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152篇)(第16/46页)
以改革创新为刃激发自身建设动力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不同的际遇。
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这就要求共青团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跟上时代前进、青年发展、实践创新的步伐,稳步推进青联、学联、少先队改革,刀刃向内激发出共青团更加强劲的内生动力。
试点以来,宁波聚焦改革团的工作力量选用机制、改革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改革团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机制、推动完善地方党的领导机制和支持保障等改革重点,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共同推动基层组织改革不断迭代升级,不断为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贡献宁波解法、宁波经验。以问题为导向,从难题里找突破口。针对个别团组织"行政化"倾向,宁波打通社会化选人路径、借助社会化力量,进一步打破身份职业级别等条件限制,最大力度整合社会资源,
克服工作资源行政化的依赖,同时也吸纳更多政治素质好、有事业心、具备青年榜样潜质的青年骨干进团干部队伍中。
系统设计,统筹推进。过去五年间,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全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县级试点、健全地方青联组织社团基础试点、全国少先队深化改革试点、全国行业系统团建专项试点等5项国家级试点相继落户宁波。
业务下沉一线,打通服务青年"最后一公里"。宁波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领跑全国,鄞州区于2019年10月被确定为第一批20个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单位之一;海曙区、镇海区、鄞州区、余姚市、象山县于2021年6月成为新一轮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地区,区(县、市)占比达50%,数量比例均为全省最高。
去年7月,鄞州成为浙江省共青团数字化改革试点地区,聚焦"拓宽团的工作骨干来源渠道""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等要求,结合鄞州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以来形成的团干部"选、育、管、用、爱""契约式管理"等经验做法,设计打造了"星火链"团干部管理系统。
"数字化手段,系统集后备团干情况、团干部KPI考核排名、日常监督预警、政策保障、工作指引等团务工作于一体,以'团干部公权力大屏'实时监控团干部公权力应用,实现了智慧、高效、精准化管理。"鄞州团区委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宁波共青团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青助跑"工作品牌,全市669个青年文明号集体、3.8万名团员青年参与,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伴随着越来越多快递小哥、网络作家、新媒体从业青年、青年农创客等"新青年"向组织靠拢,"团团朋友圈"的影响力凝聚力越来越强。
乘风破浪,奋楫前行!
今后五年,宁波共青团和宁波青年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及省第十五次团代会精神,始终贯彻落实"忠诚敏锐活泼实干"重要要求,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宁波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贡献青春力量,推动宁波共青团事业再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在奋力推进"两个先行"中唱响"我在窗口写青春·宁波当标兵"的青春最强音。
高扬新时代思想旗帜践行新时代组织路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组织工作综述
(2022年9月26日)
十年奋进之路,十年砥砺前行。
以党的十八大为起点,时间卷轴徐徐展开--在脱贫攻坚大战中淬炼干部,在疫情防控大考中建强堡垒,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强化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集聚人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组织部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组织工作向中心聚焦、向大局聚力,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中展示了新作为、彰显了新气象、开创了新局面。
一、突出培根铸魂筑牢思想理论根基
理论滋养初心,思想引领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系统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度整合红色资源,着力强化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固本培元,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
把加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摆在突出位置,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到党史学习教育,市级领导带头示范,县级干部以身作则,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党员干部普遍接受了精神洗礼和党性锻炼。
"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全市组织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充分挖掘利用丰富厚重的红色资源,常态化组织开展"十个一"红色教育体验、"三个集中"党性教育和"十百千万"铸党魂活动,党员干部信仰之基更加牢固、精神之钙更加充足。建好办好高台干部学院,投资3.4亿元的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如期建成投入使用,先后承办市内外培训班212期、培训13387人次。
二、紧贴中心大局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是组织路线的根与魂。十年来,全市组织系统始终坚守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根本定位,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大局排兵布阵、强基固本、汇聚人才。
"我们按照打硬仗的要求选干部配班子,切实建强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部'、一线'作战部'。"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调整补充贫困县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44名,提拔使用扶贫一线干部173名,200名干部下沉驻点包抓65个贫困村,1.12万名干部帮扶1.64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尽锐出战把最能打硬仗的干部派到了脱贫攻坚一线。
着眼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配套制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清单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平时干什么、应急时干什么,在经济发展领域干什么、在社会治理领域干什么。按照"资源共享、组织共建、产业共育、农民共富"的思路,创新"党建+产业"组织振兴模式,组建57个区域化功能型党组织,既解决了一村一社人才少、资源少的问题,又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的事情,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实现全省"三连冠"。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多次波及我市。多次疫情来袭,市委组织部第一时间发出"动员令",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干部下沉、专业支撑、群防群控",打出了一套扁平化指挥、模块化指引、社会化共建、网格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数字化赋能"组合拳",以最短时间、最小代价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市上先后研究制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保障重点产业发展重大工作落实、组织部门服务保障稳经济政策落实的若干措施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实施"百名干部助百企"行动,从市直部门单位和县区选派103名干部到121家民营企业担任驻企服务员,主动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有力服务和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聚焦强基固本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策,以增强政治功能为目标,以提升组织力凝聚力为重点,织密织牢基层组织体系。持续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党建工作信息化和"四抓两整治"重点措施,组织实施"四化四提"强基固本行动,打出了一套务实管用的"组合拳",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现在,村书记都是有学历、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村上成立合作社,
发展制种玉米、畜牧养殖、特色林果和乡村旅游产业,在中央1台播出的电视剧
《一个都不能少》就是在我们村拍的。"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老党员柏林年满脸自豪地说。
甘浚镇速展村既是典型,也是缩影。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全市新一届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较换届前下降7.6岁、高中及以上学历提高18个百分点,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下降6.2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达100%,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目标;全领域推开星级党支部标准化争创工作,培树四星级以上标准化先进党支部200个,摸排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27个;先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改薄倍增"计划、"提标倍增"行动,10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一半以上的村达到10万元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升。
抓好城市党建既是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联系服务群众的必由之路。市委组织部落实落细城市基层党建"1+4"文件精神,制定落实赋予街道同意权、参与权、管理权、建议权的4个《实施办法》,总结放大疫情防控中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经验做法,制定《关于建立健全疫情防控中党建引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作用机制的意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实战化模块化规范指引》和《关于健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机制的意见》,探索建立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以社区大党委为主体组建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创新构建"大党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网格化治理、一键式响应"的城市社区治理新机制,把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让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干、大家商量着办。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纵向创亮点,横向打擂台"活动,推动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国有企业等各领域基层党建提质增效。着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蓬勃发展的新动向,分类施策推进交通运输、物业服务、快递物流行业和协会商会党建工作,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选贤任能唯才锻造过硬干部队伍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干部,如何选人、怎样用人面对一道道"必答题",张掖市突出政治标准、坚持事业为上选贤任能,及时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
选人用人,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但政治素质看不着、摸不到,怎么才能考准考实并发挥作用?面对这一课题,张掖市认真落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
治素质考察办法,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之关,在干部考察、年度考核中"首问""首察",既看八小时以内又看八小时以外,既关注平时表现,又分析关键时刻和重大任务的表现。2020年以来,先后有36个领导班子、313名县级干部因政治素质考察鉴定为"较好"或"合格"及以下等次,被取消年度考核评优资格。同时,提出改进和提升选人用人工作的22项具体措施,制定《市管县处级干部任免工作流程》《市管县处级干部职级晋升工作流程》等20项干部选任工作制度和流程,运用全覆盖调研、近距离识别、多角度分析、宽视野比选"四步工作法"选用干部,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不仅是指引干部成长进步的"风向标",也是引领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论功过、以担当作为定位次排先后,大力选用在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疫情防控等工作中扛重活、打硬仗、实绩突出的干部。近三年,从高质量发展一线提拔使用干部占到提拔干部总数的72%。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的事业薪火传承、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先后出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三方面"干部五年计划(2020-2024年)》
《关于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管理监督常态化一体抓工作的意见》,实施拓源选苗、滴灌育苗、压担墩苗、修枝壮苗、防病护苗"五苗"计划,开展"千名年轻干部双向交流行动",严格年轻干部选用"三个四分之一"的刚性要求,近三年,市、县区共提拔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提拔干部总数的35.9%,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成为各级党委(党组)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
紧紧围绕中心任务需要,紧扣未来所向、发展所需、干部所缺,科学设置生态建设、工业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专题开展精准化专业化实战化培训,近三年分级分类培训干部304期、5.61万人次,切实增强各级干部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坚持严管有力度、厚爱有温度,修订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实行分类考核、差异化考核,建立党政履责"督考一体化"平台,通过线上督事、线下督人,把考察考核的"全景式相机"架在了火热的发展一线。
五、坚持人才为本夯实高质量发展智力支撑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十八大以来,张掖市牢固树立抓发展必先抓人才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人才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坚持党管人才、大抓人才,坚持小切口、大突破,多措并举推动人才工作提质
增效,有力撬动了高质量发展。
人才怎样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张掖市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向用人单位授权、为人才松绑,在市农科院试点开展人才体制机制"放管服"改革,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允许科技人员在科研院所与种子企业之间自由流动,赋予人才更多技术路线决定权、收益分配权,61%的科研人员"双向兼职",转化科研成果171项,带动农民亩均增收300元左右,实现了个人收益、单位贡献和社会效益的"三赢",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典型案例。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外脑"助力,引进高端紧缺人才抢占竞争"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张掖市按照重点产业组团引、高端人才柔性引、张掖籍人才回流引、揭榜挂帅重点引的思路,统筹100个编制建立"人才编制池",大力引进各级各类人才,近三年来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2061名。立足河西学院、培黎职业学院在我市的独特优势,实施高校毕业生留张来张就业创业专项行动,集成提出20项措施,想方设法把最有可能留在张掖的人才留下来。
至目前,已吸纳4327名高校毕业生留张来张就业。
引进、培养人才,关键要把人才用好、用活。聚焦乡村人才振兴,实施"十业百社万才"计划和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开展联系对接服务587场次,试验示范新品种380多个,转化科技成果93项,解决发展难题170多个,培训农户3.58万人次,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立足生态工业发展,紧扣全域旅游业、现代农业、数字经济、会展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行动",实施"一产业一人才支持计划",探索形成"1+1+1+N"产才融合发展新模式,整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100多名高端人才建立产业发展专家智库,引进产业急需专业人才23名,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在新的征程上,全市组织系统将及时深入学习贯彻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张掖崭新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高质效司法护航发展
宝鸡市法院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9月26日)
今年以来,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获得两项"国字号"荣誉:刑事审判第一庭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副处长任笑生被最高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法院承载公平正义的历史担当,秉持改革创新的智慧勇气,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共受理各类案件25.89万余件、审执结24.76万余件,分别比前五年增长85.54%和84.59%,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司法为民提质增效筑和谐
"感谢法官对我们的事这么上心,没想到8年的纠纷终于解决了。"近日,在市中院执行干警的见证下,我市某小区物业与涉案业主长达8年的"拉锯战"终于落幕,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当事人对法官表示感谢。
2014年,涉案业主入住新房后,因管道漏水问题得不到解决,拒不缴纳物业费,物业拒不维修水管,双方僵持了8年,产生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市中院在收到强制执行申请后,考虑到业主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采取人性化柔性办案措施,耐心释法析理,协调物业解决住宅漏水问题,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2021年,市中院以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制定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十项措施》《便民利民举措二十条》。今年以来,全市法院深入开展"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司法公信力。市中院"扬帆·领航"政治文化引领工程获评全省法院文化建设品牌,进一步展示司法文明、彰显法治精神。在全省政法队伍满意度测评中,我市法院整体形象满意度连续十年位居全省前列。
针对审判婚姻、赡养、"三农"等民生案件,我市出台《贯彻落实家庭暴力告诫制度指导意见》《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指南》等指导性意见,充分发挥司法裁判惩恶扬善功能。努力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体系,强化诉源治理,加强与辖区相关单位的联系沟通,持续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全力将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二、优化服务审判质量再提升
2022年,市中院发布养老诈骗典型案例--伍邦等29人电信养老诈骗集团案。该案是一起典型的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电信诈骗集团犯罪案件,被告人数多、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手段隐蔽,共作案九百余次,被害人遍布重庆、四川、陕西等地,达300余人,涉案金额500余万元,社会影响较大。市中院在审理中坚持证据裁判原则,对每宗犯罪严格审查,准确定罪量刑。该案的审理,使诈骗集团各被告人受到应有惩罚,有力地震慑了电信养老诈骗犯罪。
近年来,市中院全面履行刑事审判职能,持续抓好重大涉黑涉恶案件审判执行工作,严惩暴力犯罪和电信诈骗、养老诈骗等涉众型犯罪,推动解决"针尖上""舌尖上""头顶上""脚底下"等关系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突出问题,依法审结涉黑案件16件、涉恶案件70件,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94人。全市法院全面推进人民法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环资法庭、旅游法庭等特色、专业法庭,推进"一庭一品"创建。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坚持优化审判资源配置,狠抓审判质量,深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加快构建"简案速裁、普案快审、繁案精审、类案专办"的办案模式,健全完善四大网络公开平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树公信,助推案件质效提升。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中院聚焦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将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出台19项服务宝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推动审判执行工作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建立"法官联企"制度,扎实开展联企帮扶,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协调解决问题108项,坚持为企业"送法上门",举办以案释法、专题讲座等30余场次,引导企业在法治化轨道上良性发展。
三、谋求创新司法服务多元化
向改革要效率,向创新要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司法需求,全市法院创新便民利民举措,大力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开展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延伸立案,减少当事人诉累。
"诉讼服务中心像个'大型超市',一走进来,有导诉咨询台、立案综合区、信访接待区等,大厅的服务窗口可以提供立案审查、诉讼引导、司法救助
等'一站式'诉讼服务,太方便了!"近日,在渭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大厅办理业务的王女士对记者说。2021年以来,渭滨法院致力于深化案件"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就近立"改革,完善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阅卷、在线调解等功能,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立案、调解、保全、鉴定等诉讼业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法院全力迎战,出台专门工作意见,持续深
化"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完善"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畅通线上线下诉调对接渠道,运行律师绿色通道"一码通",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和移动微法院的"指尖诉讼"功能,实现起诉、立案、送达、举证、开庭、裁判"一站式"全流程在线办理,实现了"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为减少律师线下办事的时间,规避法官干警与外界交往可能产生的司法不公,市中院为来院律师提供集约高效、智慧便捷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建立律师参与诉讼专门通道,为律师提供"一码通"服务,推广应用律师服务平台,为律师提供网上立案、调解、申请退费、掌上法庭等服务。
2021年,市中院及辖区法院诉讼服务质效排名全省第一,宝鸡中院排名全省中院第一,全市12个基层法院排名均列全省法院前30位。
今后,我市法院将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继续保持"苦干实干快干"的精气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奋勇前进,奋力推进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谱写护航宝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根植文化热土奏响时代强音
甘肃文化事业发展综述
(2022年9月23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迈出了文化强省建设的坚实步伐。
文化传承亮点频出、文旅融合异彩纷呈、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公共文化蓬勃发展,陇原大地锦绣斑斓,一幅幅激扬文化自信的壮丽画卷,正在新时代徐徐展开。
一、文物保护更上层楼
甘肃,是一片文化沃土。文化,让甘肃声音更动听、更响亮。
陇原儿女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这,源于我省不断激活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联合攻关,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强科技石窟保护之路。"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敦煌研究院在国内率先进行文物数字化的探索研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壁画彩塑数字化技术,制定了14项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标准与规范;成功申报包括"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丝路文物数字复原关键技术研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67项,获得授权专利45项,制定行业标准7部。
走入敦煌莫高窟,可探寻丝路辉煌,窥得人类文明瑰宝。而登上嘉峪关关城,可察看雄关布局,领略山川形胜。"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长城事业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胡文平说。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一方面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加大文物安防、消防、技防项目建设及日常维护;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与高校合作推进相关课题的研究,并对长城资源进行全方位环境监测、病害监测。同时,围绕长城精神、长城文化、魏晋墓壁画、黑山岩画等多个领域,立足科研,整理史料、弘扬文化。
天水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太昊伏羲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省市两级持续加大对"太昊伏羲祭典"传统礼仪的保护力度,公祭伏羲大典的规格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民众自发的祭祀伏羲活动也更加兴盛。如今,在天水已形成了公祭伏羲大典和民祭伏羲庙春节文化庙会、秋祭伏羲典礼两种规格三种形式。
十年来,我省持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颁布实施了《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编制完成了《甘肃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截至目前,我省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公布四批累计49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68名国家级、61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甘肃,山河壮美,文明璀璨。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引人入胜。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黄河过榆中桑园峡、小峡、大峡,便是被誉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青城。
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两侧,排列着一座座明清四合院和砖雕的门楼、照壁。漫步其间,时而西厢小调、秦腔、眉户的旋律萦绕其间;时而英雄武鼓、道台狮子等节目轮番上演。
"我们结合青城特色小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努力勾勒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党委书记赵冬冬说。
以"原汁原味""古色古香"为特色取胜的古镇旅游是时下最热的旅游选择之一。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抢抓特色小镇建设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等机遇,收获了累累硕果--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2019年荣膺"甘肃特色气候小镇"称号。五年时间,景区接待游客62万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70万元。
上一篇:统计系统办公室工作人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