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研报告-80篇(第16/5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716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39分钟

四、我区发展预制菜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一)打造预制菜全产业链

1.支持预制菜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建立核心企业库。全面梳理预制菜相关企业,挑选一批竞争力较强、影响力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行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二是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制定梯次培育行动方案,努力使中小企业往专精特新方面发展,中大企业积极往资本市场发展。三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发挥预制菜"链主"企业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合作,建设产能、智慧、资源等多模式共享工厂或车间,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格局。

2.加大预制菜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加强头部企业招引。大力开展预制菜产业"双招双引",组建预制菜产业招商专班,以上海、广东及山东等地为重点招引方向,瞄准龙大美食、味知香等全国预制菜头部企业,主动对接、靶向招商。二是建设预制菜总部基地。依托"三谷"商务资源优势,积极吸引优质预制菜企业在我区设立综合型、区域型、职能型总部。

3.完善预制菜生产体系

一是支持农业产业链延伸。引导绿百合等农业龙头企业依托原材料优势和渠道积累,做精深加工等方向,并向后端延伸布局服务与营销领域,发展净菜类预制菜,提高产业附加值。鼓励村企合办、村村联办预制菜企业,支持村社参与预制菜种植、加工、冷链、运输、销售等业务。二是加快打造"中央厨房"。鼓励餐饮连锁品牌企业加强"中央厨房"建设,促进"中央厨房"独立运营发展预制菜业务。三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延伸。鼓励预制菜生产加工企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合作或长期合作等方式,布局上游农产品生产销售与下游物流营销。

4.推进预制菜加工转型升级

一是支持食品加工企业产品转型。鼓励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向预制菜领域倾斜和转型,完善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加工体系,持续增加预制菜生产效能。二是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对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给予技改奖补、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三是加快预制菜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预制菜加工企业进行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工厂,加强产业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预制菜原材料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升级,提高清洗、解冻、切配、加热、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效率。

(二)构建预制菜安全监管体系

1.完善预制菜标准体系

开展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试点。鼓励标准化基础好、技术引领性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单位开展试点工作,推进预制菜全产业链融合化、全流程标准化、全环节品质化,逐步完善预制菜从田头到餐桌系列标准。加强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科研院所等参与制定或修订预制菜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形成具有闽菜和全市特色的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

2.加强预制菜产业质量监管

一是保障预制菜食品安全。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做好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合格证与追溯并行的实施工作,实现预制菜专供农产品源头可追溯。建立预制菜重点原料基地备案制度和预制菜食品添加剂报备制度。二是提升预制菜监管水平。加强预制菜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建设预制菜检测中心,开展预制菜监督抽检,建立安全生产白名单,严厉打击"黑作坊",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三是鼓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支持企业开展xx食品安全等质量认证,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全市质量奖。

(三)增强预制菜研发创新能力

1.建立预制菜研发机构

依托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预制菜委员会研发中心,成立预制菜技术与创新研究院,重点解决生产瓶颈与关键技术难题,推进预制菜新形态新品类、功能性预制菜的开发研究。鼓励企业加大预制菜研发投入,支持预制菜企业建立重点研发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提高预制菜创新能力

一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预制菜龙头企业加强与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集美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坚,并将研发成果及技术应用于市场。二是实施"预制菜+名厨大师"发展模式。鼓励、引导预制菜生产企业与闽菜名厨大师开展多维度、多层次合作,推动闽菜工业化、标准化发展,加快传统菜品向预制菜转化。三是加强对外研发合作的创新。加强与广东湛江、山东诸城等预制菜龙头城市的飞地研发合作,共同攻关冷藏、灭菌、包装、贮运等技术工艺,进一步提升预制菜企业创新能力。

3.加强预制菜人才引育

一是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扎实推进"才聚银城"人才强区战略,加强对烹饪大师、食品安全管理师、技术能手等预制菜专业人才的培育引进,将这些专业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评定范围。二是加强预制菜人才培养。鼓励我区职业技术学校等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增设预制菜相关专业课程,支持新东方烹饪职业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开设预制菜研修班。三是强化预制菜人才培训。发挥行业协会、职业学校等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开展预制菜生产、餐饮烹饪、电商直播、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产业发展相关的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评价,每年评选表彰一批预制菜行业代表或领军人物。

(四)加强预制菜营销创新

1.构建多元销售渠道。一是积极培育线下消费市场。鼓励商场、超市、便利店设立预制菜专区。搭建预制菜供需营销对接平台,鼓励学校、工厂、医院、机关、社区等单位的食堂优先采购预制菜知名品牌产品。二是促进预制菜网络销售。支持预制菜企业对接京东、抖音、朴朴、美团等电商平台,鼓励企业建立"线下体验+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全渠道流通模式,聚力开拓B端、加快渗透C端市场。三是支持企企联合营销。支持本地预制菜企业与海底捞、千味央厨、西贝等全国知名连锁企业合作,通过共建供应链平台、共享营销平台等方式,推广我区预制菜。四是培育营销新模式。支持预制菜知名品牌产品进社区、景区、服务区,推广发展24小时无接触智能生鲜售卖柜等销售新模式。发放预制菜消费券、预制菜数字人民币红包,拉动预制菜消费。

2.加强国内外市场拓展。一是加大展会推广支持。依托全市国家级展会平台,推动筹办国内外预制菜专场行业推介会、行业展会、行业高峰论坛等,加大国内外市场的推广力度,鼓励预制菜企业参加国际和全国性预制菜展会。二是推动预制菜走向国际市场。抓住RCEP协定生效契机,引导预制菜企业积极参与"闽货海丝行"等活动,支持举办体现区、市乃至省特色的美食展销节庆活动,推动闽菜产品、闽派美食以预制菜形式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3.强化品牌营销推广。一是打造预制菜知名品牌。以品牌赋能开拓市场,鼓励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全省省和全市著名商标。通过举办预制菜创新展示大赛等方式,助力网红爆款、大单品预制菜品的产生。二是加强预制菜品牌营销。充分发掘现有"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全省名小吃"等优势品牌的核心,讲好品牌背后的中国文化,打造预制菜"品牌方阵",鼓励企业参与预制菜公共品牌创建。推行消费扶持政策,将助农名优预制菜产品纳入名优产品资源库,并给予优惠券;利用各种渠道推动产品销售,如将优质预制菜产品纳入伴手礼。

(五)完善预制菜发展生态

1.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一是优化冷链物流设施布局。以预制菜特点布局建设一批智能化冷库区、常温库区,保障冷链仓储服务供给;支持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和商品化处理中心,打造集低温加工、仓储保鲜、冷链配送于一体的冷链物流体系。二是推动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升级。鼓励预制菜企业新建或改造冷冻冷藏库、购置终端冷藏设备及冷藏、冷冻运输车辆。三是加强企业精准对接。组织引导仓储冷链物流企业与预制菜生产企业对接,发挥顺丰、京东等物流企业行业龙头优势作用,完善产地和配送物流网络,积极为预制菜产业的集聚与发展提供配套和支撑,降低企业配送成本。

2.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一是设立预制菜产业基金。设立我区预制菜产业投资基金,依托我区科教创新母基金及产业招商并购母基金,参股支持预制菜产业头部企业。二是创新金融信贷服务。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供应链金融,支持金融机构为预制菜产业开发金融专项产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首贷和信用贷款覆盖面,切实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三是发展预制菜保险服务。组织保险机构与预制菜企业对接,推行符合行业特点的保险产品,例如农产品质量险、冷链物流险、财产险、第三责任险等险种。

(六)完善预制菜供应链体系

1.组建产业发展联合会。发动预制菜全产业链相关经营主体、行业协会商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组建预制菜产业发展联合会。通过政策支持、金融优惠、信用管理、平台推广等方式,以降低联盟企业运营成本为目标,提质增效、拓展市场。支持预制菜联合会不断吸纳优秀成员,逐步统一行业标准,促进行业良性发展,使市场主体创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搭建预制菜供应链平台。依托建发集团等供应链龙头企业,与区属国企共同出资建设预制菜大宗货物供应链平台,鼓励预制菜产业联合会所属企业共同使用供应链平台,推动原材料采购规模化、信息化、低成本化,降低使用企业采购成本与资金占用成本,努力打造智慧供应链体系,使企业享受到大数据时代的智能化服务。

3.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建设高标准绿色优质原料基地。依托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及省级特色蔬菜产业园的创建契机,加快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扩大设施蔬菜、精品蔬菜和高山蔬菜种植规模,推动建设蔬菜、粮油、畜禽等预制菜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确保原产地优质食材可持续供应。二是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鼓励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预制菜加工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开展合作,打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产业联合体,设立预制菜生态种养基地样板试点。

4.打造原材料集散中心。一是建设区域原材料交易市场。依托全市闽南果蔬批发市场的集散能力优势,加快嘉德胜市场等水产品批发专业市场建设,建设区域预制菜原材料采购交易中心。二是加强区域原材料供应一体化。强化与翔安、集美、海沧等市内蔬菜与水产品生产基地的合作;加强与漳州农副食品、龙岩畜禽产品、三明笋竹等闽西南地区食品加工园区的协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市外建设农产品"飞地基地"或签约预制菜种养供应基地。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国家大力推进全产业链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和乡村振兴,关于预制菜产业发展的研究也逐渐深入。预制菜方便、多样、标准化的特点,逐渐被市场认可,万亿级的市场空间将会被逐步释放。未来政府可通过税收政策、融资政策、人才政策等方式,助推预制菜产业集群式发展。预制菜企业可通过产品更新、研发投入、设备加持、品牌建设,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标准化建设的提速,也将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我区要结合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聚集区域内多方力量,推动全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关于新形势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xx省xx市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推动综合交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道路得到快速发展,机动车、电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多,农村地区人、车、路的矛盾不断凸显,呈现出管理力量薄弱、道路基础条件较差、车辆安全性能较差、群众交通安全意识较差"一弱三差"的困局,交通安全形势严峻,与群众安全舒适出行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升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环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交通基础建设滞后于出行需求

(1)道路里程快速增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全国农村公路里程年均增长10多万公里,交通运输部统计2021年底里程达到446万公里。就xx省xx市而言,xx市农村公路里程总计9866公里,其中,四级公路8691公里,占总里程的88%,迅速增长的交通体量,给农村交通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2)道路承载功能错综交织。当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公路工程建设标准更多定位于机动车通行功能,如2021年实施的《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2021年公布的《低等级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评定办法》、2019年实施的《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对小交通量农村公路、低等级农村公路的建设维护等进行了标准规范,而对于农村公路尤其是旅游公路具有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旅游功能、经济功能缺乏系统的管理界定。

(3)道路基础建设标准较低。当前xx市乡村道路等级偏低、路况较差,平交路口缺少信号灯等交安设施,临水危险路段缺少防护设施等现象较为普遍,新建、改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没有得到严格落实,特别是"村村通"公路虽解决了农村居民"走得了""走得快"的问题,但道路线形、安全设施未能与道路建设同步,风险隐患"存旧增新"。

2.农村群众安全意识滞后于社会发展

农村"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居民传统的道路交通环境,居民延续多年的出行习惯、交通行为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以xx市为例,农村地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普遍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安全意识淡薄,交通出行时横穿马路、搭乘货车、农用车、非法营运车辆等现象屡见不鲜,无法做到知危险、会避险;无证驾驶、超速、酒驾醉驾、不按规定让行等违法行为多发。

3.农村事故多发频发影响稳定大局

虽然近年来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好中有忧、稳中有危。从xx市交通事故统计情况来看,农村地区交通亡人事故占比居高不下,2020年农村地区亡人事故起数占比48.2%,2021年占比35.86%,2022年以来占比56.53%,农村地区一直是事故多发区,较大以上事故占比高。2022年四川绵阳"1.2"事故、广东韶关"5.16"小客车坝顶坠水事件等有严重影响的群死群伤事故,也是发生在农村地区。"老年人"交通事故特征凸显,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严重,出现大量留守老人。2021年xx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60周岁以上老人占比达到50%,2022年1-10月份占比高达52.43%。老年人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防范交通事故的能力未能跟上农村道路交通快速发展速度。

二、对策建议

1.秉持综合治理理念,着力打造农村交通安全治理共同体

(1)建立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地方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领导定期研究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突出问题,推动将交通设施建设、运维等相关经费纳入市、县、乡镇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保障。

(2)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联席会议召集人与路长责任人合并,进一步夯实"路长制"责任,压紧压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各方责任,明确细化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职能部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内各自的安全监管职责,定期开展本行业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压实属地安全责任,成员单位间应适时开展联合执法和协同联动等工作,解决"谁来管"的问题。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