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武汉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738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8分钟

武汉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7日在武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武汉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开幕,对军运会成功举办作出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稳中求进、高位求进、克难奋进,较好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取得新进展,呈现新亮点。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圆满成功。109个国家9308名军体健儿同台竞技,赛事规模、竞技水平创历届之最,实现了"办赛水平一流、参赛成绩一流"。军运会展示了武汉形象,激扬了城市自信,加速了武汉国际化进程。武汉,前所未有地站到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发展前景为各界看好。

--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主要指标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左右。新动能加快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达24.5%,数字经济占比40%左右,"芯屏端网"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速,构筑起高质量发展强大支撑。

--三大攻坚战再扩战果。脱贫攻坚年度任务全部完成,"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新识别的174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非法集资、重点企业债务等地方金融风险总体可控。污染防治有力推进,"三湖三河"流域治理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对照国际标准,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审批、企业信贷获得、水电气报装全面提速,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降低10%,减免各类税费428亿元,武汉营商环境评价跻身全国前十、中西部第一。

--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市直部门一般性支出压减10.8%,部门项目支出压减18.5%,民生投入增长14.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2.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低保、居民基础养老金等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办军运使命光荣,促发展责任重大,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力,顶压前行,加压奋进,一场硬仗接着一场硬仗打,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全国全省改革发展大局中展现了武汉作为、贡献了武汉力量!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精心组织、精益求精,向世界奉献一场精彩非凡卓越的军体盛会。本届军运会首次在一个城市举办所有赛事,首次集中兴建军运村,首次走出军营、军民联合办赛。我们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赛理念,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筹办工作。立足节俭办赛、简约办会,在全市均衡布局、统筹建设35处、54个场馆设施,维修改造和临时搭建占60%以上,赛时满足比赛需求,赛后向公众开放,体现了"近迎军运、长期惠民"。军地协同,高水平策划组织开闭幕式等重大活动,生动演绎中国梦、强军梦,传递了和平薪火,连接起友谊纽带。建立赛事运行和城市运行一体化指挥体系,实行"迎大庆、保军运"战时机制,实施军运会专用道等临时管理措施,为赛事组织和城市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军运会筹办过程中,广大市民以主人翁姿态热情参与、积极奉献,"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成为全民自觉。最"燃"武汉人,成就了最"燃"军运会。荣耀属于千万市民,功劳归于武汉人民!在此,要真诚感谢全体市民的参与和奉献!

二是顶住下行压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强调度,抓运行,全力以赴稳增长。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打好工业项目、工业技改、工业"小进规"攻坚战,湖北电力成为新的千亿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8户。在全国率先颁发自动驾驶车辆商用牌照,我国首款64层三维闪存芯片实现量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快融合,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新增上市企业6家,以软件信息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增长20%以上,加快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首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推动全域旅游,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接待海内外游客3.1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70.8亿元。江汉路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稳步推进。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东风日产"云峰"、航天科工卫星产业园、汉阳科技总部港、国华金融中心等551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华星光电T4、京东方10.5代线、东风本田三厂、云尚武汉国际时尚中心、小米武汉总部、泰康楚园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投产投用,民间投资增长11%左右,占比达51%以上。高位推进招商引资,签约总金额突破2万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600亿元以上,引进各类500强项目404个,在汉投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突破300家,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5%。积极培育外贸新动能,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迅猛,服务外包执行额、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分别增长34%、15%。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木兰大道等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85亿元。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取得新成效。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三是全域推进自主创新,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落实"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全市创新发展,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增长10%,净增高新技术企业900家左右,创历史新高,3家企业登陆科创板。加快推进精密重力测量、生物医学成像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工业技术研究院4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重大项目研发,成功研制9纳米光刻实验样机等重大科技产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举办各类对接活动220场,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亿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1.64万件,占全社会比重提高到55.7%。加快建设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强化人才第一资源,引进外籍外地院士50人、"黄鹤英才计划"人才610人,评选首届"武汉工匠"23名,人才总量突破260万人。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新优势进一步增强。大力推进"四办"改革,加快"证照分离""多证合一",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减至83个工作日以内。率先在全国取消政府采购投标保证金,中小微企业合同份额占全市政府采购总规模的80%以上,加大民营中小企业账款清欠力度。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中商、汉商等国有控股企业开展战略性重组。组建"3个100亿"专项资金,加大企业帮扶纾困力度。新登记市场主体21.8万户,其中企业占比超过一半。完成市政府机构改革。大力推动对外开放。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综保区、中法生态示范城建设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世界集邮展览、男篮世界杯等国际性赛会节展40场。对外通达能力持续增强,新开通4条国际及地区航线,总数达63条,国际客运吞吐量保持中部第一,武汉至日本集装箱江海直达航线实现首航。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效应初显。

五是坚持办赛事与建城市相结合,"精致武汉"展现新姿。以筹办军运会为契机,大力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落实共抓长江大保护,优化调整长江汉江岸线资源,实现"一无一化一提升",长江灯光秀成为城市新亮点。聚焦"五边五化",整治提升示范片区20个、重点道路221条、老旧建筑3.4万栋、户外广告招牌6万多块,拆除违建182.8万平方米,建筑立面更加整洁,城市天际线更加清爽。突出水质提升,着力改善生态环境,长江汉江武汉段保持Ⅱ类水质,东湖水质稳定在Ⅲ类至Ⅳ类之间,新增海绵城市40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城乡污水治理、垃圾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拓展绿色公共空间,建成各类公园45个,新建绿道303公里,新增绿地650万平方米,打造花田花海600万平方米。加快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完成天河机场第一跑道大修、T1航站楼改建,武十高铁正式通车。地铁2号线南延线、蔡甸线、8号线三期开通试运营,地铁运营总里程达339公里,居全国第五。杨泗港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形成"十桥两隧过江"新格局。汉江大道、四环线南段、光谷广场综合体等项目建成投用。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推进,5G基站建设规模居全国前列。新建停车泊位21.9万个、充电桩10.7万个。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六是坚持"民呼我应",市民高质量发展获得感不断增强。多措并举稳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万人,扶持创业3.6万人,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批国家级产业园。推进全民参保,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政策,社会保险净增参保102.7万人次,城乡低保综合提标9.3%。国防动员、优抚安置、双拥工作深入开展,退役军人四级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为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1.5亿元。新增养老服务设施634处,"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400万人次。各项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新增入园入学学位3.5万个。实施棚户区改造3.5万户,建成保障房2.7万套,落实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41.5万平方米,完成53个老旧小区改造和300处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建成智慧平安小区500个,实现老旧小区"红色物业"全覆盖。实施"明厨亮灶"提升工程,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新建改造社区足球场地263块,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100场次。创新开展"鼎星"平安城市创建工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新战果,刑事警情持续下降。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有效化解还建房办证、老旧小区管线改造等一批历史遗留和复杂疑难信访问题。强化源头治理,深入开展燃气、成品油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推进化工企业设计复核,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国家安全、消防救援、民防、仲裁、保密、气象、供销、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公积金等工作扎实推进。

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严格依法行政,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387件、政协提案687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5件,制定、修改和废止政府规章5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88%。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抓好中央和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加强审计监督,坚决纠治"四风",开展"大调研大落实",着力建一流机关、创一流业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成之惟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在武汉落地生根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拼搏赶超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在汉单位和各类驻汉机构,向驻汉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参与城市建设的劳动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汉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稳增长压力加大,新动能支撑还不足,营商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仍需加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充分,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担当精神不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足等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将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切实推进解决。

二、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当前,武汉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做好武汉的事情。我们要看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叠加聚焦,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特别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成功举办,极大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城市认同、城市自信空前高涨,武汉高质量发展进入"高光时刻"。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加速迈向国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线城市!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完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奋力谱写新时代武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7.8%,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要把困难估计充分,把措施准备周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着力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

以重点战役带动总体推进,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夯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

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推进扶贫产业园建设,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等社会帮扶活动,鼓励社会力量采购脱贫村产品和服务,推广"农超对接",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注重帮扶边缘户,积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加强机动车排放、建筑工地扬尘等治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进"三湖三河"流域系统治理,加快消除劣Ⅴ类湖泊,推动全市河湖水质稳步提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固废集中处置和综合利用能力。积极开展污染地块治理修复。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深入开展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非法校园贷等领域风险排查与分类处置,全力推进非法集资陈案、新发案件持续下降,全面出清P2P网贷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功能

把握发展要素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趋势,加快提升武汉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更好地服务全国全省改革发展大局。

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大力培育引进总部机构,建设一批总部经济示范产业园,培育引进各类500强企业总部和"第二总部"。积极举办国际性赛会节展活动,搭建商业、科技、文化等领域高层次交流合作平台,办好第二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推动大健康博览会交易平台建设,扩大国际影响力,举办全球供应商大会、国际性学术论坛等100场以上重点赛会节展活动,完善武汉国博中心功能配套,建设武汉空港国际商务会展新城。加快推动中部大市场建设,深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争创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大力推动要素市场建设,提升农村综合产权、航运、金融资产、城市矿产等交易所能级,重塑新时代"货到汉口活"。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争取国家级重大生产力项目在汉布局。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国家战略和重大改革试点任务为牵引,先行先试,勇于突破,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入实施"双十工程",探索建立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加快建设六大绿色发展示范先行区,推进长江新城起步区建设。聚焦中部地区崛起,更好发挥战略引擎作用,在持续保持发展势头上,在推动先进技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重大突破上,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上走在前列。聚焦高质量发展,争创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级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等,着力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

履行好"主中心"责任。落实"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壮大产业之"芯"、强化区域之"心"、培育动能之"新",更好发挥武汉在全省"主中心"作用。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促进武汉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探索联合招商、飞地经济、园区共建等机制,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都先进制造大走廊、临空经济大走廊,推动产业链向周边城市拓展。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实施一批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对接工程,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深化"一城一港一主体"整合,打造天河-鄂州航空客货双枢纽,积极推动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推进《武汉铁路枢纽规划》项目落地,加快武汉对外高铁通道建设。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资源共享。拓展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合作领域。认真做好援疆援藏、对口支援与帮扶等工作。

(三)保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坚持稳字当头、以进促稳,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库、达效库转化机制,统筹推进230个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52%以上,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围绕产业升级,加快实施一批"芯屏端网"重大项目,推动光谷生物创新园二期、汉江湾科创总部基地、阿里巴巴武汉产业社区等265个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开工,加快建设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吉利路特斯、天马G6等1020个投资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围绕强功能、补短板,推动"路桥隧"交通项目、"洁绿美"生态项目、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民生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项目清查,提高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效率。保持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产业招商、市场化招商,力争实际到位资金8600亿元以上。

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实施"消费促进工程",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武汉购"品牌,完成江汉路步行街改造提升,推进汉正街、楚河汉街、光谷步行街等重点商圈提档升级,大力引进首店、品牌店、旗舰店,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发展。推动武汉名优特产进商圈、进超市、进展会、进电商。大力发展新零售,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育500家新型连锁便利店。繁荣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振兴武汉老字号,提升户部巷、吉庆街等特色街区品质,扩大武汉地方小吃知名度。激发潜在消费,出台促进消费政策,推动汽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等更新消费。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会服务领域,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消费供给,争创综合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推动城乡消费联动发展,加快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促进外贸稳中提质。积极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大力培育外贸企业和品牌,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进出口总额增长8%。积极培育外贸新动能,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汉口北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推动服务外包向高附加值业务转型升级,力争服务外包执行额增长10%以上。拓展外资来源地,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加快建设中部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积极对接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进一步做好科创板上市工作,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0家。深入开展"万企千亿"行动,发挥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作用,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大力推广投贷联动、科保贷等新业务,支持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

(四)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

激发创新第一动力,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全域推进自主创新,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增长10%。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强前沿科技布局,大力支持脉冲强磁场中心、生物安全与技术四级实验室等开展原始创新,加快推进精密重力测量、生物医学成像、生物样本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鼓励高校院所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支持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先进存储等创新平台开展科技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新建一批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引进20家以上一流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技术市场建设水平,力争举办各类对接活动200场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850亿元以上。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更大力度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壮大,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00家以上。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工业技术研究院改革,高水平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平台。深入推进招才引智,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完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工作。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制造业稳增长,深入推进"万千百工程",持续打好工业项目、工业技改、工业"小进规"攻坚战,推动产能利用不足的重大项目满产达产,确保武汉新芯二期、康宁玻璃基板等项目投产量产,擦亮"新武汉造"品牌。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建设100个高水平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00家、总数突破3000家。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促进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创新提升,加快建设五大产业基地,推动各区扩大主导产业优势,做大做强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下一代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氢能、新材料、工业控制软件等关键环节,实施稳链强链补链工程,强化产业带动和产业配套,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推广工业互联网、柔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创建国家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焦物流、软件信息、金融、文化创意设计、大型专业市场、人力资源、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聚焦"一城一园三区",推动大健康产业突破性发展,提高世界"设计之都"影响力,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新增3栋纳税亿元以上商务楼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聚焦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鼓励扶持"互联网+服务业",大力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规范发展线上经济,做大做强动漫游戏、视频直播、互联网教育等产业。

(五)更大力度改善营商环境

坚持以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对标一流,持续发力,不断提高市场主体活跃度。

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深化"四办"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事联办""多审合一",推行"证照分离"、联合验收、告知承诺、"好差评"等制度。加大政务协同力度,加强电子证照共享应用,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城通办",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

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3家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推动市属平台企业市场化转型改革,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进一步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民营经济支持政策,定期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继续做好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工作,持续推进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与民营企业对接沟通常态机制,提高对接实效,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加大市场主体梯次培育力度,新增市场主体20万户以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