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上半年意识形态材料合集38篇(含总结汇报、研讨发言、理论参考等)(第15/1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779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94分钟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必须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增强看齐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增强战略定力、站稳政治立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原则,管理好报刊图书、讲台论坛、会议会场、电影电视、广播电台、舞台剧场等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做大做强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论坛等新兴媒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必须始终坚持加强正面宣传、强化正面引导、壮大主流声音、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三、旗帜鲜明地开展意识形态斗争

意识形态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暗战。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斗争的历史就是一部同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的历史,也是与

"西化分化""和平演变""颜色革命"作斗争的历史,为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开展意识形态斗争。

(一)必须理直气壮地亮剑各种错误倾向、错误思想、错误思潮

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斗争表明:党内总会有各种错误倾向、错误思想、错误思潮,不时干扰正确路线的贯彻和执行,必须实事求是、经常不断地对其开展旗帜鲜明的斗争,并予以坚决的纠正。百年来,党内先后出现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阶级斗争为纲、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错误倾向,其实质是背离和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正确思想路线。

与此同时,党成立初期,通过《新青年》《前锋》《政治生活》《中国青年》《先驱》《新时代》等刊物,旗帜鲜明地批判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党的"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统治。党的六大批评了"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号召党内同志们彻底肃清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个人主义、流寇主义、盲动主义等错误思想,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党内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照抄照搬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在反"左"时,必须注意防止右的倾向;在反右时,必须注意反对"左"的倾向,但主要危险是右的倾向。延安整风运动旗帜鲜明地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作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对电影《武训传》、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思想、胡适唯心主义、胡风文艺思想等批判活动,逐渐消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封建主义意识的影响。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只能采取讨论、批评和说理的方法克服错误意见;对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错误思想必须毫不手软地进行批判和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2]37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2]33,"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激荡,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坚决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风险挑战,在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上绝不含糊其辞、绝不妥协退让,敢于发声、敢于斗争,建设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筑牢思想防线。

(二)必须理直气壮地开展反"西化分化""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

斗争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西化分化""和平演变""颜色革命"是其"和平"颠覆中国的长期战略。这里的"西化"就是企图在政治上推翻人民民主专政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经济上取消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私有制;思想文化领域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分化"就是企图分裂中国共产党、分裂中华民族、分裂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社会主义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附庸。"和平演变"是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用"和平方法"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颜色革命"就是用各种借口制造政治危机,通过非暴力的街头抗议推翻原来由选举产生的合法政权,扶持一批亲美人士执政。这些战略其实质是企图运用和平演变而不是战争的办法,达到改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目的。

毛泽东同志及时敲响了防止和反对和平演变的警钟:"帝国主义说我们第一代、第二代没有希望,第三、四代怎么样,有希望,帝国主义这话讲的灵不灵?我不希望灵,但也可能灵。"[13]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和平演变"[2]344,"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2]311。江泽民同志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是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重要领域。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和斗争,实质是要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斗争。"[10]胡锦涛同志指出:"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

[15]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探索实践,指导我们取得了反"西化分化""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等一系列斗争的胜利,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尤其是"东升西降"的趋势更加明显。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意识形态斗争,进一步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筑牢思想防线。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获得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一)坚持群众立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在这里,"群众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思考和谋划工作。"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三者辩证统一、密不可分。党成立初期,党的一大就号召"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5]3,实现社会革命;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5]90,"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5]116。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论断,把其确定为党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由被压迫被奴役地位向"站起来"、成为国家主人的飞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6]853,"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6]1096。刘少奇同志进一步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17]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概括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8]),

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了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向"富起来"的飞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2]368,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其根本判断标准。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人民由"温饱"向"小康"的飞跃。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开启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中国人民由富起来向强起来的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2]1,"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我们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才能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二)坚持团结人民、抒写人民、引导人民

在这里,"团结人民"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统一战线,更好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使命和任务。"抒写人民"就是走近群众、融入群众,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引导人民"就是弘扬主旋律、唱响好声音、传播正能量、激发新动能。三者密不可分、互为条件,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

就团结人民而言,大革命时期,党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其目的是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土地革命时期,党建立工农民主联合战线,其目的是团结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开展土地革命,反抗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目的是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愿意抗日的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其目的是团结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反对内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其实质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政治联盟,其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立了爱国统一战线,主要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其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就抒写人民而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追求文化的新鲜活泼和喜闻乐见,追求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同志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确立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发展方向,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就引导人民而言,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是中国共产党以正确舆论引导人民遵循的基本方针。党成立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宣传党制定的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等纲领,引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抗战时期,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政策,挖掘和宣传八路军、新四军中涌现的抗战民族英雄及其英勇行为的典型事迹,展示党的抗日斗争形象,提振中国人民抗战的精气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引导人民准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团结人民、抒写人民、引导人民,才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群众支撑。

五、始终坚持意识形态工作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要求。这里的"守正"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巩固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时俱进地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内容、手段、制度、机制、体制,巩固好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历史。

(一)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和手段创新

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和手段创新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理论创新是灵魂,内容创新是根本,手段创新是支撑。

在理论创新上,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坚持事业每前进一步、首先必须在理论上迈出第一步的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意识形态工作指导思想的历史性飞跃。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

在内容创新上,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创新内容品质、内容表达、内容呈现,打造内容鲜活的精品力作,弘扬主旋律,唱响最强音,激发正能量,振奋精气神,增强内容的生动性、思想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比如,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主要任务的内容实现了不断创新。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任务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任务是对全党全民进行社会主义正面教育;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任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

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命任务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在手段创新上,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工作传播手段的创新,即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单一的党报党刊发展到广播电台再到电视网络、由传统媒体发展到新媒体再到融媒体的传播手段创新,加速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时效,拓宽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范围,提升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灵活性、时效性,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喉舌支撑。比如,党成立之初没有创办自己的机关报刊,于是把《新青年》作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创刊,之后创办了《布尔什维克》《上海报》《红旗日报》《工农日报》《红星报》《红旗报》等代表性报刊,1931年创立了新华社。据不完全统计,1931年12月至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版的报刊有160余种[23]。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创办了《新华日报》《新中华报》《共产党人杂志》《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杂志》

《中国妇女》《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代表性报刊,并创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中,1948年创办的《人民日报》于1949年确定为中共中央机关报,1985年创办海外版,1997年"人民网"正式上线,2017年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标志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由"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为意识形态工作手段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报纸品种1871种,是1978年的10.1倍、1950年的4.9倍;共有各级广播电台播出机构2647个,是1978年的21.2倍、1949年的54.0倍;实际开办公共广播节目2900套,比2012年增长10.4%;实际开办公共电视节目3559套,比2012年增长8.7%。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不懈地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才能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始终坚持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是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党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就开始探索意识形态工作的建章立制问题。1921

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初步确立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

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规范依据。据统计,截至1949年,党中央共出台涉及意识形态工作的规章制度、党内法规性文件131件,促进了意识形态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制定修订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190多部意识形态领域的党内规章和法律法规,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党一以贯之坚持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向纵深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不断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谱写新篇章。

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三重逻辑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蒋泽宇

(2021年5月20日)

1.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理论逻辑

有学者常常将"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意识形态"相等同。但是,"意识形态领导权"作为一种"权"与"意识形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1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个近代提出的概念,但是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其提出之前就已经存在。历史上首先指出"意识形态"概念的是法国学者特拉西。特拉西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将其与政治实践联系在一起,讨论现实社会的具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将意识形态界定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反映社会存在并服务于经济基础。概括的说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阶级性但是又通过多种手段从精神和物质层面掩盖其阶级性的一种上层建筑。以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观点审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将自己的利益"说成"社会群众的共同利益,将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普遍化,表面上为了社会全体的共同利益所做的举措实则是维护自身统治。这种情况下,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并没有客观地反映社会存在,而是扭曲了社会存在,掩盖了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性,这就是意识形态所存在的"虚假性"。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就旨在批判意识形态的这一种"虚假性"的社会根源,即阶级社会,更具体的说实则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1.2什么是"意识形态领导权"

"意识形态领导权"绝不是"意识形态"与"领导权"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意识形态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领导权体现的是社会生活中以经济基础为纽带的联系。由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内涵概括为,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一种在特定的意识形态下,凭借自身指导思想,依靠非强制性的思想文化层面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受众,使其自发地心甘情愿地认同这种意识形态,从而获得在意识形态领域影响受众的一种特殊的权力。这里面可以体现"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几个特征。首先,"意识形态领导权"也是权力的一种,它具备权力的一些性质但不完全相同。其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非强制性是使其作

为一种特殊的权力区别于"领导权"的性质。然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获得和维护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即动态性。最后,"意识形态领导权"是统治集团以特定的思想为指导维护社会关系、社会发展、保护特定阶级利益的一种方式,所以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阶级性和权威性。

2.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历史逻辑

从国际范围来看,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统治集体、执政党必定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发展和维护其意识形态领导权。这一切行为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性都是有其历史逻辑的。下文将从"苏联解体"和新中国初期我国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两个角度来阐述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历史逻辑。

2.1从意识形态领导权层面看苏联解体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1991年,存在74年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却宣布破灭,排开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因素,我们可以发现,苏联共产党丧失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赫鲁晓夫执政后,苏联共产党逐步开始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甚至在1956年苏工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中全盘否定斯大林,直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全面放弃意识形态领导权,鼓吹多元化,导致社会上出现极不和谐的反应。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成功利用这个时期苏联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入侵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思想、经济、政治多方面瓦解苏联。上述苏共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错误实践展示了意识形态多元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给我国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2.2中国共产党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这一时期内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

按照本文第一部分的分析,意识形态存在"虚假性",在阶级社会中统治

阶级将其阶级特殊的利益普遍化,扭曲社会存在,使意识形态错误反映社会现实。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环境下,封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没能带领中国赢得独立,究其原因,他们所代表的都不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反,无产阶级不同于封建阶级、资产阶级所属的利益群体,无产阶级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的人民性决定了它一定并且永

远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但要学会和敌人做明刀明枪的武装斗争,更要学会对敌人的意识形态层面的入侵发起进攻。新中国建设初期,毛泽东领导和部署了多项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工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建设知识分子队伍;强调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待意识形态的特殊性等。在20世纪60年代初,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政策愈演愈烈,加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修正主义错误发展,毛泽东坚决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维护了意识形态安全,捍卫了国家主权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不会停止。邓小平坚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奠定了新时期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尝试基本上是较为顺利并且成功的,虽然中途有过曲折,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地位,坚决维护和巩固政权,成了当今世界最大最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