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0年余杭区政府工作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698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7分钟

2020年余杭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18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区长陈如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书写余杭担当的一年;是全国"双创"周主会场活动在我区成功举办、"双创"动力汇聚澎湃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区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三个全域"建设,全力攻坚"五场硬仗",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完成财政总收入726.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1.45亿元,分别增长16.5%、16.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9.7%。

(一)经济质效在转型升级中持续提升。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稳中求进、进中求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力稳企业。设立亲橙办、亲企办、亲禾办,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活动,累计走访企业3.14万家次,解决问题2600余个。推进13项营商环境便利化行动,出台"全域创新66条",新增减税降费70亿元。创新政府产业基金、政策性担保、还贷周转应急资金运作模式,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推广应用"订单+清单"预警预判监测系统,预计外贸出口增长5%。加快调结构。深化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建设,预计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居全市首位,增长18%。启动实施"新制造业计划",预计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24%。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蝉联服务业发展综合评价全省第一。提升发展现代农业,预计增加值增长2.5%以上,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余杭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国家级创建名单,获评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区。持续扩需求。大抓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坚持开展"双集中"活动,集中开工重大项目95个,"152"工程开工率达83.33%,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集中签约项目170个,实际利用外资超10亿美元,成功招引字节跳动、优必选等重大项目。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奋力促开放。制定实施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启用浙江人才大厦先导区块,建成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与合肥包河区共建合杭梦想小镇。阿里巴巴eWTP秘书处正式挂牌。鼓励企业"走出去",完成中方境外投资额2.3亿美元。

(二)发展动能在新旧转换中持续增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系统集成、久久为功,着力打造全域创新策源地。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之江实验室园区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超重力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阿里达摩院一期完成供地,中法航空大学顺利奠基,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余杭)揭牌成立。浙大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智能网联驾驶测试和评价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相继落户。实施大孵化器战略,新增创新创业物理空间184.3万平方米。创新活力日益显现。预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为4%,新产品产值率达49.3%,年度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居全省首位。3家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历年新高。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4家,列全省第一。上市企业总量达25家。新增工信部单项冠军2家,隐形冠军总数全省居首。新设内资企业数增长37.2%。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4900余名,其中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149名,新增本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3.37万名。传统动能持续提升。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引进supET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分院(分中心),搭建行业级平台7个。实施工厂物联网项目89个、"机器换人"项目105个,4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车间、智能工厂项目,产业数字化发展评价列全省第一。关停落后产能和污染隐患企业(生产线)113家(条),完成"低散乱"块状行业淘汰整治。实施工业园区提升改造项目58个,盘活低效工业用地1029亩。平台建设提档升级。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引进康纳直升机、信达生物等一批重大实体产业项目,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基本实现全覆盖。未来科技城累计孵化培育营收超5000万元企业139家,梦想小镇入选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推广名单,阿里全球总部、菜鸟网络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临平新城迎宾路产城融合轴全线亮相,央企区域创新中心初步成形,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园、艺尚小镇瑞丽轻奢街区开工建设,工业互联网小镇正式启用。良渚新城成功招引金证引擎等29个优质总部项目,国际生命科技小镇先导区块入驻项目25个,梦栖小镇入选省级双创示范基地。钱江经济开发区正式挂牌,浙大电气装备创新中心、中创为量子通信等22个项目成功落户。

(三)城乡品质在内外兼修中持续优化。坚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乡联动、统筹推进,加快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城市建设提速增靓。完成国土空间发展大纲编制。配合推进城西高铁枢纽中心、湖杭铁路、绕城西复线、运河二通道等省市重点项目。加快轨道交通建设,16号线建成试运行,5号线首通段开通运营。世纪大道快速路建成通车,东西向快速路、望梅路互通等工程扎实推进。启动实施临平片区靓城行动,全面推进"6化行动18类工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圆满收官,获评省级优秀,首批6个美丽城镇试点启动建设。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试点顺利开展。建成5G基站2546个。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启动美丽乡村"1510"行动,完成121个精品村、6个精品区块建设,培育AAA级景区村庄10个,获评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区。承办市首届海内外农创客大赛,完成首批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招聘,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总量与增量均列全市第一。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新型业态,实现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直接经营收入11.7亿元,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相对薄弱村。基本完成美丽公路"八口八线"建设,建成"四好农村路"352公里。新增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试点项目4个。城市治理不断加强。深化垃圾治理,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100%,日均回收利用量增长104.7%,年进场量下降7.71%。攻坚"无违建"创建,处置违法建筑515万平方米,清理整治"大棚房"问题点位102个。消纳渣土1020万立方米。大力整治车辆乱停、出店经营等城市治理顽疾,积极打造城市管理精品样板区块。文旅融合成效初显。编制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接待国内外游客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8.8%、20.8%。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精彩亮相,成为文化旅游热门首选地。启动大运河文化带(余杭段)节点项目建设,拆除码头14家。加快大径山旅游开发,协调推进径山寺复建工程,建成径山禅茶第一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绿色发展指数跃居全省首位,获评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深化"五水共治",开工建设治水项目834个、完工720个,创建"污水零直排"镇街7个、生活小区128个,建成省市级"美丽河湖"5条,重点控制断面水质达到V类及以上,顺利通过国家城市黑臭水体专项督查。临平净水厂正式运行,余杭、良渚污水处理厂四期及径山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稳步推进。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开展扬尘治理专项行动,淘汰国III柴油车2888辆、上道路运输拖拉机2040辆。

(四)社会事业在共建共享中持续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守住底线、全力补短,积极探索全域治理现代化。民生保障不断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增长17%,年度十大民生实事顺利完成。巩固社保市区一体化成果,推进参保扩面提质。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登记失业率为1.7%。新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家、示范型照料中心30家,10.4%的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加大困难家庭兜底保障力度,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1.52亿元。创建无障碍社区25个。在全省率先完成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开工安置房805万平方米,竣工124万平方米,回迁安置3204户。开工建设农贸市场9家。公共服务更加优质。亚运场馆、余杭博物馆等项目加快推进,章太炎故居纪念馆完成改扩建,"相约""美丽洲"等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教育品质持续提升,高考一段率达39.2%,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95.2%。学校项目建成投用25个、开工建设35个,完成公办小学、幼儿园空调和新风系统加装。实施中小学"区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引进名优教师100名、省特级教师7名。深化健康余杭建设,组建5个医共体,建成2个院士工作站和11个区域诊疗中心,上线健康余杭门户。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估。区三院整体迁建项目竣工,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32家。社会治理卓有成效。落地应用杭州城市大脑·余杭平台,安监、防欠薪等模块运行取得积极成效。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建立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省市现场会在余杭召开。落实区领导包案化解和约访接访制度,积极防范化解网络借贷、实体市场等重点领域风险。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安全生产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安全生产事故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7%、33.8%。成功创建省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社会共治逐渐形成,实现村社民主协商议事会建设全覆盖。

(五)发展环境在改革转型中持续改善。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务模式转型。"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深化。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60天",新批工业用地100%"标准地"出让,"一件事"联动办理、一次办结覆盖81个事项。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覆盖事项367项,办事提速51.6%。健全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一窗受理"平台镇街全覆盖、综合办事自助服务机村社全覆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建成全国首个地方政府互联网产权交易中心。全省首试"人才创业险"。小城市试点培育成效明显,瓶窑获得省级考核优秀。深化"三农"改革,出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小共保体"。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推进区属国企改革,成立区环境集团。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重大事项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共590件。深化"三服务""三大比拼"等活动,开展"两高一低"专项整治,精简文山会海,严格督查考核,加强审计监督,深化廉政建设,着力营造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一年来,我们坚持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发力,全力协助台江、天柱、咸丰三县攻坚精准脱贫,扎实推进对口帮扶、山海协作、区市协作。坚持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双拥等工作不断加强,统计、公积金、邮政、气象、地方志、外事、港澳台侨事务、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解放军、武警驻余杭部队和驻余杭各直属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余杭发展的各界人士,向全区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创新发展支撑力还不够,创新转化绩效还需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产业总体竞争力还不够强;城市能级有待提升,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承载力与城市化快速推进还不相匹配;公共服务优质化均衡化水平还不够高,教育、医疗、养老等事业离群众美好生活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等等。同时,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现代化治理水平仍需提升。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克服和改进。

2020年主要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承上启下之年。当前,余杭正处在从县域治理向城市治理转型的关键期。我们要根据所处历史方位和发展基础,全面实施"区域五治",建立健全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的体制机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胜势,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2020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市区委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大治理"理念,锚定"干好一三五,争当排头兵",以高水平治理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三个全域"建设,奋力攻坚"五场硬仗",加快实现"东部崛起、中部兴盛、城西腾飞、西部富美",全力打造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桥头堡,进一步打响"中华文明圣地、创新活力之区"城市品牌。

建议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财政总收入及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12%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完成省市下达平安建设和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坚持"双擎驱动",着力构筑现代产业新高地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双引擎",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支撑。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挖浙大、阿里两座"金矿",巩固提升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势产业,积极引培5G应用、区块链、虚拟现实、下一代半导体等新兴产业,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大力提升创业孵化、研发设计、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全力推进阿里全球总部、vivo全球AI总部、OPPO全球移动终端研发总部等数字经济领域重大项目,提升发展5G创新园、区块链产业园等载体,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后劲。巩固工业互联网先发优势,充分发挥阿里supET、工业富联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作用,实施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300个。

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大力培育高端装备、生物经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完成工业投入120亿元。加快智能制造,推动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实施"机器换人"项目100个,建设无人(黑灯)工厂(车间)3个以上。加快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推动家纺服装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精准扶持生物经济发展,高水平建设省生物医药高新园区、国际生命科技小镇和未来科技城生命健康科创园区。积极培育"浙江制造"品字标,新增国家、行业、省级地方和团体标准制修订12个。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隐患企业,提升改造仓前高桥、开发区印染区块等工业园区,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1000亩以上,建设小微企业园7个。加强工业用地保障,严守全区48平方公里工业用地规模底线。

加快升级市场主体。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0家、省科技型企业200家,创建省级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30家,确保符合产业导向的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50%,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0%。落实"凤凰计划",力争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科创板上市取得实质性突破。深入实施"雄鹰计划""雏鹰计划""双百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隐形冠军。落实新产品和制造精品推广计划,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试点企业加快向市场化、实体化转型。

持续释放需求潜力。以具有乘数效应的投资项目为重点,加强项目招引和落地推进,着力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高端制造业领域,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投资结构持续优化。认真落实稳外贸各项举措,着力培育外贸新增长点,确保外贸出口占全市份额保持稳定。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大力支持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新零售商业模式,鼓励发展夜间经济,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加快发展楼宇、总部经济,力争税收超亿元楼宇达到8幢,开展首批星级楼宇评定授牌。

二、坚持创新引领,着力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以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为支撑,加快高端资源汇聚和创新生态建设,打通创新孵化与产业转化链条,坚定不移建设环境更优、效益更高的创新活力之区。

提升平台能级。落实统筹治区理念,加大空间、产业、项目、资源统筹力度,进一步形成平台镇街互动融合、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持续做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扎实推进浙大高端装备研究院、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力争培育产值超百亿企业1家、50亿企业3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未来科技城要围绕"一城三中心"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未来科技文化中心、城西高铁枢纽中心、南湖科学中心,大力提升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发展质效,加快落地与周边镇街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临平新城要做强数字时尚、工业互联网、跨境电商等主导产业,高标准推进九乔国际数字商贸城开发,加快打造长三角数字科创园、高层次人才创新城等十大创新产业园区,新增重大创新型项目30个。良渚新城要全面融入杭州大城北开发建设,加快打造国际商务区核心区,引进国内外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数字文化企业不少于5家,力争梦栖小镇通过省级特色小镇验收命名。钱江经济开发区要在省级开发区排名中进位前移,加快浙大电气装备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加速器等项目建设,拓展产业空间800亩,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建强创新载体。抢抓杭州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机遇,加快重大创新载体和科研重器建设,确保北航中法航空大学、阿里达摩院一期开工建设,之江实验室园区一期工程竣工投用,扎实推进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浙江理工大学余杭校区(时尚学院)等项目建设。加快布局重量级研发机构和产业创新中心,支持阿里巴巴争创国家先进系统芯片产业创新中心和数据智能创新技术中心,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分院(分中心)、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等平台实质性运作。深入实施大孵化器战略,确保新增孵化载体40个、物理空间185万平方米,着力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产业优势明显的专业园区。实施特色小镇"六高"提升行动,加快培育航空航天科技小镇。

汇聚创新资源。坚持人才第一资源理念,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加强人才专项住房建设统筹,推广"人才创业险",探索举荐人制度等人才评价方式,加大"高精尖缺"人才招引力度,新增海外高层次人才500名、高技能人才2300名。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加强国际国内顶尖科研院所与区内优势产业对接合作。完善杭州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运营平台,构建快速授权、确权、维权的保护机制,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加强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拓展开放合作。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探索建设长三角南翼"人才特区",启动建设浙江人才大厦,加快打造长三角企业创新研发总部基地。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eWTP秘书处实体化运作,提升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并购重组、建立境外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地位不动摇,紧盯先进地区、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开展"飞地"招商、驻点招商、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积极谋划一批省市县长项目工程。认真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合作、对口帮扶、山海协作、区市协作。

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考评指标体系,实施营商环境便利化行动,落实新一轮减税降本举措,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减负赋能。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支持浙江人才小额贷款公司运作,搭建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动投贷联动模式运作。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全面实现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推进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全过程审批"最多80天"改革。加快"移动办事之区"建设,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规范事中事后执法监管,实施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环境信用差别化管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应用,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充分发挥亲橙办、亲企办、亲禾办等服务主体作用,畅通"亲清直通车",把精准服务、解决问题落到实处。

三、坚持品质建城,着力实现城市能级新提升

以城市国际化现代化为方向,推动靓城行动全域覆盖,加快城市形态革新、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全力建设高能级大都市新区。

加快城市改造更新。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深化临平老城区等重点区域控规编制。加强重点区块城市设计,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高标准规划建设临平新城城市地标、未来科技城绿汀路城市综合体、良渚新城华润万象城等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南湖综保工程,提升发展迎宾路、荷禹路等轴线。加快临平老城区、开发区老城区有机更新,推进余杭直街和星桥、闲林、獐山等老集镇旧城改造。完成塘栖、瓶窑等6个省级美丽城镇创建,落实小城镇环境风貌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推动老旧小区功能完善、空间挖潜和服务升级。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积极推进未来社区建设试点。探索乔司等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释放城市发展空间。坚持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在停车管理、街面巡逻等领域加强智慧应用,努力实现"科技让城市更美好"。

加快完善功能配套。扎实推进亚运场馆、余杭博物馆等改扩建项目,加快建设镇街文体大楼、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休闲公园等项目。完善供排水设施,开工建设临平自来水厂,加快启动临平北、仁和污水厂以及仁和污泥处置厂等项目,完成余杭、良渚污水处理厂四期建设。全力保障白鹤滩特高压直流工程等重大电网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民丰、勾庄等5个输变电项目。实施公交场站项目4个,新建、扩容公共自行车点位40个。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区域5G网络连片覆盖。

加快畅通交通路网。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全力保障湖杭铁路、绕城西复线、运河二通道等重大项目推进。配合做好地铁3、4、9、10号线、机场快线以及杭海、杭德等城际线建设,确保5号线后通段、16号线全线开通运营,主动对接全市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和四期建设规划编制。积极谋划星都大道、藕花洲大街综合整治等项目,启动实施东西向快速通道地面段工程、崇贤至东湖路连接线二期,开工建设望梅快速路北延、东湖快速路北延、莫干山快速路,加快推进沪杭高速抬升、文一西路改造提升、星光街整治改造等工程建设,确保望梅路互通、迎宾大道北延隧道建成通车。不断完善重点平台主次干路、支小路网,积极打通跨区域断头路。

四、坚持美丽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新典范

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加强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加快建设城乡融合、文旅融合的大美余杭。

提升环境质量。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化"五水共治",创建"污水零直排"镇街10个,建设"污水零直排"工业园区9个,提升改造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终端100个,创建"美丽河湖"3条,确保市控以上断面水质稳中向好、预警河道全面消除。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餐饮油烟、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力争实现建设工程扬尘"全面清零"。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进污染地块修复。强化固废治理,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深入推进垃圾治理,加快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建设,力争实现生活垃圾进场总量下降3%。深化"无违建"创建,处置违法建筑300万平方米。

加快乡村振兴。力争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响"禹上田园"品牌,农业增加值增长2%。深化美丽乡村"1510"行动,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精美、多业融合的美丽乡村示范带。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出台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长效管理政策,落实"十不十宜"规定。把整治村庄与经营村庄结合起来,激活农村经济新业态,支持田园综合体、民宿集聚村落等项目建设,面向全国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3名,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2亿元以上。落实村集体经济发展"一镇街一方案",完善村级留用地政策,确保村均年经营性收入增长8%以上,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70万元以下相对薄弱村。精准施策推进低收入农户创业就业,确保年收入增长10%以上。

推进文化兴盛。以打造良渚古城遗址文旅融合IP群为引领,做好"三大文化"串联文章,实施文旅"1010"工程,争创省级文旅融合改革试点区。以建设良渚国家文化公园为目标,持续放大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效应,不断加强遗产保护管理、预警监测,有序推动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组织实施遗址公园陈列展示、基础配套提升,建成开放老虎岭遗址公园、瑶山遗址公园,加快建设以良博院二期等项目为重点的良渚文化艺术走廊,着力打造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对标中央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要求,完善大运河文化带(余杭段)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干线码头征迁4家、整改提升5家,启动建设良渚、塘栖、崇贤、运河等地景观工程6个。统筹大径山区域开发建设,加快径山禅茶文化中心、黄湖六善酒店、鸬鸟温泉、百丈竹文创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AAA级景区、景区镇各1个。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启动实施玉架山遗址公园项目,推进区非遗综合展示馆建设。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作更多彰显余杭特色的文艺精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