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4篇(第89/14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176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93分钟

(三)坚持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质效。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保面积、保产量、保储备一起抓,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年末生猪存栏88万头。加快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重点项目100个以上,抓好白濑水利枢纽、马跳水库等项目,开工山美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推动"农文旅""产加销"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增国家级"二品一标"农产品15个。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做精做美小城镇和新农村,完成应编村庄规划全覆盖,实施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1000个以上,创建提升整镇推进"五好"乡镇50个,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80个,培育乡村"五个美丽"典型案例200个,整治裸房2万栋以上,加快打造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宜居宜业集聚区。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一键报贫"平台运用,帮扶脱贫户发展产业800户、脱贫人口稳定就业1.4万人,确保脱贫户和重点监测对象不发生致贫返贫,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落实闽宁协作和省内山海协作任务,继续加强援藏、援疆对口支援。

(四)坚持改革开放,塑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深入推进改革攻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传承弘扬"晋江经验",贯彻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争创国家民营经济联系点城市。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专项行动,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破解"体外"循环问题;建设统一政务云管平台,加大公共数据资源汇聚力度,持续提升"一件事"套餐集成服务和省内通办、跨省通办覆盖率,扩大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范围、压缩即申即享时限,增强政策时效性和精准性;投用"泉服务"APP,打造城市级掌上公共服务平台。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发展园区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建设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中心,确保全年增存900亿元、增贷900亿元,争创全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完善上市后备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建设多层次产业基金体系,实现市、县、国企母基金全面设立运作;加强不良贷款风险监测,确保不良贷款率保持较低水平。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完善市属国企综合考核办法。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和财政运行监测,增强财政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开展盘活利用低效用地专项行动,坚持全域规划、全域统筹、全要素整治,编制低效用地开发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完成全市低效用地调查评价并实现上图入库,扎实抓好城镇低效用地开发试点项目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单元,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动泉州优品出海,深耕RCEP市场,加快跨境电商、易货贸易、保税集拼等新业态发展,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线下店、海外仓,实现市场采购贸易出口600亿元。争取福建自贸区增设泉州片区,推动进口贸易创新发展,抓好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项目,办好海丝品牌博览会,建设"中国-泰国"跨境电商等"两国双园",投用石湖5-6#泊位。

加强改进侨务工作。秉持"大侨务"理念,以侨架桥、以侨聚侨,实施"聚侨引侨和泉商回归"专项行动,探索设立新侨创新创业基地、海外华侨华人培训基地,实施"留住根脉"华侨历史文化传承展示工程;优化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改造提升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深化泉籍精英故乡行活动,筹办世界泉商大会,发挥世泉青、侨商会、侨青联等团体作用,做好新侨和华裔新生代工作。

深化泉台融合发展。依托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等平台,推动泉台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机械装备、生技医疗等新兴产业深度合作,持续办好泉台农业"两园一中心"。做好台商台胞服务工作,推动全国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功能扩展,支持台湾青年来泉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深入实施海峡两岸闽南文化溯源交流工程,加快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建设,推动金门供水工程创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五)坚持保护利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打造世遗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加强文化遗产和文物安全管理,健全世界遗产监测、展示、阐释体系,推动德化窑、永春苦寨坑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筹办中非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泉州论坛。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规划建设闽南文化产业园、博览园,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做好古城保护,加快中山南路及周边街巷改造综合提升,推动古城功能疏解,提升古城业态;开展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提升及40处历史建筑修缮保护。

发展深度融合的文旅经济。认真执行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实施"文旅+"专项行动,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培育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和文化龙头企业,抓好"水上看泉州、夜游世遗城"等项目,打造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推动泉州古城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支持石牛山争创国家5A级景区。用好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策划系列城市营销项目,组建国有演艺公司,打造海丝文旅"一台戏",擦亮"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品牌。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高标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争创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巩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争取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基金,建设2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常态化开展公益演出活动1000场。提高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等实效,高水准办好第十二届市运会,协同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