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第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873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6分钟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纲要草案》用"实现八个更大"描绘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一是全国新增长极培育实现更大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再迈上两个新的大台阶、年均增长6%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中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强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二是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更大跃升。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走在中西部前列。三是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更大作为。内需潜力充分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左右,营商环境显著优化,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流通体系更加完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四是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五是文化软实力实现更大提高。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广泛弘扬,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达到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六是大河大山大平原保护治理实现更大进展。生态强省加快建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保护修复走在黄河流域前列,森林河南基本建成。七是民生福祉实现更大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八是治理效能实现更大提升。法治河南、平安河南建设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基层治理走在全国前列,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基本形成,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这些目标顺应了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我们将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新业绩!

着眼于推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现代化河南建设,《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二项战略行动:围绕夯实根基,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市能级提升、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乡村建设行动。围绕提升优势,实施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提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行动。围绕弥补短板,实施科教资源引聚突破、营商环境优化、生态治理和生态廊道建设提质,以及基础能力和民生补短板行动。围绕强化保障,实施清风中原建设、高质量党建引领行动。这些行动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突破性,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抓手,我们将科学有效组织,集中力量推进,以重点突破带动发展全局,在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之路上阔步前行!

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纲要草案》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十五项重点任务,突出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创新已成为决定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省作为总量超过5万亿元的经济大省,要在新一轮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必须以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新需求新供给,释放市场化改革红利,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抢抓国家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推动郑洛新自创区提质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加快建设郑开科创走廊、打造百里创新创业长廊,构建支撑全省、服务全国的创新策源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100家创新龙头企业,争取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万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努力实现关键共性技术与"卡脖子"技术群体性突破。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造就一批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努力打造人才汇聚新高地、人才创业优选地、人才活力迸发地。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深化科研放权赋能改革,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河南成为创新创造的热土。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实施战略支柱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提升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现代轻纺6个战略支柱制造业,发展壮大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3个现代服务业以及数字经济,形成10个万亿级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构建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5G等产业链,形成10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企业加能提效,形成60家以上国内一流的百亿级行业领军企业,发展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高能级产业载体支撑,以国家级战略平台和高端产业创新平台为龙头、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为支撑,集约化配置要素资源。通过五年努力,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全面挺起先进制造业"脊梁"。建设数字河南。迎接数字时代,全面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建设,建设数字经济新高地。加强数字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加快以省辖市为主体的"城市大脑"中枢平台建设,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生活新服务标杆城市。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建成省市数字政府云,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通管"、政务数据"一网通享",打造指尖上的政务、屏幕上的民生,让千家万户享有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消费扩容提质,发展夜经济、假日经济和旅游经济,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区域消费中心和特色消费中心。拓展投资空间,扩大"两新一重"领域投资,健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改进政府投资基金运营机制,加快政府投融资公司转型升级,健全"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机制,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培育形成20个左右全国供应链领先企业和2-3个现代供应链体系全国领先城市,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全国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配送中心。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升郑州航空港支撑服务双循环功能,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园区建设,争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扩大与东盟、日韩、中亚、欧盟等重点国家和地区双向投资经贸合作,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探索路径、争做示范,努力实现自主自强目标。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扭住市场化改革这个关键,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地方立法,深化"两个健康"示范县创建,建设全国示范省,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加大产权保护力度,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二是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平衡性。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解决城乡、区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紧迫,必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加快弥补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促进均衡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立足打造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全国重要的口粮生产供给、粮食储运交易、绿色食品加工制造、农业装备制造中心和面向世界的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期货价格中心。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现代农业载体建设工程,选育各类农业新品种1000个以上,创建10个左右国家级、100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80%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提升参与全球竞争和集聚高端资源功能,推进郑开同城化发展率先突破,建设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形成支撑带动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功能,增强要素集聚承载和跨区域配置能力,强化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错位发展,加快建设洛阳都市圈,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协同区建设,发展壮大重要节点城市,联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协同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深入落实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夯实强县富民的产业支撑,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局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完善区域空间治理,构建主副引领、两圈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的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和空间格局。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坚持适度超前、整体优化、协同融合,实施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和新型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系统布局引领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实现城市家庭千兆宽带、农村家庭百兆光纤和乡镇以上5G网络全覆盖。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实施现代化机场群建设、铁路网拓展、公路网提质、内河水运畅通、枢纽场站提升工程,"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全面形成。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实施电力"网源储"优化、煤炭稳产增储、油气保障能力提升、新能源提质工程,增强多元外引能力,优化省内能源结构。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实施黄河安澜、江淮海流域防洪工程,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注重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持续提升公众文明素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谋划建设河南博物院新院、省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新馆,促进文化旅游全域融合发展,擦亮"老家河南"品牌,推动中原文化繁荣兴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黄河历史文化地标,构筑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

三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省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坐拥太行、伏牛和大别山生态屏障,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主干线,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生态环境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区域性、结构性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对经济社会粗放式发展形成刚性约束,需要我们更加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强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完善"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生态保护格局,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确保黄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建设森林河南,增强山地生态屏障功能,构筑生态廊道网络,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强化大气污染精准防治,深化水污染综合治理,保障土壤环境安全,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乡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劣Ⅴ类水体和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多蓝天、碧水、净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方式,深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5个百分点左右,建设30个生态环境友好型静脉产业园,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书写新时代美丽河南的壮美画卷,让美好生活在绿水青山之间延伸!

四是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内外联动水平。我省作为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地区,正是因开放而加快崛起振兴,必须顺应扩大对外开放新形势,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赢得更大主动。加快建设开放强省。开放是全方位的,进一步增强河南市场面向全国全球的吸引力,坚持内外联动、量质并重、全域统筹,高水平建设开放通道枢纽,以"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全面推动"四路"联动互促、融合并进,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汇流涌聚,加快航空经济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开发区、综保区、口岸等开放平台功能,自贸区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中欧班列(郑州)、跨境电商规模和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全面提升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参与度、链接度和影响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攻坚行动,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推动营商环境核心指标进入全国一流行列,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我省的新标识、区域竞争的新优势!

五是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共享发展,不仅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必须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制度安排,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全方位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3.5%,力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左右,让广大河南人民通过教育实现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提速提质建设健康中原,构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医学中心、省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医疗中心四级联动发展格局,实现市级公立"四所医院"和县级公立"三所医院",以及省级以上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全覆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银发经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加快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欠发达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立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扶持,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五年累计超过500万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年全面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基层治理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探索具有河南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六是建设平安河南法治河南,全面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拓展,不仅对物质文化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需要我们增强法治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坚决维护政治安全,确保经济领域安全,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健全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三、2021年重点工作

以上六个方面的十五项重点任务,是省委"十四五"时期战略意图的具体体现,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心。"十四五"规划是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凝聚各方智慧,承载人民期盼。各级政府要按照规划要求,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今年是我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进出口总值稳定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打造10大新兴产业链,健全以省领导为链长的推进机制,制定省市互补衔接的支持政策,重点培育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00家引领型企业和100个高水平创新平台。对基础较好的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新能源及网联汽车5个产业,重点突破新技术、发展新产品,强化协作配套能力,推动规模和质量提升。对有一定基础的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网络安全、智能传感器3个产业,积极引进头部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尽快做优做强。对处于起步阶段的5G、新一代人工智能2个产业,深入拓展应用场景,强化示范应用,抢占发展先机。对于有前景、有条件的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强跟踪研究,力争实现突破。

加快产业升级换代。围绕打造6个战略支柱产业链,针对断点堵点实施延链补链,提升装备制造关键基础件供应能力,推动智能化、成套化和服务化;支持绿色食品业瞄准细分市场,扩大市场影响力和份额;增强电子制造竞争力,加快发展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整机产品和核心零部件;提升先进金属材料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合金钢、新型铝合金、超薄铜板带;发展新型建材,依托骨干企业布局建设一批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加快轻纺企业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重点发展品质服装、智能家居。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钢铁、铝加工、煤化工、水泥、煤电等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发展,实施钢铁企业重组整合和装备大型化、产能保持在3000万吨左右;合理布局铅锌高端加工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水平。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跨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再推进5万家企业上云,选树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梯次演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培育3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创建5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提升研发设计、咨询评估、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物流运营体系建设,持续提升航空、冷链、快递、电商等特色物流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争创1-2个国家级物流枢纽。支持郑州等有条件的地方利用高校院所等科研资源,探索建立覆盖全产业链条的科研孵化园区,完善创业扶持、样品试制、知识产权、市场推广等服务功能。引导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壮大家政、育幼、养老、健康、旅游等"幸福产业",推进各类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聚焦土地、资金、平台等关键要素,做好工业用地收储、标准厂房建设、手续报批等准备工作,为项目尽快落地创造条件;打造创新平台,吸引企业落户,服务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和产业基金的作用,开展资本招商,提供招商项目融资服务。准确把握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精准寻找与目标企业的契合点,理解企业家产业投资路线,产生共鸣、建立信任,支持企业做优做强。落实省领导牵头推进重点项目、省市县三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直通车和联审联批协调等四个制度。深入推动我省与京沪苏浙等地战略合作,推进技术转化转移合作机制建设,练强内功、借好外力,加快提升产业链技术水平。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的算力支撑作用,在精准医学、生态保护、装备制造等8个领域实施10项以上超算创新生态专项。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拓展绿色高产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大马力无人驾驶拖拉机等创新成果应用。加快超短超强激光平台等项目建设,重点在地下工程装备、光通信、诊断检测、高端轴承等优势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平台集群。推动黄河实验室建设,在黄河生态保护修复、水沙科学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发挥好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推广"研究院+创新平台+合作项目"运行模式,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转化通道。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原始创新,自主布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智慧矿山成套装备、小麦新品种选育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链创新整体效能。

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强化郑洛新自创区龙头带动作用,用好20条支持政策,在全省有条件的地方复制推广,做实"一区多园",放大自创区的集聚效应。推动中原科技城、郑开科创走廊等创新功能区综合开发,促进新兴业态集群发展。推动高新区创新提质发展,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模式,带动区域经济和科技一体化发展。积极对接创新优势区域,深化与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推动上海药物所河南中药创新研究院等项目落地,开展创新资源共享、科技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完善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奖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扶持政策,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各地在人才管理、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拉高标杆,敢于创新,以贡献为导向,在荣誉称号、科研经费、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推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成投用,引育一批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业孵化载体。实施培育创新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力争新培育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遴选100家本土"瞪羚"企业。

(三)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扩大有效投资。在产业、交通、能源等9大领域接续实施8000个左右的重大项目,力争年度完成投资2万亿元。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和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新建5G基站5万个,加快实施省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京雄商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郑州枢纽小李庄站,力争开工京港台高铁阜阳经信阳至黄冈段、呼南高铁焦作经洛阳至平顶山段,积极推进平漯周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安阳机场建设。持续实施高速公路"13445"工程,推动普通国道省际路段、断头路、低等级瓶颈路等改造建设。实施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原大型煤炭储备基地等能源项目。加快实施郑开同城东部供水、袁湾水库等"四水同治"重大工程。推进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殷墟遗址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引导各地完善项目储备库,稳步提高项目储备总量和质量。

培育提升消费能力。发挥耐用消费品的带动作用,完善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家电更新等政策,促进商品消费潜力释放。培育发展新兴消费业态,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积极推进网络零售、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线上消费,鼓励发展首店经济、小店经济等业态模式。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提高城乡配送效率。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支持服务实体经济。落实好国家减税降费让利政策,密切关注国家阶段性政策调整对市场主体的影响,完善政策工具箱,努力为企业创造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进一步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功能,提高农户、中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抓住企业上市即将全面实行注册制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加快推进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倡树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培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两个健康"百县提升及"一联三帮"为着力点,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