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152篇)(第17/46页)
近年来,我省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线路,推动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已接待全国各地的团队10000多个,接待游客1100多万人次,成为我省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和国
防教育的龙头基地。
人数众多、分布地域广泛、参观形式多样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所接待游客的特点。数据显示,纪念馆近三年累计接待参观者达251.7万人次,同比增长30%。游客的持续增长得益于纪念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深挖红色资源、激活教育载体。近年来,纪念馆先后投入2500余万元,对园内公墓、纪念碑、纪念亭等纪念设施进行了保护修缮;拍摄3D宣传片《血战高台》等;调整讲解服务流程,完善导览标识体系,制作语音导览和自助租赁讲解系统;开展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排查、认定工作;参与编印《雪域红歌》《西征英魂》等书籍,创作推出情景诗《红色足迹》、音舞诗画《丰碑》等。
"乡村旅游是引领文旅复苏的'排头兵',是助推文旅产业发展的主阵地。"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介绍,当下,我省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村成为"热门"打卡地。特别是我省近期推出的"陇上乡遇"品牌,整合了民俗、非遗、美食等乡村旅游特色资源和产品,策划观光游、生态游、文化游等15条乡村旅游夏季精品线路,促进了文旅消费的稳步回升。
此外,我省加快推进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领域的深度融合,研发出一批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文创旅游商品,赢得社会各界好评。到2022年,全省共评选命名"甘肃文创旅游推荐商品"百余种,全省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数量达到1500种以上。
三、文化成果惠及群众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
近年来,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深耕不辍,文艺事业格局一新、境界一新、气象一新--舞台上、荧幕前,一批作品"有生气""接地气"。电影《甘南情歌》获得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影《丢羊》获得第17届华表奖优秀农村题材影片奖,电影《八步沙》获得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最佳男配角"提名奖;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获评"2019年度国产纪录片优秀长片";旅游演艺版《又见敦煌》《回道张掖》等精品剧目实现常态化演出,累计演出5100多场,接待国内外游客逾350万人次。
叶舟的短篇小说《我的帐篷里有平安》获"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敦煌本纪》入围茅盾文学奖;钟翔的散文集《乡村里的路》、妥清德的诗集《风中捡拾的草叶与月光》、扎西才让的诗集《桑多镇》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
作骏马奖"。此外,还有多部作品获得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等。
近年来,我省共举办各级各类书法美术摄影展万余场,其中,落户甘肃并定期举办的国家级重点书法美术摄影展15项,甘肃省"张芝奖"书法大展、"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影像丝绸之路"--天水摄影双年展等成为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性品牌展览活动。
与此同时,我省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基层文化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得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基层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截至目前,我省共建成1.6万多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基层乡村文化设施实现了从"零"的突破到全覆盖的跨越发展;先后完成了638个脱贫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提升改造,建成了1224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8258个脱贫村、少数民族村配送文化设备
52个种类、20余万套(件);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场馆年均服务群众3124万人次,数据喜人。
"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演出、场场有亮点"。自2019年1月起,省文旅厅策划举办的品牌活动"春绿陇原"文艺展演演出近1500场,现场观众逾260万人次,1.2亿人次通过网络观看,广受赞誉。
农家书屋从"乡里村内"到了"田间地头"。我省共建成农家书屋16321个,并建设数字农家书屋--"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出版物保有量超过3100万册,农民群众人均图书拥有量2.6册;为农村学龄前儿童建成"小书架"6736个,补充更新绘本77万余册;"点·线·端+全民阅读--读者方案",入选"中宣部全民阅读优秀项目"。
在广泛开展读书节、读书周、读书月等全民阅读活动的同时,我省依托农家书屋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等阅读推广活动,还将公益电影送到群众家门口,农村基层群众享受电影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陇原儿女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共同谱写文化强省建设新篇章。
工业经济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彦淖尔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综述
(2022年9月27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彦淖尔市各级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市工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一、工业经济稳步推进,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主导产业发展迅速,带动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全市以农畜产品加工业、矿山工业、化工工业和电力工业等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实现5.2%。四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由2012年的91.0%增长到2021年的95.0%,已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引擎。
(二)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工业产品产量实现大幅增长。全市铁矿石原矿、水泥、乳制品和精甲醇等工业产品产量,分别由2012年的1018.48万吨、132.92万吨、24.97万吨和1.69万吨,提高到2021年的2150.13万吨、149.83万吨、70.24万吨和27.08万吨,分别增长111.1%、12.7%、181.3%和1502.4%。
(三)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是
重工业优化回调阶段,2015年开始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的轻工业产品需求增加,拉动轻工业提质升级。全市轻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实现5.2%。二是行业结构优化。2018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建厂投产并成为规
上工业企业,2020年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壮大并成为规上工业企业,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达9.5%。三是民营企业逐步占据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重要阶段,2021年我市民营企
业户数为209户,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76.3%,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2.9%。
(四)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34.0亿元,比2012年增长93.2%,年均增长7.6%;实现利润总额75.7亿元,比
2012年增长269.5%,年均增长15.6%。
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同比增长4.4%,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41.7元,同比增长26.6元,单位成本费用同比下降1.62元;12月末,资产负债率下降,资产周转天数加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1.3%,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总资产周转天数254.0天,同比减少58.9天。
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
(一)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大步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注重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在绿色发展先行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86户,其中:面粉加工企业6户、饲料加工企业7户、植物油企业2户、制糖业企业1户、肉制品企业18户、脱水菜企业1户、炒货企业15户、淀粉制品制造企业1户、其他方便食品制造企业1户、乳制品企业4户、番茄调味品加工企业2户、冷冻饮品及食用冰制造企业1户、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制造1户、制酒企业2户、饮料制造企业9户、绒毛企业13户、纸制品制造企业2户。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有38户,其中上10亿元的5户。我市全力打造"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粮油、乳肉绒、果蔬、蒙中药材、饲草等优势特色产业,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规模已形成。
(二)新型冶金化工集群规模水平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充分发挥铜铅锌铁等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和与蒙古国接壤资源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矿山、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规模以上冶金和化工企业67户,其中: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1户、炼焦3户、基础化学原料制造10户、肥料制造3户、农药制造1户、炸药及火工产品制造1户、钢压延加工1户、铁合金冶炼33户、有色金属冶炼14户。产值上亿元企业27户,上10亿元企业7户。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持续推进清洁能源和生物医药及新材料产业发展,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自治区规划的战略性新兴八大产业中,全市涉及4个产业,共68户企业。2021年,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1.8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2%,全市新增单晶硅产量549.34万千克和稀土化合物190.12万千克。
(四)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农畜产品加工、矿山工业、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四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以战略性
新兴产业为生力军的特色工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全市紧紧围绕"两个基地、四个产业集群"的建设,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推动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举措,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清洁能源基地、生物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型冶金化工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发展壮大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2021年,全市工业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有121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4.2%,其中上10亿元企业20家。
工业经济质效双升蓄势腾飞正当其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汉中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2022年9月29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工业倍增目标,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奋力谱写了汉中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重磅答卷。
大力推动工业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
2012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70.83亿元;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千亿大关,达到1003.8亿元2021年,全市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847.7亿元。十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稳步提高,工业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工业支撑作用更加显著。
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密围绕省委"三新三高"战略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创造性提出"工业倍增"发展计划,制定《关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工业倍增的实施方案》及一系列配套政策,以超常规举措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影响,切实稳住工业经济大盘。
今年上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疫情冲击叠加压力,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稳住经济大盘的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经济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呈现出"生产保持增长、消费企稳回暖、质效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工业经济保持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993.48亿元,同比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
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保障质的稳步提升
"十二五"末,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仅400余户。迈入"十四五"时期,2021年,我市累计新增规上企业344户,规上工业企业数达到763户。
十年来,我市重点产业链建设不断深化,工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我市坚持"抓产业要更加突出抓工业"鲜明导向,谋划布局重大产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深化"链长制",以构建"西汉蓉"航空产业带,打造全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精品锌材冶炼应用基地、国际铀浓缩创新示范中心,深化绿
色食药品牌化建设和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为核心,制定高端装备(航空)、现代材料、绿色食品、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产业链"一图一方案三清单",加快推进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三大主导产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超过88%,构筑起汉中工业的"四梁八柱"。按照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思路,实施规上企业培育护航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特别是规上企业。围绕项目建设提供"保姆式"跟踪代办服务,以"事不过夜、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成功招引东旭光电、陕钢中厚板等项目,创出了"汉中速度"。2021年,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7.3%,高于全省增速32.5个百分点,连续12个月保持全省第一位。
十年来,我市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工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加丰硕。紧抓秦创原等发展机遇,深化工业领域科技创新,鼓励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研发投入强度,累计创建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加快推进制造模式转变,成功指导1户企业创建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户企业创建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加强企业技术交流,首次搭建VR线上展馆,组织9个行业32户中小企业参加第十一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践行"双碳"理念,围绕绿色制造业强市建设目标,先后指导2户企业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勉县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一期)项目成功签约。实施市场主体梯度培育计划,引导全市工业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累计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3户。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累计组织368户企业上云上平台。大力实施智慧感知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组建汉中市传感器产业联盟,不断拓展智慧技术应用场景,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
持续增强园区承载亲商助企做优服务
步入新时代,我市强推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企业集聚发展,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53亿元,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跻身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如今,汉中航空智慧新城成为我省唯一上榜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勉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6个园区成功入选全省特色专业园区,入选数量居全省首位。
十年来,我市工业集中区承载能级不断提升,县域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深化"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在省内率先出台《推行"亩均论英雄"综合改
革实施方案》,建立常态化工作调度和协作机制,完成亩均综合评价,并将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2项核心指标列入县区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之中,倒逼县区不断提高产出效益。目前,我市被成功评为全省三个市(区)"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领跑者之一,汉中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省级以上园区亩均效益领跑者。深化县域工业经济强县建设,城固县、洋县、宁强县被评为2021年度全省高质量发展"工业强县",数量占全省3/5,居全省首位。
十年来,我市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民营经济活力日益迸发。创新开展"亲商助企"活动,将其打造为汉中工信系统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品牌化工作,组建专班抓龙头、专组抓骨干、专员抓规上的包抓队伍,持续深入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难题,成为全市工信系统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扎实开展"进知解"活动的有效抓手和重要载体。活动开展以来,企业反映问题办结率稳定在98%以上,有效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得到一致好评,"企业呼叫、政府吹哨、专员报到"的新型企业服务模式初步形成,工作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为汉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企业水平作出了积极探索。
同时,我市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8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优秀民营企业,20家企业被评为市级优秀民营企业,8名企业家被评为市级优秀民营企业家。
2021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949.86亿元,同比增长14.56%,高于全市GDP增速6.3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3.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占比排名列全省第三、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巩固发展大团结携手共画"同心圆"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统一战线工作综述
(2022年9月28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统一战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争取人心为根本,推动统战工作创新发展,不断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为建设美好新疆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凝聚共识共同奋斗
8月3日,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与各民主党派新疆区委会联合举办"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主题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充分展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各民族团结和谐的大好形势和生动景象。
近年来,新疆统一战线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契机,广泛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和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支持各民主党派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开展"筑梦新时代·凝聚新力量"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凝聚共识,极大增强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新疆统一战线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相结合,同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相结合,同学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相结合,推动学习入脑入心、取得实效,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民族团结亲如一家宗教领域和睦和谐
走进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绿树成荫、红墙掩映,这里是各民族聚居的幸福社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全国敬老文明号近年来,固原巷社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居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积极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建成全国民族团
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8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4个。
自2016年起,新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全区各级干部职工与各族基层群众结对认亲。截至目前,累计走访各族群众1.86亿户次,办实事好事2670多万件。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我区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深入推进文化润疆、青少年"筑基"工程,举办"我是一颗石榴籽"网络文化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多年来,我们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融情教育主题活动,不断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推动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塔城市第六小学音乐教师鲁红说。
新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依法保障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需求和合法宗教活动,持续改善宗教活动场所设施条件,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
"在新疆,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宗教和谐共处、健康发展。"新疆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乌鲁木齐市洋行清真寺伊玛目木哈提热木·西日甫说。
三、激发社会阶层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7月23日至28日,民革、民进、民建、九三学社、民盟和农工党6个民主党派先后召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圆满完成换届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切实做好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交友、谈心交流制度,支持各民主党派新疆区委会深入调研、资政建言、民主监督,更好发挥"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作用。
民革新疆区委会"博爱·牵手"乡村学校图书捐赠活动,民进新疆区委会"同心彩虹"乡村教师培训行动,民建新疆区委会"思源救护·新疆行"为乡镇中心卫生院捐赠救护车新疆统一战线为服务保障民生、促进共同富裕助力。工商联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新疆积极建立区
地县三级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商会、协会)制度,完善政企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支持民营经济人士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公益事业。巩固"万企帮万村"成果,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截至2021年底,1723家民营企业帮扶
2117个村、41.11万人,投入产业帮扶资金40.33亿元。
新疆统一战线持续开展"暖侨行动",连续两年向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4国赠送1.7万多个"健康包"。创新举办海外新疆籍侨胞、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云访疆"视频交流会,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中国新疆故事。
新时代新征程,新疆统一战线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重要法宝作用,广泛汇聚共识、凝聚人心力量,推动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固本强基筑堡垒党建领航促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漳州市基层党建工作综述
(2022年9月26日)
党的十九大以来,漳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聚焦重点任务,持续精准发力,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目标,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定践行"两个维护"
抓好思想理论建设。市委常委会以上率下,示范带动全市各级党组织,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课、主课、必修课,引导党员干部坚定信念、固本培元,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全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重点,建立"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开展党员全员轮训,推动党员干部做到至信而深厚、融通而致用、执着而笃行。
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先后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持续兴起"大学习"热潮。充分运用女排精神、谷文昌先进事迹、"漳州110"事迹等漳州市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先进典型,抓好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持续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深化"党课开讲啦"活动,推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党组织书记带头讲党课,广大党员边讲边学边受教育。创设"微型党课""村支书微讲坛""乡村党校"等特色载体,增强党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分运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党内生活的制度,引导党员干部检视自己、查摆不足、整改提升。
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
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市委常委带头,带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4471个党支部
联系点,推动各类资源下沉一线,每年帮助支部解决2~3个实际问题,有效提高基层党支部建设水平。深化开展农村党组织"达标创星"活动,将评定结果与薪酬待遇、评先评优挂钩,对被评为五星级、四星级等次的党组织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补助,推动农村党组织比学赶超、晋位升级。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通过排查整顿工作、开展"回头看"工作、落实"一支一策"整改提升,推动基层党建突出问题的解决,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突出"双好双强"标准,积极稳妥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通过开展"村书记绘蓝图""逐村观摩、逐镇拉练"等竞赛活动,组织各村比拼亮晒、互学互促,培养、选树一批有信仰、有本事、有情怀、有根基、有年头的"五有"村党组织书记。2015年起,全面推行"村主干职业化管理",实现将村民自治纳入党的框架内来领导、将村主干待遇纳入财政预算内来保障、将村主干岗位纳入干部体制内来管理、将村主干权力纳入制度笼子里来监督。2019年,进一步延伸拓展村主干职业化管理,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将村级党组织书记纳入"准体制"内,让他们安心扎根基层干事创业。
锻造新时代先锋队伍。先后2次开展农村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工作,持续加大在青年农民特别是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回乡人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有效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源源不断为党的肌体补充新鲜血液。同时,坚持把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实施开展"两优一先"示范引领工程,筛选确定50个示范典型,推动形成"一个典型一面旗,一批典型带全局"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统计系统办公室工作人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