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152篇)(第24/46页)
四、绿色转型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推进种植业绿色有机化,建成省级绿色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创建"苍洱名品"州级区域公共品牌和10个县级区域公共品牌,50个品牌进入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创建绿色产业园区、引进绿色环保项目,同时将传统工业向洱海流域外转移。成功引进一大批绿色硅、水电铝补链延链项目,云南省信创(大理)产业园挂牌成立,法国普德赋、英国帝亚吉欧威士忌生产及体验中心、5个万头奶牛牧场等重大项目启动,嘉士伯智能化高速罐线项目建成投产,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全州能源生产结构完全实现清洁化和绿色化。截至2021年,全州已建成水电装机容量1304.4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72.3%;建成风电装机186.27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202%;光伏发电装机55.3万千瓦,是2013年的18.4倍,年均增长43.9%。2021年,全州辖区发电量539.9亿千瓦时,全部为清洁可再生电力,清洁可再生能源生产比重从"十二五"末的81%上升到99%,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从"十二五"末的37.6%上升到52.6%。2021年,大理州共有10个光伏发电项目列入云南省"保供给促投资"新能源项目实施计划,总装机容量88.5万千瓦,位列全省第一。
生态文化日益厚植。2022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成功举办,来自近3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以及中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相关机构代表、媒体记者、各行业青年领袖等300余名中外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论坛。依托洱海论坛的举办,通过各大媒体使"洱海案例"和"洱海经验"得到不断推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州社会各界的共识、共为,绿色、低碳、节能成为社会风尚和全民自觉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站在洱海西岸的生态廊道上,远观苍山白雪皑皑,近赏洱海碧波荡漾,青
瓦白墙的农家小院散发出浓浓的乡愁气息苍洱大地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大理成为无数人的乡愁记忆与向往的诗和远方。
展望未来,"十四五"期间,我州将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美大理"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两城一区、三个走在前"目标定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全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立德树人写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市教育改革发展综述
(2022年9月28日)
"孩子能够就近得到优质教育,真是太好了。"近日,北京路中学初一学生家长李女生高兴地说。
北京路中学是市实验中学分校,两校区实行师资调配、课程设置、管理模式、评价指标、考核标准"五统一"。这一办学模式,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事业实现整体提升、稳步发展。
倾力投入办学条件大幅改善
2021年11月,张湾区国瑞文旅城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式开工建设。
该校是区属政企共建公办学校,总投资2.5亿元,规划78个教学班,共有3630个义务教育学位。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主城区教育资源布局,有效解决发展大道和凯旋大道沿线居民适龄子女入学难问题。
为逐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十年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近95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优化高中阶段学校布局,学校由1123所增至1323所。
新建改扩建校舍、运动场及各类配套设施542万平方米,各乡镇基本建成1所普惠性中心幼儿园,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由65%增长至90.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0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
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学区制等共享优质资源的办学模式,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行强校扶弱校、名校带新校、中心学校带村小、片区初中联校制等联校协作模式,学区化、集团化学校覆盖率达83.49%。
同时,我市巩固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成果,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以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为主要形式的"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基本形成,教育信息化水平居全省第一方阵。
做优建强教师素质全面提高
"此次为期半个月的培训,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实操和比赛,帮助我们全面提升技能和水平。"8月26日,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思政部青年教师陈梳梳与全校教师分享参加湖北省新教师技能培训学习的成果。
为推动不同层次教师成长,十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建立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制度,培养一批"头雁",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实现教学水平共同提高。落实"国培、省培"计划,实施乡村教师全员培训、新教材培训等培训项目,培训教师10万人次。
我市根据各级各类教师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围绕"四个一批"(加大资源供给,补充一批教师;重视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师;提高使用效能,交流一批教师;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一批教师)定向发力,十年来,教职工由41790名增至50748名,招聘教师近9000人,其中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800余人。
为鼓励广大教师扎根山区努力工作,引导更多城区优秀教师到乡镇、农村学校任教,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连片困难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等政策,让广大教师安心、舒心、静心从教。
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深化干部教师交流,创新联片协作、院校协作、对口协作等教研形式,打造教研新引擎,助推高效课堂建设。实施市县两级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推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教师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称晋升、培养培训等向乡村学校倾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为引导激励教育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我市全面落实《十堰市优秀人才选拔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教师荣誉制度,探索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考核、评价机制。2022年,我市9名教师和1个教师团队获"楚天园丁奖"等省级表彰,560名教师获得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市级荣誉。
深化改革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我市同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全市参加普通高考考生19310人,特殊上线总数4595人(未统计体育和艺术类考生),特殊上线率(即一本率)为23.8%。本科上线人数11725人,本科率为60.72%。特殊上线率和本科率增幅分别高出全省4.86、4.7个百分比。全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全部整合到位,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上,总成绩稳居前三。
我市各地各学校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奠基。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中考改革。建立"五项管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专项督导机制和"双减"半月报机制,切实减负提质增效。
全市各普通高中以适应高考综合改革为中心,分期分批组织开展新教材培训工作,促进普通高中教师、教研员把握新课程的价值导向和教学要求,提升新教材的应用能力和水平。以城区三所省级示范高中为牵头学校、全市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成立普通高中学科教研中心组,加强优质学校强势学科引领,定期开展中心组教研活动,实现团队协作、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共进。同时,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全学段、全过程资助政策体系,十年来资助学生253万人次,有效保证家庭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100%。国务院办公厅曾推介十堰教育扶贫工作经验,市教育局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更好的教育,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教育事业实现质的飞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汇聚起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
立良法促善治谋发展
我州推进地方立法工作综述
(2022年9月24日)
发展的列车,总是在法治的轨道内奔驰前行。作为法治的"龙头环节",立法工作始终是善治的前提和基础。
十年来,州人大常委会始终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紧紧围绕全州中心工作,根据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地理资源、历史传统、法制环境、人文背景、民情风俗等特点,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持"立得住、有特色、小切口"立法,注重解决具体问题,全州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不断加强、依法治州全面深入推进。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花儿保护传承条例》《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条例》《临夏回族自治州养犬管理条例》《临夏回族自治州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沿着时光的轨迹,翻阅过去十年我州的立法日志,一个个地方性法规的背后,展现的是州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履职尽责,推进高质量立法,迈出立良法、促善治、谋发展的坚实步伐。
以善治为目标
护航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我州立法工作紧扣州委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高立法精细化水平,以法治方式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立法工作取得新成效。
花儿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而我州是花儿的发祥地和最主要的传唱地,2004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我州"中国花儿之乡"称号。临夏花儿以爱情为主线,广泛展现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多侧面地反映人民群众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和渴求幸福生活、追求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珍贵的史料性。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花儿这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4月,州人大常委会结合州情实际,制定颁布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花儿保护传承条例》,根据行政区域内的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设定了管理体制和保护
措施,保持花儿的原生态,维护花儿的民族性、地域性、完整性和真实性。魅力黄河穿域而过、多彩牡丹胜绝天下、民族风情独具一格临夏,是一颗
镶嵌在甘肃这柄"玉如意"上的璀璨明珠,旅游业方兴未艾。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2017年9月,州人大常委会结合我州旅游业实际,制定颁布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条例》。
如今,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升温,全州旅游接待游客人数从2017年的1586.06万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159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2017年的70.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4.6亿元,从几年前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一朝从此天下闻",伴随而来的是游客的蜂拥而至。
一项项法规见证了州人大常委会助力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凝聚着常委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立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更突出、更有力、更有效。
以人民为根本
更好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十年来,州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立得住、有特色、小切口"原则,遵循"根据需求立法、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把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呼声期盼,深入开展立法调研,紧贴实践需求,推进科学精准立法,不断提高立法精细化水平,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
立法有温度,民生总关情。随着我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养犬日益增多,犬只数量增长较快,因犬伤接种狂犬疫苗人数逐年上升,犬吠扰民、犬只伤人等涉犬类警情和政府服务热线投诉逐年递增,部分养犬人随意遗弃犬只,导致流浪犬数量不断增多,严重影响居民人身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对此,2021年州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养犬管理条例》,协调解决养犬管理中涉及的邻里关系、物业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社会公共秩序等问题,把过去以及其他地区养犬管理好的经验、做法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对于规范养犬行为、协调各方利益、严格执法监管、倡导文明养犬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针对近年来我州城乡居民集中供热行业体制改革、设施维护、供热价格及供热质量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州人大常委会启动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城市供热
用热条例》制定工作;针对机动车拥有量迅速增长,机动车停车设施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和停车管理不到位导致的停车难、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州人大常委会启动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城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制定工作。这些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问题得到有效调解和规范,城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聚焦民生"关键小事",从人民群众的关切处开展立法工作。十年来,州人大常委会通过生动的立法实践,不断助力破解民生难题,切实改善了人民生活品质。
以创新为导向
不断提升立法质量效率
十年来,州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立法工作中,紧紧抓住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这个关键,不断加强立法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立法体制机制创新一直"在路上"。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立法工作不能"任性",必须有制度予以规范。为此,州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制定"管法的法"的工作。2017年,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州情实际,起草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草案)》,于2018年1月7日提请州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该立法条例的出台,为我州有序开展立法工作作出了规范、打下了基础。
州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立法主导作用,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倾向,健全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完善向人大代表、县(市)人大、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制度,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制度等,从体制机制和程序上保证立法质量。
为不断拓宽立法工作渠道,在立项、起草和修改阶段,州人大常委会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调研,通过座谈、实地走访系统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定具有可预期性、操作性的具体规范提供重要依据。同时,重视发挥专家学者作用,积极借助"外脑"提升立法质量,从兰州大学等高校院所选聘法学专家组成立法咨询库,在每次立法活动中积极组织专家座谈、论证,保证了地方性法规的合理性、科学性,努力使地方立法更加接地气、汇民智。
同时,创新方式方法,扩大公众参与渠道。州人大常委会坚持开门立法,细化立法流程,完善公众意见征集机制,主动回应社会各界呼声。注重发挥人
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在条例制定过程中,积极邀请省州县(市)人大代表参加立法座谈会、论证会等活动,充分听取他们对法规草案的意见建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永无止境。州人大常委会将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立法工作,在立法中贯穿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广察民意、汇聚民智,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实践,以高质量立法促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作出新成绩。记者手记: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域,则一域治。十年来,州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紧紧围绕全州发展大局和民生需求,主动顺应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探索立法机制,着力突出地方特色,不断提升立法质量,确保立良法、立好法、立务实管用法,为我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
鹤壁市"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综述
(2022年9月28日)
秋天寓意着收获,满载着丰收的喜悦。
从疫情防控到灾后恢复重建,从扎实开展"三个一批"到深化"万人助万企",从推动产业发展到聚焦民生持续改善,从创新驱动发展到统筹城乡融合鹤城大地上"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结出的累累硕果,挂在群众堆满笑容的脸上,转化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环境和拉动项目建设"加速度"的强大动力。
"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坚持活动与工作互融共进,把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作为硬标准,以解放思想促"求实",以能力提升促"务实",以优良作风促"落实",推动全市上下在实训实战实践中提升能力、锻造作风,在重点任务落实中比学赶超、争先出彩。
一、强能力锻作风,力争项目更出彩
浚县加快改革破题,以能力促提升频频发力,创新开展重点项目"331"服务工程,推出三证并联办理、同步办结,实现"签约即交地、交地即办证""一书三证"联动审批办理,有条不紊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淇县夯实工作作风,先人一步,持续完善项目"绿色通道"机制,重点项目实现特事特办、马上就办。特种尼龙小镇占地面积由260亩扩大至3000亩,入驻企业由1家增长到近20家,目前工品园项目建设正酣,政务服务效能充分释放。
山城区注重亮点打造,动作迅猛,将老旧小区改造与"一刻钟(15分钟)生活圈"建设相融合,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完成爱情小巷、山城西巷、石林小城镇建设等项目,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明显。
一项项发展成果,成为我市检验能力作风建设的"试金石"。"放眼望",项目工地上,施工场面一派繁忙、热火朝天;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忙碌有序;奔驰的列车上,招商人员按图索骥、直奔招商一线。"回头看",一家家龙头企业落地见效,一个个重点项目蓄势发力,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快速运行,一座座现代化产业园千帆竞发。
"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我市紧扣实现"开门红""全年红",将活动融入"三项重点"工作,围绕"四优三新"产业做文章,紧盯招商引资
出实招,聚焦服务企业下功夫,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推进机制,项目建设取得了新成效、产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通过扎实开展"八比八晒争先创优"、"三个一批"项目大比拼、重大项目审批服务"擂台赛"等活动,全市每季度对重点项目、招商引资等现场观摩,各县区间拼建设速度、点评科技高度、热议赋能广度、借鉴服务力度,形成竞相发力、争先晋位的生动局面,有力推动了省委"十大战略"落实落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提速增效。今年前8个月,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7个、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96个,引进省外资金256.5亿元、增幅保持全省前三。向企业选派4377名"五位一体"服务管家,帮助企业解决难题4726个、解决率100%,企业满意度调查连续3年全省第一。因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继2018年之后,今年再次受到国务院表彰。
二、把基层一线当成练兵场、大舞台
干部能力强弱、作风虚实,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色。因此,通过实战实训,持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正是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应有之义。从市直单位到县区,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一线,一场以"提升能力、锻造作风、实干立身、争先出彩"为主题的干部培养和实训练兵扎实有效推进。
近日,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淇滨区大河涧乡河口村格外热闹,传统石头房改造的民宿项目顺利完工,即将迎客。欢庆的人群中,该村的"乡村运营官"李庆刚在盘算着一年能增加多少村集体收入,相应的配套服务又能安排多少村民就业。
河口村旅游资源丰富,因交通闭塞、耕地少,曾一度被列为省级贫困村。"不能守着宝山还受穷。"李庆刚来到河口村后,与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立足村里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安路灯、规划停车场、建造景观亭、修建沿淇景观步道、实施亮化工程一番装点之后,河口村的老景点换了新颜,游客来了能划船、能爬山、能食宿,还能欣赏美丽夜景,村子实现了从落后山村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的蝶变。
像李庆刚这样在基层一线锤炼自己、奉献乡村的"乡村运营官"还有许多,他们把基层一线既当成练兵场,在实干中锤炼能力,又当作大舞台,在实训中施展才华、贡献才干、实现抱负。淇滨区的"乡村运营官"培育行动是"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的一个缩影。自全市"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我
市把活动开展与中心工作互融互通,把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作为硬标准,紧扣落实省委"十大战略"、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开门红""全年红"目标,一股学习的风气、担当的正气、实干的锐气正在党员干部中兴起。
--市委常委班子坚持学在先、做在前,带头靠前指挥、深入一线带头真抓实做、攻坚克难,为全市党员干部树立了标杆榜样;
--各县区和市直各单位党委(党组)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
--37名市直干部被选派到县乡基层、中心工作一线挂职锻炼,15名金融机构干部到县乡党政领导班子挂职;
从知而行之到行而知之,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训实战中提升了能力、锻造了作风,在重点任务落实中比学赶超,争先出彩,实现了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活动就开展到哪里,重点任务推进到哪里,能力作风就保障到哪里,以活动开展推动各相关工作往实里抓,向目标奔,真正做到了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三、厚植为民情怀,推动民生持续改善
"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我市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提升工作质效为抓手,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民生实事,兜住兜准兜好民生保障底线,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建设"一刻钟(15分钟)生活圈",让群众"圈定"美好生活。
淇滨区东方世纪城小区居民王玉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通过"一刻钟生活圈""云服务中心"线上下单房屋维修服务。十几分钟后,维修工人到达现场,很快解决了问题。山城区红旗街街道广场社区83岁老人何维国每天像上班打卡一样来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活动。"5分钟就从家来到这里,每天在这里按摩、打牌、下棋,玩起来都不想回家了!"何维国一边在按摩椅上按摩,一边高兴地说。
通过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我市持续完善"情暖百姓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扎实推进"一刻钟生活圈"建设让更多居民享受到便捷、美好的城市生活。
--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让群众共享品质生活。
1分钟内接到投诉,5分钟内交办分包人员,60分钟内到现场对接等,为群众解决了一批关于房屋漏水、私搭乱建、私改绿地等投诉问题。在淇滨区,随便走进一个小区,都能在张贴的公示牌上看到物业投诉电话。"有啥问题,只要打通这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服务。"淇滨区九州路街道工行南院小区居民赵先生说。
通过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淇滨区实行"1560"工作法,不断提升老旧小区专业化物业覆盖率、小区物业服务水平、物业人员专业素质等,全方位提升物业服务工作质量,让居民在享受服务中看到质的变化。
--持续简化办事流程,让群众尽享便捷生活。
"以前办理劳动用工备案、社保登记需要跑好几个窗口,用时也长;现在'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原本需要准备一沓材料,现在全部实现了电子化,真方便!"在我市,群众办事都说越来越便利。
通过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力推进政务服务"清事项、减材料、压时限",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开展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所有事项"简便办"三项活动,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个个民生承诺,一项项民心工程,一份份温暖答卷,变成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日子。从幸福出发,向未来启航。自"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一项又一项民生新政正乘风而至,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正落地生根,越来越清晰的民生图景温暖着鹤城人民的心。
旅游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富源县全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9月29日)
2022年上半年,富源县接待国内游客143.04万人次,同比增长41.26%,完成旅游业总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73.55%。
党的十八大以来,富源县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编制完成《富源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富源县文化和旅游产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富源县文化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富源县黄泥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擦亮"滇南胜境·魅力富源"旅游名片。
一、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该县以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投资5.3亿元,完成多乐原景区项目一期建设任务;投资2.13亿元,完成陶源溪谷生态庄园建设。以建设重点景区为引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以点带面,积极打造精品酒店和景点,加快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富源县海仙谷旅游景区的温泉酒店、宏发温德姆高品质酒店等项目正在建设中;滇南胜境旅游项目、多乐军旅文融合开发项目、哈播大峡谷旅游开发项目正在进行招商引资;营上镇汇龙湾生态温泉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新建富源县旅游投诉
上一篇:统计系统办公室工作人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