跳出这些材料,以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调研对象,力求把握问题本质。关键就是深入基层调研,同一线工作者深入交谈,把握关键细节,把情况摸全、摸准、摸透。"
处长顿了顿,接着说:"就好比医生给病人看病,并不是根据有什么药、哪种药好,就给患者开什么药,而是先进行诊断,知道患者得了什么病、病情如何之后,才考虑开什么药。有了深入调研的过程,我们对调研对象才会形成相对客观准确的判断。在充分明确相关结论和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构思调研报告结构,报告分几部分,每部分要说哪些内容等。这样,一篇调研报告需要哪些材料就比较清楚了。"
小张若有所悟:"材料是根据需要表达的观点来选择的,对吧?"
"是的,材料得说明观点。切忌所提供的数据、事实等材料与观点不符。比如,要说明一项经济政策的合理性,如果相关材料只能说明实行这项政策后, 相关利益方的实际收入变化不大,那就不能有力证明这项经济政策是合理的。"
"看来,没有调研前,根据手头资料来写调研报告确实不合适。"
"从材料到材料,很难跳出现有材料的窠臼,对事物的判断还比较模糊, 只有到基层调研后,有了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更好地驾驭材料,而不是当材料的'奴隶'。"处长诚恳地说。
小张接着问:"与现有材料相比,调研报告最终选用的材料还应该有哪些特点?"
处长想了想:"主题更集中,火力更猛,说服力更强。在现有材料基础上的思考过程,实际上是产生思想新火花并寻找对应材料的过程。经过交换、比较、反复的过程,思考成熟了,更具针对性、说服力、能充分体现思路观点的材料也基本选出来了。"
三、手头不掌握的材料从哪里来?
小张不解地问:"就算知道需要哪些材料,但有一些材料并非我们部门所能掌握的。那这些材料从哪来呢?"
"要看这些材料是哪个部门或机构能够掌握的。比如,当前经济发展相关材料,可以跟负责经济发展的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沟通联系。这次调研,工业运行方面的材料可以请工业运行指挥部提供。先前我们在研究出生人口性别比影响因素时,统计部门、原卫生计生部门就帮我们提供了有关城镇化率、居民收入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计生待遇等方面的数据。"处长耐心地解答。
小张又问:"调研报告所用材料,都是各部门已经掌握的现有数据吗?" "不完全是。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获取新数据。我们一直非常重视问卷
调查,有时委托高校、社会智库来开展,跟他们提出详细诉求,把好问卷设计关,我们组织问卷发放,由他们负责汇总分析。有时,我们负责设计,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发放,并负责将最终汇总结果反馈给我们。对于重大改革课题,有时我们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一起开展问卷调查。比如,我们曾与原卫生计生部门联合,组织辖区内所有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的卫生局局长、医院财务科科长集中培训,填写调查问卷,进行全面详细摸底调查。有时也采用其他部门的问卷调查、电话调查数据,不过,前提是这些数据之前还没有报送给领导同志。如果数据资料已经报送过领导同志了,尽量就不再用了。"处长如数家珍。
四、调查问卷如何设计?
小张兴奋地说:"看来调查问卷的设计非常关键,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吗?"
处长一边点头一边继续回答:"首先,明确对哪些群体开展调查,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问卷,增强问卷的针对性。其次,问卷内容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就这次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来讲,可分别设计针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问卷。问卷既要有问题方面的内容,也要有影响因素分析方面的内容,还要有下一步工作建议的内容。"
最后,小张很有信心地说:"明白,只要坚持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 就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搞调研真话不好讲?调研报告难出彩?这样做!
周进 徐焰
(2019年11月13日)
一、江苏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周进:调查研究需要实事求是反映情况,但实际上,讲真话、道实情比较难,真话不好讲、不敢讲,怎么办?
现在有不少同志感叹:下去搞调研,很难听到掏心窝子的真话。表面上看, 有的基层干部自己不想讲,甚至不想让别人讲;有的干部群众想讲不敢讲,甚至觉得讲了也没用,不如不讲,省得得罪人。于是,就有同志对听不到真话感到困惑。
其实,调研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根本的问题在于想不想听、会不会听、听不听得进去真话。这需要刀刃向内、反求诸己。
一是事前的备课要做到位。有人讲,调研调研,先调后研。但实际上必须先研、再调、再研,也就是要先把问题研究明白,千万不能一头雾水就扎下去。改革发展进行到今天,凡是需要专门调研的问题,都不会是简简单单、一眼看透的。特别是错综复杂、涉及利益的问题,更是如此。"研"字当头,把问题的大方向看清,把其中的关节弄通,这样下去才能眼明心亮,在现场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看材料、听汇报,也能从官话、套话中敏锐地发现问题, 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一些深度的对话,挖出"解渴"的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