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三季度政府工作报告1
2024年第三季度政府工作报告
一、第三季度工作情况
(一)坚持稳中求进,经济恢复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助企措施有效落实。落实出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高质量激励等政策措施,持续深入做好服务市场主体大走访活动,切实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增信心。工业经济平稳发展。聚焦产业链部署,加快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电子信息产业取得重要进展,山鹰华中纸业二期项目即将投产。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8家。建筑业稳步提升。聚焦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物业维修资金管理,保障建筑工地作业环境,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1-8月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3%,新增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4家。服务业承压前行。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积极推动批零住餐等传统消费恢复增长,大力发展文旅、体育、养老等消费新业态,全市限上商贸单位网络零售额增长10.4%。持续推动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9家,获评中国最具影响力文旅名县两座。
(二)坚持结构优先,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农业基础不断夯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58.4万亩、产量90.5万吨,生猪出栏162.2万头、存栏72.9万头,水产品总产量16.2万吨,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制造业实力稳步提升。深入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出台支持机械加工、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1-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3家,预计全年可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以上。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1-8月全市限上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4.5%,新增省级电商示范企业3家。积极推动服务业融合发展,全市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试点单位4个。
(三)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城市面貌不断出新。高标准推进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当松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畅通城际快速路网,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877公里。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128个、背街小巷24条,新建口袋公园6处,新增绿化30万平方米。着力打造美丽街区、亮点片区,以绿道为串联,建设慢行系统和休闲座椅,打造更多市民休憩、交流、健身的"网红打卡地"。乡村振兴特色彰显。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390亿元,同比增长6%;休闲农业接待游客人数超过300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15亿元。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创建,画廊田园示范区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国家和省级生态乡镇达到16个、生态村达到62个。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狠抓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大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3%。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实现历史性突破。
(四)坚持人民至上,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改善。民生保障坚实有力。1-8月城镇新增就业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1%。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配套制度落地措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20元。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5亿元。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扎实推进,入选全省首批科普示范区。多所学校投入使用,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29所,新增学位1.2万个。市妇幼保健院东院即将投入使用。市工人文化宫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深化健康武汉行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传染病网络直报质控不断提高,国家卫生应急队驻汉防控救治能力持续增强。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推出《王谢堂前》等精品剧目10部,舞蹈《烟花满城》荣获全国第十五届艺术节"群星"大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产业转型升级仍需加力;城市功能品质还有待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生态环保任重道远;风险防范压力较大;部分单位人员行力不强,不愿为、不善为、不敢为的现象仍然存在。需要说明的是,去年主要经济指标多数负增长,导致"十四五"规划部分目标未能完成,但总体好于预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千难万难、担当就不难。我们一定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保持清醒与坚定,改进作风与方法,努力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聚焦扩大内需,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扩大有效投资,利用专项债券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中央鼓励投资的机遇,规划并推进一批重要项目。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确保要素保障,促进项目早建成、早见效。加强项目招引、调度和服务,确保政策红利转化为实际发展。推动消费扩容升级,落实促进消费政策,提升商圈智慧化和服务质量。支持商业企业发展,培育新型消费,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
(二)聚焦实体经济,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功立业。强化科技赋能。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和成长壮大,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计划、"瞪羚"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培育计划,力争今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瞪羚"企业10家以上,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600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力争全年研发经费投入增长9%以上以上。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三)聚焦城市更新,全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发展能级。推进城市更新,确保任务按时高质量完成。改造100个以上老旧小区,启动排水防涝项目,建设60公里以上管网,更新5公里以上燃气管道,新增5公里以上城市道路。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启动江汉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程,推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制定武汉古城保护规划,实施武昌古城风貌控制规划,推进楚河汉街项目建设,完成徐东大街形象提升设计,优化公交线路布局,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新城新区建设,优化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规,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汽车产业基地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科技产业园和人才公寓项目,推进航空科创中心和国际物流枢纽港项目,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改革,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行并联审批、区域评估等制度,简化审批环节,加强监管治理,开展准入准营专项整治行动,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四)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全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推进宜居宜业乡村建设,依据村庄分类规划,确保规划先行,规范村庄撤并程序。"十四五"期间,规划保留814个村庄,其中655个农村公路达标,269个集中安置区,19个农村宅基地整治试点,20个全域土地整治项目。打造特色精品乡村,选择示范县市区,每个片区覆盖多个镇街,市级财政资金重点扶持。推进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如厕所革命、污水垃圾治理。丰富乡村内涵,挖掘红色文化,弘扬农耕文明,结合乡土与现代元素,促进集体增收。深化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志愿服务,评选表彰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乡村振兴。
上一篇:镇返乡入乡创业工作推进情况汇报
下一篇: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情况汇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