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8篇(第15/22页)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57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20分钟

2、要快建设。项目落地后,要加快建设,切实做到项目建设有多快,政府服务就有多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就有多快。当然项目的快建设必须是合法高效的快建设、是先进技术大集成的快建设、是环境质量俱佳的快建设。要顺应国家产业政策的新趋势,重大产业项目早谋划、早行动、早申报;通过机制的约束、配套的提速,促进重点产业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见效。

3、要成链条。产业竞争力的强弱直观上是龙头企业的生产水平、核心技术和终端产品的先进程度,但最根本的是产业链条各环节发展水平的高低,包括产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产业链生产环节的技术装备水平、终端产品及部件的技术水平、产业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的比重等。要以大树效应带动新兴产业枝繁叶茂,通过提供便利的服务和高效透明的管理,吸引配套企业入驻,最终使整个产业链条的若干核心环节,成为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的重要成员,并形成产业集群。

(二)以龙头企业的大发展,引领新兴产业基地的大跨越

1、要进一步扶优扶强。企业强,则产业强;企业弱,则产业散。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关联度大、渗透力强和辐射面宽的特点,具有极强的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与许多产业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要按照引进生成集聚的思路,放眼全国、全球,把大企业、大项目引进来,生成一大批在行业内举足轻重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要立足合肥基础,促进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扩大产能规模、形成技术优势、拓展市场份额,尽快做大做强。

2、要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尤其如此。要紧紧抓住合肥各类自主创新政策叠加的战略机遇,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围绕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成果转化为核心,建设形成涵盖共性技术研发、创新要素集聚与扩散、技术转移与交易、科技中介服务等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围绕转化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企业、集聚人才、服务产业的目标,推动本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龙头企业建立实体性的产学研联盟,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研究院,推进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

3、要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园区是产业发展的平台,是产业基地建设的载体。园区配套能力和体制环境是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要大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加强开发园区基础设施和能源、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园区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开发园区承载重大产业项目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大产业布局的规划引导,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

(三)以体制机制的大创新,引领发展环境的大优化

环境出形象,环境出生产力。一个开放、公平、高效、诚信的体制环境和机制环境将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而一个封闭、迟缓、失信的制度环境必然制约产业的前进。必须围绕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持之以恒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1、尽快完善要素保障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资源加速集聚、人尽其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人才集聚。要积极争取国家金融政策支持,吸引境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和风险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合肥,加快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努力营造金融资源加速集聚、融资能力加速增强、风险防范有效控制的金融环境,促进资本集聚。要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建立产业项目用地指标标准体系,大幅提高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和税收产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着眼于未来产业发展预测,超前搞好相关配套建设,尤其是水电气等综合保障要打好提前量,努力做到项目有多好,配套服务就有多好。

2、不断推进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推进政府公共事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促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方向转变。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健全相应配套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运行、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强化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制约,为全社会提供合法高效的服务。

3、强化政府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形成政企互动、市县联动、部门合力强势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市、县(区)和各部门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信息通畅、反应迅捷、落实得力的重大项目申报机制。建立和完善产业统计和考核体系,加快编制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建立定期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强化政策引导,打好组合拳,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把政策效应转化为发展动力,特别是要突出优惠政策对开拓者、先行者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作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以社会资本为主组建较大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积极帮助企业争取纳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采购目录,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

篇12: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快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近期,市委政研室对台儿庄区、市中区和山亭区纺织服装产业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效益持续提升,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其中,台儿庄区积极引进美琪服装、青纺联织造、酒店用纺织品等项目,开工建设联润3万纱锭纺纱项目,新上20万锭精梳纱和800万米牛仔布生产线,全区现已形成功能性面料1500万米、酒店用纺织品1500吨、成衣100万件的产能。市中区仅税郭镇就有纺织服装企业130余家,另有小型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出口创汇1.7亿美元,是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山亭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家,2022年全区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利润86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5%、6.2%、5.8%.

(二)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紧跟客户需求,积极突破发展瓶颈,陆续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台儿庄区联润新材料公司的高端纤维产能位居全省前5位,20__年位居中国纺织500强企业第14位。海扬王朝牛仔布产能居全市首位,是20__年中国棉纺织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和色织布主营业务收入20强企业。市中区纺纱和织布业以正凯新材料、东方纺织等公司为代表;印染业以宝隆制衣、鸿泰制衣等公司为代表;服装业以海之杰、龙翔针织等公司为代表。上述企业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过亿元企业3家。山亭区银光精纺、海扬服装、丰泽印染等公司销售收入及纳税额也都达到一定规模。

(三)创新研发日趋活跃。通过与业内知名院所开展合作交流,不断加大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投入,整个产业正加快向技术密集型、高端科技型方向迈进。其中,台儿庄区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开展多领域合作,全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参与国家标准化制定2项。市中区加强同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先后邀请其专家教授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进行培训,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引进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加盟或开展短期生产指导,宝隆、鸿泰等企业都高薪聘请了南方专家进行技术管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较高端的产品结构,在传统纺织业遭受东南亚、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冲击的形势下,我市纺织企业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四)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随着产业升级、产品创新和品种丰富,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其中,台儿庄区海扬王朝公司生产各类高档特细精梳纱线500余种,全棉、混纺及弹力牛仔布、本色布1000余种,'海扬'牌色织牛仔布和棉本纺布均被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市中区拥有纺织服装企业注册商标12件,其中,金田服饰公司'劲仔'品牌荣获全省'十大新星品牌''山东省著名商标';华派集团自主研发的'时尚家族'服饰已开设专卖店50余家;海之杰公司针(梭)织中东长袍、世纪公司婴幼儿口水巾、宝源公司婴儿爬爬服等,产品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劲。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相关政策,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对纺织服装产业予以精准扶持。台儿庄区积极做好国家和省市促进工业创新转型提档升级、财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政策措施的争引,高效使用接续还贷资金。全力支持海扬王朝在新三板上市,协助补充完善相关手续,引导联润新材料在中小板、新三板挂牌融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市中区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把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纵深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攻坚战,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加快技术、管理、品牌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推动了全区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通过强基础、培龙头、扩规模等多元化发展举措,竞争优势凸显,发展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受大环境的客观影响和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产业仍在低位运行。纺织服装企业模仿和跟进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问题严重。部分企业处于小作坊状态,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企业产品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附加值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有定价权的产品较少。受以上原因及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财税贡献还不突出。

篇13: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

6月下旬,我们调研组在佳县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和县林业局、科技局、扶贫办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红枣主产区6乡镇的8个村、2个合作社枣园和益民等4个红枣加工企业车间,同乡村干部、枣农和公司员工、业务负责人,就佳县红枣产、加、销发展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今后发展的方向与出路作了详细调查、深入研讨,形成了重要共识和建议意见。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