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0年永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552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2分钟

2020年永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永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全市各级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面对各种复杂形势,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集中精力稳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稳增长是基本前提。一年来,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预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2亿元,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1亿元,与上年度基本持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出口总值17.4亿元,增长4%;实际利用外资90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2亿元,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75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75元,增长9%;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能源"双控"目标任务,连续25年保持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实体经济稳中增效,持续推进高成长大企业培育,预计8家高成长大企业完成产值120亿元、增长15%;出台《税源企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与9家企业签订"一企一策"备忘录,工业税收增长22.4%;持续破解融资难题,全年新增贷款5.7亿元,投向实体经济贷款4.7亿元,各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下调20%。项目建设稳中提质,坚持把"五比五晒"作为发展的总抓手,新增"五个一批"项目260个、总投资312亿元,中柱包覆石墨烯负极材料、鼎鑫铸造潮模砂铸件等52个项目开工建设,金牛水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新轮胎第五条生产线等92个项目竣工投产,我市获得全省"五个一批"项目正向激励;13个在建省重点项目、28个三明市重点项目和133个本级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投资计划;全年新签约项目91个、引进投资84.6亿元,中科宏业化工、梦康石墨烯家居等34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签约项目3个。

(二)靶向发力促改革。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立国资办,健全薪酬管理、经营业绩考核、"三重一大"报告等制度,基本完成城投集团企业整合及市场化转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医院被列入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我市被列为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试点县。深化林业改革,启动竹林经营碳汇项目、实施面积约30万亩,开展"国有林场+村委会"合作经营林场面积8171亩,累计完成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4.4万亩。深化农村改革,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通过三明市级验收;深入实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福笋贷""快农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福田贷""福林贷"累计授信7.3亿元;持续深化"路长制",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连续7年名列三明市第一。

(三)凝心聚力调结构。我们坚持以"产业优"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全市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汽车及机械、纺织、建材、化工、林竹五大传统产业产值增长10%左右,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1%左右,永林集团、建新轮胎、海西汽车列入工业和信息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宏生物、和其昌获得三明市政府质量奖。新兴产业不断壮大,25家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预计实现产值83亿元、增长15%,翔丰华二期、康碳复合材料等11个项目实现开(竣)工,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累计有4个参赛项目落地、8支团队入驻孵化中心。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全面推进闽中公铁联运物流基地铁路港、中储棉永安基地二期规划建设,新增物流企业27家,新增运力8335吨、增长33.3%,提前完成三年行动计划3万吨的运力目标;加快推进总投资约15亿元的"抗战之声"音乐小镇项目,国立音专旧址修缮工程正在实施;全市旅游接待人数747万人次、旅游收入45.3亿元,分别增长17.8%和20.5%;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6.1亿元、网络零售额12.3亿元。现代农业稳步提升,我市被列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县、省竹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26家、家庭农场414家,创建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个,示范带动农户近3万户,覆盖全市60%的农业生产领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7亿元、增长4%,"永安罗坊腊鸭"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定,成功举办2019国际(永安)竹居博览会。

(四)不遗余力惠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在城乡建设出实招,城市功能日趋优化,城市交通、景观提升等71个项目完成投资14亿元,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392个,拆除"两违"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乡村面貌日益改善,创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1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点27个,提前一年实现全市行政村冲水式公共厕所全覆盖;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兴泉铁路、溪源水库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新改建城市道路12公里、农村公路41公里、污水管网18公里,实现全市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系统全覆盖。生态环境见实效,狠抓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组建生态联合执法总队,尼葛开发区异味整治初见成效,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7%,城区饮用水源达标率100%,龙头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成为三明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人民群众得实惠,7类3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推进,全年民生支出达20.6亿元、增长17.6%,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39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8%,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580元;启动4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家庭1312户;脱贫攻坚深入推进,156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11440元,35个贫困(空壳)村全部摘帽退出、平均村财收入12万元以上。社会事业办实事,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成立燕翔教育发展基金,"总校制"改革有序推进,永安一中学子勇夺全省高考文科第一,"985""211"院校录取人数创历史新高,新改建幼儿园3所,增加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位2750个,福建水电学院高职扩招1040人;卫健事业不断增强,省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创建通过复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分别增长13.1%和7.1%;养老事业持续提升,新增医养结合床位200张,城区3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投入使用,完成4所乡镇敬老院改造;文体事业不断进步,唱响"风展红旗如画"品牌,建立小陶镇、燕南街道等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试点,率先在全国搭建"互联网+中国文物安全志愿者行动"服务平台,融媒体中心投入运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平方米,成功举办第四届农民春晚、首届全国自行车爬坡邀请赛,我市跻身2019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82位。

(五)保持定力防风险。防风险是促发展的基础。一年来,全市金融风险持续稳控,为15家企业办理资产按揭贷款5.7亿元、20家"白名单"企业发放贷款12.1亿元,帮助31家企业转贷资金超5亿元;防止15.6亿元关注类贷款出现风险劣变,处置不良贷款3.7亿元,不良率1.44%,比年初下降0.23个百分点。房地产风险化解有力,采取"一企一策"办法,中央佳园二期、合元润城、清竹苑景复工建设,五洲凯旋门进入破产重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46.6万平方米、增长16.2%,去化周期缩短为15.47个月。国有企业信用风险有效防控,制定债务风险化解方案,建立偿债资金池,到期债务得到接续、化解;用足用活改革试点政策,我市被列入全省首批土地储备项目预算管理试点,"双创债"二期9亿元成功发行,获得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前批3.8亿元。

(六)齐心协力保稳定。稳定压倒一切。我们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为契机,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共打掉涉黑涉恶组织、团伙7个,破获案件9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57人,9个行业乱象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各类安全事故和重大群体性事件,及时果断应对"5·17""6·10"暴雨洪灾,107户重建户搬入新居。深化"平安永安"建设,"平安铁路""平安家庭""平安校园"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全面开展,"六无"村(社区)达标率稳步提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逐步精细化;开展"己亥攻坚"会战行动,破获涉毒刑事案件5起;探索信访工作改革,组建12345便民服务中心,实现重大节会期间涉访人员"零"进京到省上访。双拥共建和人民防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工作持续推进,科普、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水文、气象、防震减灾、库区移民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治人者必先自治。我们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始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大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以及市委确定的目标任务,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以依法行政为原则。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有关规定,落实合法性审查制度,全面深化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0件、政协委员提案170件,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始终以优化服务为中心。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深入开展"访企业、解难题、促'六稳'"专项行动,认真落实党政领导与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民营企业诉求受理处置反馈工作机制,帮助企业获得补助资金6500多万元、减少电费成本2700多万元,为企业减税降费2.8亿元。深化"放管服"改革,梳理"一趟不用跑"事项221项、"最多跑一趟"事项442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到90个工作日以内,所有工商登记事项实行当场办结;我市入选《2019中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研究白皮书》,位列第38位。始终以遵规守纪为表率。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实施办法,持续推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整治,强化审计监督和效能督查,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沉着应对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挑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群策群力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省地属驻永单位、驻永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永安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稳增长任务较为艰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还需加快,新兴产业支撑作用不明显,项目储备特别是产业项目储备不足,营商环境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集中暴露,房地产去库存、国有企业信用风险、部分工贸企业金融风险防范任务仍然艰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减收因素较多,刚性支出不断增加,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干事创业精气神有待进一步增强,一些部门单位政策理解力、施策创造力、决策执行力不强。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下非常之功、破非常之难,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交卷"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持续做实"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实施当好经济发展排头兵产业行动计划,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出口总值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任务。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八字方针"推动产业升级。产业水平不高,就谈不上赶超。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以三大集群推动工业振兴,做好"老树发新枝"文章,在汽车及机械加工产业上,突出海西汽车、建新轮胎、兵工装备、鼎鑫铸造4个龙头带动,力争实现产业产值265亿元以上。在纺织新材料产业上,突出宝华林龙头带动,持续跟踪华泰科技竹三素分离、中国通用天丝项目,力争实现产业产值225亿元以上。在石墨和石墨烯产业上,突出翔丰华龙头带动,推动翔丰华三期、中禾二期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实现产业产值19亿元以上。以两大基地补齐服务业短板,在现代物流基地上,推进闽中公铁联运物流基地铁路港、全省棉花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货运市场规模,力争新增规模以上物流企业3家以上、货运能力5000吨以上。在文旅康养基地上,融入"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建设,加快"抗战之声"音乐小镇、天斗森林康养基地等项目建设,探索发展全域森林康养产业,力争游客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7%和20%以上。以特色品牌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实施国家级农林基地、地标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三大品牌带动工程,加快形成绿色林业、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等八大优势特色产业,力争实现特色农林产业链条产值95亿元以上、特色农林产品加工率40%以上。

实施创新驱动。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加快石墨和石墨烯产业"一中心两平台"建设,确保孵化中心研发大楼投入使用;发挥现有研发平台作用,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争新增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2家以上。打造企业研发平台,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滚动培育库,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50家以上,新增企业研发中心2个以上,全市研发投入保持增速20%以上。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实施"人才强市"发展战略,完善引才、育才、留才激励机制,力争引进研发团队3个、科技创新创业人才5人以上。

优化营商环境。做优服务环境,持续开展"进企业、帮企忙、解企忧"活动,落实好党政领导与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及时解决企业难题。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事项办理环节和时限,确保审批时限控制在法定时限的50%以内。做优融资环境,深化"白名单"管理办法,拓展政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向上争取信贷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实体经济、国有企业的信贷投入,降低企业融资门槛、融资成本,力争全年贷款余额增长7.5%以上、实体经济贷款余额增长10%以上。做优要素环境,落实中央减税降费、电力直接交易等惠企政策,加快推进重大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善园区水、电、路、污水处理设施,谋划管道天然气供应等新路径,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二)坚持以"五比五晒"推动项目建设。项目是发展的生命线。要持续在项目接续上发力,不断增强赶超发展后劲。

加快项目建设。突出开竣工环节,加快推进初步安排的235个计划投资280亿元的"五个一批"项目、22个计划投资22.4亿元的省级重点项目、8个计划投资11.5亿元的1820重点项目,确保9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12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突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兴泉铁路、永浆至上坪公路等5个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实施流域综合整治、灌区节水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力争西区水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突出服务保障,推行"四个一"项目管理机制,实行"挂图作战",全力保障资金、土地、用电等要素。

加强招商引资。瞄准产业链延伸,围绕汽车及机械加工、纺织新材料、石墨和石墨烯等主导产业,加强与商会、行业协会、中央省地属企业等资源深度对接,重点跟踪竹天丝、快递快运区域总部等投资10亿元以上在谈项目,力争完成招商引资75亿元以上。瞄准区域化合作,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推行驻点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力争全年举办专场招商活动30场以上、引进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瞄准企业增扩产,按照优惠与对等原则,支持本土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上市融资,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新增增资项目15个以上。

加大谋划储备。着力抓对接,围绕"十四五"规划,密切跟踪乡村振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等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导向,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上级盘子。着力抓谋划,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有企业增资扩产等,力争策划生成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个、5亿元以上项目10个。着力抓接续,围绕"四上"企业培育,完善扶持发展政策,建立升规纳限企业储备库,持续做好重点工业、服务业企业、个体工商户培育服务工作,力争新增"四上"企业入库72家以上。

(三)坚持以改革开放推动全面进步。改革是发展的重要法宝。要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动力。

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国企改革,探索"大国资,全覆盖"模式,规范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运行机制,力争全市园区平台实现实体化运营;深化"产业+金融"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加强经营性资产的运营管理,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推进林业改革,深化"国有林场+村委会"经营模式,继续实施竹林经营碳汇开发试点项目,实施闽江上游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1200亩,加快推进中央森林抚育项目8000亩。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经营性资产促进集体增收办法;精耕"福田贷""福林贷""快农贷""振兴贷"等农村普惠金融产品,推动以村集体资产作为抵押物的集体融资模式逐步形成,让农村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创新示范性机制。开展医防融合试点,建立防治结合、防控结合机制,推动疾控机构融入区域健康管护组织体系,实现健康关口前移;完善总医院一体化运行机制,转变基层医疗机构经费拨付方式,实行集中支付管理,推进"六大中心"信息化建设,实现总医院与基层医疗资源的无缝对接。深化落实"路长制",完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路掌通"APP平台作用,提升农村公路安全管护水平。探索生态领域联动执法,健全生态司法和生态执法联动机制,发挥生态联合执法总队效能,全面提升生态环保执法成效。

扩大高水平开放。用好载体,主动融入"海丝"核心区、福建自贸区、"一带一路"建设,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6·18""9·8"等平台,推动汽车、新材料、纺织、化工等优势产品走向海内外。办好平台,对接三明林博会,办好竹博会、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等大型展会、赛事,打造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密切与港澳台地区的沟通联系,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及社团的友好往来,力争引进外资项目2个以上。建好基地,培育外贸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打造以三氯蔗糖、多彩铝板、载重轮胎、林竹制品为主导的外贸出口支撑点,力争年内培育出口超千万美元的外贸龙头企业3家以上,生产型企业自营出口比重达45%以上。

(四)坚持以乡村振兴推动"三农"发展。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三农"工作全面发展。

提升农业效益。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西洋内炉芙蓉李、洪田大科桔文化等产业基地,培育现代农业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16个、示范基地6个、示范企业5家。发展质量农业,稳定粮食生产面积24万亩,实施农特产品品牌创建提升工程,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2个以上;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持续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合格率98%以上。发展绿色农业,落实省上地力提升"3323"工程,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确保施药、施化肥量减少2%以上。

改善农村条件。让村庄更优美,持续推进大湖镇坑源村、曹远镇霞鹤村等10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创建"绿盈乡村"88个,打造乡村振兴精品路线3条。让环境更舒心,深化"一革命五行动",加大集镇、村庄公厕建设力度,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全面推开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试点,完成全市村庄房前屋后整治。让乡风更文明,注重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争创一批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化移风易俗行动,开展"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专项整治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促进农民增收。培育经营主体,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增示范合作社15家、示范农户50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个以上,培育科技示范主体400个以上,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0人。加快营销转型,深化"农超对接""农电对接",推广"周末墟街"等展销平台,打造益农信息社183个,力争实现农产品市场及合作社年交易额8.5亿元以上。壮大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利用福建水电学院、三明市第二高级技校、永安职专等职业院校优势,发挥科技特派员、驻村干部作用,培育一批专技人才和致富能手。

(五)坚持以科学理财推动提质增效。财政工作事关全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努力在理财、生财、聚财上想办法、出实招。

在财源培植上发力。实施税源企业倍增计划,按照"选好选优、培优培强、贡献对等"的原则,完善"一企一策"帮扶措施,精准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实现企业得实惠、政府得税收。盘活存量资金资产,健全闲置资金和存量资产滚动清理、集中管理、分类盘活等机制,探索国有公司承接闲置资产办法,实现资产配置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拓宽收入来源渠道,统筹土地收储出让规划,加大住房公积金"公转商"贷款贴息力度,稳定建筑房地产税源;密切关注中央消费税政策调整,研究培育消费市场,做大消费税源。

在科学管理上发力。量化收入考核,完善预算单位收入任务考核办法,建立专项考核机制,将财源培植、财政增收纳入绩效考核内容,与综治平安奖、精神文明奖相挂钩,形成促增收合力。强化预算执行,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集中资金统筹保障基本民生,确保本级财政收支平衡;加强预算执行约束,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力争全年压缩一般性支出10%以上。优化绩效管理,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全面启动本级预算绩效重点评价,实行重要政策、重大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实现向效益要资金。

在争取支持上发力。做足政策文章,密切跟踪中央、省、三明市政策信息,预测研判财政体制和税收政策调整,加强对金融、产业、试点等政策研究,高度重视各类专项债券争取,加大跑项目、跑资金、跑政策工作力度,力争全年争取上级资金13亿元以上。做好老区文章,用好用足我市老区、苏区政策,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争取获得中央和省上转移支付、预算内补助资金等更大支持。做活土地文章,继续做好土地增减挂钩补充耕地工作,优化奖励分成比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六)坚持以底线思维推动难题破解。打好三大攻坚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要关口。要坚持以发展的理念、攻坚的决心,解决发展难题。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全面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加大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力度,逐步改善贫困户老旧住房,确保脱贫不返贫。突出精准施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行"大家带小家"模式,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发挥产业指导员带动作用,保持扶贫小额信贷受益面,引导贫困户参与发展特色农业,促进贫困户增收。构建长效机制,继续落实"123"入户帮扶、动态跟踪和有序退出机制,排查核实因灾因病因残返贫人员,及时建档立卡,确保新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如期实现全面脱贫总目标。

铁腕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环保督察整改,针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分类抓好销号验收,确保中央环保督察信访件、三明交办件整改到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施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突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持续开展工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矿山生态修复、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城区异味等专项整治,力争主要流域省控以上断面水质Ⅰ~Ⅲ类比例达100%,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大环保监察力度,持续开展"清水蓝天""绿盾2020"等专项执法行动,运用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手段,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

稳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防范信用风险,加强风险排查和监测预警,加快推进工贸企业不良贷款"控新降旧",确保不良贷款率不高于上年水平。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快房地产去库存,持续推进房地产风险楼盘化解,促进复工项目尽早竣工交房。降低债务风险,集中资源支持城投集团发展壮大,开展土地储备项目预算改革试点工作,争取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实现债务预警县"脱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