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第2/3页)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7%;财政总收入突破155亿元,年均增长4%;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00元,年均增长8%;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2万元,年均增长7%;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3%以内。
(三)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的美好愿景,与全国、全省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大台阶,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全面开放大格局,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群众生活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各族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湘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显著增强,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整个州域处处彰显城乡布局之美、底色底蕴之美、人居环境之美、和谐共生之美,美丽湘西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平安湘西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坚持不懈把州域作为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康健、全域旅游的大公园来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到2035年全面建成集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
(四)"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聚焦现代化新湘西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今后五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
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坚决担负起首倡之地的政治责任,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5年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项分类优化调整现有帮扶政策,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大力发展精细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力争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0元,年均增长10%。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项工程",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将我州建设成为全国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
二是坚持优势产业提质发展,全面厚植实体经济新优势。围绕培育壮大实体经济,以"产业四区"为平台,推进实施"四个千亿计划",全州"四上"企业达到2000家,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0%以上,将我州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头雁。实施旅游业千亿计划。推进实施生态文化旅游业"411"工程,着力解决旅游产品好和强的问题。积极融入国家正在建设的西安-桂林-海南旅游黄金线,主动对接"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品牌建设,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景点景区提质改造,加快推动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资源开发型向深度融合型、市场开拓型向规范管理型、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发展,到2025年,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3个以上5A级景区,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亿人次,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实施新型工业千亿计划。推进实施新型工业"191"工程,积极对接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规划和实施"八大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矿业、食品加工业、电子信息业、新材料业、生物科技及生物制药业,着力打造白酒、高性能复合材料、茶叶、油茶、锂电池、文旅商品加工、电子信息及5G应用、生物医药、装配式建筑、锰锌新材料9条产业链,到2025年,将我州打造成为全省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规模工业企业数量突破500家,新增3家以上上市公司,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千亿计划。推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851"工程,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积极对接省"百千万"工程和"六大强农"行动部署,重点在农业园区建设、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产业集约节约融合发展、品牌打造、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销售网络体系建设和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功夫,推动建成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农业集约高效发展,到2025年,实现总产值500亿元,远期实现1000亿元目标。实施商贸物流业千亿计划。推进实施商贸物流业"171"工程,依托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对接空港、高铁站、高速公路连接线、产业园区,建好1个州府商业核心区,打造7个县域城市商圈、物流配送中心、边贸商业中心,带动一批重点集镇现代商贸中心建设,到2025年,力争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进州域"三个重点经济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我州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的典范城市。推进重点经济区建设。统筹优化国土空间和资源要素配置,发挥州府和各县城优势特色,加快吉凤融城、各县市区产城融合和协同发展步伐,推进州域经济重点突破、县域经济加快搞活,构建州域"一个核心经济增长极、三个重点经济区、多个县域经济增长点"区域发展格局,南部核心经济区吉首地区经济总量达到全州的35%左右,中部、北部重点经济区经济总量均达到全州的15%左右。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推进垃圾分类和能源革命,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发展方式。持续实施绿色湘西工程,推行林长制,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设五彩森林。统筹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抓好十年禁渔工作,严格落实河长制,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把绿水青山建得更加美丽。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抓好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集中连片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推进旅游与文化、特色产业、夜间经济、乡村振兴、美丽湘西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建设一批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景区、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区、红色旅游景区、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等重点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实现一业兴带动百业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建立"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全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到2025年,实现各级各类规划"全覆盖"。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建成人民满意的"三特""四宜"城镇,到2025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55%。
四是坚持扩大投资带动发展,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再上新台阶。抢抓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工程,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将我州打造成湖南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区的桥头堡。完善综合交通网。加快推进大通道建设,理顺关节点,实现大循环。"十四五"期间,渝湘粤高铁秀山至吉首段、辰溪经泸溪凤凰至花垣(茶峒)、龙山茅坪经里耶至茶峒、永顺至酉阳、张家界至梵净山州内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渝湘高铁吉首经泸溪至益阳段等重大项目前期取得决定性进展,凤凰至铜仁高铁、龙桑高速、通用机场、1000公里旅游干线公路、3000公里农村公路、武溪港、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城乡客运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州,到2025年,实现州内交通干线和主要景区互联互通,建成承接南北、贯通东西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形成长沙、重庆、桂林、贵阳2小时经济圈和州内1小时旅游经济圈。筑牢水利安全网。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重点推进大兴寨水库、中小型骨干水源、城乡供水一体化、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河流水系综合整治及水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完善江河安澜的防洪体系、城乡统筹的供水体系、高效集约的用水体系、河库健康的水生态体系,提高水利行业治理能力水平,到2025年,州府吉首防洪能力达到五十年一遇标准,乡镇防洪标准达二十年一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夯实能源保障网。围绕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和强化能源储运体系,加强能源通道建设,抓好500千伏和220千伏输变电工程、10千伏城农配网工程等电网建设,完善输配电网络,提高电网输电能力。纵深推进"气化湘西",加快推进城乡管网建设,到2025年,实现所有乡镇通管道然气。加快成品油管道建设,健全天然气、成品油、煤炭等能源储备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加强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页岩气开发利用,吉首、永顺垃圾焚烧发电建成投运。完善储能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换电站及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推进集群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充电桩1万个以上。构建新一代信息网。围绕智慧湘西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中南地区分中心、武陵山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等重大项目实施,推进智慧健康、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平安、智慧政务等智慧应用和各类场景智能化应用,到2025年,全州建设5G基站1.4万个,实现城镇区域、交通要道、产业园等5G网络全覆盖。畅通物流配送网。加快特色专业市场、农村墟场建设,推进智慧物流园区、仓储物流中心、冷链物流仓库、配送投递等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邮政普遍服务设施,有机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建成四省市边区现代物流区域中心。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发展,全面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推动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着力打造中西部结合带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高地。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放管服"、要素市场化配置、农村资源利用、创新驱动发展机制、民生服务供给、投融资、园区管理体制、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营商环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成为武陵山区投资兴业的宝地、政策叠加的高地、营商环境的佳地。坚持创新发展。全面落实省科技创新"七大计划",实施质量强州战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创新主体增量提质、武陵人才行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行动,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创新型县市创建,力争每个县市建成1个省级科技园区,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2件,基本建成创新型湘西。全面扩大开放。深度融入国省发展战略,加快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建设,开展"五大对接",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较"十三五"翻一番,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
六是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全面实现民生福祉新提升。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力开展民生事业建设,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果。认真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兜牢织密民生保障网,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统筹抓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工作,支持吉首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支持吉大师院改善办学条件,支持湘西职院做大做强、做特做优,到2025年,全州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5万个,义务教育九年巩固率达98%,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0%,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5%以上,高中毛入学率达93%。推进健康湘西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区域均衡布局和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和应急救治管理,抓好民族中医药传承创新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队伍人才建设,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5人以上。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2025年,转移就业稳定在86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完成所有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所有的农村危房、旱厕改造。完成所有乡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统筹抓好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地质灾害、重大疾病风险防控、生态、金融等各类领域风险防范化解,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民族团结进步。
三、2021年工作安排
今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和2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节能降耗完成省定任务。
为实现今年目标任务,为现代化新湘西建设和"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弘扬首倡之地的首倡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发展薄弱村帮扶机制,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特困群众兜底"四个保障"机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继续抓好产业、就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开展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规范管理公益岗位,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就业。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继续实行州县领导联系安置区(点)制度,完善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加强集中安置区社区治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二是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储备任务。抓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调整种养结构,新扩茶叶、油茶、中药材50万亩,实施柑橘品改30万亩,烟叶生产稳定在20万亩以上。建立高油酸油菜新品种繁育基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强化财政扶持、用地保障、减负强企、金融服务等支持措施,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州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70家以上,新增家庭农场200家、规范建设专业合作社200个。加快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建设,提升鲜活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能力。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推介"湘西香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力争"两品一标"品牌达到130个。健全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发挥好供销社、农合会和农业特色产业产销联盟作用,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与市场终端有效对接,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探索发展智慧农业。大力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提高良种化水平。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冷链物流领域防疫,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项工程",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开展"四美创建",扎实推动"五大提质",重点抓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禁捕退捕、严禁乱占耕地建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微管网供气、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将保护、开发和利用有机结合,让农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抓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抓好"三农"领域干部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二)聚焦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扎实推进新型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抓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制定实施打造全省制造业重要基地计划,新增规模工业企业40家以上。一是加快新型工业发展。坚持一手抓绿色矿业、食品加工业、生物科技及生物制药业、文创产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以花垣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大力推进锰锌钒矿采选冶炼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强陶土、铝土、页岩气等矿产资源开发,打造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以白酒、烟草、茶叶、醋、油茶、肉食果汁加工等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优,打造国家级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百合、杜仲、迷迭香、五倍子、虎杖、青蒿等优良中药品种,加快建设中国中药材生产基地。支持织锦挂画、苗银制品、民族服饰、苗绣、蜡染、竹编工艺、民族演艺等特色文创产业发展,加快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确保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均增长10%以上。扛起湘酒振兴重任,做大做强做优白酒产业,支持酒鬼酒公司发展壮大,着力打造全国馥郁香型白酒之都,力争全州白酒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加大企业培育帮扶,继续开展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做强一批大企业,新增5家产值首次过10亿元的企业。二是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坚持用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系引领园区发展,完善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探索建立"亩均论英雄"机制,花垣、龙山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湘西高新区、吉首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所有工业园区全部建成天然气管网。支持湘西高新区做大做强,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州特色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支持泸溪高新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推进各县市工业园区提质增效,在全省综合评价中进位争先。积极推进园区改革创新,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探索剥离园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用好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成果,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入园项目免费共享。完成吉首经开区、泸溪高新区、永顺经开区调区扩区,争取省批复同意湘西高新区等工业园区开展调区扩区,提升承载能力,拓展发展空间。三是加快产业链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名州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个扶持政策、一套专业招商方案"推进机制,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重点围绕建设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精准招商,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锻造长板,补齐短板,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高性能复合材料、锂电池、电子信息及5G应用、智能小家电、生物医药、装配式建筑、锰锌矾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链,推动白酒、茶叶、油茶、文旅商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升主导产业本地配套率,建成几个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精准制定落实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务实管用政策,做大做强一批重点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或挂牌,积极招引外来企业迁至我州上市。精准招商引资,围绕园区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创新招商方式,注重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山东济南等重点地区的园区、商会、企业,多措并举推进招商引资项目签约、落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新投资项目4个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2%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
(三)聚焦全域旅游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力争旅游接待游客突破7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00亿元,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20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0家以上。一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对标对表国省全域旅游考核要求,力争获批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推进等级景区创建,力争矮寨奇观景区成功申创5A级景区,凤凰古城、老司城达到5A申创标准。用好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遗产这两张世界级旅游名片,发挥绿水青山生态资源优势,巩固拓展景区提质升级、旅游业态创新成果,加快三千公里旅游快慢体系、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接驳体系、旅游标识标牌、A级旅游厕所、智慧旅游、安全预警救援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星级酒店、宾馆、民宿等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抓好景区景点周边环境整治,进一步提高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不想走、还想来。出台《湘西州旅游资源统筹管理办法》,有序推进全州旅游资源统一开发利用。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抓好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建设,着力打造全国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地标城市。推进旅游与文化、乡村振兴、美丽湘西的深度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旅游新业态、新模式。组建联盟式湘西文旅集团,培育壮大和引进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行社。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湘西"。二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治理,不断提升环境质量。实施绿色湘西工程,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抓好退耕还林巩固、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继续推进旅游景区、公路两旁、河道两岸、城镇周边等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完成重点工程营造林8万亩,千里生态走廊8000亩。加快推进矿山绿色发展,抓好花垣绿色矿山建设,全州砂石矿整合成152个,每个县市建成1个以上中型砂石矿企业。深入开展废弃矿山、废弃砂石场、废弃厂房、废弃工场专项整治和生态修复。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康养和林下经济,抓好林下经济基地建设,森林旅游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建立林长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三是推进消费转型升级。顺应消费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服务化升级趋势,开展城乡消费升级行动,加快文化休闲街区、书店、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建设和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鼓励养老、托育、医疗、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发展,推进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医疗、文旅、体育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外卖配送等新业态,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构建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鼓励举办会展,促进房产、汽车、家居等大宗消费,激发消费活力。拓展优化旅游产业链条,推动"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发展,实施"引客入州""旅行社送客入村"奖励计划,有序发展"夜间经济""村寨经济""驿站经济",形成消费增长极。推动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加快乡村冷链物流和物流站点建设,扩大电商、快递进农村覆盖面,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全年电商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增长20%。加强商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四)聚焦扩大有效投资,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开展项目建设提速行动,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新增资质建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50家以上。一是深度融入国省发展战略。紧跟国省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工程,抢抓国家实施双循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机遇,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长三角一体化和湖南自贸区,积极参与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在服务国省战略中实现更好发展。加快构建州内交通网与西部陆海新通道、西安桂林海南的旅游黄金线、昆明贵阳北京大通道直接连通的大格局,完善高效率、低成本的口岸通关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武陵山区开放发展新高地,实现与国省发展同频共振。二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着眼供需两端受益,统筹推进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龙桑高速、机场大道、旅游干线公路、凤凰乌巢河、龙山龙潭河水库、500千伏和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机场供油工程、智慧湘西、全州数字化信息工程、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重大项目建设,张吉怀高铁、湘西机场、吉首凤凰古丈永顺高铁站及配套设施、花垣吉辽河水库、保靖三岔河水库、吉首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凤凰至铜仁铁路、大兴寨水库、永顺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农村燃气微管网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构建完善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水利基础设施网、能源保障网、信息基础设施网,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三是加快新型城镇建设。做好"三区三线"统筹划定工作,完成全州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突出州府城市核心地位,加快吉凤融城步伐,启动吉凤新区两条快速干线建设。抓好7个县城扩容提质,统筹推进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抓好地下综合管廊、污水处理、排水防涝设施、绿化等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全面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开工建设200个老旧小区改造、1217套保障性住房,完善住房租赁市场,大力整治城镇及农村乱搭乱建、网线乱牵乱搭现象,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打造宜居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和美丽乡村。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和一批休闲度假、健康养老地产小区,逐步打造成逆城镇化最优水平承接地区。加强市政设施、交通运行、综合执法、现代物业等智能创新应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制定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严格规划建设管控,完成较大规模建制镇专业特色市场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乡镇"脏乱差"及无序建设问题。
上一篇:2021年市政府五年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