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9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152篇)(第19/4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1956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32分钟

目前,我市扎实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措施,1-8月份,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4.4%,非能工业增加值增长7.9%,产业项目、制造业项目、社会资本项目分别增长19.2%、17.6%、14.9%,挂牌服务企业项目467家,市场主体总量同比增长10.3%,城镇新增就业1.22万人。稳妥处置房地产停工、半停工项目和历史遗留问题项目。查处各类食品药品违法案件106件,安全生产事故"四项指数"同比全部下降,中、省两批交办的933件重复信访事项全部办结,近期梳理交办的22件重点信访积案已办结18件,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厚植民生向民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晋中民政工作综述

(2022年9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十年厚植民生向民心,持续倾力兜底打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市民政工作非凡的十年。市民政局及全市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服务大局中的基础性兜底性作用,在及时、精准、有效回应群众实际需求的过程中倾力履职,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推动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成效显著,亮点纷呈。市民政局连续多年考核优秀,2019年被人社部、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2020年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民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2015年被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省唯一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获批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2022年8月,民政部部长唐登杰深入我市调研基层民政工作,对我市民政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社会救助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事务工作平稳推进

一组组亮眼数据,一张张民生民政答卷。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坚持不断完善救助制度,初步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急难社会救助为辅,其他专项社会救助为补充的分层分类体系。连续十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2012年的323元/人/月和1829元/人/年提高到今年的645元/人/月和6200元/人/年,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较2012年分别提高99.7%和239%。目前,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48713户、73602人,城乡特困人员16460人,全市共有4.6万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纳入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范围。自2012年来,筹集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38.86亿元,支出39.28亿元。持续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对受灾情疫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实施救助,确保有难必救、凡困必帮。

咬定青山不放松,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在脱贫攻坚期,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2017年始,全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连续18次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为193.6万人

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五年筹集困难群众救助补助

资金共18.56亿元,支出17.52亿元,坚决履行了"兜底一批"的脱贫攻坚政治责任。2021年以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保持过渡期内政策稳定,确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关注特殊群体,体现"民政温度"。我市坚持对困难群众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持续提升社会事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自2016年市政府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以来,不断完善政府领导、民政牵头、残联配合、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到2021年,建立了补贴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22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71元/人/月和94元/人/月,资格认定申请实行"全程网办",切实减轻残疾人生活负担,体现了民政温度。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流浪乞讨救助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流浪乞讨人员逐年下降。2012年以来,围绕加快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和节地生态殡葬的总体目标,疏堵结合,综合施策,殡葬改革取得较大成效。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的通告》《关于公布火葬区及土葬改革区范围的通知》《晋中市加快推进殡葬改革实施方案》等制度性文件。市殡仪馆迁建和新建宁泽园公墓2017年建成投入运营,惠民殡葬政策2018年由城乡困难群众扩面覆盖到全体居民。9个县级新建和改扩建殡仪馆全面开工建设,县级公益性骨灰堂(公墓)项目全部启动。

二、养老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儿童福利工作长足进步

优化养老服务,推动老有所养。我市紧抓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第五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契机,率先在全省编制出台了《晋中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一系列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40张目标。自2020年开始,我市已高质量完成5家省、市政府民生实事(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的建设运营,均被省民政厅评为优秀等次。

2020年我市获批全国第五批改革试点市以来,新增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5个,交由社会力量运营比例达70%,新建6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培育发展社区为老服务组织83家,圆满完成改革试点任务,

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组验收。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109家,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2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有效覆盖全市150个社区,新建1000平方米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6个;打造"为老服务一刻钟"示范型养老服务设施典型14个,建成市区两级智慧养老信息平台1个,有效增强了老年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好儿童福利,呵护健康成长。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并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在全省率先设立了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全覆盖。设立了150名乡镇儿童督导员、2170名村儿童主任,为广大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未成年人提供最后一米服务。儿童福利保障范围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扩展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资格认定申请实现"跨省通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集中供养1720元/月/人和散居1145元/月/人。依法平稳有序取缔了太谷、祁县两处民间个人收留孤弃儿童场所,受到民政部、省政府和省民政厅的高度赞扬。

三、社会组织管理更加规范,行政区划调整圆满完成

做实"育管治",破解社会组织监管难题。全省首家制定了《社会组织管理行政执法程序文书及裁量基准(试行)》,为全市社会组织行政执法管理人员提供了遵循、创造了条件。开展了"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共排查社会组织1702家,对283家社会组织作出了行政处罚,取缔62家,劝散10家,引导登记8家,责令整改35家,打牢了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基础。

按照"五分离、五规范"的改革要求,全市85家行业协会商会全面实现了与行政机关的彻底脱钩,行业协会商会的活力进一步迸发。目前,我市城市社区社会组织达到217个,农村社区社会组织656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达到6.98个。

区划管理有效加强,更好服务改革发展大局。行政区划调整是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战略举措,市民政局严格程序、细化措施、扎实推进,全面完成了太谷撤县设区工作,全省首家解决了设区市"一市一区"的问题,2021年底圆满完成了乡级行政区划调整组织实施工作,我市乡级政区由135个调整为118个,优化了我市乡级政区结构,有力促进了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构建,为我市加快建设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注入强劲动力。

四、城乡基层治理新模式初步构建,基层民主活力全面激发

基层减负取得新进展,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开展行政村合并和社区调整工作,全市行政村数由2747个减少至1942个,社区数量从189个增加至254个,村级组织布局更加合理,资源更加优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效提升。进一步规范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作事项和证明事项,明确了"履职清单""协助清单""负面清单"和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的证明事项清单,厘清了乡镇与村(居)民委员会的权责边界。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三岗十八级"社区干部薪酬体系和待遇增长机制,为我市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提供了政策支撑和人才保障。

健全基层社区治理体系,民主自治形成新格局。开展村居委会规范化建设,深化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制定了流程图,强化"三务"公开,以县为单位修订村务公开目录,村务公开率达100%。推动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协商机制,制定了村民议事协商目录和民主协商流程图,拓宽了渠道,丰富了内容,创新了形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民主决策水平,执行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和村务监督月例会制度,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实现全覆盖。在此基础上,2022年,围绕"组织坚强、班子清廉、干部清正、村(居)务清白、民风清朗"的清廉村居建设目标,市民政局切实发挥牵头作用,明确了"十个一"工作体系和清廉村居标杆单元创建十种模式,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切实管住"微权力",防住"微腐败",推动监督融入基层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十年步履坚定,续写民政篇章。下一步,我市民政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增进民生福祉,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切实把市委、市政府的爱民之情、亲民之意、为民之举落到实处,全力以赴润民生、暖民心、顺民意,以民政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市加快建设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厚植人才沃土"智"撑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克苏地区人才工作综述

(2022年9月29日)

人才兴,则事业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深入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人才强阿"战略,实现了人才总量、素质和作用发挥的全面提升,为建设团结和谐文明富裕的美丽阿克苏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地区现有各类人才49.37万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累计达21人),自治区天山领军人才1人,第十一批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第三期天山英才19人,地区托峰英才95人。

数据的背后,是地区迎来新的人才聚集高峰期,呈现人才产业倍速集聚、经济高质快速发展的崭新气象。

一、筑巢引凤打好人才招引"组合拳"

对于刚刚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路平乐来说,选择来到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是他今年做出的最重要的选择。

2022年6月,路平乐通过地区引进人才政策来到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担任老师,舒适的教学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优质的科研条件等都是吸引他前来的硬性条件,而他也是地区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百千亿"工程所需人才。与路平乐一样,十年来,地区建立以"全职引才为主、柔性引才为辅"的

招才引智机制,持续实施"每年百名博/硕士引进工程",先后引进3.68万名急需紧缺人才来阿就业创业,其中高层次人才1499名。

根据不同时期人才发展需要,地区制定出台以56项政策为保障的人才制度框架体系,在以人为先、以用为本上,基本实现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关心激励和鼓励向基层一线流动的新突破。

十年来,地区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改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方式,完善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办法,放宽条件、降低门槛,累计招聘37464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招人难"问题。

十年来,地区进一步用好职称"指挥棒",指导行业、企事业单位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定向评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政策趋于完善,17503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定向评价"取得职称,127575名技能人才获得

职业资格认证,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满意度、获得感持续提升。

十年来,地区积极拓宽柔性引才思路,采取"顾问型""候鸟式"等引进模式,邀请尹伟伦、喻树迅、黎介寿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阿建立工作站,开展"浙江专家阿克苏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专家团等服务活动,协调柔性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75名,为农林、医疗、文化等领域项目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突破发展瓶颈。

二、统筹兼顾深入挖掘本土人才潜力

人人可以成才、人人都能成才。地区人才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挖掘地区现有人才资源潜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阿克苏市"陈林先--劳模(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创立后,根据身边农民实际需要,采取现场指导、培训教育和典型示范等方式,传播新理念、推广新科技、应用新设施。

陈林先是阿克苏市设施农业的"领头雁",也是阿克苏市第一批"科技特派员",更是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多年来,他积极向农民传播规模化蔬菜育苗和种植技术,多次获得国家、自治区、地区级各类科技荣誉称号。"我种大棚蔬菜已经20多年了,现在年收入超过30万元,我愿意将生产经验无私传授给各族农民,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陈林先说。

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十年来,地区创新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1.79万人次,逐步实现了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此外,围绕推进地区能源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和全域旅游高地、教育人才高地、医疗康养高地建设,地区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和技能人才配给工程,制定职业培训标准化规范,探索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技工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完成职业技能培训79.53万人次,培养输送各类技能人才27.03万人次,夯实人才发展"塔基"。

地区畜牧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富全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羊专家",在他的推动下,地区建成新疆最大的南疆绒山羊生产基地,他也获得自治区天山领军人才、地区托峰英才荣誉称号,持续在"传帮带"上下功夫。"通过我们传帮带,各地培养出一大批专业配种员,提高了农牧民和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及从业人员的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群众的增收致富能力。"张富全说。

十年来,地区积极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对行业领军人才、拔尖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出台地区新时代"十百千"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及评选管理办法,畅通培训渠道,选拔培养了一大批各类专业领军人才,在地区产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改革创新打造聚才高水平事业平台

在宽敞明亮的地区创新创业大厦里,怀揣梦想的创客或步履匆忙,或埋头忙碌。

2019年地区创新创业大厦建成,当年入驻企业95家,带动就业327人,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在此基础上,地区各地建成地区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1家、县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80家,入驻企业3382家,带动就业9618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年以来,地区每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扶持资金320万元,挖掘了一批优秀创新项目,有效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同时,坚持"以赛促训""以赛代评",大力发掘和表彰优秀技能人才,连续5年举办职业技能大赛,700名技能人才参加决赛,评选表彰优秀技能人才100余人,提高了青年创业成功率,激发了全社会创业热情。

2022年年初,新疆乐纯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张俊申请到地区人才项目扶持资金20万元,用于地区青少年人工智能编程平台项目,该项目为地区2021年立项人才项目,拟于2022年11月完成。"有地方财政支持,我更加大胆投入科研创新中,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更好在各中小学校推广科学技术。"张俊说。

十年来,地区持续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实行人才项目化管理,推行"人才+项目"模式,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优秀人才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依托科研项目,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先后实施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146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个人突出贡献奖1项),获地区科技进步奖29项,各类人才先后获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35项,填补本地区技术空白12项,有效提升了地区科技创新水平。

四、服务至上营造拴心留人环境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是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

沙雅县"人才之家"自2021年2月揭牌成立以来,举办青年人才交友联谊活

动、胡杨英才交流研讨会、云端课堂分享活动等线上线下活动十余场次,成为沙雅县学术交流、项目路演、技术分享、创意交流的明星阵地和咨询政策、反映诉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窗口"。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

十年来,地区坚持以人才创新创业和生活居住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从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优的公共服务上下功夫,为人才一门心思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地区加大各级人才公寓及干部周转房建设力度,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地区人才公寓131套,缓解了各类人才住房难问题,在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家属随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标准和质量。

十年来,地区根据人才工作需要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足额保障人才开发经费开支及重点人才工程项目的实施,大力支持地区人才引进、培养、奖励等。积极兑现各项人才激励政策,对引进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优秀人才,每年给予最高9600元的引进人才津贴、1万元的租房补贴,满5年给予最高50万元的购房补贴。十年来,地区累计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由2011年的4036.22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2.68亿元,投入增长超过6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今后,地区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实施"人才强阿"战略,汇聚起八方英才建设团结和谐文明富裕的美丽阿克苏的磅礴力量。

厚植人才沃土打造活力包头

包头市人才工作综述

(2022年9月21日)

"人"是主心骨,"才"聚事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认真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部署要求,立足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聚焦高质量发展"头等大事",坚持放大人才"基本盘",激发人才"新动能",做好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引领、人才服务、人才成就各项工作,为构建"四基地两中心一高地一体系"发展新定位新格局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规模达71.2万人,占人口比重达26.2%,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3人,"草原英才"专家287人、团队110个、基地14个、人才项目引领支持计划6项,各类省部级以上专家445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6人、全国技术能手56人 梧桐枝繁凤来栖,百舸争流千帆竞。开放包容的草原钢城正在用诚心、赤心和雄心海纳各地英才,不断奏响时代发展最强音。

一、完善党管人才新格局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党管人才、不断压紧人才工作政治责任,是开创包头人才工作新局面的源头动力。近年来,包头市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党管人才政治优势,坚持"顶格战略"推动人才工作,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引育管用牢牢抓在手上,有效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健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工作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至35个,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齐抓共管格局。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将人才工作纳入党建述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范围,每季度专题研究部署,每月重点跟踪督办,推动人才工作走深走实。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市委各常委充分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带头联系走访专家人才,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推动试点单位人才发展机制改革,示范带动各级党委(党组)加强人才工作统筹,加大人才发展投入,用心、用情、用力营造了大抓人才、求贤若渴、尊贤重才的浓厚氛围。

二、打造全链条政策体系全面提升人才支撑力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人才的成长、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早一天播种就早一天收获,先一步布局就先一步赢得主动。近年来,包头市持续完善人才工

作政策体系,放大政策惠才能级效应,全力打造适合人才生存发展生态体系。先后推出中高端人才引育、青年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和重点产业博士硕士招引、重点企业精准服务、支持稀土产业人才发展等6项含金量更高、引育力度更大、集成范围更广的"人才新政",配套出台了引进人才安居保障实施细则、重点领域人才项目申报支持办法、高层次人才服务卡申领工作细则等47项制度措施,印发了《人才工作指南》,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就业和创业、个人和团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全覆盖,铺就惠及人才的"高速通道"。

以系统工程推动完善人才政策机制,持续放大惠及效应,构建以"鹿城英才"工程为主体,"领航校长、卓越教师""名医人才""包头工匠""创业先锋"等项目为配套的"1+N"人才培育工程,设立1亿元专项经费、2亿元全区首支人才创投基金,切实发挥投资引导、产业培育的导向性作用,支持更多高层次人才的种子期、初创期项目。设立了包头市人才伯乐奖、青年人才引进贡献奖等,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三、因才施策集聚天下贤能人才规模结构持续优化

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稀土、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广开进贤之门,广纳天下英才,加快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来包头干事创业。

包头市深入落实"三引进一培养"专项行动,根据不同产业需要的人才,定好方向和目标,搜寻符合的高校、市场和人才,不断探索总结引才思路和模式,强化"高精尖缺"人才集聚,近年来,通过创建"以才引才""地企共引""平台引才""推荐引才""定位引才"等模式,累计柔性引进院士46名、杰青4名、长江学者1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1名、海外博士2名,引进团队专家315人、重点产业博士硕士84名,联合培养硕士博士392人。近三年来,累计为各地区、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刚性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15345名,实现聚集人才、优化项目、成果转化。

一大早,包钢集团轨梁厂"菅瑞军轧钢技能大师工作室"中热闹非凡,"金牌蓝领"菅瑞军正在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从一名普通轧钢工成长为包钢技能大师,并被评为全国劳模的菅瑞军随身携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记载着轧钢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和解决方案。也正是这个小本子,伴随菅瑞军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创效1000多万元。近年来,包头市深入挖掘老工业基地潜力和

技能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院校、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完善"层次分明、渠道多元、梯次接续"的技能人才培育机制,积极推动汇才聚才引才用才系统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高技能人才"聚匠工程"、"关键技能带头人计划"和"高师带高徒计划",现已入选大国工匠2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6人、全国技术能手56人、自治区技术能手202人、市级技术能手134人。依托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各行业建立大师工作室,为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搭建平台。截至目前,包头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增加到了42个,其中国家级12个、自治区级25个、市级5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自治区级大师工作室数量均位居内蒙古自治区首位。

如今,包头市广泛关注和支持技能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逐渐形成,各行各业的技能人才聚沙成塔、众木成林、涓滴成海。

四、不断深化人才帮扶协作科学配置各类人才资源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动力源。按照全区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揭榜领题"工作安排部署,包头市扎实开展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三服务一促进"行动,在对全市9个旗县区和稀土高新区基层一线精准问需的基础上,创新打造"一对一"服务、"N对一"帮扶、"点对点"指导等多种服务模式,组织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农牧局等19家单位,选派1000名市级专家组成多个专家团队,精准对接基层教育、医疗、科技领域119项需求项目,让优质服务在田间地头、学校医院、生产第一线汇聚,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沉下去"的专家人才与人民群众共同投入到火热的乡村振兴实践中,一起向着美好未来奔跑前进。

五、拓展平台聚才优势打造产才融合新样板

主动融入"一心多点"全区人才发展格局,聚焦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实施"强心活点"新工程,力争通过产才融合,使包头的"点""活起来""火起来"。

为人才量身打造施展拳脚的"发展空间",建成产学研用合作机构4家、院士工作站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依托132家自治区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汇聚海内外专家人才447名。入选全国26个"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推动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成北京科创基地、稀土研究院杭州分院等域外研发机构,围绕稀土领域与兰州大学共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攻关,组建内科大稀土产业学院"订单式"培养产业人才,联合上海交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