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9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152篇)(第23/4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1956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32分钟

拓宽视野"用"干部。该县建立公开选拔选聘干部常态长效机制,成立公开选拔选聘干部工作领导机构,加大公开选拔干部力度,对财经、金融、法律、管理等专业性要求强的岗位,通过专业知识考试、结构化面试、经历业绩潜能评价、组织考察等程序,面向全市、全县公开选拔选聘,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先后为鲁山县国有资产事务服务中心、鲁山县机关事务中心等3个单位公开选拔正科级干部3名、副科级干部8名;为鲁山县城市投资建设集团、鲁山县鑫润发展投资集团等3个国有企业选聘中高级管理人员44名;通过"招才引智",在全国范围引进高层次人才200名,为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广阔平台。

二、聚力强基固本--在夯基垒台中建强组织体系

一年来,全县组织系统坚持以党建融合赋能产业发展为切入点,把融合赋能行动与"五星"支部创建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实现党建融合与创建工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有效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推动经济发展共赢共享。该县坚持以共同需求、共同价值为纽带,打破隶属限制、条块分割,探索跨领域、跨行业、跨层级、跨地域、跨产业5种方式,"乡村+企业+行业部门""乡村+园区+企业+行业部门"等形式开展共建,实现"党建链"引领带动产业链、治理链、服务链,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发展优势,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坚持"功能型组织、实体化运行",研究出台《鲁山县党建联合体工作规范》等文件,建立议事决策、供需对接、基础保障等机制,对党建联合体的运转提出要求、作出规范,推动联建党组织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了1+1>2的效果。

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该县整合资金、项目、人才等,围绕香菇、葡萄、硒梨、蓝莓、文旅等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线7条、示范村56个,着力将党建融合"势能"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行县级领导"联企包产"制度;累计投资340余万元建成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5000余万元,为农村资产、资源搭建市场对接渠道;整合财政、发改、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行业部门资金、项目,打捆使用,下沉扶持乡村产业发展;今年以来,累计投资1.07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6.82万亩(1亩≈666.67平方米);整合涉农资金3.97亿元,对接项目186个。

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该县深入实施"头雁"工程,持续开展村干部"学历+能力"双提升行动,拿出10万元对47名被高校录取的村干部进行学费补贴;开办示范培训班5期,对2900多名村"两委"干部进行轮训;深化"双培双带"工程,积极培养致富能手、青年农民入党,新发展农村党员35岁以下占比60%以上。强化激励导向和结果运用,对成功创建"五星"支部的,在省、市奖励的基础上,县里再奖励村党支部10万元工作经费,村"两委"干部基本报酬再上浮10%;村党支部书记在评优评先、选拔使用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年底没有完成创建任务的,涉及乡村党组织、县直单位、驻村单位负责人和驻村干部评先评优"一票否决"。

从夯基垒台到全面过硬,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县组织系统把"五

星"支部创建工作作为统领基层治理的总抓手,挂图作战,压茬推进,打造了具有鲁山辨识度的组织工作"金名片"。市委书记张雷明作出批示:"鲁山县的'五星'支部创建工作抓得很细很实,也很有成效,值得肯定。请其他县(市、区)学习借鉴,进一步以创促建、以创争优,并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为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三、聚力广聚英才--在精准引培中强化智力支撑

一年来,全县组织系统把"归根"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聚焦"引、用、留"三个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双招双引"工作,以"归根"工程壮大"归雁经济",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区域人才集聚高地,为鲁山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政策+感情"并行,以求贤若渴之心引才。该县出台返乡创业、中小企业发展等扶持奖补政策,为归根人才家属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开辟绿色通道,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建立归根人才、归根项目信息库,开展"博士情·鲁山行"系列活动,开设鲁山电视台"天南地北鲁山人"栏目,以归根典型、优惠政策、家乡变化引导在外优秀人才回乡投资兴业。今年已引进"归根"项目12个,总投资67.8亿元。在鲁山籍人才集聚市成立鲁山商会,依托商会设立人才服务站,常态化开展项目、技术、投资对接服务和家乡产业宣传推介。依托县人才办抽调人员成立归根人才办公室,设立归根人才热线,做好日常联络服务。

"平台+项目"支持,以柔性多元之方用才。该县为回鲁科技人才搞科创、做研发提供资金、政策、平台支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开建了鲁山科创园区,全力推动鲁山先进制造科创中心做大做强,打造"清研鲁山产业孵化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多次拜访中南大学原校长田红旗、方达医药集团董事长李松博士等鲁山籍在外人才,就人才培养、技术转化、项目投资等达成校地企地战略合作协议。与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长田等专家(团队)合作,建成了董周硒梨、瓦屋食用菌、库区蓝莓等5个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实现"产、学、研、用"有效衔接、互惠共赢。围绕鲁山特色产业、资源、文化等,深入开展"四个拜访"和项目对接洽谈活动,征集意向项目24个;在谈七夕国际文化产业园、兴源教育产业园等项目9个,计划投资19亿元;开工建设鹁鸽吴村文旅综合体等归根创业项目16个,投资总额17.6亿元。

"荣誉+财富"激励,以固巢养凤之举留才。该县深入推进"放管服效"改

革,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走访企业720余个次,解决问题192个。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06项服务事项实现"一张身份证办理",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内办结"。实行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和专家人才制度,每个项目配备3名服务专员,落实"五账"工作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每季度对纳税先进企业进行通报表扬;年底召开总结表彰大会。中秋、春节等节日,组织召开恳谈会、团拜会,听取意见建议,共谋发展良策。积极宣传推介归根企业、人才先进典型。县乡换届中,32名政治素质高、贡献突出的专家人才入选"两代表一委员",在全社会营造了重才爱才扶才良好环境。

四、聚力大战大考--在抗疫防汛中彰显组工担当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全县组织系统深入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不断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坚定不移把上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科学研判、精准施策,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部署,确保疫情防控斗争领导有力、指挥有方、运行有序。该县各级党委迅速启动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领导小组会、视频调度会、疫情会商会等,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各级领导干部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头等大事,以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果断的措施,把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抓细抓实抓到位。

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该县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坚决扛起疫情防控的政治责任。扎实开展"临时支部建起来、鲜红党旗扬起来、党员徽章戴起来、组织生活过起来、日常排查严起来、志愿马甲穿起来、教育引导强起来、应急预案备起来、先进典型树起来"等"九个起来"活动,创新"一停二看三问四验五测六过"等"六步工作法",防疫防汛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用心用情用力守护生命、守护健康、守护生活。该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挺身而出,在抗疫一线成立87个临时党支部,建立698个临时党小组,组建806支乡村党员志愿者巡逻队,3.2万名农村无职党员认领岗位,635名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

报到,鲜红的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只争朝夕立潮头,笃行实干向未来。全县组织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决策部署,在解放思想中把握大势,在服务大局中彰显担当,在改革创新中争先创优,奋力推动鲁山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我市"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开创营商环境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2022年9月24日)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治理水平的集中体现,良好的营商环境对地方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出台政策措施、强化工作落实,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大理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一、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十来年,我州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企业登记和注销更加便利。通过推行全程网办、设置综合窗口,实现线上线下并联审批,将企业设立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3个环节耗时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完成。州级、大理市为新设立企业提供免费刻制公章及邮寄营业执照服务。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持续优化。在全省率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省、州、县三级联动网办",全州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由改革前的平均258.5天压减至50个工作日内。

用电用水用气服务稳步提升。全面推行"互联网+供电服务",实现用电业务全部线上办理。

2021年,大理州用水用气报装及改造时间分别为1.43和2.44个工作日。土地要素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扎实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

改革工作,将规划用地审批行政许可事项减少到2个,办结时限压缩到8个工作日。全力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开辟重点工程项目"绿色通道",保障全州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重点产业用地。

不动产登记便利度逐步提高。十年来,州、县两级相继成立不动产登记中心,压缩不动产登记流程和步骤,全州不动产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压缩到3个、1.5个工作日,查封、注销、异议登记即时办结。12县市全部上线"互联网+不动产登记"。

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推出《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搭建"银税互动"信息共享平台。十年来,通过"银税互动"共为小微企业贷款5.59亿元。

获得信贷质效得到提升。建立"线上+线下""现场+非现场"多种形式的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大对生态环保项目融资支持力度,开展绿色信贷创新,截至2022年6月,全州绿色信贷余额294.07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公共资源交易全面推开。十八大以来,大理州建成12个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由现场开评标转变为网上开评标,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共享,实现州县公共资源交易信息与国家和省互联互通。

二、创新环境持续向好

十来年,我州创新环境持续向好。人才引进和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苍洱人才"霞光计划"推动新时代大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构建出独具大理特色的"1+29"政策体系;推行党政储备人才引进计划,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推行"白州惠才卡",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12个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优化。成立云南省园区人才服务工作站(大理站)、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工作服务站,为人才及其团队提供创业创新资金补助、办公场所免租等服务。

创新创业平台全面建立。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创业团队,激发全州创新创业活力。目前全州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4个、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个。

三、政务环境明显提升

十来年,我州政务环境明显提升。政务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十八大以来,建成14个州、县市、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112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158个村

(社区)便民服务站。

政务服务效能更加优化。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线上线下"同步运行,并向"网上办、掌上办"拓展。2021年全州政务服务年度办件802.63万件,较2012年增加472.8万件。"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2021年接听群众来电12.39万人次,较2012年增加8.04万人次。

权责清单制度全面建立。目前,州政府门户网公布了41个州级部门行政职权共5851项,涉及责任事项共45020项,追责情形共43685项,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精简。"十二五"期间,州级精简行政审批事项475项,全州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十三五"期间,州级精简行政审批事项

67项。2021年州级精简行政审批事项37项。

四、法治环境日益规范

十来年,我州法治环境日益规范。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操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立法调研,为大理州优化营商环境立法做前期工作准备。

监管效能全面提升。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了监管对象库和执法人员库。纠纷化解机制逐步健全。全面推进民商事案件多元化纠纷机制创新和诉讼与非诉讼衔接的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推行网上立案、网上阅卷等电子诉讼平台建设。目前,建成1275个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与民营企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服务事项在网络平台一站式办理。

法治宣传不断强化。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内容,大力宣传有关平等保护、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知识产权保护、外商投资等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服务更加多元。搭建律师事务所与企业的对接平台,整合全州56家律师事务所,建立了以中共党员为主体的100余名优秀律师服务团,为有需要的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五、人文环境更加友好

十来年,我州人文环境更加友好。沟通反映渠道不断增强。健全畅通高效的投诉举报受理服务渠道,推行州委主要领导"双月茶叙"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听取意见建议,着力解决营商环境领域堵点难点痛点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日益改善。全州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切实提升,积极做好引进人才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异地就医更加方便,目前已开通跨省门诊慢特病结算定点医药机构201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面覆盖,全州建有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2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157个,覆盖率达100%。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加强。2020年,建成"信用中国(云南大理)"网站。同时,与国家同步开展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工作,帮助更多失信主体消除不良社会影响。

惠企政策服务初步形成。在州、县(市)、乡镇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惠企政策"一站式"服务专窗131个,全州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已初步形成助企惠企政策清单。

堪当大任敢争先服务发展当标兵

钦州市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9月28日)

党的十九大以来,市自然资源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政治建设,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两统一"职责,努力担当作为,全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实施"建大港、壮产业、造滨城、美乡村"四轮驱动战略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付出终有收获,担当终成标兵。2019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局在全区自然资源系统综合管理目标绩效考评中,3次获一等奖;在市年度绩效考评中,连续4年获优秀奖;获自然资源部"七·五普法"先进集体、全区数字广西建设和政务服务突出贡献奖、全区应对突发事件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资源保障效率持续提高

作为发展要素保障部门,全市自然资源系统主动作为,2018年至今,全市获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2896.09公顷,是自治区下达计划的3.28倍;全市列入国家、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47个,获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05.92公顷。自然资源资产运营取得显著效益,全市供地5520.00公顷,获得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18.49亿元,收储土地466.67公顷。

经过努力,全市竣工验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78个,确认新增农用地1928.13公顷,市值约72.31亿元。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征地拆迁新模式获自然资源厅在全区推广。

提前完成用地预审和先行用地报批,"头号工程"平陆运河如期顺利开工建设。

二、资源保护能力持续提升

全市自然资源系统不断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紧绷耕地保护红线。经自治区考核,我市粮食安全考核获得优秀等级表扬。

期间,实施土地开垦项目、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共81个,确认补充耕地1844.28公顷。实施旱改水面积836.30公顷,新增粮食产能325.27万公斤。启动实施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3个,总面积13604.78公顷。

通过建立全市耕地占补指标市场化配置机制,获得收入7.94亿元。灵山县、浦北县整县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面积15106.19公顷,建成高

标准基本农田10136.43公顷。实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建立了市、县(区)、镇、村田长制工作体系。建立"田长+检察长"协作机制,耕地保护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有效衔接。

三、空间规划服务持续增强

该局通过不断完善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配合编制北钦防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广西沿海协同发展。

科学编制市、县《过渡期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案》,获批复实施,解决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渡期规划保障问题。市、县完成了15个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课题研究,统筹划定落实"三区三线",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成果。

十九大以来,除了完成广西钦州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四镇合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之外,还完成了中山路骑楼街、占鳌巷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以"绣花针"的功夫和"微改造"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得到群众的肯定。坚持规划优先、协同联动,笃定决心向海发展,全力推进"造滨城"工作,争当广西"面朝大海、向海图强"排头兵。

四、为民服务效能持续升级

近年来,我市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效率,实现企业间不动产转移登记1个小时办结,实现不动产抵押贷款和登记业务协同,抵押登记"不见面办理"网点覆盖9家银行94个银行服务网点。启动开展"不动产+税务"改革并初见成效。实现用地审批、不动产登记"全区通办""跨省通办"。同时,实现全市

11个住宅小区实现"交房即得证"。解决多个房地产开发小区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解决1134户群众愁盼的不动产权证书办理难题。

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市连续6年没有发生因地灾伤亡事故。助力乡村振兴,完成17个"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并通过评审。规范农村宅基地建设规划服务,搭建全市农村宅基地规划审批系统,保障村民合理建房需求。完成5个搬迁安置点827户安置住房登记发证,惠及安置群众2380人。

五、改革创新进程持续深化

该局开展工业项目"标准地"试点改革工作,我市成为自治区工业项目"标准地"试点城市,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智能终端产业园作为试点区域。

同时,不断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灵山县、浦北县为自治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先行推进县,浦北县已有2宗工业用地入市交易。

推进工程建设项目砂石土综合利用管理改革,规范工程建设项目砂石土采挖、运输和利用管理。

完成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完成登记缮证40.06万宗。推进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监管,钦南区作为广西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监管试点。

创新举措整治园区低产低效用地,在2022年全区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上获得肯定。六、系统治理能力持续夯实十九大以来,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共完成了92平方公里的1:500地形图测绘。获批开展省级及国家级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开展市主城区106平方公里实景三维钦州项目建设,完成49平方公里实景三维广西数据生产,城市空间管理从二维升级至三维。

通过科学管理、运营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18座,两县三区达到全覆盖,满足精度定位、实时定位和导航要求。市、县"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完成,在应急指挥、公安警用和数字城管等7个行业,形成了典型应用示范。

在全区率先建立了市级三调数据分析与共享平台,平台获自治区确定为第三批数字广西建设标杆引领重点示范项目。

牢记嘱托护生态绿美大理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2022年9月17日)

大理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洱海保护治理统揽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加强以洱海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洱海保护攻坚战"及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谱写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实践的大理篇章。

一、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重大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州累计投入保护治理资金339亿元,完成了流域截污治污、"三库连通"、环湖生态搬迁、洱海生态廊道建设和洱海"两线""三区"划定等工作,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全域联动治理的转变。

2015年,洱海流域27条入湖河流大多是IV、V类水质;2021年,有23条达到Ⅱ类水质。2022年1至4月,洱海全湖透明度均值为2.57米,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洱海水质评价结果为"优"。洱海总体水质由富营养初期状态转为中营养状态,以海菜花为代表的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

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列入国家第二批试点,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成功申报。"大理州全面打响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通报表扬。"顺丰洱海模式"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改革创新典型,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大理样板"。

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三五"期间,大理州12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空气优良率均保持在99.5%以上。2021年,全州12个县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8%,州政府所在地大理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位列全省第三位;大理州纳入国家、省级考核的优良水体(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比例从2014年的60%提升到了2020年的90%。2019年、2020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截至2020年末,全州乡镇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均划定了保护区,群众饮水

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全州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打好蓝天保卫战。采取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一批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全部淘汰建成区燃煤锅炉、排查整治"散乱污"、实施企业"煤改气"清洁能源改造、淘汰黄标车等一系列重要整治措施,全州结构型污染有效破解,工业污染有效整治,大气污染有效管控,减污降碳协同推进。

打好碧水保卫战。"十三五"期间,全州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推动全州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监管,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医疗废物处置实现全州乡镇全覆盖。

压实责任抓整改。畅通群众环境信访渠道,热情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及时处置群众举报的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满意感、安全感。其中,洱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见成效典型案例。

三、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提升

"十三五"以来,大理州强化城乡"两污"治理。截至2021年,全州12县市已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焚烧厂14座,12县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乡(镇)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为80.61%,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为48.9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2019年的11.34%提升至2021年的37.91%。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逐步构建。修订完善苍山、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制定相关保护管理实施办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意见,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

生态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高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探索构建大理州国土空间保护、修复、开发、利用总体格局,形成"双核五组团"一体化高质量绿色发展空间格局。

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全州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28个,总面积达18.1万公顷。深入推进"森林大理"建设,森林覆盖率逐年

增长,绿色版图不断扩大。2020年,全州森林面积达185.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5.51%,比2012年增长了6.89%;森林蓄积量达1.2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了0.34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稳定在82%以上;全州湿地面积67112.31公顷,比2012年增加7473.17公顷,湿地保护率从2012年的48.02%提高到66.12%。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全州已查明的高等植物3643种、陆生野生动物763种,先后刷新了中国鸟类、鱼类、蜘蛛种类新纪录以及中华桫椤分布海拔上限记录,为维护我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奠定良好基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