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152篇)(第26/46页)
化隆路社区居民范丽香说:"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我们社区的各民族团结得像亲人一样。"
化隆路社区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各个民族的群众聚集在一起,虽然在风俗习惯、饮食等方面有所不同,但这个多民族家庭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真实诠释了歌中所唱的"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去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十二个必须"中专门提到: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近年来,海东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一主线,着力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把民族团结进步融入社会治理,形成"团结促稳定,稳定促治理,治理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打造12个社区"石榴籽家园",形成了齐心助力社区党群服务的社区"石榴籽"效应。
近年来,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喜饶加措大师纪念馆和十世班禅故居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平安区洪水泉清真寺等5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教育基地,命名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0个。青海农村干部学院、河湟文化博物馆、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
训基地、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建设,率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引领示范,开创了海东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走出了具有海东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为全省乃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贡献了"海东经验",树立了"海东样板"。
二、民生工程促发展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海东市乐都区达拉土族乡白草台村,一排排庭院整齐有序,村里巷道宽阔平坦,村口墙上张贴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标语格外醒目,广场上传来孩子们阵阵的欢笑声。
这里便是易地扶贫搬迁新村--白草台村,全村60户228人聚居于此,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把拉链对准这个布角,平整压线,这样做出来的衣服才好看。"村青绣产业园车间主任邵师傅正在指导村上妇女缝制校服。连日来,在乐都区达拉土族乡白草台村制衣车间,各类机械运转的声音不绝于耳,工人师傅们正在专心致志地赶制订单衣服。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土地贫瘠是白草台村昔日的代名词。为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3年,达拉乡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白草台村整村搬迁至共和乡许家寨北坡集中安置。为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2021年以来,达拉乡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建成乐都·南凉青绣产业园。
村里有了产业园,对于既要照顾父母又要操心两个女儿上学的王青品来说是件特别幸福的事。"以前我专门在家照顾父母和两个女儿,家里仅靠我丈夫一年务工的费用支撑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好了,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操心家里家外各种事。"王青品高兴地说。
据白草台村党支部书记李万山介绍,目前,乐都·南凉青绣产业园工装加工车间已投入运营,该车间主要生产各类校服、工作服,工人工资按件计酬,每件11元,每人平均一天能完成15至20件。今年底,刺绣、西装2个加工车间相继投入运营,用于生产刺绣工艺品、各类工作服、西装、劳保用品等,预计带动300多人就业。"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海东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坚持以各民族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绘就民心工程,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各民族经济不断发
展。
各族居民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温情故事,每天在海东这座城市演绎。海东市着眼民生福祉、致力民生改善,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补齐民生短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一直以来,海东市把民族团结进步融入经济发展全过程,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纳入全市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谋划,共同推进,不断完善和落实差别化政策,加大对民族乡和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地区的扶持力度,紧扣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发展,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夯实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
三、富民产业绘就新画卷
黄河北岸,青沙山南麓,有一片广袤的山川河谷,这里就是被誉为"拉面之乡"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走进这片土地,处处都能感受到宁静中散发着团结进步、和谐稳定的浓烈氛围。4000年前,世界上第一碗面在青海海东出世。4000年后的今天,以化隆县为主的"拉面大军"以数以万计的拉面馆为载体,将拉面"拉"向全国乃至世界,创造了"拉面经济"这一名词。也正是这一碗面,不仅让全国各族人民对海东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还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加艳丽,为民族团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化隆县甘都镇东一村村民马俊福和朱和青分别是回族和汉族,两人自小就是玩伴,长大后为了各自的理想奔波。近年来,化隆县拉面产业越做越大,许多人外出开起了拉面馆,马俊福就是其中之一。
马俊福在深圳开拉面馆时,顾不上家里的农活,朱和青就带着家人忙前忙后帮他操心庄稼地,解决了老朋友的后顾之忧。心存感激的马俊福邀请朱和青到深圳打拼,在资金和技术的双重保障下,朱和青的面馆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了。
一碗拉面,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更"拉"出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海东市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资金共70759万元,重点用于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等方面。
为巩固提升示范市创建成果,制定了《海东市"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推进创建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同频共振、互促共进。"拉面经济"
作为海东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典型做法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首条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海东市也被评为全国第四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目前,海东全市群众在外开办经营的拉面馆已达到3万余家,从业人员达18.05万人,覆盖全国280个大中型城市,拉面产业经营性收入超百亿元。
为了让在外的拉面人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海东市每年都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组成宣讲团深入各大中城市开展十九大精神、法律法规进拉面馆宣讲活动,为拉面从业者融入当地社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和返乡创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法律保障,听讲的拉面人近万人次,社会反响强烈,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的充分肯定。
拉面,已成为海东人增收致富的大产业。通过这个产业,循化、化隆两县的少数民族群众不仅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他们把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带回了家乡,与家乡人民齐心协力,创造出了幸福富裕的新生活。
近年来,海东市委开创性提出了"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的战略目标,构筑民族团结进步的党建、思想、产业、民生、生态、法治、文化七个高地,推动全市创建工作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树立"海东典型"、彰显"海东特色"、贡献"海东力量"。与此同时,与37个省市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服务管理协议》,在海东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树立了"海东样板"。
历史的时针,指向新的刻度;伟大的梦想,开启新的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海东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必将不断开创新局面。
凝聚"新"力量奋进新征程
湖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综述
(2022年9月26日)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中央、省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着力凝聚共识、发挥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汇聚起"新"力量,全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一、思想引领凝共识坚定不移跟党走
9月9日,在全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培训班结业式上,学员纷纷表示:"通过学习培训,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要把个人事业融入新时代伟大征程中,立足本职建功立业。"
举办培训班是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省各级统战部门每年举办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培训班100多个班次,培训4000多人次,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国情省情社情考察等方式,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近200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长沙橘子洲头、岳麓书院、东方红广场等地用红歌快闪的方式表达对党的热爱和感恩之情。近年来,全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持续开展"凝聚新力量·筑梦新时代"主题活动,积极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看巨变·凝共识·谋发展"等专题活动,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等形式,抒发敬党爱党向党的真挚情感。"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和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感受党的初心使命,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始终做到与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党的十九大代表、省新阶联主席陈志强说。
二、阵地建设有抓手"组织起来"增活力
7月21日,衡南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正式成立。全省各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组织达到119家,省市两级实现全覆盖,县级覆盖86%,吸纳新的社
会阶层人士1万余人。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近年来,全省各级统战部门坚持"组织起来"的工作思路,推动联谊组织从普遍"建起来",到有效"转起来",再到真正"活起来"的跃升,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活力不断提升、功能作用持续彰显。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组织通过加强党建工作,设立工作(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演讲比赛、"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主题考察、"我讲地方党史小故事"短视频大赛、"我是新阶层人士"人物访谈、"新阶层·新活力"讲坛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归属感、获得感、责任感,联谊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实践创新基地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学习教育、凝聚共识,培养人才、汇聚智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阵地、高地和基地。全省各级统战部门注重实践创新基地常态化、特色化、规范化建设,创建各类实践创新基地392个。基地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畅通建言献策渠道,打造网上、网下同心圆,搭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平台,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系列活动,为8万余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三、发挥作用显担当新阶力量更彰显
5月9日,在湖南金融中心湘江基金小镇多功能会议厅,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金芙蓉"跃升行动计划专家服务团正式组建,为200多家企业负责人开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及企业上市路径选择"首场宣讲。随后,42名服务团成员又分组赴全省市县开展了16场公益宣讲或辅导。"我们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持续为企业提供宣讲培训、规范发展、上市路径规划等服务。"全国政协委员、省新阶联监事长、专家服务团团长袁爱平表示。
近年来,湖南不断擦亮"活力新阶层·湖湘新力量"活动品牌,聚焦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在致力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清朗网络空间、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优势作用、彰显担当作为。积极响应省委号召,认真撰写并提交18篇"迎接党代会,谱写新篇章"高质量建言献策材料,为省委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帮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优农找·致富带头人"实践创新基地,为企业、市民、农民搭建绿色爱心平台。"醴瓷荟"实践创新基地打造职业技能比赛品牌,助力陶瓷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扶贫济困、乐善助学、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一线,活跃着大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身影。据不完全统计,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省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捐款捐物价值约3800万元助力抗击疫情。
网络人士服务中心大局有作为。"寻美湖南·相约湖南"展示锦绣潇湘、大美湖南的新形象,助力湖南旅游发展。"网红直播助产业",帮农助农,打造湖南农业"湘"字号。今年7月,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株洲市举行"百名网红助产业"直播带货活动,线上销售炎陵黄桃超过10万斤。全省网络代表人士在维护网络秩序、传递正能量、传播湖南"好声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湖南新媒体协会组建"辟谣侠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抗击疫情,讲好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彰显新作为新力量。
凝聚科技创新力量书写中原出彩华章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十年工作综述
(2022年9月27日)
从2.3%,到10.17%,十年耕耘,我省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稳步上升,跨过了10%这一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区域门槛的重要标志线;
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省科技馆新馆正在紧张进行开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十年建设,正在覆盖全省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将极大提升全省公共科普服务能力;
"一市一品"产业技术大会助推城市跨越式发展,"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为企业注入创新能量,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科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中国科协工作安排,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团结带领全省科技工作者进军创新发展主战场,为书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科协力量。
一、培根铸魂,强化组织政治建设促全面发展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把广大科技工作者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筑牢党在科技界的执政基础,是历史赋予科协组织的崇高职责和光荣使命。"省科协党组书记王新会告诉笔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科协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改革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中国科协工作安排,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围绕中心大局、服务大局,聚焦主责主业,团结引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勇立潮头、勇担重任、勇攀高峰。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展开十年波澜壮阔的奋斗画卷,省科协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事业历程的每个节点,都留下了不平凡的足迹--
在全国首创举办"一市一品"产业技术大会,搭建招才引智、招商引资、产学研结合的综合平台,召开近30场产业技术发展大会,涉及传感器、石油化工、橡胶轮胎、智能制造、超硬材料等产业,签约项目近200项,金额900亿元。
通过持续实施"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组织99家全国学会、429家省市级学会、4500余名专家(其中院士59名),与园区、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
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为企业节约科研经费1060万元,产生经济效益1.83亿元。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完成"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三年行动计划"任务,累计培训农村电商技能人才6万人,电商科普受益人员112万人次,建设农村电商示范店铺825个;连续三年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建设55个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定时定向推送科普音视频节目,实现科技"进村、入户、到人",使500万群众受益;连续四年牵头组织实施科普大篷车走进"三山一滩"科技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深入信阳、洛阳、新乡、濮阳、三门峡等地453所中小学,为70万名青少年点亮科学梦想。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凸显了河南科协组织的生机与活力。省科协主席吕国范表示,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科协事业发展全过程,紧扣时代主题,聚力打造河南科协服务品牌,实现了科协优势资源战略重组和服务流程再造,也为促进河南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实现价值搭建了广阔舞台。
二、创新驱动,凝智聚力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
从"中原煤仓"转型"中国尼龙城",科技创新如何为平顶山市转型之路赋能助力?
2018年6月14日,瞄准平顶山市打造尼龙城的需求和破解己二腈依靠进口的难题,省科协联合平顶山市政府举办了"中国(平顶山)尼龙新材料产业技术发展大会",促成年产15万吨环己酮、年产4万吨尼龙66差异化工业丝等项目相继签约落地,对平煤神马集团打造煤基尼龙化工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以产业技术发展大会赋能一座城市,将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助推城市跨越式发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濮阳石油化工产业、漯河食品机械产业、商丘超硬材料产业以大会为载体,省科协把学术、科技创新资源引向经济主战场,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服务各省辖市产业创新的效果显著。
十年来,省科协以创新机制和平台激活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探索出一条学术与产业并重发展、融合发展、循环发展的道路。
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步伐加快。成立"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专家团和科普专家讲师团、"百千万科普工程"专家团队,参与专家达2.1万余名,经常参加科协活动的科技专家和科普志愿者达18万余人。
学会学术交流更加繁荣活跃。全省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共举办1.5万余场学
术活动,90多万人次科技工作者参与。实施学术活动质量提升工程,资助支持100余项重点学会学术项目,联合举办中国智能制造高端论坛等30多场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活动,组织研究并发布了铸造、城乡规划等全省学科与产业发展报告。
科技人才宣传表彰与举荐更有影响。坚持在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亲"和"紧"上下功夫,推荐河南省科技工作者参加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项评选和中国科协"双百座谈会"等活动,评选表彰河南省创新争先奖、中原青年拔尖人才、青年科技奖、自然科学学术奖、科普成果奖;落实院士遴选制度改革部署,2015年我省3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我省15人获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资格,2021年我省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人才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构筑了多层次、立体化、广覆盖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十年来,河南省科协建载体、搭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拓展提升科协
工作,以昂扬奋进的姿态,团结带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在中原大地处处凝聚创新能量,成为一支推动河南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彰显特色,深入一线发挥服务阵地优势
9月的兰考县,"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成员顶着烈日,下乡进村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葡萄架乡的白菜大棚里、小宋镇的哈密瓜瓜藤下、三义寨乡的水稻田到处都是他们忙碌的身影。
针对本地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和农民科技致富需求,兰考县科协抓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机遇,成立了兰考县"一懂两爱"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科技服务团。
历时半年,团队成员由最初的3人,就发展到了300多人。这种接地气的科技志愿服务,不仅深受群众喜爱,也被中国科协称赞为"兰考模式""河南经验",去年12月,中国科协发布了《关于推广科技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兰考模式"的通知》。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过去十年,省科协把"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作为科协系统的"头等大事",立足工作实际,持续增强科技精准服务能力,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行走在田间地头,让科技为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加把劲"。
科普VR的体验展示,让现场的群众跃跃欲试;在"创享空间"展厅,不时
有人围着解说员询问其技术原理和创新之处;在巨幕影院里,犹如篮球场大小的银屏,让众多观众直呼"震撼"9月17日,河南省2022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启动。总建筑规模13.04万平方米、总投资20.37亿元的省科技馆新馆,已于今年进行了内部试压和试运行。放眼全省,以新馆为龙头的全省现代科技馆体系已蔚然成形,将极大提升全省公共科普服务能力,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为了让科普离群众更近一些,省科协连续19年牵头举办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活动辐射公众累计超1亿人次,已成为代表我省科普工作的一张名片,同时也见证了我省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
"十一五"末为2.3%、"十二五"末升至5.59%、"十三五"末达到10.17%节节攀升的三个数字如同三级台阶,展现了河南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稳步快速的"升级"历程。我省全民科学素质水平也从全国第22位上升到第13位,跨过了10%这一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区域门槛的重要标志线,夯实了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基础。
四、勇担重任,助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省科协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科协有力指导下,在大势下思考,在大局中行动,紧扣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奋力开启新时代全省科协工作新征程。今年2月,河南省科协九届五次全委会议在郑州召开,提出2022年工作"5610"总体安排:即全面展开"出彩中原"等五大行动,着力实施"基层科协组织和党建双覆盖工程"等六大工程,重点做好"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省科技馆新馆建设等十项工作。
今年以来,省科协着眼巩固党在科技界的执政基础,全面展开"出彩中原"行动,着力实施基层科协组织和党建双覆盖工程。其中,新成立5家高校科协和医疗卫生机构科协,对接中石化等8家中央驻豫及省管企业推动科协组织建设,"网上科协"建设在全国科协系统排名第二,成立省科协党校,举办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介绍了河南特色做法。
着眼人才强省建设,全面展开"才荟中原"行动,着力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工程。举办科学素质大赛等活动,加大遴选支持"中原青年拔尖人才"力度,助力引进张锁江院士,与郑州市政府联合高标准建设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
新创业基地。
着眼创新驱动,全面展开"科创中原"行动,着力实施优势产业科技赋能工程。举办中国(郑州)生物质氢烷联产及零碳利用技术国际高端论坛等9期科创中原论坛、筹备举办世界传感器大会、召开中国(驻马店)食用菌产业技术发展大会、组织全省学会赴企业开展"百会链千企"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着眼一流创新生态构建,全面展开"科普中原"行动,着力实施科普筑基惠民工程。2022年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5439.7万人次参与答题、"科普中原"新媒体号阅读量2.87亿人次、
地铁科普覆盖范围达8100万人次、组织联络全省100多家影院开展公益科普宣传活动、探索积累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的河南经验和模式。
着眼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全面展开"智汇中原"行动,着力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接工程。省政府先后与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这一重要平台,建设工程科技高端智库,已遴选由38位院士主持的"河南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等14项战略咨询项目。
回首十年,河南省科协为新时代中原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交上了一份出色答卷。展望未来,河南科协系统将团结带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握历史机遇,主动担当推动科技创新,奋楫笃行开启事业发展新征程,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作出新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凝聚组织力量彰显"疫"线担当
克拉玛依市组织系统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综述
(2022年9月16日)
一个个疫情防控点,总有一面面党旗迎风飘扬;一栋栋居民小区楼,总有一个个党员徽章熠熠生辉;一次次上门测体温,总有一句句叮咛温暖民心这是我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掠影。
越是重要关头,越能映照初心;越在关键时刻,越显担当本色。8月以来,全疆多地出现新冠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组织系统闻令而动、迅速反应,组织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紧急奔赴抗疫一线,以绝对忠诚守护万家平安,以务实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第一时间组织动员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坚持尽职尽责的态度,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坚持党委领导下的疫情防控工作指挥体制不动摇,第一时间调动市、区两级部门单位力量,安排干部到基层一线,配合开展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依法科学精准防控,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勇毅担当、同心抗疫,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克拉玛依区各机关单位第一时间整编服务基层干部队伍,组织人员迅速到岗投入工作,机关干部发挥"四个走在前列"示范引领作用,在"疫"线筑牢战斗堡垒。各社区(村)联点单位领导带头前往一线,与社区(村)工作人员一起找问题、补漏洞,确保防控工作落实落细;各街道(乡)根据服务基层人员数量、辖区疫情防控形势,逐点位确定防控重点,补强工作力量。其中,市住建局积极配合支持克拉玛依区防疫工作,累计向联点的昆仑路街道南湖社区、银河路街道佳福社区选派服务基层干部5批600余人次,服务基层干部主动参与夜间社区值守,与社区工作人员一道,为居民群众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上一篇:统计系统办公室工作人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