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市级党代会工作报告-51篇(第80/322页)
(四)提升城市规模能级,增强竞争力辐射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促进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一是优化空间格局。根据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开发强度,积极推进中心城区东拓、西优、南联、北提。以发展中华路、文峰大道"两轴"拓展城市空间,以建设洹河、洪河和羑河生态休闲带"三带"提升城区品质,以壮大东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西部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区、南部宝莲寺高端商务区、北部纺织产业集聚区"四极"强化载体支撑,做大做强城市经济,促进全市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引领全市整体转型、协同联动、全面发展。规划建设安阳临空经济区,培育集聚高端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加快城市提质。以文明城市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道路有机更新、社区治理等公共服务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推进古城复兴,塑造城市风貌。实施全域增绿,建设公园城市。坚持安全理念,推进韧性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提高防御灾害和抵御风险能力。积极推进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健全网格化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提高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水平。三是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稳慎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深化放权赋能改革,完善权责体系、财税体系,提高县域发展质量。大力开展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建设,组织编制开发区发展总体规划,提高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调整优化县(市、区)政府与开发区管委会关系,强化管委会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切实发挥开发区促进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各县(市、区)按照功能定位找准发展路径,围绕主导产业,突出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差异化发展,逐步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具有产业带动力、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生态,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四是强化区域联动。联动周边城市建立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共同谋划推动跨区域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加快全国性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建设,安阳机场建成投用,推进机场连接周边城市线路规划建设。建成郑济高铁安阳段,积极推进安阳-濮阳-荷泽城际铁路项目前期,稳妥推进城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建成沿太行高速、安罗高速、安新高速、鹤辉高速安阳段和内黄至林州高速等项目,实现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协调发展,形成与周边城市快捷高效的互联互通。
(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更多资源向"三农"投入,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健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平台,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加大对受灾地区困难群众帮扶力度,坚决防止因灾返贫致贫。二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粮安工程,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成高标准农田400万亩,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370万吨以上。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动物防疫、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快粮食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原料型向资源型转变。支持小麦、玉米、谷子等优势领域育种攻关,促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三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质果蔬、优质中药材、优质草畜、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农业,重点发展红旗渠现代农业、汤阴县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滑县牧原生猪养殖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打造立足中原、辐射京津冀、面向全国的特色农产品供应中心。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林州市小杂粮、内黄县果蔬、滑县瓜果、汤阴县食用菌和汤阴北艾、龙安区花卉苗木等特色基地为支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乡村精品旅游和乡土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城市近郊农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着力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高水平建设一批特色乡镇、美丽乡村。实施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面完成农村改厕任务和背街小巷道路硬化。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进一步推动返乡创业,最大限度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安阳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碳达峰碳中和为重点方向,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实施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污染物协同治理,统筹推进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生活源和农业面源综合治理,积极推进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铸造、铁合金、印染、豆制品、家具等行业企业搬迁入园,有效降低污染排放。坚持科学精准治污,实施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分级和差别化管控,持续开展"C升B""B升A"行动,推进企业提标升级。全面落实"河长+检察长"制改革,开展重点河流全域清洁行动,深入实施"四水同治",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全面消除城镇黑臭水体。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加强重金属、固废、危废、医废收集处理,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二)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加快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和农业投入结构调整,争创省级低碳城市。坚决抑制"两高一危"项目,一体推进减煤、稳油、增气、强新,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至15%以上。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推广应用,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完善"铁公机海"多式联运交通网络,持续提升绿色货运配送能力,打造全省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行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