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上半年意识形态材料合集38篇(含总结汇报、研讨发言、理论参考等)(第17/1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779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94分钟

网作为信息获取和价值观念传播的重要渠道,要发挥其教育引领、筑牢防线、澄清谬误、凝心聚力的作用,在全网范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加强意识形态主旋律教育,筑牢网络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基础;加强网络空间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18]严厉打击和依法取缔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言论,不给错误思潮和虚假信息提供传播渠道,抢占并捍卫我国意识形态新媒体阵地。

三、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取得非凡成功的保障所在

高校办学首先要做到不忘方向,始终将社会主义作为办学治校的原则和方向。在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毫不动摇地朝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推进。

(一)多维度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与接受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在大力批判和清算封建社会意识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教育给予特别关注。青年作为特殊的群体,是社会各种力量抢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毛泽东将其视作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群体。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明确我国人才培养的标准,并指出要使学校真正成为"为社会主义培育优秀人才的地方",1985年颁布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依靠教育"。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借意识形态输出的方式意图歪曲我国社会主义,使部分青年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邓小平对此进行严厉批评,强调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习近平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19]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实现新的飞跃。

中国高校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始终明确的。但当前,这一领域却面临各种形式的挑战,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置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最大程度帮助学生形成主流共识,首先要阐明社会主义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能办成如此多大事,究其根本是社会主义彰显着巨大优势。其次,必需做好正面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校园电台广播、报刊专栏弘扬主旋律,提供思想指南;同时利用好新兴媒体,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整合并筛选积极正面的信息,扩大网站信息的容量与覆盖面,使社会认同最大化。最后,文以化人,积极开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学术交流活

动和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健全品格。

(二)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甄别能力与斗争意识

毛泽东指出:"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有发。"[2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意识形态斗争视作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揭露与批判,帮助知识分子和在校学生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深刻认识到封建腐朽思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从"文化大革命"和89政治风波本质错误中,在全面分析国外敌对势力战略阴谋的基础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当前,"西化中国"的阴谋正或隐或现地开展,正在极力争夺青年一代。[21]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剖析错误思想的本质和危害,有效先做好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14]在意识形态领域,毛泽东主张充分利用好报纸、刊物、电影、广播等舆论工具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指出:"报刊、电视和广播要把提升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当成是一项基本的、经常性的工作。"[15]习近平也指出互联网作为我们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要占领这个阵地,必须要团结这部分人,要利用好一切新兴媒体,避免给任何错误的思想观念提供方便与生长的空间。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16]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与指导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加快推进,但也面临新课题。互联网的开放性、自在性和渗透性使其成为各种观念意识交流碰撞、争夺青年一代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主战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着"网络无国界"的旗号混淆是非,企图抢占我们的政治精神领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极具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但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和反思批判能力不高,高校意识形态的整合力与引领力有待提高。据此,习近平强调"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17]如今互联网作为信息获取和价值观念传播的重要渠道,要发挥其教育引领、筑牢防线、澄清谬误、凝心聚力的作用,在全网范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加强意识形态主旋律教育,筑牢网络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基础;加强网络空间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18]严厉打击和依法取缔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言论,不给错误思潮和虚假信息提供传播渠道,抢占并捍卫我国意识形态新媒体

阵地。

四、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取得非凡成功的保障所在

高校办学首先要做到不忘方向,始终将社会主义作为办学治校的原则和方向。在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毫不动摇地朝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推进。

(一)多维度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与接受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在大力批判和清算封建社会意识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教育给予特别关注。青年作为特殊的群体,是社会各种力量抢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毛泽东将其视作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群体。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明确我国人才培养的标准,并指出要使学校真正成为"为社会主义培育优秀人才的地方",1985年颁布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依靠教育"。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借意识形态输出的方式意图歪曲我国社会主义,使部分青年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邓小平对此进行严厉批评,强调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习近平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19]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实现新的飞跃。

中国高校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始终明确的。但当前,这一领域却面临各种形式的挑战,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置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最大程度帮助学生形成主流共识,首先要阐明社会主义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能办成如此多大事,究其根本是社会主义彰显着巨大优势。其次,必需做好正面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校园电台广播、报刊专栏弘扬主旋律,提供思想指南;同时利用好新兴媒体,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整合并筛选积极正面的信息,扩大网站信息的容量与覆盖面,使社会认同最大化。最后,文以化人,积极开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健全品格。

(二)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甄别能力与斗争意识

毛泽东指出:"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有发。"[2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意识形态斗争视作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揭露与批判,帮助知识分子和在校学生认清帝国主义的本

质特征,深刻认识到封建腐朽思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从"文化大革命"和89政治风波本质错误中,在全面分析国外敌对势力战略阴谋的基础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当前,"西化中国"的阴谋正或隐或现地开展,正在极力争夺青年一代。[21]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剖析错误思想的本质和危害,有效遏制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和思想渗透,从根本上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的意识侵略行为便从未中断。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干扰着在校学生思想共识的达成,甚至出现少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对中国共产党随意评论、政治认同与政治立场缺失。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技术的先进性、迅速性与大学生甄别能力与抵制能力的滞后性这一矛盾,已成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亟须破解的时代难题。新时代要求学生具备甄别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能力及本领,首先是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教育常态化,高举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筑牢思想观念高地,坚决反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悄无声息地渗透。同时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自觉性,使学生参与到抵制错误思潮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正当性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伪善性,理性选择意识形态,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明辨是非、抵御诱惑。

(三)立体式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体系建设

就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精髓而言,它是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两者的统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22]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高校教育工作的内容和重点。新时代,国家聚焦核心价值观及体系建设,奠定了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理论根基,进一步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

高校肩负着培育德才兼备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要本着教育引领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主导作用,将其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提高主流意识知晓率,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习近平强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凝聚中国力量。[23]要把思政课作为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深入阐述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价值意义和践行要求,做好理论引领、加深理论认同、凝聚思想共识。同时将核心价值观体系纳入教育的基本内容,丰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识、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荣辱观念。核心价值体系是开放的

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抓好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工作,及时了解思想意识领域的动向与变化,保持先进性,确保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而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理论。

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科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所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任务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问题而展开的。虽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仅经历了短短四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但在党和国家的引导下,依然取得了巨大突破。马克思主义教研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学科的规范性与话语权不断得到强化、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日趋系统科学。

(一)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号召高校师生积极参加理论学习运动,制定理论学习方案,编写并出版许多与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相关的教材,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改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培养任务都作出明确指示,加强共产主义教育、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民主法治与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要以世情和国情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着力打造完备、系统、科学的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课建设要以构建内容体系为核心,不断调整和丰富教育理论,实现内容创新。内容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为根本,以中国化理论新发展为核心,以学生实际需要为落脚点,体现科学性、彰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教材要做到让学生准确了解国史和党史、了解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将国家主权与安全、中国文化、伟大复兴梦融于教材之中,深化学生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价值取向,发挥教材的价值性与实效性。教材作为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本身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时代变化和教育对象转换提出的新要求,保持内容的先进性、动态性。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水平,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统一高度,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统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教材在内容上有创新、质量上有提升。

(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发挥高校思政教师的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高校办学治校的需要,党中央下大力气对教师队

伍建设进行全面指导,教育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教师的专业功底、政治素质、育人能力显著增强。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作为教育者有先接受教育的重要任务。

[24]邓小平强调,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关键取决于老师,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要有责、负责、尽责。新世纪的到来,江泽民明确强调振兴民族关键在于教育,振兴教育关键在于教师。[25]十八大以来,国家就教育问题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并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新的方针政策,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师队伍的顺利建设。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6]始终抓紧抓好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有扎实的教师队伍作保障。日益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顶层设计和长效机制,对高校教师必须做好合理选拔,秉持公平、择优的理念,始终坚持政治硬、能力强、品德正为人员选拔的标准。完善并落实思政课教师激励制度,通过培训、考核、评价、厚待等多种途径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改革,确保队伍建设方向正确和管理科学。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思政课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兼具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很高的政治素养,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爱马克思主义,坚决拥护我们党的路线思想政策不动摇,坚决杜绝错误意识形态的传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的责任感转化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夯实学生成长发展的思想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知识性与政治性,兼顾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用科学理论教育学生,对学生政治立场的动摇、思想意识的困惑、对党和国家认识的偏差要及时纠正,增强学生对消极思想的敏锐性、鉴别力和免疫力。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便设置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两大理论课程,但在学科设置上较分散,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高校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加紧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研究,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理论的自觉与热情。伴随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党和国家迎来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新的历史性开端,不断加大对学术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投入力度。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恢复、逐渐走向系统建设的新阶段。自2013年以来,党和国家统筹各方力量致力于教学科研建设和学科建设这两个重点工作。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建设,使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的各方面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

指导。

新时代必须一如既往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并且在规模和质量上实现更大的发展。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理论教育薄弱的状况,落实基础理论课教育,完善相关课程教材,鼓励学生扎实读原著,教育引导学生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看待国内外各种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分析判断能力。其次,围绕马克思主义教学大兴理论研究之风,坚持问题导向,并将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及时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教学的效果。最后,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专门人员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政治素养和政策理解能力,站在学术最前沿开展学科理论研究,绝不允许各种"反马""非马"思想的蔓延,发挥其巩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的作用。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历程,牢牢遵循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经验,为巩固完善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总之,高校居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前沿,同时也是敌对势力争夺我国未来接班人的高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统领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建设与学科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一项政治性、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其路漫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征日渐形成,必将大放光彩。

从百年党史看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探索

徐妍

(2021年6月11日)

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今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共产党建立--建国前:革命与斗争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通过不断对其深入学习研究、宣传和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指导思想,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明确提出要组织起工人、农民和士兵,通过社会革命手段推翻资本家政权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进行理论灌输。因此,在当时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革命与斗争是党开始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服务于党的奋斗目标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和党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和工作模式。

二、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改造与较量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争论主线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革命与斗争的意识形态工作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新生政权如何巩固发展,是我党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肃清以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为主要代表的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题。1953年,在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和较量,意识形态工作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和策略。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相应任务进行了新思考,对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人民群众自觉认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之前:调适与创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轴心

历经十年的"文革"浩劫,我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奠定了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根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积极推动改革开放,这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它解决了遗留下来的思想文化领域死板僵化的问题,也使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对此,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原则方法,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促使我党能够有理、有利和有效地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又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拓展了新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方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立足改革开放初期实际,为后续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奠定了坚实根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苏东剧变、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将意识形态建设提到了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要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为国际国内复杂局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对策。

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倡导"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等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建设新途径。通过不断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四、党的十八大之后--至今:巩固与创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进驱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西方"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大量

涌入,使得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较大压力。在深刻把握世情、党情、国情和网情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历史新高度。

党中央组织召开一系列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重要会议,着力防范意识形态领

域风险,开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要求,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同时,管控好网络意识形态的主阵地,积极巩固和扩张网络空间的"红色地带",促进网络空间的"灰色地带"向"红色地带"转化,挤压网络空间的"黑色地带",推动构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促进意识形态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从整个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历程可以看出,根据形势变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这既体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优秀成果,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特点。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是时代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代表的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前人思想、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意识形态建设,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筑建了安定有序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