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洪湖市政府工作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163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3分钟

2021年洪湖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7日在洪湖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洪湖市人民政府市长:沈先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洪湖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的一年!我们全力"战疫""战洪""战贫",攻坚疫后重振和灾后重建"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社会稳定战",在硬仗苦仗中前行,在大战大考中奋进,交出了一份斗争敢为、担当作为、奋发有为的历史答卷!

这一年,我们万众一心取得了战疫的重大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们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以战时状态抢抓防治先机;第一时间组织2万多名党员干部、1.5万名志愿者和社区村组干部,下沉到防控一线、驻守基层,动员一切力量严防死守阻断疫情传播;第一时间启动定点医院改造和开发区急救医院新建,快速实现"床等人"。全力支持配合广东、海南两省医疗团队,率先建立居民健康大数据库、提速核酸检测能力,科学制定诊疗方案,不惜一切代价争分夺秒救治患者,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用一个月时间控制住疫情,用两个月时间实现确诊和疑似病例"双清零",打赢了疫情防控"遭遇战""追击战""阻击战""歼灭战"。我们千方百计确保防疫物资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稳价保供,群众生活安定有序。随着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我们始终紧绷防疫这根弦不放松,慎终如始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格全覆盖、全流程闭环管理,坚持"人物地"同防,全力以赴确保疫情不反弹。

这一年,我们众志成城夺取了战洪的全面胜利。去年梅雨期间,我市遭受八轮强降雨袭击,累计降雨量居历史第4位,燕窝站达百年一遇级别;洪湖、沙套湖、下内荆河等骨干河湖水位超历史,"一江三河两湖"[1]上保证水位以上时间为历史最长。外洪内涝,全市受灾37.8万人,农作物受灾90.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5.4亿元。面对最强洪涝威胁,我们先后启动Ⅱ级、Ⅰ级应急响应,实行全市总动员,全部进入防汛战斗状态。在最艰难的时候,全市上堤布防530.7公里,上防汛人员4万人;空降兵某旅500余名子弟兵紧急驰援,380名民兵闻令而动,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线,成功处置沙套湖漫溢、北合垸散浸、洪狮大垸内脱坡等大小险情45处。妥善安置9000余名受灾群众,以最强的力度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我们全力实施生活救助,以最大的努力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及时组织抢种、补种、改种,将损失降到最低。取得了"不溃一堤、不倒一垸、不亡一人"的全面胜利,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中部战区的高度肯定。

这一年,我们全力以赴通过了战贫的大考检验。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实"四个不摘"[2]要求,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面对疫情冲击,第一时间加大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扶贫小额贷款等帮扶力度,及时组织2.2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发放各类产业奖补资金2600多万元,新增扶贫小额贷款2015户近8000万元,实施村级扶贫项目230个。积极应对特大洪涝灾害,出台支持贫困对象抗灾赶本措施,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子种苗、办理"产业扶贫保"理赔、及时发放抗灾奖补资金。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农村重病、重残、重灾和突发变故等困难家庭及时监测和帮扶,249户脱贫监测户、387户边缘易致贫户风险全部消除。6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6148户51702人如期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124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11890元。在全省市县党委政府扶贫成效考核中位居非贫困县第三。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

这一年,我们集中精力加快疫后重振灾后重建。全面开展"双扶双助"抗灾赶本活动,用足用活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全力以赴争项目、争资金、争政策。争取中央直达资金4.2亿元、省级补贴资金5.3亿元,居荆州第一。为各类企业减税降费2.1亿元,新增各类贷款18.5亿元,千方百计服务企业"活下来、留下来、强起来"。全市大工业用电量同比上升23.9%,工业入库税金3.55亿元、增长7.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上云企业[3]48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组织"直播带货"、展会交易活动,提振消费成效显著;旅游市场持续复苏,实现综合收入30.2亿元;公共交通、商业网点、物流快递快速恢复运营,跑出了复工复产复市加速度。我们抢抓机遇,前瞻性地策划争取了一批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共到位省级财政调度资金40.6亿元、债券资金12.6亿元,落实中省预算内项目资金8.1亿元,完成融资10.9亿元;被纳入全省三年水利补短板强功能建设项目14个,总投资近130亿元。新引进签约项目73个,其中10亿元项目2个,总投资近150亿元;开工建设万安环保产业园、闽洪国际水产城等重点项目53个,大江润业、杰精精密等8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疫后重振、灾后重建步入"快车道"。

这一年,我们坚定不移改进民生确保社会稳定。全市上下继续发扬连续作战优良作风,自觉执行"1+8+1+2"[4]创卫工作机制,战高温斗严寒,向城市各类"顽疾"发起最后猛攻,凝聚起"爱我洪湖,我爱洪湖"强大正能量,实现国家卫生城市首创首成。完成交通投资近50亿元,江北高速东延段完成主体工程,乌林长江大桥即将合龙,国省干线新建和改扩建、通道绿化等项目全面完成。投资16亿元的文旅新城基础设施项目正式启动。金湾酒店、新党校、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江滩公园二期等项目建成。完成城区6个集贸市场改造并开市运营。"一河两岸"二期房屋征收拆迁基本完成,4个棚改还建小区封顶。红色湘鄂西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面完成11.7万亩退垸还湖破口通湖,湿地生态修复加快实施。切实把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土地卫片执法和耕地保护督察整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退捕禁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全面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反诈禁毒专项整治,突出"疫后综合征"矛盾化解、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高风险领域安全防范,打赢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攻坚战,连续三年获评"荆州市综治(平安建设)优胜县市区"。

2020年"两会"票决的"十件民生实事",除"一河两岸"二期、第三水厂、西部中心水厂、农村危桥改造等项目需按计划跨年度建设外,其他民生项目均已完成。其中:城东公交首末站及配套工程全部完工,城市公交运行形成闭环;10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升级,惠及1839户城市居民;134处农村公益性公墓基本建成;中医院风湿大楼完成主体工程、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投入使用、228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基本医疗器械及设备、33个不合格卫生室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79所义务教育学校完成新建或维修,教育教学条件大幅改善;狠抓城区水环境治理,集中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城区水环境实现新改善。

各位代表!回顾2020年,挑战前所未有、斗争艰苦卓绝、成效好于预期!人民群众是战疫、战洪最深厚的伟力。洪湖人民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支持配合中央、省、荆州市和市委的各项工作措施,守望相助、同心协力,用平凡铸就伟大,唱响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广大医务人员、公安干警、民兵、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志愿者闻令即动、冲锋在前,筑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钢铁长城,诠释了光辉伟岸的英雄形象!广东海南两省医疗队、空降兵某旅子弟兵雪中送炭,星夜驰援,为我市防疫、防汛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波澜壮阔的英雄诗篇!在此,让我们向所有为守护洪湖家园而不舍昼夜、不畏生死、不辱使命的英雄致敬!

各位代表!克难奋进的2020年,为波澜壮阔的"十三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首"十三五",我们努力奔跑、项目筑梦,经受了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见证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时刻,开创了洪湖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历史时期,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五年大发展、大跨越,综合实力倍增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超过8%;累计引进项目310个、投资总额930亿元,争取项目资金228亿元,创历史新高;三次产业比例由30.0:34.4:35.6调整为28.5:30.6:40.9。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79亿元,年均增长13.9%,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5%;实现旅游总收入161.5亿元,年均增长16%。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年均增幅全部超过10%,稳居荆州前列,总量实现翻番。2019年县域经济位列全省二类县市区第12位,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进位显著单位。五年来,我们尽心尽力、善作善成,逢冠必争、遇奖必夺,一次次谱写了后发先至、跨越赶超的新篇章:赢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全国加强基层民政工作试点县市、省级森林城市、省级水生态文明优秀试点县市、全省投资和项目建设贡献单位、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单位、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县市、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等一系列荣誉,实现了"一年一突破、五年大跨越"。

五年大投入、大建设,城乡面貌提档升级。在基础设施领域累计投入资金近400亿元。洪监高速、武汉城环高速洪湖段、燕窝长江大桥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实现了不通高速到高速里程荆州第一的跨越。高速公路"两纵两横"、过江通道"两桥两港"和"一铁路一机场"[5]综合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融入大武汉成为洪湖后发赶超新优势。全市防洪"关大门"工程基本完成,整险加固堤防142.4公里,新增外排能力250m3/s,成功抵御了特大洪涝灾害。东分块蓄洪工程基本建成,安全工程建设方案即将获批。完成城区43个片区4305户60.2万平方米居民房屋征收和拆迁,"一河两岸"、市政园林、城管环卫等一批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洪湖岸边是家乡"文旅新城一期、新滩新城拔地而起,城市形态实现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江泗口电站建成并网,220千伏、110千伏等主干线路长度均增长2倍以上,相当于再建一个洪湖电网。统筹推进"21246"[6]美丽乡村工程建设,乡村振兴热火朝天,率先实施全域"禁鞭禁香"、中心城区禁建,全面完成"五清一改"[7]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基本建成,美丽乡村覆盖面位居全省前列。

五年大保障、大改善,民生事业全面发展。五年累计投入16.93亿元用于精准扶贫,着力改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每年将新增财力四分之三用于民生领域。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持续开展大湖拆围、渔民上岸、退垸还湖,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水乡芳华。累计新增就业3.4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稳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连续5年提高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等六大改革试点,成为优秀案例并全国全省经验推广。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累计发放各类民生资金7.5亿元。城市公交实现公车公营。改造农村危房4048户,新建公租房372套。累计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3.5亿元、年均增长30.7%。与"洪湖舰"开展双拥共建,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拥军优属等工作全面加强。完成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76公里、改造农村危桥191座。校园安全"3个100%"[8]全面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血吸虫防治达到国家传播阻断标准。累计投入260亿元,实施83项民生工程,新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改建搬迁、"农村学校改薄"、新堤中学、职教整合、城乡福利院、公益性公墓等一大批民生项目投入使用,有力解决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等民生热点问题。

五年大变革、大提速,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党政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农业农村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重点改革落地见效。40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部完成。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进一般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多证合一"和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市场主体总量达5.4万户,年均增长13%,居荆州第一。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和"七五"普法。坚持科学决策,自觉接受监督,累计办理八届人大代表建议案322件、政协委员提案297件,满意率均达100%;强化审计监督,查处违纪违规资金5亿元,核减投资9亿元。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反诈禁毒"人民战争、信访积案化解攻坚、风险防范"先手行动",统筹抓好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等工作,积极防范和化解"两链"[9]风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深入开展"三比三促三争创"主题实践活动,全市上下集中精力、心无旁骛,聚力打基础、强基层、惠民生、聚民心,塑造了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

此外,统计、国调、税务、外侨、民宗、烟草、气象、保密、邮政、国防建设、新闻出版、档案史志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工会、文联、共青团、妇女、儿童、残联、红十字会、慈善、科协、老促会等事业取得了新进步。

各位代表!"十三五"期间,我们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工作业绩,积累了应对复杂环境的宝贵经验。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洪湖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和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行各业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团体,向驻地官兵、政法干警和垂管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洪湖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首"十三五"历程,总结2020年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洪湖发展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综合实力依然不强,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工业经济增势放缓,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重大项目支撑不足,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二是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仍存在短板弱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发展与群众期盼存在差距,普惠性、均等化公共服务亟需加强;三是投融资政策收紧,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放缓,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有待加强,各乡镇协调发展未能实现同频共振,各板块之间发展仍不均衡;四是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指标增幅、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未能达到预期。此外,营商环境有待优化,少数干部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干劲不足等问题,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问题再多,总有解决的办法;矛盾再大,总有突破的路径。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实干中寻找良策、在攻坚中破解难题。

"十四五"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思路

未来五年,是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时期,更是我们全力攻坚洪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洪湖比较优势明显、区位优势独特、生态环境优美,发展空间广阔,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把洪湖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根据《中共洪湖市委关于制定洪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洪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始终围绕"立足大荆州,争当排头兵;融入大武汉,争当先行者"目标,牢牢把握"四个第一"理念,着力构建"四区引领、全域协同"[10]区域布局,全力建设"工业强市、水产大市、旅游名市",努力创建"四个示范区"[11],奋力开启新时代"三个洪湖"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根据市委八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做好未来五年洪湖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始终坚持"四个第一":

(一)坚持工业兴市为第一路径。牢固树立"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理念,立足我市现有产业基础,提升质量、引进增量、盘活存量,全力育龙头、壮集群、强园区。围绕技改扩规、重组合作、创新孵化,重点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推进园区改革创新发展,加快构建具有洪湖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在工业兴市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荆州前列。

(二)坚持招商引资为第一抓手。始终坚持"大招商、招大商",以产业精准招商为主措施,以大项目、好项目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创新招商理念、明确主攻重点、加快项目落地。凝聚"全民招商、人人参与"的招商氛围,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四最?"营商发展环境,全面激发招商活力,提高招商质效,奋力打造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坚持项目建设为第一载体。要把"项目为王、项目为实、项目为先"理念贯穿到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产业类、城建类、补短板类、文旅融合类、民生保障类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格局、健全防洪减灾体系,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为加快推动洪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四)坚持作风建设为第一保证。敢担当、善作为、争一流、抓落实,大力弘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政风,大力践行"我要落实、马上落实、落实才踏实"的良好作风,切实增强大局服务意识、提升实干服务质效、坚守"亲""清"服务原则,勇作"实干型、攻坚型、创新型"的"三型"干部,坚决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为"争当排头兵、争当先行者"提供坚强保障。

今后五年全市努力实现以下六个目标: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三大产业园区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凸显,农业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占比明显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链产品链迈向中高端,县域经济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二)改革开放实现新跨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扎根洪湖大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产权制度、要素市场等重点改革释放活力,以投资、技改、消费、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体系逐步完善,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显著增强,营商环境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

(三)城乡发展实现新跨越。深度融入大武汉的城乡区域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交通优势更加明显。东分块安转工程启动实施,基本建成文旅新城、新滩新城,城镇化率快速提升。乡村振兴全域推进,城乡风貌更具乡愁记忆。"全域旅游"深度拓展,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位居荆州前列。

(四)生态建设实现新跨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洪湖全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施,长江大保护和大湖生态修复成为湖北名片。全面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产生活方式绿化转型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实现双提升。

(五)民生改善实现新跨越。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突破3万元。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显著提升,基本医疗更加普惠、更加公平、更加均衡,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养老、保险、文体等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群众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六)社会治理实现新跨越。平安洪湖、法治洪湖、信用洪湖建设扎实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党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圆满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目标,实现"十四五"精彩开局至关重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0%、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分别增长20%、15%、20%,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3%、12%,主要指标增幅继续保持荆州领先领跑。我们将牢固树立"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攻坚理念,全力冲刺"开门红"、攻坚"双过半"、决战四季度,以更优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坚决夺取"十四五"首战全胜。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全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织密织牢防控网络。时刻绷紧冬春季疫情防控这根弦,坚持"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堵住一切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窟窿和漏洞。健全市、乡、村三级战时指挥体系和防控机制,定期调度会商。抓好"双报到"[12],压实属地辖区、行业部门、单位、个人家庭"四方责任",严格落实"四早"[13]要求,牢牢守住小区重要防线。

从严紧盯防控重点。坚持"人物地"同防,加强发热病人、发热门诊、药店等哨卡管理,严格加强客运站、交通要道等城市出入口管控,对中高风险地区来洪人员实行最严格出入管理和检测留观,严格执行闭环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切实加强对学校、集贸市场、餐馆酒店、医疗机构及养老院、福利院、看守所、救助站等重点场所防范。严格加强食品尤其是进口冷链食品的检验检疫,坚决掐断由地及人、由地及物的传播和扩散路径。

补齐疫情防控短板。修订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快人民医院滨湖院区、市中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市急救指挥中心、智慧医疗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提升群众健康素养。

(二)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在高质量发展上聚集更强后劲。

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唱响唱红招商引资主旋律,营造全员参与、人人有为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完善6个产业招商指挥部、4个招商分局、10个驻点招商组的全员招商作战体系。聚焦产业链"大招商、招大商",完善产业政策和招商目录,瞄准长三角、广东海南、大武汉等重点地区,梳理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投资意向,强化以商招商、委托招商、驻点招商,开展精准化、专业化对接推介活动。加强招商项目预审评审,严格亩均税收、投资强度、能耗、环保、安全等指标约束,提高签约率、落地率。确保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0个,上市公司5家,10亿元以上项目5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协议资金200亿元。力争现有存量项目全部重组盘活。

全面加快项目建设速度。组织开展"重点项目落地年"活动。紧盯国家、省、武汉市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高质量谋划申报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投资和政策性支持;跟踪推进东分块人口转移工程、长江大保护等项目,实现重大项目储备在800亿元以上。加快国投生物、雅居乐、中山柏力、储力医药等20个以上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推动一泰四期、三立产业园、亚东环保建材等项目落地。加快完成天赤高速洪湖至天门段、新滩港等25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前期谋划策划类项目投资规模达1200亿元。健全项目签约、开工、竣工、投产协调服务机制,以落地为导向、以拉练为抓手,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25个,年度计划投资200亿元,项目开工率达到80%以上,继续保持重大项目建设在荆州领先领跑。

全面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坚决落实国"10条"、省"30条"和荆州"32条",树立"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服务前移、细心周到"的服务理念,当好金牌"店小二"。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进一步深化企业开办"5210"改革[14]、优化不动产登记"2320"改革[15],细化实化"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和全程电子化等便民服务措施,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进"一件事"联办改革,力争工业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40个工作日。实施民营企业"扶优解困"工程,深化政银企联动,年内新增10亿元专项信贷支持;助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力争全年新增股份制公司10家、"银种子"3家、"金种子"[16]1家。深入组织"百名干部驻百企"帮扶活动,切实解决行政审批、招工稳岗、基础配套等实际困难。

(三)坚持"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上迈出更快步伐。

推动工业板块转型升级。持之以恒"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坚持存量提质与增量选优并举,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00亿元。采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帮助华贵集团、威弘鞋业、新宏业、万农水产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扩展能级,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支持长江、昌发、远春、思搏盈等优质企业技改扩规,力争戴家场重型装备组装基地开工建设。支持一泰科技、洪乐电缆等龙头企业向资本市场进军,拓宽市场份额,提高行业话语权。支持长利三期光伏玻璃产业园建设,打造全省最大玻璃深加工产业园;支持美好集团打造华中地区最大装配式建筑制造基地,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群提升。帮助洪湖浪、昌兴林业、天冠生物等企业加快重组,摆脱困境。实施"小进规"培育工程,推动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实现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新入规企业15家,申报省级隐形冠军企业6家,新增省级"两化融合"[17]企业5家,上云企业30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