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汇编(5篇)(第9/28页)
(一)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依托沈阳浑南科技城,布局重大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新经济发展示范区。
完善创新空间功能。掀起沈阳浑南科技城建设开发热潮,加快推动科学家家园、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启动无人驾驶接驳等智慧交通试点,接续实施55项基础设施项目,确保主要市政交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打造青年友好、人才成长的生活空间。布局东北地区最高等级科技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北方算谷"以及先进材料、机器人、集成电路、传感器、民用航空、生物医药、数字文创等"一谷七园",推动科研、科教、产业用地高效复合利用,构建支撑现代科技产业体系的发展空间。
放大创新平台能效。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工程,坚定支持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力争超大型深部工程大科学装置主体完工,启动高能射线多维成像分析、未来工业互联网等重大装置建设,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实施创新平台精准培育计划,推动真空仪器装置、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东北大学创建深部工程与智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各类研发机构20家以上,总数超过330家。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推进集成电路、医疗装备、IPV6、燃气轮机等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开展"揭榜挂帅"项目50项以上。加强科技项目引育,建立科技成果产出单位清单、转化洽谈项目清单,全年招引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重大科技项目不少于50个。加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健全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建立成果捕捉机制,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确保全年新增技术合同登记2000项以上,交易额突破120亿元,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保持在50%以上。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年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4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00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超过75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过150家,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6800家。放大双创示范效应,支持东北大学创新港、智慧之云等双创平台建设,确保特色孵化载体达到85家以上,在孵企业突破6000家。实施浑南引才工程,用好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升级人才家园服务厅,提升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22项人才服务质量,积极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浑南人才发展格局。
(二)全力以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自觉扛起稳经济政治责任,精准把握政策取向,高质量做好"五经普"工作,确保经济在"稳"的基础上提质增效。
落实政策措施,稳定市场主体。按照政策发力适度靠前的要求,精心包装策划重大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不少于20个。坚持"三直一快",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深入推动涉企事项零收费,设立企业上市、信贷费率等融资补贴,持续降低企业生产性、交易性、制度性成本。加大纾困帮扶力度,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原材料供应、市场销售等具体问题,增强企业信心和预期,力争全年实有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4万户。
坚持项目为王,扩大有效投资。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理念,加强对国内外500强、科技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靶向招商,确保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50个以上,其中超10亿元先进制造类项目20个、总部型项目10个以上。进一步强化项目全流程调度机制,加快推进成大生物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东北国际医疗产业城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北方网络安全产业园等项目竣工投产,力争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380个以上。
发展实体经济,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字号"产业发展,做大做强"6重点+6特色+3未来"产业体系,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千亿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产值倍增、企业扩容、精益提升、精准帮扶"计划,夯实机器人、先进材料、IC装备、医疗装备等优势产业链,加快推进仪表院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等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和沈阳航空动力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存量企业数字赋能,举办数字经济招商发展大会,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数量超过200家,培育智能升级项目35个,打造东北数字经济产业引领区。
持续扩大内需,促进服务业升级。改造提升奥体、新市府、棋盘山三大商圈,加快月星环球港、华润万象汇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万达金街、赛特奥莱风情街等主题商业街,打造浑河外滩新型商务区。扩大"爱上浑南"购物节、美食节影响力,做强"浑南之夏音乐会""秀湖之夜"炫彩系列文化品牌,确保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和文化产业产值实现倍增。打造中央公园、世纪路等楼宇经济集聚区,"一楼一策"推动电商大厦、媒体创意大厦等重点楼宇主题化发展,建设"竖起来"的产业园。
(三)坚定不移开展重点领域改革,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样板
坚持深化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全面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政务服务,加快12345政务热线升级改造,深入推进"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建立企业数字专属空间,实现电子证照自动生成、自动存储,确保90%申报材料"只提交一次",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到100%。推动审批流程再造,建立科技城工程项目网上BIM报审制度,实行施工许可"先批后审、以管代审"机制,确保重点项目"落地即开工"。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实现沈阳高新中央法务区挂牌运行,聚集一批高能级法务机构,打造法律服务核心区。广泛开展"营商下午茶""企业家看浑南"等政企活动,打造精准化企业服务品牌。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完善"小管委会+大平台公司"市场化运行模式和选人用人机制,推动高发投、自贸投、旅游集团等平台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向新型基础设施、城市更新、数字经济等领域布局。深入推进沈阳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强化与各分园协同联动、优势互补,强化项目工作全过程管理,确保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25名。深入推进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内审机制,促进国企运营提质增效。持续优化街道及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切实提升基层战斗力。
上一篇:2022年乡党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