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工作总结-9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417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1分钟

2022年工作总结汇编(9篇)

目录

1.XX区残联2022年工作总结 2

2.XX区地震局2022年工作总结 5

3.XX区科工局2022年度工作总结 11

4.XX区科技创新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14

5.XX区新居民服务中心2022年工作总结 22

6.XX市数据资源管理局2022年度工作总结 28

7.XX市数据资源管理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32

8.XX县就业中心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38

9.XX县信息中心2022年工作总结 42

XX区残联2022年工作总结

(一)政策保障,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根基牢筑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先后出台了《XX区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实施办法》,《XX区贫困残疾人救助与康复实施办法》,《XX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项目工作制度》,《XX区残疾人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XX区困难精神病人住院康复救助实施办法》,《关于加快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XX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区开展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的通知》,《XX区残疾人之家(工作站)建设配置实施细则》,《关于开展全区贫困听力残疾人助听器验配工作的通知》、《XX区"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等11个文件,为全区残疾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使每一个残疾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兜好底线,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有力改善

全面落实贫困残疾人生活保障制度,投入9000多万元,为12000多名贫困残疾人享受生活和护理补贴;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314名城镇残疾人家庭给予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为1565户农村贫困残疾家庭进行了危房改造。对200多名失能半失能残疾人及智力和精神残疾人集中在养老机构进行全方位照护,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都落实了帮扶责任人进行照护服务制度。对轻度肢体残疾人购买两轮或三轮摩托车给予燃油费补助。五年共补助金额达10余万元;为近10000名困难残疾人投保意外伤害险,为5709名城乡低收入家庭残疾人代缴居民养老保险,为10904名城乡低收入家庭残疾人代缴了其个人承担的医保费用;投入350多万元为538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无障碍环境建成效设明显,城乡主要道路交叉口、单位出入口及人行横道等位置的无障碍设置率达90%以上;对外服务窗口的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率达95%以上;残疾人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三)强本固基,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在全区22个乡镇街建立了22个残疾人之家、330个残疾人工作站,20XX年全省"残疾人家站"建设暨残疾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省内先后有30多个市县区来参观学习。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行乡镇(街)残疾人专职委员和村(居)残疾协理员制度,服务组织做到了全覆盖。总投资1500多万元的XX区残疾人托养和综合服务中心竣工投入使用。托养和综合服务中心由XX区妇幼保健院与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合作共建运营,将于2023年1月正式接纳残疾儿童进行康复。

(四)高效规范,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成绩显著

大力推进精准康复工程,不断提升残疾人健康指数:一是积极推进残疾儿童康复和精神病药费补助两项民生工程,五年来,对0-16周岁残疾儿童坚持做到应康复尽康复,总共康复残疾儿童1324人次,支出2000多万元;二是全面落实好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和住院补贴,每人每年实施的药费补助1000元,住院补贴3000元,五年共补助经费1100多万元。三是落实了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补贴。五年来,共投入400多万元,为有需求的残疾人适配了假肢245人、盲杖100根、电动轮椅100辆、电动护理床168张,洗浴椅400张、普通轮椅2100辆、坐便轮椅200辆、床垫100床,成人助听器300台,儿童辅具350个,儿童矫形器480个及人工耳蜗7个。四是实施残疾人家庭签约试点行动,对重度残疾人实施一对一精准康复。精准康复成效明显,残疾人的健康指数大幅提升。

(五)盯紧短板,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推进

全区9809名因残致贫残疾人全部如期脱贫:一是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提高残疾人基本素质。累计投入160万元为2300名就业年龄段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进行实用技术和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大力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事单位按政策给予补近60万元补贴,总共推荐残疾人在企业就业228人。

(六)不断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

"五个一"活动,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残疾人阅读推广等群众性文化活动20多场次,为村(居)残疾人活动场所配置必要的文化艺术用品和图书音像资料2000多册。积极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共组织残疾人参加群众性体育活动100多人次。

XX区地震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以来,区地震局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提供了基础保障,现将XX区地震局2022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2022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强化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更加有力。一是始终坚持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进行研究部署,"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得到全面落实,"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在纳入区应急体系规划进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由区地震局结合行业实际草拟了"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单行本进行实施。按期召开全区年度防震减灾会议,不定期召开指挥部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迅速部署落实各级会议精神和最新要求,深入推进全区防震减灾工作。今年的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于3月12日召开,区长在会上进行了重点要求。二是出台了《XX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的意见》,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三是将乡镇(街道)、抗指成员单位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全区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占比2分,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层层落实。四是将防震减灾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有效保障了防震减灾专项工作的推进。

(二)强化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一是加强台网建设。XX区现有地下流体观测井1个,强震台2个,水库台2个,地震预警基准台1个,宏观观测点4个(温泉),日常工作中,地震部门注重强化对台站和监测点的管理、维护,定期开展对地震监测台站和监测设施的运行状况巡查,确保地震监测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其中,承担"XX井"水氡、水位、水温、流量等四个项目的观测任务及数据传输,全年处理和上传观测数据100万余组,为省、市和我区的地震监测预报提供了准确、及时、连续、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强化震情研判,密切跟踪监视震情,制定年度震情跟踪方案并组织实施。严格执行震情紧急会商、月会商、半年会商及年度会商制度,密切跟踪震情动态,及时完成《震情分析》《震情跟踪工作月报》《XX区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等编写和上报工作。三是加强宏观异常测报。对全区"三网一员"人员进行及时统计报备,明确职责,畅通信息报送渠道,目前全区共有"三网一员"193人,2022年以来没有收到宏观异常报告。四是在区地震局建立"地震三要素"短信发布平台,震后及时将发震时间、震中地点、震级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全区900余名领导干部,为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依据,同时避免发生社会恐慌。五是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已安装地震预警终端12台,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安装地震预警APP,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地震信息动态,把握地震舆情,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将地震预警终端推广普及列入"十四五"规划,区政府已进行批复,五年分批安装地震预警终端843套,做到中小学校全覆盖,行政事业单位、村(社区)、医院覆盖率不低于80%。

(三)强化地震灾害防范工作。一是抓好《防震减灾法》和《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的贯彻实施,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全区防震减灾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加强抗震设防管理。认真开展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宣传贯彻工作,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贯穿于城乡规划和建设工程的选址、立项、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加大抗震设防执法力度,确保各类建设工程符合抗震设防要求。扎实推进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加大减隔震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认真审核出具《XX区建设工程抗震要求审核意见书》,群众办件评价覆盖率100%,好评率100%。三是着力排查地震安全隐患,防范化解次生灾害风险。会同水务、电力、交通、工信、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发改、住建等相关行业部门,加大对水库、电力设施、道路桥梁、隧道、地质灾害点、油气管道、危险化学品仓库、尾矿库、非煤矿山、工贸企业、老旧小区的安全隐患排查力度,最大限度消除了次生灾害源。5月30日至6月2日,区委、区政府组成五个督查组,对全区21个乡镇(街道)及部分村(社区)开展了以汛期防灾减灾综合督查,进一步强化了区、乡、村三级防灾减灾意识,促进了应急值守、群众疏散、抢险准备等相关工作。四是深入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摸清地震灾害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的风险底数,为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五是扎实开展地震科普宣传工作。以地震科普"三个一"助推"六进"活动常态化,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全国科技活动周"、安全生产月,"11·6"云南省防震减灾宣传日等重点时段,广泛开展地震科普集中宣传5次,深入乡镇(街道)、学校开展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和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指导30余次,确保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在中心城市租用LED屏进行视屏宣传,每天轮流播放地震科普小视频,租用XX区城镇党报阅报栏(滚动)10个点位,每天滚动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不断扩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覆盖面,强化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四)强化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一是助推应急体系建设,在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的统筹下,相关应急预案、会商制度相继修订完善,地震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基本建成。完成了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调整设置工作,将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应急管理局,区地震局、区住建局作为办公室副主任部门充分参与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推动应急、水务、林草、自然资源、地震、气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发布重要灾情预警信息,自然灾害应急调度指挥体系不断健全。2022年7月15日大理永平2.8级地震、9月17日XX区水寨乡太元村3.2级地震,9月23日龙陵镇安4.5级地震,我区紧急开展了地震应急调度,全区应急指挥和调度体系顺畅。二是配合区应急局对2020年11月印发实施的《XX区地震应急预案》《XX区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方案》进行修订完善,于2022年9月进行了印发实施。三是强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合区应急局不断完善人员密集场所和行政机关应急疏散标识标牌设置工作,确保了在紧急情况下做到疏散有序、避难及时、应急到位。在中心城市建设应急避难场所7个,占地面积212万平方米,可避难面积87万平方米,可容纳19.8万人,目前中心城市常住人口21万人,基本满足避难需求。其他乡镇共有应急避难场所559个,面积100.7万平方米,可容纳43.37万人。四是扎实开展地震应急演练。5月18日,由区应急局牵头,组织35个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开展了2022年全区地震应急演练(桌面推演),进一步检验了指挥部成员单位是否清楚发生大震巨灾时该干什么、怎么干?使各部门进一步熟悉了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的内容和流程,提高了全区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水平。全区各级各部门开展了不同规模的专项应急演练或自救互救演练,全体中小学校将地震疏散演练纳入常态化开展,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社会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不断提高。9月份,我区结合严峻的震情形势和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全区21个乡镇(街道)、351个村(社区)、40个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620所学校、125个水库、272个管理服务对象和二级单位等各级各部门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地震应急演练,进一步压实的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五是加强应急值守工作。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完善信息报送机制,规范信息内容报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确保一旦发生灾情或紧急情况,能及时有效开展应急处置。

二、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虽然2022年XX区防震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

(一)地震预测预报水平不高。特别是短临预报还难以打开工作局面。地震预警能力不足,预警终端覆盖率还比较低,手机预警APP的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部分手机无法发出预警声音),整个预警体系的应用还有一个普及和完善的过程。

(二)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比较薄弱。虽然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但由于地震是小概率事件,社会公众容易产生松懈麻痹不在意的思想。

(三)农村建筑设施抗震能力不高。农村自建房未纳入抗震设防管理,抗震能力参差不齐,还存在较多的土台梁、空心砖等简易用房,虽然不是主房,但是抗震能力弱,容易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四)防震减灾专业人才缺乏。缺乏专业对口人才,特别是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对国家、省、市依赖较大,区级层面很难有技术突破。

在2023年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按照"有震无震按有震防、大震小震按大震防""宁可十防九空,不能失防万一"的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以"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着力补齐短板,做好"防大震、救大灾"各项应急准备工作,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XX区科工局2022年度工作总结

一、2022年工作情况

1-9月,全区92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3.3%;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3%。

(一)加大工业经济运行协调服务力度。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持续开展企业"纾困增效"专项行动,及时掌握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积极帮助企业化解,促进企业满负荷生产。今年,已对接协调健朗药业纳入市级纾困解难帮扶,天香中药、英和康元融资难,康尔医药"两票制""集中采购"影响市场业务,兴蒙制药财务冻结等问题10余个。认真组织开展全区百名干部联百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活动,累计下发惠企业政策口袋书300余本;张贴惠企政策二维码200余张;省交办的13个问题、市交办的199个问题、区交办的217个问题全部销号,问题办结率达到了100%;我区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省第15期工作简报、市第5期工作简报对我区工作进行通报表扬。

(二)加大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力度。入规企业,目前已申报认定1家(新洺瀚食品),8家(望君龙、小夫妻食品、兴百味食品、兴盟中药、洞庭苇田、康尔医药、英和康元、舌尖洞庭)正在组织资料,即将进行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第一批申报的7家企业,5家已通过评审进行备案公示(三利和食品、涵海新材、精智塑化、思博尔运动用品、新宏食品);第二批申报的8家企业,正在评审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入库4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年初组织大地印务、国泰食品、口水娃食品进行省级"小巨人"企业申报,大地印务获批认定。"破零倍增"计划,鸿光机械实现发明专利破零,三利和食品、鑫鹏新能源实现实用型专利倍增。鑫鹏新源通过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评审。国泰食品已申报省级智能制造标杆车间。

(三)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坛坛俏食品引进嘉泰顺食品,第一期已投入生产,劲阳电子、庆胜新能源、有利发纺织等技改项目推进顺利。加大向上争资力度,今年,累计指导国泰食品、李记食品、劲阳电子等20家企业申报制造强省、省税增量奖补、省创新引领计划和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目前,已到位资金645万元。

二、2023年工作初步打算

(一)加强运行调度。一是摸清企业运营状况,分类实行措施帮扶指导。加强对规上企业的监测调度,把握我区工业运行态势,争取在资金、用工、市场开拓和转型升级等方面助力企业,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全力培育中小微企业。部门联动,多措并举,仔细探讨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扩大生产,培育中小企业升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力争完成市定目标任务。

(二)加强科技创新。以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为重点,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不断增加企业发展活力。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创新,重点引导金联星特种材料、劲阳电子、庆胜新能源、永金永磁铁等一批基础相对较好的企业,围绕改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支持国泰食品、李记食品、三利和食品等企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三)加强助企纾困。落实《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纾解市场主体困难推动经济稳定运行的若干措施》要求,加大企业纾困力度,推动惠企政策落实,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找准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因链施策,打通产业链存在的难点、堵点、痛点,围绕锻长板、补短板、填空白,促进产业链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由强变优,实现引领发展。

XX区科技创新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科技创新委、市科协的正确指导下,区科技创新局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良好成效。XX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创新平台达到263家,科普教育基地达到56家。预计全年新增创新平台2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新增国高企业100家、创新创业团队2个。

一、2022年以来工作总结

(一)锚定发展作战蓝图。编制出台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政策解读和政策图解。草拟XX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积极推动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纳入新一轮扩区范围。参与研究制定深圳高新区发展专项计划管理办法及申请指南,全面摸查XX园区可享受专项政策,预计获得市级资助资金超7000万元。会同市科技创新委落实整改审计指出问题,完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保障机制,争取市级层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对接市科技创新委,将大数据研究院等纳入《深圳建设国际科创中心三年行动计划》重大项目清单。牵头梳理我区未来产业现有基础、存在问题和发展规划,向市科技创新委报送专题报告和"六个一"体系工作清单。

(二)推进重点改革事项。编制《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实施方案》,推动该事项纳入市、区2022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深入推进"改革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体系"综合改革试点,修订出台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配套实施细则,优化科研平台支持方式,增强科研平台"造血功能",以"免申即享"方式发放国高奖励资金12730万元,惠及企业1519家。完善高新区XX园区管理体制机制,调整领导小组管理架构,成立XX园区工作专班,推动增设国家高新区管理科、高新区服务部。稳步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提炼"卫生体制机制实现创新突破--XX公卫机构改革""按照'四个融合'建设'公园之城'""大片区统筹规划的'水径模式'""新桥世居:近零碳与可持续发展示范社区"等多个典型案例。

(三)注入创新源头活水。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XX园正式挂牌,IC测试中心和IC设计XX服务平台启动运营,已服务比亚迪半导体、汇顶科技等企业项目数15个,正在接洽中项目3个。深圳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正式揭牌,已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开展合作。支持港中大(深圳)5家新型科研平台建设,有序推动其集中入驻大运AI小镇。协调将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推荐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力支持省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多次对接朱世平院士团队,推动完善龙城实验室建设方案,争创省、市重点实验室。争取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优质创新资源在XX转化落地。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计立项27个科技计划配套项目,拨付扶持资金501.13万元。全年2003家企业申报国高认定,目前通过认定1083家,通过率54%,超额完成市科创委下达的900家认定任务。

(四)打造创新创业高地。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经验,会同相关部门、专家团队形成国际大学科技园初步建设方案。牵头推进深圳科技博览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报送市发展改革委,目前正组织编制项目运营方案。高标准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举办第十四届深创赛XX区预选赛暨第二届"双创之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参赛项目770个,其中69个推送市赛、10个推送国赛;积极参与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线上展会)。搭建生物医药产学研用直通车,促成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医药企业直接达成或洽谈中的合作协议13项,潜在合作对接机会超百项。举办首期"零碳学院"沙龙活动。做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续建工作,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推进设立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工作站,预计11月举行挂牌仪式。

(五)做强科普工作支撑。顺利完成20XX-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迎检工作,得到省科协检查组高度肯定。召开XX区科协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区科协主席和领导班子,进一步完善科协系统组织体系。修订出台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监督管理等相关制度。围绕全国科技活动周、深圳科普月,组织开展科普秀表演、科普嘉年华互动体验、科普知识有奖竞猜等活动百余场。持续开展流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石芽岭、广东实验等十余所学校,让广大XX学子在参与中感受科技魅力。拓展科普宣传栏、FM"空中科普课堂"等传播渠道,推广"科普中国"App,科普信息员注册量全市第一,累计传播分享科普文章近10万次。

(六)全力支持"稳增长"。累计协调解决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专班、万名干部助企小组涉及企业的诉求167项,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推动深圳高新投集团梳理知识产权证券化意向企业,年内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1.5亿元。举办银企对接会,协助11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其中宏电技术公司获得3000万元贷款额度。改版上线科技金融平台,11家金融机构入驻发布39个金融产品。牵头组织开展12场国高政策宣讲培训会议、9场知识产权公益讲座,吸引近2000家次企业参加。联合区相关部门开展"重点企业进校园"校企对接活动,收集9家重点企业技术需求,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协助高校推介可转让、许可的专利。

二、202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计划

(一)打造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的强磁场。一是推动尽快成立市区联动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领导小组,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体系。二是支持诺奖实验室、十大基础研究机构、深圳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设,推动省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高水平科研机构集群。三是深入推进高新区XX园区建设,组织高新区发展专项计划,强化建设管理的统筹协调,协助做好产业布局、产业链招商等工作,促进创新要素向高新园区集聚。四是鼓励区内企事业单位围绕重点产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各类创新平台,力争2023年新增创新平台20家以上。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以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为核心,利用片区科创载体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空间充足、对港交通便利等优势,发挥港中大(深圳)桥梁作用,积极承接科创资源外溢,深度参与深港科技合作,打造深港科技项目和人才重要集聚平台;进一步推进高新区XX园区建设,加快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和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大力推动科技招商工作,打造高新区特色产业集群,力争"打造一个重大平台,吸引一批重点企业,带来一批高端人才,拉动一个产业集群";进一步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地,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培育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一是做好科技扶持政策改革"后半篇文章",用实用准用好财政资金,探索扩大"免申即享"政策覆盖面,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二是深入推进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为科研人员赋权减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积极利用创新载体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优势,广泛开展国高申报宣传发动工作,提供针对性专业辅导和申报培训,力争2023年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高企业达到3100家。四是实施国高企业质量巩固措施,对国高企业尤其是规下新认定的小微企业进行跟踪回访,协助企业排忧解难,主动推送知识产权、技术研发、技术交易等综合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持续创新,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小巨人"转型。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构建专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营造最优创新创业生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引育产业链重点人才团队,做好落地引导与跟踪服务,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国标杆基地;进一步推进"纾困帮扶""创新升级"相结合,引导更多大企业开放市场,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实现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进一步发挥院士、专家稀缺人才资源作用,将院士(专家)工作站打造成为培养、吸引人才的优势平台,促成高端科研技术成果、优质科技项目落地XX。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