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长沙政府工作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609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7分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及2021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极不寻常的五年。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奋发作为,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绩。

(一)综合实力实现历史跨越。先后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千亿、常住人口过千万的新跨越,跻身特大城市行列。湘江新区经济总量跃居国家级新区第7位,内六区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分别排名全国县域百强第3、第8和第1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省会城市前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万、达135万户,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预计数,下同)。新增A股上市公司33家、总数达78家,稳居中部首位。在长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178家。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入选全国十大最受欢迎出游目的地城市,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续1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二)智能制造成为新的名片。22条产业链建设深入推进,"三智一芯"产业布局基本成型,7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产业多元支撑格局凸显。工程机械集群在工信部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中胜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获批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聚齐四块国家级牌照。三一、三安、惠科、铁建重工等一批制造业标志性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数字经济规模超3500亿元,综合排名全国城市第12位,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城市。国家级、省级园区主特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81%、68%。长沙高新区挺进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第9位,长沙经开区连续3年上榜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五星示范基地,宁乡经开区获批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望城经开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浏阳经开区获批国家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六大省级园区竞相发展、活力迸发。

(三)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数字人民币试点走在全国前列。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工作成效明显,清理整合平台公司128家,轨道集团成为全省"去平台、市场化"转型标杆。市属国有企业实现新一轮战略重组,资产总额突破1.5万亿元,城发集团资产规模跻身全国同类国有企业第一方阵,湘江集团市场化业务快速发展,水业集团收购上市公司加快转型。"三区两山两中心"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湘江新区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长沙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完成扩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获批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新一代超级计算机、耐高温压力传感器等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国唯一实现芯片三大件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5200家、增长4.7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实现翻番,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省会城市前列。获批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设立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归小镇,人才吸引力位居全国前十。获批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跻身"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创新能力跃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8位。

(四)开放合作迈出坚实步伐。临空经济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首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中欧班列(长沙)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长沙新港年吞吐量突破千万吨,国际全货机航线增加至14条,成功入围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区域性邮政快递枢纽城市。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27.1%、29%,外贸依存度从8.9%提升到20%。

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互联网岳麓峰会成为知名品牌,中非经贸博览会、世界计算大会长期落户,博鳌亚洲论坛经安会首届大会、"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国际商事法律合作论坛、首届岳麓种业峰会成功举办。长江中游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湘赣边区域合作持续深化。长株潭"三干一轨"建成通车,三十大标志工程稳步推进,"半小时交通圈""半小时经济圈"加速形成。

(五)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建成区面积新增20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82.6%。黄花国际机场迈入"双跑道双航站楼时代",高铁迎来"双核驱动时代",地铁驶入"网络化时代",电网进入"特高压时代"。全面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任务,宁乡撤县改市,浏阳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市。"四精五有"城市建设成效明显。"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构建,108条城市主干道焕然一新,"一江两岸"夜景靓丽,太平街、都正街、潮宗街、白沙液街等14个历史街巷成为网红打卡地,国金中心树起中部地区楼宇标杆,国际会议中心成为长沙新地标,城市美化、净化、绿化、彩化刷新城市品质高度。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以"一县一特""一乡一品"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2900亿元。率先全省完成农村危房、无害化厕所改造,实现小微水体管护、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通客班车、乡镇(村)卫生院(室)全覆盖,建设24个特色小(城)镇、955个美丽宜居村庄,长沙县率先中西部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美丽新农村成为幸福新家园。

(六)绿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坚持不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83%,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国、省控监测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浏阳河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圭塘河成为国家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案例,绿心地区工业企业全面退出,中央和省级交办的突出生态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成效显著,新建改建街角花园230个,创建人民满意公园20个,省植物园免费对市民开放,洋湖、松雅湖等5家湿地公园晋升国家级,森林覆盖率达55%。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进,获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国家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率先全国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全量焚烧"。望城区、宁乡市、长沙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浏阳市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山水洲城"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七)民生事业交出暖心答卷。打赢脱贫攻坚战,13.42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助力龙山县等8个对口帮扶县脱贫摘帽。城镇新增就业71.42万人。率先全国实施城乡低保一体化,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城市特殊困难群体"五帮扶"深入开展。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移交政府,公办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92%,标准化学校建成率达98%,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消除,建成三大职教园区,职业教育集聚化差异化发展。创新实施"健康长沙"PPP项目,市级公立医院条件显著改善,妇幼健康核心指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全面形成。率先全国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建成母婴关爱室200余家。区县(市)社会福利中心实现全覆盖。"一圈两场三道"建设成效显著,"15分钟生活圈"实现城区全覆盖,红星、高桥等大型市场迁建提质。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城市,获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房住不炒"长沙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成效显著,公共租赁住房达10.5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1376.61万平方米,近40万居民圆了安居梦。下沉接访处访形成"长沙模式"。"互联网+"基层治理经验在全国推介。"平安长沙"建设、扫黑除恶、禁毒人民战争深入开展,连续三届捧回"长安杯"。交通顽瘴痼疾集中整治成效明显,安全生产及消防安全态势总体平稳,获评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强力推进,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显著提升,增添了幸福长沙的成色。

(八)政府效能得到持续改善。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交出高质量发展高分答卷。坚持真抓实干,共116项工作、204次获得国务院、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下放市本级权力526项,"三集中三到位"和综合窗改革全面完成,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政务热线排名全国前十,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明显。重大行政决策制度不断完善,《长沙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长沙市城市养犬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全面实施,获评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04件、政协提案1892件,办复率100%。强化重大政策落实、重点民生资金使用等审计监督,查处违规金额96.49亿元,促进收缴财政资金30.82亿元。干部作风明显改进,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五年来,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获评全国民兵调整改革先进单位,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军事设施保护工作创新发展,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顺利完成。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侨联、红十字会、残联、社科联、慈善会、关工委、老龄委等作出新贡献。国家安全、对台、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公积金、档案、机关事务管理、地方志、供销合作、移民、海事、气象、水文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是迎难而上稳定经济增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以最快速度切断疫情传播链条,实现"四零"防控目标,打赢两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坚持定期拉练点评、强化调度服务,引项目、稳投资、扩消费。成功举办北京、上海、深圳投资环境推介会和中国民企500强峰会,引进"三类500强"项目65个,大华股份、邦盛磷酸铁锂、天翼云数字产业园、华润万象城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市"五个十大"项目等完成投资590亿元以上;组织促消费活动800余场,五一商圈、凤凰街获评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星城"成为消费名片。中欧班列(长沙)全年开行突破1000列;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35亿美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08%。

二是示范引领建设"三个高地"。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1+2+N"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壮大,24个标志性重点项目整体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三一智能网联重卡、比亚迪动力电池一期、楚天科技中央工厂、永杉锂业、格力冰洗、荷兰夸特纳斯、福田长沙超卡等项目建成投产,中联智慧产业城、山河工业城三期、雅士林等项目加快建设,湖南大数据交易所试运营。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实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零的突破;与北大、清华、同济等高校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校地合作深入开展;明和光电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20亿元。加快建设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113项改革任务、309项落实举措实施率分别达92%、93.9%,形成34项制度创新成果;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建成运营,全国首批加工贸易产业示范园获批,易货贸易开创中非经贸深度合作新模式。引领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湘江融城科技小镇、绿心中央公园、暮坪湘江特大桥、新韶山南路等重大项目启动建设,雨韶智能制造产业园投入使用。湘江新区湘阴、九华新片区建设有序推进。

三是对标一流优化营商环境。着力优化政务服务,赋予园区全链条闭环管理权限168项,下放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41项市级权限,高频政务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天心区、雨花区率先推进长株潭跨域通办。着力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推行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告知承诺制和"容缺受理",实施行业综合许可登记改革,压缩时限65.5%。运营成本持续降低,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改革,兑现政策资金43.62亿元,为企业减税降费107.15亿元。着力加强法治保障,搭建商会商事调解平台,组建海外维权专家库,化解涉企矛盾纠纷3600余起。率先中部省会城市设立"企业家日",以制度建设优化企业服务。营商环境居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第9位,连续三年居中部地区首位,成为全国营商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四是聚焦品质增添城市活力。大力完善综合功能,地铁7号线一期、2号线西延二期开工,1号线北延一期等加快推进,6号线通车试运行;长沙高铁西站、香炉洲大桥、兴联路大桥开工,长赣铁路、常益长铁路、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湘雅路过江通道、1000千伏特高压、椒花水库加快建设;打通断头路、瓶颈路14条。稳步提升宜居品质,开展"百日奋战、扮靓星城"市容环境整治,65条城市主干道提质改造完成,28个出入城口、34条桥梁隧道焕然一新;首批108个既有小区提质项目加快推进,首批8个重点片区城市更新全面启动,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74个、危旧房屋630栋,完成棚户区改造3061户,启动城中村改造13个。持续强化精致管理,解决"脏乱差""违堵占"问题12万余个,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烈士公园、长沙火车站等区域面貌明显改善,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投入运行;率先全国启动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建设,政务云创新中心、城市超级大脑建成运行。

五是着眼全域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全面启动。推进现代农业提质行动,建成高标准农田21.9万亩、放心满意标准化小型水库200座;完成"一县一特"项目182个,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50个,建成全国首个双季稻"无人农场",成功举办首届省花卉苗木博览会。长沙县开慧镇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推进乡村建设提标行动,启动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创建21个,新增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4个,首次获得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突出市荣誉。推进集体经济提档行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推进脱贫成果提升行动,全年未发生致贫返贫现象,投资3.55亿元对口帮扶龙山等6县。致力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湘赣红"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

六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省市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4.7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1%以内。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6.75万个、义务教育学位5.7万个,新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5所,"双减"工作经验在全国推介,获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成市儿童福利院、60家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中心、8家标准化疾控中心、100个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0个文旅融合示范点、200个智慧社区健身中心。成功举办中国网球巡回赛(望城站)和市十运会。筹建租赁住房2.5万套,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12台,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839户。长沙应急救援基地和民兵训练基地建成。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伤亡人数"双下降"。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长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关心支持长沙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园区发展空间受限,产业链、供应链堵点仍然较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新旧动能转换还需下更大功夫;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不高,精细化管理有待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还有差距;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压力较大;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长沙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实施强省会战略,为长沙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赋予新的使命。全市上下要深入落实强省会战略,以实干抢抓机遇,用担当迎接挑战,进一步强化省会意识、彰显省会作为,奋力在全国争先进、在区域作示范、在全省当标杆。

我们将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聚焦打造"四个中心"、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做活存量、做优增量、做大总量、做强质量,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建设"三个高地"示范区,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龙头。

我们将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列。用好用活湘江新区、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等国家级平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RCEP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点。

我们将努力在引领区域协同发展上当好示范。大力推进区域共创共建,奋力打造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典范区、长江经济带发展核心增长极;引领带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深化设施共融、产业共建、平台共用、资源共享,加快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我们将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攻坚突破。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动共同富裕,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建设人民的幸福城市、幸福的人民城市。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按照省、市党代会要求,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着力促进共同富裕,着力扩大改革开放,着力提升治理水平,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示范引领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加快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长沙,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沙新篇章。

未来五年主要预期指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万亿元左右,省会首位度超过30%;常住人口达1200万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万元左右。重点落实好五大任务:

(一)聚焦"三个高地",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先进制造领跑优势。持续深耕22条产业链,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1+2+N"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2-3个制造业千亿产业集群。大力培育集成电路、软件、航空(大飞机)配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类脑智能、生物技术、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北斗规模应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应急等特色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大力发展先进计算产业,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实现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5%。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实施"十百千"工程,实现本土世界500强企业"零突破",产值过千亿、税收过百亿企业数量翻番。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四大板块"、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依托"三区两山两中心",新增一批国家级制造业等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岳麓山国家实验室,推动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破零",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入实施"芙蓉英才星城圆梦"计划,健全精准引才、科学育才、用心留才、茁壮成才机制,高水平建成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归小镇。打造军民融合示范区,率先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3.5%以上,全面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着力推动改革开放行稳致远。深化国资国企、要素市场化配置、"放管服"、产权市场等重点改革,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发挥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先行先试优势,放大制度型开放成果效应;协同推进自贸区与湘江新区联动发展,做强做优对外开放平台,推动湘江新区挺进全国"第一方阵"。深化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推动五一商圈等跻身千亿级行列,争取博鳌亚洲论坛经安会永久落户,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国际会展名城,实现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元。大力推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加快构建"四圈"同城发展新格局,协同打造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和湘江东岸先进制造业走廊,共建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深度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深化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二)聚焦"五区"建设,彰显省会一流品质形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着力完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支撑体系。坚持"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原则,推进"东拓、西提、南融、北进、中优",形成"一核两副十片、一轴一带两廊"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十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通4条过江通道,加快地铁6号线、7号线、4条延长线和长浏、长宁城市快线建设,轨道运营总里程达270公里;持续实施建筑景观风貌品质提升行动,提升"一江两岸"景观亮化效果,优化滨水区天际线和标志性建筑集群,精心打造湘江和浏阳河两条百里画廊;完成长沙机场改扩建,实现高铁西站枢纽投入运营,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大空港型、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加速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提升城区承载力。推进"五好"园区建设,全力打造2家五千亿级园区、3家两千亿级园区、3家千亿级园区,支持宁乡高新区升格国家高新区,筑牢园区主阵地。突出功能升级、产城融合、品质提升,高标准打造金阳新城、金洲新城、金霞新城三大产业功能片区,高水平建设滨江金融、国际会展、高铁西城、南部融城四大高端服务功能片区,高质量塑造隆平、大泽湖、大王山三大特色功能片区,打造片区增长极。加快推动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支持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市城区扩容提质,打造省会副中心和活力型中小城市样板;有序推进既有小区品质提升,实现既有小区提质全覆盖;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解放垸、苏圫垸、观沙岭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巩固县区大底盘。高标准建设一批"完整社区""智慧社区""平安社区""美丽社区",构建社区幸福圈。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培育壮大40个左右产业强、环境美、配套优的特色小(城)镇,实现城镇化率达87%。深化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育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力争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全域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打造数字乡村、美丽乡村,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亮丽答卷。

(三)聚焦绿色发展,擦亮生态宜居美丽名片。深化环境综合治理。严格生态环保监管,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减少面源污染,优化风道规划,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优良率超过85%;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启动城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建成浏阳、宁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建设,加快推进"一江六河"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城区市政管网雨污分流,建设水生态文明典范之城。厚植城市生态底色。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十年禁渔",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形成河畅水清、城绿景美的生态新格局。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进生态降碳,建设一批万亩生态公益林示范片区。全面加强绿心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高标准建设绿心中央公园,推进花博园项目建设,支持石燕湖创建5A级景区,打造国际化都市圈绿色会客厅。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蓝天常在、碧水长清、城乡更美。加快绿色转型步伐。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资源循环利用,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单位GDP能耗下降15.5%以上。持续完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75%。扎实开展"双碳"试点示范和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做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让生态文明融入发展血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