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市级党代会工作报告-51篇(第110/322页)
(五)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坚决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推动各领域各环节改革有机衔接、有效贯通、有序联动。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管委会经济发展主业主责,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激发开发区创新创造活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财税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培育丰富地方税源。深化地方金融改革。优化金融资产配置,稳健推进化险改制,做强地方金融组织,建设一流农商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持续优化金融生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科学确定编制规模和布局结构,解决好"慵懒散小乱"等问题,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统筹抓好国资国企、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六)以县域经济筑牢发展底盘。持续把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作为根本遵循,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彰显特色,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强县富民为主线。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模式的转变,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把"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调整优化主导产业和空间布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把产业链主体和增值收益留在县域,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坚持以改革发展为动力。落实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赋予县(市)更多经济管理权限,让县域发展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内生动力充分激发、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坚持以城乡贯通为途径。建立城乡一体化、县域一张图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体制,打造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发展格局。
四、坚持统筹协调,努力实现城乡建设高水平
协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一)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前瞻30年、编细15年,市县乡三级同步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刚性约束,做到"落子无悔"。坚持"统一规划、产业协同、彰显优势、共同发展",加快推进郑许一体化,打造许港半小时经济圈。推进城市北进东拓,加快中心城区区划调整,拓展魏都区、建安区发展空间,强化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产业支撑能力,加快"双创"宜居示范区、郑许市域铁路沿线、忠武路沿线、许东新城等重大片区开发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
(二)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建设宜居、智能、韧性、安全城市。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和绿色社区建设示范,探索棚改新模式,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创新城市管理。加快建设莲城智能体,完善"智慧大脑"中枢平台功能,整合政务、城管、民生、公共安全等数据资源,强化数据互通共享,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增强城市韧性。更加重视"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强化重要设施、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等安全防护,超前布局城市生命线,全面提高防御灾害和抵御风险能力。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分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和现代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加大良种技术攻关和新品种推广力度,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28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特优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花木、中药材、蔬菜、烟叶、蜂业等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争创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让千家万户的农民有效对接千变万化的市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实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严格规范村庄撤并,推进县域内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因地制宜推进果树进村、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传承乡土文化,保护特色风貌,建设能留住乡情、乡韵、乡愁的美丽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破冰引路,高质量落实"5+1"试点改革任务,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许昌模式"。
(四)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坚定践行"两山"理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碳达峰行动。突出双控倒逼,坚持先立后破,发展绿色能源、壮大绿色产业、做强绿色交通、推广绿色建筑、创新绿色技术、倡导绿色生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让绿色成为许昌高质量发展的鲜亮底色。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开展国土绿化提质行动,推进西部荒山、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做好长葛双洎河等湿地公园建设管护,实施颍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等项目,全方位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精准科学实施季节性差异化管控措施,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快市域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补齐城乡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实现水环境质量全省领先。推进化肥减量化及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无废"经济,积极培育"无废"文化,构建固体废物收运处置一体化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面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真正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向全域"无废"加快迈进。
(五)增强基础能力支撑。统筹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全力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强化信息支撑。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实现乡镇以上5G信号全覆盖。加快建设公有云计算中心,搭建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强化能源支撑。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推广屋顶光伏发电,完善智能微电网和充电桩等设施,推进能信电厂迁建等重大能源项目,实现能源网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强化交通支撑。加快许昌市绕城高速,焦作至平顶山、周口至平顶山、郑州至南阳等高速公路许昌段建设,推进G311、G234等国省干线建设,完善公路交通网。利用内河资源优势,谋划实施内河航运工程。强化水利支撑。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抓好禹州沙陀湖调蓄工程规划建设,实施好水资源调配工程、再生水利用工程,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